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HBP Art+Tech2023获奖策展人专访:进入“去中心化的世界”

2023-02-21 11:15:14 罗书银 

2022年年底,现代汽车文化中心Hyundai Blue Prize Art +Tech 2023大赛收官,今年大赛以“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为主题。诞生了两组获奖方案:分别为陈江虹&李峥的《动物农场模拟器》(THE ANIMAL FARM SIMULATOR)及宗晓的《剧变生态》(Metamorphic Ecosphere)。接下来,两组获奖者将于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实现他们的获奖方案。

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兴起,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另一方面也让我们面对更加异化的世界。

后疫情时代,在科技的催化之下,信息高速发展,颠覆了几百年来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与发展规律,未来将去向何方更是不可捉摸。我们一方面渴望科技的迭代,另一方面也对未知充满了担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汽车集团及现代汽车文化中心自2017年发起的Hyundai Blue Prize艺术大奖,试图通过探讨艺术和科技的发展改善人类的居住生活。并通过鼓励年轻一代的策展人,基于今天的现实,将艺术与科技作为着力点,发挥创造力,展开对于现实与未来的想象。

此次三位获奖者是年轻一代的策展人代表,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她们有着国外留学的经历,具备国际策展视野。她们中,有学策展专业的,也有医学背景出身的,却都见证了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随着近些年科技呈现指数级增长,科技与技术成为她们艺术策展工作中共同关注的议题。在她们此次参加Hyundai Blue Prize Art +Tech 2023大赛的策展方案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就“艺术与科技”展开了思考。

在两组获奖选手及其策展方案线下呈现前,三位年轻的策展人向雅昌艺术网及艺术头条分享了他们的成长经历以及获奖方案的策展理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302/740a3624cd9d408e3901e1e86fb2e572.png

陈江虹&李峥

陈江虹&李峥《动物农场模拟器》

雅昌艺术网:李峥,你在上学时曾经参与到首届亚洲数字艺术展、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北京林茨双年展等,这些展览集中关注“艺术与科技”领域,这与你在美院学习设计策展专业有怎样的关系?在参与这些的过程中,带给你怎样的一些经验与思考?

李峥:我在美院学习策展的时候,刚好是艺术与科技在国内开始越来越多的被关注,逐渐成为一个艺术领域的热点时期。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研究以及进入该领域,开始运用新媒体科技的手段创作。信息的发展使国内外的艺术家有了更多的了解、互通,特别是学院往往是一个引领思想与进步的首要阵地。并且央美在该时期经过各级院长、领导们的教育改革,我们美院的学生与社会项目的合作机会多了起来,学生不仅仅学课堂上的内容,也有机会提升实践能力,对此我特别感恩母校、感恩我的老师们:宋协伟院长、费俊老师等等,以及我所处的时代。

我个人也深受这种艺术创作方式的影响和吸引,它拓展了艺术表达的可能性、传播性以及社会性等多维度。所以我也一直在持续关注艺术与科技,比如在参与亚洲数字艺术展的时候,也提交了与刘佳钰一起创作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皮肤情绪的场域》;未来也希望还能有更多艺术与科技领域的作品可以创作出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b079b35bff902d5e3b88d38fe77ffdc4.png

“央美未未来*全球教育论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a77754a409bd2f643c58ff527125c47c.png

“央美青年之为,教育实践论坛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851be59c1c818ce453d199de8580bd47.png

“亚洲数字艺术展,李峥、刘佳钰,《皮肤情绪的场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216059a403db2fbfe7bbebb2d402a7fe.png

“亚洲数字艺术展开幕现场”

雅昌艺术网:毕业之后,你曾去到法国巴黎ENSAD做访问学者,这段经历带给你哪些新的视野?在你看来,中西方在“艺术科技”领域的发展方面有哪些差异?

李峥:我是13、14年去巴黎访学的,当时学习的是材料专业,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当时的学校在软性纺织材料方向并没有非常的超前,反而会看到很多是我们中国以及日本的学习样本;还有一点是他们的工作、研究方法,这点很值得我们国内院校学习。除了在学校的时间,我业余时间都会去找各种各样的美术馆、博物馆去参观,据说当时巴黎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和机构有2000多个,让我非常的震惊,也感慨国内展览资源的匮乏。说到艺术与科技毕竟是西方先发起的,所以从发展阶段来看,西方已经在进入青少年时期了,有些自己的想法以及更多了表达的欲望。而中国的“艺术与科技”还是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婴幼儿,处于模仿学习的阶段,但是在大哥哥的带领下,学习成长的速度非常快,未来也是有可能追上甚至赶超。此外,一个现实的痛点是双方都还是比较局限于学院派研究以及非常少数的艺术家、小团体在此领域坚持推进,想要“艺术与科技”更好的发展,是需要更多的社会理解度和资源参与其中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512e9cc04a3e3f79b297b9eb6badccec.png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官方平行展“穿越中国——中国理想家”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a162b7cfb076f5e230459d3d1f93b388.png

“清明上河图3.0”数码艺术香港展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陈江虹你所就读的英国诺森比亚大学是一所在艺术、商学方面非常突出的综合性大学,相较于国内就读的专业,在当时留学选择学校及专业上,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陈江虹:在英国的学习过程是人生中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而在这段学习经历期间,我也作出了改变职业方向的选择。在国内的本科阶段,我就读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英语(医学)专业,而在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取得第一个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位之后,又选择了同一所院校设计学院的设计管理专业,继续完成第二段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这次看似与过往学习经历并无关联性的专业选择,其实是出于对设计一直以来的关注和兴趣。对于并非艺术类专业出身的我来说,选择设计管理专业是一次跨专业的尝试,而英国的设计管理专业本身也非常强调跨学科教学。在设计学院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和来自于不同文化、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一起进行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共同完成跨专业的设计课题。巧合的是,第二学期的小组作业课题就是关于公共卫生领域的服务设计。这段学习经历让我收获颇丰,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学术研究能力,也让我把对于跨文化、跨专业的理解更好地融入到日后的工作当中。

雅昌艺术网:在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工作经历是你策展的起步吗?这段经历建立了你对于策展工作怎样的认识与理解?

陈江虹:回国之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国际设计周做创意总监助理。虽然曾经也会关注一些展览,但在应聘这个职位之前,我对于策展其实一无所知。出于对设计的兴趣,我申请到了这个职位,也可以说是让我“误打误撞”地接触到了策展工作。当时设计周的创意总监是一位来自于意大利的策展人:毕月(Beatrice Leanza)。作为一名专业策展人的助理,虽然工作极具挑战性、面临的压力很大,但也跟她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经历过不同的展览项目之后,也让我对策展工作有了完整、深入的了解。一个专业策展人需要非常强的综合能力,对于每一个展览项目的全盘把控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储备、展览策划和设计指导能力,还非常考验整体组织协调和执行能力,同时也需要经受得住压力。在设计周工作期间,我参与了国内外多个展览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也有幸组织展览参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米兰设计周、台北世界设计之都大展等大型国际展览活动。而进入到凤凰卫视工作之后,在参与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清明上河图3.0》数码艺术香港展的筹备期间,我也从展览组织协调的角色逐渐转变方向,更多地参与到展览策划工作当中,在不断历练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雅昌艺术网:在你过往的策展经历中,关注的领域比较综合,你是否有思考过在之后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方向的策展人?

陈江虹:我想如今的策展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艺术类展览的策划。比起成为一名职业的展览策展人,希望日后可以更多地将策展思维作为一种工具,拓展、运用到工作当中去。同时,也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去学习和尝试,将策展实践与商业项目、共益项目进行结合,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177f29b60c530233661afa6e0a41acd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4486464517a2c0cd75c8113db6463791.png

雅昌艺术网:作为年轻的策展人,你怎么看待当下的社会现实?你个人的成长环境与背景是怎样的?这对你当下关注的问题有怎样的影响?

陈江虹&李峥:这个世界发展的太快了,特别是在中国。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更快的成长机会,但也带来了前辈从未经历、承受的压力与焦虑。在快节奏的发展中,被洪流裹挟,极容易迷失;这时疫情给了我们一个重新思考、放慢节奏的机会。这个社会给每个人的身份也更加多元化,策展人本身就需要综合的统筹能力,当代的青年策展人更加需要“八面玲珑”。借用之前看到姜宇辉老师说的一句话,“今天的策展人必须有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所言的那种探险者的勇气,解谜人的洞见,以及同样出色的艺术感知。她必须身兼诗人,战士和预言家。”我们这一代的青年策展人不缺乏对于世界的关怀与关注,也有肯攀登社会难点的决心和勇气;但社会系统还是缺乏给青年策展人的展示机会,所以我们特别感谢此次大赛的主办方: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雅昌艺术网:在你们过往策展经历中,有许多共同的关注点,此次《动物农场模拟器》是你们两位共同完成的方案,可否具体谈一下你们彼此是如何展开合作和具体分工的?这个方案是如何成形的?

陈江虹&李峥:策划前期我们运用了一些线上共享合作办公软件,一起头脑风暴、发散思考出了跟主题相关的很多信息点。确定了一个大的方向之后,我们就开始各自分头去找相关的资料。每周安排定期的例会,一周至少讨论3次,同时进行会议记录和总结回顾。这样就可以实时回顾我们的整个研究、策划思维以及推演的这个过程,这对我们后期的帮助非常大。在策划的后期,我们就开始准备方案的资料整合以及视觉呈现,这个时候也会按照各自的特长来进行分工,推进工作的时间安排。跟以往做策划方案很不同的是,我们在适应时代给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工作方式上的转变和挑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855ef5fb1f33a9f938987c151cd67430.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a8457c78546e4a168cfccbe6ec40c3b4.png

雅昌艺术网:奥威尔笔下的《动物农场》是基于当时战争背景下创作的反乌托邦的政治讽刺寓言。在你们所设计的展览方案中,同样是一个幽默讽刺的寓言故事。它对应着今天怎样的现实处境?

陈江虹&李峥:非常感谢您的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当时在做方案时讨论的一个很核心、关键的争议点。在我们的展览里,与奥威尔的动物农场相似的是希望讲述一个具有叙事性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是由不同物种共同出演的,也希望这个故事能够带给我们一些自我思辨。以强叙事性讲述这个展览是希望更多的观众在看这个展览的时候能够代入感更深,同时引起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转变。在话题性方面,我们的思考并非局限于政治层面,而是更多地希望在这个时代现状下,去考虑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因素,特别是疫情带给我们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的变化和影响。当“去中心化”变得不可避免,我们要如何去做准备、面对、投入这个新的世界?它是一场变革,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经历以及接受挑战的一场变革。

雅昌艺术网:《动物农场模拟器》模拟了一个人类与不同物种互生共建的未来实验场域。由四个主要板块组成,未来这个展览希望构建一个怎样的世界?

陈江虹&李峥:正如我们的展览介绍中描述的“这是一个发生在未来的故事,具体是什么时代,不,这不重要,你可以想象自己打开了一扇任意门。在这个世界,有的人类重新退回到海洋、湖泊和森林,趋奉老子和卢梭,脚趾重新进化出了蹼。也有的人把微逻辑芯片植入自己的器官,数字信号接管了思考,将自己作为生物电池……从那以后,地球告别“人类世”,改用全新历史纪元,“有灵世”(取万物有灵之意),彻底拥抱去中心化的世界。整个地球生物圈是一个联系在一起的网络系统,就像大脑的神经元,它的智慧是一种超级群体的协同和突变,就像蜂群、蚁群、鱼群、鸟群所做的那样。这是地球生物圈的共创-共产-共享主义的新生态伊甸园。”这里也给大家留一个悬念和引子,希望我们的展览开幕后来实际一探究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c213288fa54c1b14ffe6eac69043379e.png

雅昌艺术网:此次获奖方案将如何通过具体的作品和相关的公教活动去诠释“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这一主题?希望带给观众怎样的的体验?

陈江虹&李峥:早期我们对于“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这一主题的思考是希望以“去中心式”的策展方式、以及开放式的随机重塑结果给展览创造一种“已知”下的“未知”性。我们在思考“去中心化”的范围时不仅仅立足在人类世界的价值体系,而是希望能从更本质、更终极的愿景逆向推导,指导我们当下思考和行动的方向。还有我特别好奇儿童作为未来世界的主角,会怎么看待这个“去中心化”的世界?我们将整个展览作为一个“模拟器”的实验场,给观众不同的身份、角度体验农场的角色。在展览试验场里,我们想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未来情景下的农场生态系统里,设想着在这个动物社会中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比如农场的生产车间里你可以大开眼界,各种新奇的动物、创新的食物;比如农场实验室,外表破旧残败,内里却在研发宇宙前沿的黑科技;还比如合作社,跨物种的对话、交流,生物与非生物一起共创、共生,和谐愉快的农场生活场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a6153599a28d652ae943c99d694efc8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2db461188a78a2080a2094934a4ba84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02c00b8f6a68ae5a87713535c6153957.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02f116ab76f3599d7b64eafee0d7bf95.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雅昌艺术网:什么样的契机让你们选择参加 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3 大赛?在准备方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事情吗?

李峥:最早是在央美读书的时候,邱志杰老师给我们上策展课,其中一次的策展课便是魏颖老师和龙星如老师那一届赛场答辩,当时觉得非常崇拜,种下了种子。之后就一直在关注每年的大赛,很喜欢举办方每年提出的主题,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有种策展界的《黑镜》的感觉。

陈江虹:从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开馆以来,就持续关注了馆内举办的一系列展览和活动,包括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年度艺术大奖。每年艺术大奖的选题都是对于社会热点议题的思考与探讨,而获奖展览也一直有着高质量的呈现。希望这次我们对于“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主题的讨论与实践也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启发。

趣事:我们在比赛接近尾声的时候才突然发现了Pink Floyd和Jeffrey Shaw的音乐艺术以及气球猪的行为艺术创作,非常激动,好像隔着时空找到了知己的感觉,又像是给展览作品找到了眼睛、魂的那一笔。所以我们决定要致敬他们的作品,将其作为串联展览的DNA在展览中以声音、视觉、延续事件、流媒体活动等等形式呈现;特别是“飞天气球猪”,在我们的展览里会有精彩的出演,想必到时会发酵出一系列的有趣事件吧,非常期待。

关于策展人:

陈江虹&李峥

陈江虹,硕士毕业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设计管理专业,是一名创意策划、设计研究者。李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策展硕士,法国巴黎ENSAD访问学者,现任凤凰数字科技策展人;儿童社会创新项目研究者、时装设计师、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

策展方案《动物农场模拟器》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笔下的《动物农场》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类农场主被驱离后,生动的动物群像画。故事中既蕴含了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态内涵。而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也让我们更加想要从生态视角去思考,人类与世间万物将如何共存共荣。本次展览尝试重塑了一个“动物农场模拟器”的单元生态系统。这种“重塑”并非是一种颠覆性的改变,而是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优化和改进。展览共分为农场车间、农场实验室、农场合作社、农场放映厅四个主要板块,模拟了一个人类与不同物种互生共建的未来实验场域。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性与想象力的场域之中,我们从TA视角出发,在“新动物农场”中生产、实践、共创、思辨,探讨后疫情时代人与动物乃至自然界的相处之道,寻找与其他生命共享这个美丽星球的方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6acb28a377e7d3014820a6d9c9a45c5b.png

宗晓

宗晓《剧变生态》

雅昌艺术网:“科技对于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是你策展长期所关注的领域,对于这一领域的关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会更加关注这一领域的策展?

宗晓:从很早以前就在关注,也经常和艺术家朋友、策展人朋友探讨相关的一些问题。近10年来科技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非常大,而随着计算机算力的增加,在很近的未来,技术发展大概率会呈指数级增长。与此同时,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不断涌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在享受便利的同时都很彷徨,不知道这条路通向何方。这些问题与我们的生活,甚至生存息息相关,因此也激发着我们不断地思考。

雅昌艺术网:了解到你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学习策展专业,就策展环境而言,你认为国内和国外有什么差别吗?

宗晓:国内的策展环境与纽约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两方面。一方面在展览内容上,纽约的策展话题必然与美国本身的政治环境紧密相关,因此系统性的种族压迫、对于有色人种的偏见和剥削,平权话题、殖民主义反思、以及美国愈发趋于激烈的政治两极化等话题占有很高的比例,而这些讨论在美国的语境下也是非常的必要的。而国内的策展话题,也必然与我们自身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相关。所以我们很多策展人和艺术家都会反思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广义上的生态上影响和对我们本身的影响。又或者很多艺术家和策展人也会关注那些被遗忘的历史、人物、建筑等,期望在这个强调发展、强调往前看的时代,我们也回望过往,不要忘记过去,也不要磨灭个人的情感和记忆等。

另一方面,主要是在机构的数量上。纽约的艺术机构会更多些,种类也会更多些。除了美术馆、画廊等,纽约有很多各类中小型的艺术机构。这些机构很多都是非赢利的,做的展览质量也很高,话题与本地联系很紧密,比如为本地社区服务的集合展览、音乐、电影放映、活动等为一体的小型综合艺术机构,又或者是艺术家或者策展人等自发成立的小机构,用极低的成本做一些很有意思的展览等。另外由于税收优惠等原因,纽约也有非常多的艺术基金会,规模有大有小,用各种方式资助艺术家创作和展览。因此总体而言,纽约的机会更多一些,而且也更活跃些。这当然也是由于纽约的艺术生态发展的时间比较长了,希望未来国内的艺术生态也会越来越丰富多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cb79ebd4087c8aa1c8e197ee49337994.jpg

Sculpture Center内展厅,纽约,2020年,宗晓拍摄

雅昌艺术网:作为年轻一代的策展人,你个人的成长环境和背景与科技是紧密相连的。正如今天的现实,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但科技发展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这对你具体策展工作有怎样的影响?

宗晓:我的成长过程,和很多人一样,见证了科技是如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从最早每家每户都只有一部电话,到后来看到父母用BP机,再到后来有了手机,直到现在出门只带手机。这种变化,在我每每回想的时候,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而这也仅只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感受到的,更多的巨大变化,肯定发生在我不常能够接触到的各种科学前沿。科技带来的便利性几乎是不可逆的,至少对大部分人来说——比如在这个年代,我们无法再将写信作为一种日常的通讯方式了,就算极个别的人愿意使用,也会因为大部分人都不使用而无法普及。

对于技术的依赖性,使得我们某种程度上被驯化了,无法脱离技术,无法让它停下发展,只能寄希望于它不会最终毁灭我们。所以,我们很多人都很彷徨。因此我和策展人朋友经常讨论的话题,除了科技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多的是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条道路、一种方式、一种思维模式,使得我们能够警惕的站在一根细微的线上慢慢的摸索,不过分狂热,也不绝对悲观。

雅昌艺术网:去中心化的世界,在你看来是怎样的一个世界?除了技术上的革新,还有什么是达成去中心化世界更重要的?

宗晓:去中心化的世界在自然界里是有的,但在人类社会几乎不存在。国家结构、公司结构、经济结构等等,任何人类社会的结构,都是中心化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效率而服务的,而中心化的结构往往是最有效率的。但不可能达成,是否我们就不去思考和探索了?我们这种一切追求“高效”的方式就是完美的吗?我认为这是思考“去中心化的世界”的价值所在。慢速、随机、多变这些“效率”的敌人,有时却是生存和进化的最终条件。我们观察和学习去中心化的世界,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反思自身,探究其他的可能性。

技术革新总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能够带来去中心化的可能性。但实质上,技术革新带来的往往是中心的转移。

关于参赛及获奖方案:

雅昌艺术网:你参加“Hyundai Blue Prize Art +Tech”大赛所设计的方案中,在展览的呈现和展出的作品上,是如何体现此次展览所提出的“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这一主题的?

宗晓:《剧变生态》以变形作为主线和隐喻,邀请大家观察和想象去中心化的世界。展览的作品选择和展览设计关键词是“有机”和”变形“。变形既指代物理和化学性状改变的“变质”现象,也指代生物的形态转变,即“变态”,还暗示着不断迭代,不断变化。从变形的多重涵义和寓意出发,展览希望引导观众审视我们自身与他者的关系。他者不仅包含别的物种,也包含非生物的各类物质。展览鼓励观众接受”入侵“,接受自身的变化,接受与其它物种、物质的纠缠和互相转化,而不是简单的视他们为资源或是与他们敌对。这是我们迈向去中心化的第一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ecd251504108ea70bf795899cc6ad1ce.jpg

参展作品《由体而始,至体而成,自体而过》 (2019),由艺术家苏咏宝惠允

雅昌艺术网:此次获奖方案选择了9位艺术家的作品,为什么选择这些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具有怎样的特点?他们代表了今天艺术家怎样的创作状态?

宗晓: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都与展览希望传达的主题紧密相连,很多艺术家长年的研究方向也正是展览所探讨的主题。邀请他们参展,是希望将展览空间变成一个展览理念和作品达成共鸣的地方,也希望能够打动观众,让观众与我们一同思考这些问题。展览中几乎都是比较年轻的艺术家,这些问题也都是他们非常关注的议题。很多艺术家都有着非常强的研究背景,而他们的作品也是建立在这些研究之上的,我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也学到了非常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d81cb45d8ec58fedd6ad30dfdfb377fe.jpg

参展作品《茫茫微光贯穿一切》 (2022),由艺术家曹舒怡惠允

雅昌艺术网:此次获奖方案,与我们所知的常规展览有什么不同?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带来怎样的思考?给观众带来怎样不同的体验?

宗晓:这个展览虽然与科技密切相关,但却不是一个以技术和屏幕为主的展览。相反很多作品都非常有机,不断提示我们去学习和观察自然。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观众思考我们这个不断强调高效、强调控制、强调消耗和产出的社会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思考去中心化的系统是否能为我们带来新的可能性、新的启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7f6c464a2c90faf904caa1fc80b2a12e.png

图片为展陈设计

雅昌艺术网:获奖方案中还设计了相关的论坛公教活动,在论坛中,希望就哪些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宗晓:公教活动希望邀请人们亲自去了解和感受自然中去中心化的系统是怎么运作的,以及艺术家们通过怎样的方式挑战了“工业生产”的逻辑。同时也希望对目前一些基于技术的去中心化雏形进行讨论,探讨他们的利弊及未来的可能性。

雅昌艺术网: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选择参加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3大赛?在方案准备过程中有什么特别有意义的事请吗?

宗晓:我的策展人朋友向我推荐了HBP,我深入了解后觉得这个比赛非常棒,于是参加了。方案准备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我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也让我看到别的策展人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和回应,我觉得非常有收获。

关于策展人:

宗晓

宗晓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策展专业,目前在上海从事策展活动。宗晓长期关注科技对于社会经济结构、生态结构、社群结构以及宏观和微观叙事方式的影响。

策展方案《剧变生态》

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结构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呈指数级进步的科技力量裹挟着我们不断走向更大的不确定性。去中心化的世界仅凭技术进步注定无法实现,以人类社会为蓝本,以资本为驱动力的去中心化最终实现的只是中心的转移。我们亟需从自身开始改变,用非自我中心,甚至非人类中心的视角去思考世界,接受其他物种的“入侵”,甚至想象人类和非人生物共存、共生和相互转化等,才有可能向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迈出第一步。而“变形”则是我们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论。变形提示我们不断转化自身,重新拷问自身和他者的关系:除了对立、竞争,也有共存、转化、转移,从而达成跨物种连结,使得真正的去中心化有了可能性。本展览希望邀请观众与艺术家们一起进行这些想象和思索,而标题《剧变生态》(Metamorphic Ecosphere)正是鼓励大家以变形作为方法和视角,去思考甚至改变我们所处的生态系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1ed76544be7f89fa9cda329ddd50c049.png

关于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年度艺术大奖 

2017年,现代汽车集团及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创立了Hyundai Blue Prize年度大奖,奖项旨在发掘和支持年轻策展人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发声,并为他们提供实现理想与自我展现的专业平台。

奖项目前包含两类:在釜山发起的针对设计策展人的Hyundai Blue Prize Design奖,以及在北京发起的针对中国青年策展人的Hyundai Blue Prize Art +Tech奖。其中Hyundai Blue Prize Art +Tech强调对艺术与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对数字时代里的范式变化和前言议题的洞察,成为其异于其他艺术奖项的独特之处。

自2017年创办以来,Hyundai Blue Prize Art +Tech年度大奖每年通过不同的主题,回应当下时代最为紧迫的问题,并鼓励年轻策展人以他们独特的方式畅想一个更好的未来。其中包括:“社会流动”(2018)、“未来演化”(2019)、“社交智能”(2020)、“谐振之城”(2021)、“颠覆未来”(2022),“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2023),先后选出了12组优秀青年策展人,在位于798艺术区的现代汽车文化中心以线下展览的方式实现他们的策展方案。

目前,Hyundai Blue Prize Art +Tech奖已经成为面向年轻策展人最为专业的奖项,也成为行业内最受关注的艺术奖项之一。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