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快讯 | 尚8文化举办艺术疗愈展览《突如其来的春天》

2023-02-25 15:39:11 未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4105b8b591d3e48aac375a10ba7b49f9.png

  突如其来的春天

  策展人:米诺Mino

  参展艺术家:张静、李皓、胡晰淼

  主办:艺术8 尚8文化集团

  由尚8文化主办,以“艺术疗愈”为主题的展览:“突如其来的春天”于2023年2月17日在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艺术Mino担任策展人,展出了张静、李皓、胡晰淼三位艺术家的作品。

  开幕当日,特邀嘉宾、著名策展人廖雯和主办方负责人薛晨妹与策展人和艺术家、观众一起开启了这场“疗愈”活动,进行直播讨论活动。展览期间,还举办了由李微笑博士带领的以“不确定环境下的寻韧之旅”为主题的舞动治疗活动,以及由由“自由演员”带来的一场即兴的戏剧表演,在展览现场与观众进行身体语言的互动活动。展览持续10天,于2月27日结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288c517ab5b2a15aa847dbfaa3933997.png

策展人米诺Mino

  “突如其来的春天”是在疫情后的春天对三年疫情期间人们积累的种种亟待疗愈的情绪的回应,我在展览前言中写道:“疫情三年,我们积蓄了太多诸如焦虑、抑郁等负能量,都需要寻找方法去疏解。这些负能量很像一些‘副作用‘,面对太多不确定的大环境,我们甚至不能去预防。如此反向思考,不如观察它们,从而促使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更多的创伤发生。”

  “艺术疗愈”这个议题非常吸引我,这是我接受邀请策划这个展览的重要原因。不止是疫情三年使得人们变得更焦虑更悲观,很多年以来我都很关注情绪问题。身边太多朋友都有或轻或重的抑郁、焦虑,包括我自己也会偶尔陷入“情绪黑洞”。所以策划这样一个小展览,我和参展艺术家,包括主办方,都有一个正向愿望,就是通过展览可以传递给观看者一些积极的感知。让人们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在某些情境下也是情绪通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b5592d6e063f2a13dd8986114efd98e3.png

艺术家与策展人的合影 左起:李皓、张静(前)、胡晰淼(后)、米诺Mino

  如果说几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有什么地方特别打动我,那么还是“感同身受”这个词。其中张静最早的“日常治疗”系列,2017年就在M的房间做过项目。历时六年,她从北京搬到纽约,创作媒介发生了变化,但这一切都是从自身的情绪治疗开始的。李皓去年因为“时空重叠”的原因在上海被隔离在酒店十天,短短的时间里他画了80张画,结合文字构成了“隔离日记”。这是一种切身体验,投射出在特殊环境下的情绪挤压和释放。而胡晰淼从中学时起就对能量学和潜意识感兴趣,她的绘画作品充满灵性,加上水晶装置,建构了生命个体的能量场域。

  艺术并不能起到真正的“治疗”作用,它也不是一个目的。更多时候艺术是一个通道和路径,始终相信艺术是有温度的。这样一个小展览,和观众建立的联接,得到感应、引导和启发,是内心的祈愿。因为情绪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可能专业的心理治疗师都不能承诺最终的治愈效果。通过一个艺术展,让更多的观看地者了解缓解情绪焦虑或抑郁有很多方式,艺术可以成为其中一种,也是我们的收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fd25d22ca5ce818966e2cb7315db12c2.png

艺术家张静

  宝利来是从2016年开始创作的,那个时候也没有目的就只是想随手拍一下,但拍摄范围也很局限就是拍一些我自己的日常。真正开始再上面画是从2018年开始,那个是时候宝利来经过两年就开始褪色,有的照片我自己觉得拍的还不错,想给它简单的补色,后来越画越多,从一个不熟悉的绘画材料到最后自己熟练地掌握了这个材料的性能。画宝利来很有意思,有很多不确定性在里面。绘画材料我选择了水彩、丙烯。

  在这几年持续画宝利来的时候,之前拍摄的内容产生了变化,变得模糊记不清楚,但又似乎似曾相识。一直以来觉得记忆是坚固稳定,但后来发现记忆是不可靠的,宝利来作品我实际上改变了原来拍摄定格里的内容,重新定义了它的画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7d089e66a2b592f6b9730f14c8707950.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07d63799ff2df86e8fd1475a94e9521c.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30a08351bb67f6a8501b2adcbdcd8a1e.png

展览现场张静的部分作品

  关于”艺术疗愈“,我想没有人愿意把自己完全打开让别人去看,有时候就是一个死循环,走不出去,别人也走不进来。但每个人都又需要一个情感的出口,那么我想艺术可能就是最好的方式,把你所有的情绪都可以放在作品里。比如画画,我一直觉得你画的画不是给自己看的,而是把你感受到的画出来给别人看的。

  艺术疗愈对我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画画时间过得很快,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穿行,比较放松。

  疫情三年给我的感受就是坐飞机回来太难了,想和家人团聚太难了。三年阻隔了好多温情,除了想念还是想念。

  “突如其来的春天”,我想对大家说,我们都要好好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0b31627f1ecff404c12d2978b47b26ee.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2a2d187abaa4512595c4aecd49337be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048bea7aa7e7c8fadfbb97276c48603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dc909728cea86e6b70b210a82060f87a.png

张静在本次展览中展出的部分作品

  这一系列创作始于张静从2016年开始用宝利来相机随手拍摄的日常生活。那时候她刚刚去到纽约,在这个看似熟悉的城市,在她周围,成百上千的人与她擦肩而过。“我对他们一无所知,他们走的很快,他们甩下我,我惊慌失措,我与这个看上去熟悉的地方其实远隔千里”。她想用相机记录下自己眼中的世界,作为一种“日常治疗”,“我明白作为经历世界的唯一途径,我无法将缺失的信息全部集齐,某一个片段、一条新闻、一段不完整的梦的记忆、一次告别……我们构建出了一个在我们和他人眼中条理分明的存在,但我想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这一切发生过。”两年后,她重新拿出了相纸,发现它们已经开始褪色,而自己居然也再也想不起很多照片记录的那一刻。她开始用丙烯和水彩在上面进行再创作,以此呈现更大的事实:“自我”事实上是临时搭建的,而回忆则是涂抹和修正,几根线条,几抹色彩,又重新定义了不存在的这一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a9d2b82127a4844a63eef124570ea07e.png

艺术家李皓

  这次展出的作品是我2022年在上海酒店隔离期间,绘画的一百多张手稿中的一部分,外加两张当时隔离酒店窗外的风景摄影照片。

  2022年8月23日,因为我在杭州去过一家饭店跟一位阳性患者发生时空重叠,26日中午我刚到上海,就被疫情防控中心人员通知需要被拉去酒店集中隔离。由于通知的仓促背包里除了几件衣物和手机什么都没带。到了酒店,一看管控通知才知道,需要被隔离十天,期间不允许走出房间,禁止烟酒,不允许叫外卖。我只能在二十平米的狭窄空间里度过这漫长的二百四十个小时,为了打发时间我每天除了看着窗外发呆,活动一下身体,最大的精神支撑就是写写画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10d7a758bf4cee46e523961721587345.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04a5be706f65273573708ed8bb6ad46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bc7ee26ac41f35162ede1c77ca4989c2.png

李皓在本次展览中展出的部分作品

  这些纸本作品,不同与以往创作。以前我画画都是有很明确创作目的性的,这次在隔离期间,我第一次随性而画,有点像在纸上宣泄情绪,也有点像意识流的捕捉,当笔在纸面游走时,我也不知道自己在画什么,就是单纯的随着感觉走。

  对我生活的影响就是我开始对自己情绪的感知更敏锐了,我以前是控制情绪,现在我试着去疏导情绪。

  说到艺术疗愈,我觉得更像肉体层面引发的心理问题的一种救赎,它牵扯到是人的欲望和人性阴暗一面的一些具体问题。画画这么多年我一直把艺术当做我的精神层面上的一种追求,它更像是我人生中精神上的指引,一种信仰的替代,使我不会陷入困顿和迷茫。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cfcf2f9d74390169bc4f4cc497b25c9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a45b99943ed56b4bd968f4ffa1db236d.png

展览现场

  艺术对我的疗愈作用,就如同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依旧需要定期的向神父进行祷告和忏悔,以此得到心理上的具体慰藉。

  疫情三年对我来说就是躺平的三年,工作一直都没精打采的,生活上也是浑浑噩噩。对于”突如其来的春天“,我想说“Fighti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c307018d8b7be8cd0527b8b17209cead.png

艺术家胡晰淼

  本次参展的作品共有四件,两幅绘画和两组装置作品。这两幅绘画还是延续以往的创作风格和题材,用具象写实的手法表现超现实的精神世界。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探索和思考关于潜意识和象征主义的题材,而对神秘学和宗教的兴趣甚至更早。这次的绘画与以往不同的是我选用了彩虹色系,我看到这种颜色的第一反应就有种被治愈的感觉,现实中已经有太多的遗憾和不完美,但在艺术创作里是可以随意的想象和创造的,如果能造出一个在特定环境下可以成立的逻辑,又能让精神世界得到自由,那么这个体验一定是令人着迷的。

  两组装置作品是第一次尝试运用水晶矿物来创作,近些年我也一直在研究水晶矿物的能量和磁场,通过灵性和科学的方式建立与内在自我的连接,去关注内心真实的需求,同时也希望能够给前来观展的人带来对精神领域多方位的思考。

  在创作的过程中发现摆放水晶阵的时候很有意思,拿着手里的矿石素材,我可以观察很久,从皮面到纹路,能发现很多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痕迹和讯息。摆放时更是精心调整,尝试,往往一弄就是一整天,就像画画可以进入一种状态,什么都忘了,专注在里面。后来我发现,这种体验和正念冥想,芳香疗法,灵性疗愈都有着紧密的关系,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会经常使用这些方法来疗愈自己和帮助身边的朋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3c444a8758c16f0eaa596b6991df7aa1.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32cf2b68328b2fc5ab003daeebf8f21c.png

胡晰淼在本次展览中展出的部分作品

  我认为艺术本身就有自我精神疗愈的作用。疗愈更多的是用物理疗法治疗身体的疾症。据统计,现在社会上患有焦虑症,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并逐年增长,如果通过观察和学习艺术可以让人进入一种自由,放松,专注的状态,那么大家就多了一种方式和视角来审视自我,了解自我,探索人生。

  因为创作的时候需要跳出生活中的鸡零狗碎,排除心中一切杂念,完全沉浸式的进入创作状态。这样才能清晰的开始归纳总结自己的思路和观念,在无数次的实验和尝试中,找到最合适的一个版本,来呈现内心的想法。同理,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也需要安静下来,不断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1aa8fa9850687ff2b0204be7c87b553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b8070edb66b1c61d04ccf20c249ab95b.png

胡晰淼在本次展览中展出的部分作品

  我们共同经历三年新冠疫情这样一段特殊的时期,从开始的焦虑,紧张,恐慌,慢慢的变成了一种疲惫,习以为常,甚至是麻木。有几次情绪崩溃瞬间,也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最终还是扛下来了。后来疫情突然就开放了,虽然过程痛苦,代价沉重,但也必须要去面对。现在春天来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春天,我们还是要做好身体和心灵的防护,管理好情绪,安排好生活,用时间和实践去修复过往的创伤,面对真正的自己,把握当下,从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5d04f720dec574a38b71e6da4a3e6c98.png

艺术家、策展人、发起人、艺术批评家在开幕论坛上 左起:李皓、薛晨妹、廖雯、米诺、张静、胡晰淼

  薛晨妹(人称小辫姐)是尚8文化集团的联合创始人,也是这次展览和活动的发起人。在开幕式的对谈现场,谈起策划展览与活动的初衷,她回忆起自己前些年被抑郁和焦虑折磨,昼夜难眠时那种生不如死的痛苦感受。为了面对焦虑和抑郁情绪,她开始参加一些艺术疗愈和心理治疗相关的活动,不仅从中获得了对自己更加深层的认知也体验到一种内在的喜悦。所以想要通过做这样一个展览和活动来将做一种人与人的链接的工作,可能能引发一些感同身受,“就像在湖中投入一颗石子,也许会在湖中引起一些涟漪。”

  在舞动治疗的活动现场,她回忆起来自己28岁时和自己的大家族来到北京创业时面对未知时的忐忑不安,以及后来的二十几年在这个城市一步步扎根发展的过程其实得益于很多人的帮助,回忆起这些帮助她就会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力量感,所以自己也会希望可以在这样一个大城市,在茫茫人海中,能够用自己的一些行为影响别人,点亮或者温暖一些人,对她来说就是意义所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ea11e0a07ee7d111e9b8be781dfab267.png

在舞动治疗活动“不确定环境下的寻韧之旅”现场

  她想到尚8文化集团的slogan是“大家庭、大舞台、大学校”,自己作为创始人之一可以知行合一的去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传递出温暖善意,是很幸运的。“大家族“的意思是从创业伊始,这就是一个家族共创的企业,大舞台出自“人生处处是舞台”的理念,希望不管可以创造一个舞台,让更多人可以上台展示自己,被看见、被知道。而“大学校”的意思则是,不管说向人学、向事情学、像书本学,不管是作为一个企业还是自己自身,都需要终身学习。

  策展人米诺Mino也是被薛晨妹提出的“艺术疗愈”的议题吸引而接受邀请策划的这个展览。很多年以来她都很关注情绪问题。因为身边太多朋友都有或轻或重的抑郁、焦虑,她自己也会偶尔陷入“情绪黑洞”。所以策划这样一个小展览,她和参展艺术家,包括主办方,都有一个正向愿望,希望通过展览可以传递给观看者一些积极的感知,让人们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在某些情境下也是创造情绪通道。如果能和观众建立连接,得到感应、引导和启发,便是实现了内心的祈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eb2bfd837e3df3df1082cee456100996.png

艺术家、策展人、发起人、艺术批评家合影 左起:李皓、胡晰淼、薛晨妹、廖雯、米诺、张静

  廖雯是中国知名的当代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女性艺术研究者,在开幕对谈时她提到“艺术和疗愈是一个特别好的题目,因为这个艺术是真真切切的有疗愈作用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4889a0887f0341b08513f791de08142f.png

开幕现场策展人、发起人、艺术批评家在交流

  在90年代研究女性艺术的时候,她发现女性艺术中有一类不同于传统当代艺术里男性艺术的创作方式,用类似于编织、缠绕的方法,用一个动作反复重复的方式创作而成,很多女性都用类似的方式创作,于是她就问她们,弄这个不会觉得太反复、太费劲吗?她们说开始的时候也会很烦躁,但是一旦进入了状态以后,心里马上就很清楚,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而且一个过程过去了以后,轻易就平静了。

  她提到零几年有一个展览叫念经笔触,也是专门探索这类问题。其中有一个台湾的艺术家,因为遗传原因不分泌胰岛素,所以他从17岁开始,每天要靠打胰岛素来维生。他当时参展了一个作品,是在一个大板子上铺一张大白纸,拿一个铅笔就这么刮着走过来走过去。两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把很大一张纸都画黑了。因为他有特殊的病,所以他同时带着一个血糖检测仪。他是说任何医学治疗都不起作用,但是他在这么做的时候,血糖在这个时期会相对来说正常,所以艺术是真的能起作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046e1d5080e18363ece03fec2b4fb295.png

展览开幕论坛现场

  孙先生是这次展览的观众,他的本职工作是做保险相关工作,以前觉得艺术家的创作可能和我们普通大众的生活,距离比较远,艺术家的个人的思想可能有时候不容易被普通人看见。但这次看了展览后他觉得“不虚此行”。

  因为可能是因为有在一个共同的时代背景的冲击的原因,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看这些展览的时候,看到一些比如表达烦躁、忙乱、茫然的意象时,也会让自己回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这个角度看一个时代的变故可能不仅仅是留下可能一些创伤或者伤害,有可能成为让大家去找到心灵感应的契机。他觉得当个体自由、多元的表达被允许的情况下,当一个人的表达被另外一个人看到,其实是可以某种程度上消灭人和人之间的孤独和隔绝感,“当一个同样孤独和绝望的人,看到另外一个同样和孤独和绝望的人,这个事情可能本身就有意义和价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244f9372fab3991c775a3b7e1ed09c9a.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1839a2b25c3c328ca498495a306f1f71.png

观众孙先生在论坛现场

  展览发生在前中法大学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也让他产生了一些感慨:“这个场地100年前是为了法国勤工俭学做的一个预备学校,当时就是有一批年轻人,从这个院子里边准备出发,寻找如何让我们国家获得整体的重生和独立。100年后,在院子里边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出发,我觉得还有另外一层很深刻的含义是在我们民族完成整体的一个重建和重生后,人如何找回自己,如何实现独立健全的个体的寻找和回归,这不亚于100年前出发的意义,但是它是面向个体、面向自己,面向内在的新的出发。”

  他想到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而现在能够在这里看到一个展览中美的表达、感知和连接真的在发生,艺术家在通过直面自我的形式去面对我们共同经历过的大事件,对他来说是一场感动又惊喜的相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2/8417e7637ef5f3b59f612c16566899b5.png

展览开幕论坛现场合影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