雅昌专稿 | 大新美术馆“寻道忘远”:聚焦海峡两岸水墨的对话与交流
2023-02-21 14:16:50 江静
2月18日,“寻道忘远--海峡两岸当代水墨交流展 ”开幕式在广州大新美术馆举行。这个早在去年年底开幕的展览,由皮道坚担任策展人,联合了来自海峡两岸的28位艺术家,试图将两岸在地文化的研究引入至新水墨艺术的谱系观察之中,通过比较,呈现其发展中的异同。
开幕式现场
◎ 开 幕
在开幕式现场,大新美术馆创办人、广州市台资企业协会会长王庆祥,大新美术馆艺术顾问、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车建全,展览策展人、批评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皮道坚先后致辞,来自台湾的艺术家黄致阳和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刘子建分别代表海峡两岸参展艺术家致辞。
大新美术馆馆长王庆祥
王庆祥希望藉此展览抛砖引玉,吸引更多两岸优秀艺术人才驻村大新美术馆交流、创作:“台南也有一家大新美术馆,可以为大陆的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示空间,让两岸青年的双向互动变为常态化,是我最为乐见的,欢迎大陆的艺术家来台湾参展。让广州与台南的大新美术馆,成为真正链接两岸文化艺术的重要平台,两岸青年艺术家的会客厅。”
本次展览策展人皮道坚
皮道坚表示,当代水墨是数字化时代传承“水墨精神”的精神生活方式。东方哲学、中国文化的水墨性、水墨精神和水墨方式,可以为混沌的当代世界更新价值观念,为世界当代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这是这次展览的主要意义。
大新美术馆艺术顾问、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车建全
车建全表示,在大新美术馆成立7周年之际,联合海峡两岸的28位艺术家举办如此重要的当代水墨展,深度探讨了两岸艺术家对中国传统语言媒介在当下语境中的探索和对话。强调文脉传承与创新,以文化交流增进两岸互动,既是大新美术馆创立的初衷,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使命。
广州大新美术馆作为广东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国内首家省一级的交流基地,由台商王庆祥先生自主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海峡两岸艺术家创作交流展”,透过绘画、雕塑、版画、音乐、影像、等多元的呈现方式,为两岸的艺术家提供夯实的舞台,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创始人王庆祥一直有一个心愿,即举办一场大型水墨展以弘扬传统文化。
“大新美术馆自创馆以来,一直以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为使命。水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传承与创新并行不悖,与当代艺术不同层度的结合,可以让传统的水墨焕然一新、赋予新的生命力。”念念不忘,终有回响。在一次小聚中,王庆祥与故交、知名策展人皮道坚一拍即合,多年心愿终于达成。
◎ 现 场
本次参展艺术家包括蔡广斌、陈炳佳、陈侗、黄一瀚、黄致阳(台湾)、黎鸿城、李纲、李军、李玉双、李真(台湾)、梁铨、林蓝、林学明、林于思、刘一原、刘子建、沈勤、石磊、孙晓枫、田卫、王璜生、王绍强、魏青吉、熊红、杨国辛、游东醌、曾霆羽(台湾)、周湧。
如参展艺术家名单所示,因疫情等各种原因给台湾艺术家作品往返两岸带来很大的变数,经过不懈的沟通和努力,最终仍有三位旅居大陆的台湾艺术家的作品顺利参展。在展览现场看到,展览并没有刻意划分两岸艺术家,突出了融合的效果,也让作品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无处不在:
在主视觉海报临近的两面墙,分别展示着梁铨与王绍强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有着强烈对比的个性化风格,恰好呼应“当代水墨”的主题。
田卫的玄妙画风与淡雅色调,与蔡广斌的作品面对面,刚好与蔡广斌之凝练隐性的山水形成相对完整的空间延展。
陈侗的作品小而寓意深刻,在旋转楼梯处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空间,每每吸引参观者驻足玩味、品评、遐思。
台湾艺术家黄致阳的两件大尺幅作品,在三楼左侧墙面展示,为三楼展厅氛围平添庄重之气派。
石磊作品摊开后气魄令人震撼,独占了一面展墙,是深受参观人群品味流连的作品之一。
与石磊的野性动物临墙为伴的是李军的作品,他的宠物题材创作延续了石磊作品的视觉震撼力,并置互文,让整体空间更显张力。
此外,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多种形式的当代水墨的表现形式,包括水墨影像及水墨影像装置等。如王璜生的多频影像装置作品《述影》是一件结合历史空间而创作的作品,此次以影像的记录方式呈现,并置以现场图片。影像与图片间完成了相互释意,也以时空相嵌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对历史的解读。再如游东醌的作品,在装置和影像的相互的交映下,做出一个“可即而不可及的剧场空间”。
这场展览汇聚了两岸艺术界的水墨翘楚:既有在当代水墨躬耕多年的中生代,也有近年来刚崭露头角的年青一代。展出作品以近期当代水墨创作为主,少数的早期作品创作于本世纪初。
梁铨本次带来的参展作品是《祖先的海》,将宣纸用茶水染过再进行拼贴,将这个过程进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作为中国较早将传统水墨结合抽象创作的艺术家之一,梁铨一直尝试用民族的方法做一些尝试,而写意画法是他认为水墨艺术中最接近抽象趣味的。梁铨认为,两岸三地对新水墨创作都有不一样的探索和创新,但大的精神性都还是在文化中国的趣味中,这是中国人对世界艺术多元化的一个贡献。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变化,水墨语言会越来越多的被国际的艺术形式所承认。
年轻的中国台湾艺术家曾霆羽本次的参展作品为《石涛对不起,我的笔墨跟不上时代》。“笔墨当随时代”为清代石涛所言,也常见诸于当代水墨论述中。作品将此句名言书写于触控屏幕上,试图让“传统书写”与“当代输入”两个系统产生复合作用:在笔墨书写的时候,因为触控表面的不亲水性,导致无法形成符合笔墨审美的线条质地,也产生了书写不适及信息误判等。在一段近乎徒劳的无用功后,智能装置终于偶发的捕捉到“笔墨当随时代”六个字,整个过程揭示笔墨美学在当代社会下的某种现实。
曾霆羽表示,水墨形式的可能性是他的思考课题之一。这个学院式的学术命题可上溯1960年刘国松提出的“中锋改革”,到了1984张永村的《水墨变法系列》则是将水墨媒材的自觉从“平面性”带到“空间性”的探索:“沿着这条探索脉络,我的进一步思考是,如何将这样的‘形式可能’转化为‘叙事可能’。也就是说远离水墨本位的思考逻辑而关注于日常本身,在凝视日常的过程,从生活熟悉的材料中召唤出水墨的片段幻影,并以此响应生命中熟悉的场景,期许普罗大众能在作品中无隔阂的感知与共鸣。这是我从自身创作实践上对当代水墨艺术发展的一点想象。”
时值新年,启动这样一场横跨两岸的大型当代水墨联展,不仅对于美术馆有着特殊意义,对于地区艺术来说也是盛事一件。雅昌艺术网对话本次展览的大新美术馆创始人王庆祥、策展人皮道坚,讲述本次展览的缘起和亮点所在。
◎ 王庆祥(大新美术馆创办人):夙愿与连接
雅昌艺术网:大新美术馆自成立以来举办了多个类型的展览,以水墨为主题的展览尚属首次。请问这次展览的启动有何契机?
王庆祥:大新美术馆自创馆以来,一直以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为使命。水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传承与创新并行不悖,与当代艺术不同层度的结合,可以让传统的水墨焕然一新、赋予新的生命力。我一直想办一场大型的水墨展,弘扬传统文化,让水墨与新媒材这两者看似不相关的创新结合,却有着相得益彰之韵味,为推动传统艺术的进程注入一丝活力。我与国内知名策展人皮道坚老师是故交,一次小聚,一拍即合,催生出此次“寻道忘远”-海峡两岸当代水墨交流展 ,得以一偿夙愿。
雅昌艺术网:作为一次大型的两岸当代水墨联展,本次展览对于大新美术馆来说,有何意义?
王庆祥:此次展览让享誉两岸艺术界的水墨翘楚,因缘聚于广州大新美术馆实乃佳话,为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更添浓墨重彩。希望借这次展览,可以引发艺术家对传统国画水墨的深度思考,让后辈有机会师法巨擘,也让两岸年轻的艺术家可以受到深刻的启发与引导作用。
雅昌艺术网:大新美术馆成立的初衷是为了连接两岸文化艺术和情感,这些年也举行了多个大型公益性活动。在您看来,这些活动收获了哪些效果?
王庆祥:连接两岸文化艺术和情感是大新美术馆的初衷,也是肩负的重任。两岸同源同种,借助大新美术馆持续举办的各类大型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并扶持更多年轻人驻村创业,让两岸青年有机会一起交流、创作、孵化梦想,透过密切的沟通他们彼此间成为好朋友,增进理解、达到心灵契合,没有什么比这种方式来的更直接而真挚。在这里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创作,免费无忧的创作生活空间、迤逦的岭南园林风光 ,让大新早已成为两岸年轻人的家。为让交流更为活跃、真正实现两岸的双向交流,我于台南也成立了 “台南大新美术馆”,并同时启动了“艺术森林”计划(赞助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美术馆),目前已成立了15家美术馆。这样不仅让台湾的青年可以来大陆实习、创业,藉此共享大陆发展机遇,也让大陆的年轻人有机会来台南的大新美术馆办展、交流。2020年11月,大新获颁“广东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这是大新作为两岸交流的窗口最大的支持与肯定。
雅昌艺术网:大新美术馆地处广州,您对于广州当地的艺术氛围和艺术生态有何看法?
王庆祥:广州不仅是千年商都,也是历史文化重镇。广东的岭南画派、粤剧、粤绣、粤菜…,都是承载广州这座历史名城的厚实根基,尤以岭南画派颇具代表性,首开国画创新之先河,融汇古今、博取诸家之长、锐意创新,在发扬国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没骨法” “撞水撞粉法”,以求其真。岭南画派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精神,成为新派中国画代表之一。大势所趋,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乘风而起,广州的深厚文化底蕴,势必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艺术开创新的里程碑,成为文化艺术交流的会客厅。
雅昌艺术网:您对于大新美术馆的将来有何规划?
王庆祥:大新美术馆期许打造出广州、广东、乃至大陆及台湾,重要的文化艺术滋养地,肩负起两岸青年共生共长的使命,让基地成为孕育两岸文化艺术人才与产业创新的重要平台。台湾与大陆年轻人在此平台可以共享资源与交流,成为共同创业打拼的好伙伴,创造两岸新世代的连结。让大新美术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暨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金字招牌持续发光发热、绽放两岸。
雅昌艺术网:谢谢您的分享!
◎ 皮道坚(策展人):水墨与两岸
雅昌艺术网:本次展览“寻道忘远”聚焦当代水墨。为什么会是水墨?
皮道坚:这个问题要分两方面回答。
首先是大新美术馆的展览计划安排:大新美术馆致力于推动两岸文化艺术人才的发展进步,自成立以来已举办了多项两岸艺术文化交流活动。在先后举办了版画、影像、雕塑等艺术形式的交流展之后,对当代水墨的关注成为了该馆新的观察视角,他们希望能在相关学术背景的引导下,对两岸当代水墨艺术相互促进的发展脉络有所呈现,于是邀请我策划这样一个聚焦两岸当代水墨的展览。我想这很可能与我对中国水墨画问题的持续关注、对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现、当代转型问题的思考有关。
而我之所以关注水墨,则是因为我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批评写作与理论思考,让我看到,现、当代水墨为我们提供的视觉图式与新的表现形式,基于艺术家对“现代性”之后出现的人类难以适从的生存困境的思考,是艺术家直面都市化生活中存在于各类人群中的迷茫、困顿和压迫时而生发的觉悟与智慧,它拓展了当代艺术的空间,将传统的“中国画”引向了问题的关注和哲理的入思。因此我坚信:当代水墨是数字化时代传承“水墨精神”的精神生活方式;东方哲学、中国文化的水墨性、水墨精神和水墨方式,可以为混沌的当代世界更新价值观念,为世界当代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雅昌艺术网:您在展览前言中介绍,展览呈现两岸水墨发展的异同。通过展览的梳理,在您看来有哪些同与不同?是哪些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皮道坚:早在2013年,我在为香港艺术馆策划的“原道——中国当代艺术新概念”展览的策展论述中就曾说过:“大陆、香港和台湾同文同种,在文化上同根同源,都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天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文化血缘关系,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又发展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点:香港华洋杂处,与大陆文化语境有细微差异,也有文化的同一性;台湾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保持了中华文化的特性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大陆是传统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经历了20世纪的革命运动后,传统文化被重新刷新和筛选”。
新世纪以来,两岸的当代水墨艺术都有引人注目和耐人寻味的创作实例发生,它们有共同的文化追求和艺术表达,又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台湾地区的当代水墨艺术,有丰富的中华历史文化内涵,亦深受社会景观的影响。艺术家将视角从宏观历史转向对个体经验的美学表达,尝试在民俗性与日常性中建立个体的艺术风格。这样的风格性,更加接近于具体而鲜活的时代生活脉搏;与之相比较,内地当代水墨艺术家在经过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洗礼之后,仍然延续传统文脉,在现实关怀与语言变革中呈现古典文人水墨精神的复兴,将水墨精神融入个体语言,将观念、情景与媒介统一于传统文化审美主张的表达。
共同之处在于,两岸当代水墨艺术都以面貌各异的形态维系“水墨文化”这一“集体经验”的文脉,并推动这一“集体经验”的当代转换或重塑。至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我看来这当代转换或重塑的背后,是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家的观察与思考,是现代经验对全球维度与地方维度的整合以及个体抉择和集体身份辨证关系的体现。
雅昌艺术网: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众多,您在选择艺术家方面有哪些标准?
皮道坚:与我此前所策划的一些当代水墨展览相比,本次展览算不上参展艺术家众多。尤其是受两岸关系及疫情的影响,给台湾艺术家作品往返两岸带来很大的变数,最后只有三位旅居大陆的台湾艺术家的作品可以顺利参展,不能不说是相当令人遗憾的事情。
艺术家的选择当然是以学术考量为主,本次展览的学术目标之一是在相关学术背景引导下,对两岸当代水墨艺术相互促进的发展脉络有所呈现,在某种程度上说有些抽样调查的意味。时间上起自本世纪初,以近期当代水墨创作为主。不少艺术家参加过此前我所策划的有两岸艺术家参加的大型当代水墨艺术展,如梁铨、刘一原、刘子建、沈勤、黄一瀚、周湧、魏青吉等参加过我2001年为广东美术馆策划的“中国·水墨实验二十年”展览,那是本世纪最早的大型现、当代水墨艺术展,参展的还有台湾艺术家刘国松。其他艺术家也大多分别参加过我2013年为香港艺术馆策划的“原道——中国当代艺术新概念”展览、2014年受东京画廊田畑幸人先生邀请策划的“新朦胧主义”第二回展、2016年为红专厂当代艺术馆策划的“天下·往来——当代水墨文献展2000——2016”、2020年为广东美术馆策划的“臆象——粤港澳当代水墨艺术谱系2000——2020”展览。而邀请本次参展艺术家中最年长的李玉双先生和几位年轻的艺术家参展,则与我近期对当代水墨的观察与思考有关,他们的作品分别代表了当代水墨艺术当下的一些新取向。
雅昌艺术网:如您所说,两地艺术家数量相差较大,在展陈设计、布展方面有哪些亮点?
皮道坚:首先,大新美术馆办展的宗旨是希望借助展览带动更多优秀的台湾艺术家来大陆交流、参展,透过交流激发出更多创作灵感与火花,让两岸优秀的艺术家借助展览的交流平台,将更多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新艺术推向世界。因此在展陈设计、布展方面更注重的是融合的效果。展览并没有刻意划分两岸艺术家。尽管此次展览选取的两岸艺术家在语言风格上各有特点,但在文化上却有着清晰的同源线索可寻,不仅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同时也呈现在时代语境的暗合方面。
水墨艺术发展至今,已大大超出了传统水墨媒介的体系,不少艺术家放弃对传统媒材的使用,转而借用油画、装置、多媒体乃至行为等多种新兴的艺术媒介,通过将水墨性、水墨精神与水墨方式植入原本与东方传统相异质的艺术媒介,以全新的艺术方式体现东方的哲思与韵味。许多艺术家也在尝试通过新媒体将水墨精神、水墨性进行数字化演绎。在此次展览中,特别邀请了几组包括装置影像在内的水墨影像作品。如王璜生的多频影像装置作品《述影》,内容是虚化的《忠王李秀成自述》文本,影像在玻璃、镜片的折射、反射中被片段式地回闪,形成虚实相间的叙事与反思。此次展出以影像记录的方式呈现,并置以现场图片。在有限的现场空间中,以时空嵌套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别样的、意味深长的历史解读。再有台湾青年艺术家曾霆羽的新媒体装置作品《石涛对不起,我的笔墨跟不上时代》对“传统书写”与“当代输入”的复合并置所引发的书写不适与信息误判也是十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本次展览在空间设计中也力图将新水墨与架上水墨融合在一起,一方面试图体现在当今时代水墨艺术形式的发展本身便是复杂多样、彼此交叠、相互补充的;另一方面,则从“视觉优先”的原则出发,按作品风格的连贯性及视觉呈现的舒适度在现场进行调整。首先考虑的是作品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呼应,然后才是媒材的差别。所以在空间中,更加注重的是作品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作为策展人,我非常感谢此次策展团队的两位年轻朋友,在疫情如此严峻的时刻,有赖于她们的智慧与才华才令本次展览得以成为一个有如此丰厚文化价值的视觉化实体,参展艺术家作品的意义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传达。
雅昌艺术网:谢谢您的解读!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