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栏|罗怡:全球化迭代中的艺术+——2022美术馆界出版工具书推荐(外版)

2023-03-01 11:45:12 未知

编者按:崭新的2023之春啊!当我去年此时畅想着一旦欧洲取消疫苗护照就安排参与4月的威尼斯双年展开幕的时候,绝没想到上海的封城,没想到欧洲行程到9月底才成行,以及7周行程中日常面对的“中国还能不能做国际项目”的尴尬与疑惑。刚过去的冬日街头如此寒冷,突然的放开和“中招”又如此猝不及防。魔幻的2022年似乎远去无踪,2023年会是崭新的吗?恢复了生机的人与事,终于开始运转的积压了一年甚至几年的项目。繁忙中惊觉坚持与雅昌的读者们分享年度艺术阅读已进入到第7个年头。按照传统,我提供的不是一份艺术史的出版目录,而是从一个当代美术馆顾问角色出发,提供10本值得本行业机构从业者读的书,从工作实务出发,向大家介绍我从书中得到的启发与灵感。

今年的英文版图书出版精彩纷呈,大概因为:几年疫情导致的封闭让评论家、策展人、艺术机构多了许多安静的时空深耕文字与思想、深度总结过往;一是出版界疫情期间积压的工作随着2022年陆续的开放陆续放出,被国际航运报关因素延缓的一些好书,尤其是非英语国家精品出版社的好书渐渐出现国际流通市场。回应新冠激化的全球化迭代进程,一圈选下来,无论是美术展览、双年展系统、基金会系统、还是国际顶级收藏系统,这个艺术出版系统的成果都在指向一个似乎正要开始的新秩序,挠在了七年阅读的“痒处”。

下面介绍2022年五本外版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2/2a9c8940a1065c9e47c351ce087f4e0d.jpeg

书名:艺术与它的世界——走向公众的展览、机构与艺术

Art and its worlds:Exhibitions,Institutions and Art Becoming Public

编者:Bo Choy,Charles Esche,David Morris and Lucy Steeds

出版社:Afrerall

出版时间:2021

展览的历史也是艺术与公众共享的历史。这本书主要围绕机构策展实践、艺术家主导的展览、艺术的全球化与在地化背景三个主要方向讨论展览怎么做,怎么做有效。

三个内容中,目前我重点关注了“艺术家作为策展人”这个部分,主要是因为自己最近一年一直在准备方力钧澳门艺术博物馆个展和方力钧澳门金沙艺廊的策展工作。艺术界都知方力钧创作的成熟度以及各角度阐释的丰富度、其个人工作室文献研究部门的专业度,对于在艺术史上已经有位置的艺术家,且艺术家在诠释自身新创作时也有很强的系统延续性和逻辑性——已经是一种“策展式创作”,对于新加入的诠释者——策展人来说,除了记录和描述,在其新展览中的参与空间和智识生产的空间其实是比较狭窄的。事实上,关于艺术的命名权,无论是对艺术家还是策展人,都是非常个人化的,而非学术和技术化的,或者说学术化或技术化也只是某种模式化——本书主要批判对象是欧洲中心主义。在这个系统外,有没有没有策展人的展览,甚至没有艺术家的展览,在把艺术推向公众的进程中,如何摆脱个人主义甚至是原创性的包袱?文化的是否可以代替宗教的?如何呈现精神领域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日常生活和艺术生活的区别和接口在哪里?这本书中的案例从曼谷到开普敦,从香港到纽约,呈现了关于策展人和艺术家存在的省思,从编者的观点,强调了过程(Process)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2/ccbe37fa3b9c284cd7a0786bf71e9a49.jpeg

《Art and its worlds:Exhibitions,Institutions and Art Becoming Public》内页

机构的策展探索和介绍大约从1990年代开始,不仅讨论了一些博物馆如V&A、大英这些传统的博物馆,也包括新自由主义下新建博物馆,比如里斯本的MATT,伦敦的泰特现代(TATE Modern),还有类似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约翰内斯堡双年展这类非长期陈列的固定双年展活动,甚至一些非专业化的艺术场景,讨论对象遍布世界,讲述这些在人类文明与艺术历史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力的“展览”或“机构”,如何在一个民粹主义与专制主义甚嚣尘上的世界,一个“西方”似乎牢不可穿的“自动地”和“永恒地”的系统中,突破权力话语,避免制度主义,进行社会性重塑。“博物馆”或者“艺术展览”,如何作为一种先天性的公民机构,发展出更好的机构反应能力、创造能力、如何更好地处理面对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政治性(审查,哪儿都有)的和行政性的事务。

自2010年,伦敦艺术大学圣马丁学院展示硕士课程便作为本书的研究基础,同时ATERALL出版社关于展览展示的持续网络论坛也是本书的重要的内容资源,纽约巴德学院、香港亚洲艺术档案馆、哥德堡美术应用和表演艺术学院是内容的合作支持方。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引注,基本涵盖了关于当代艺术与展览研究的最前沿的成果,是这个领域的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2/cfa569d8446fd44245f42f335bf46493.jpeg

书名:《艺术的力量——来自一个变化世界的观点》 Forces of Art:Perspectives from a changing world

编者:Carin Kuoni,Jordi Balta Portoles,Nora N.Khan&Serubiri Moses

出版社:VALIZ

出版时间:2020

这本书由PrinceClaus Fund, Hivos 和 European Cultural Foundation三个重要的欧洲文化艺术基金会,组织了15个国际研究团队,在三个基金会2008-2018年期间支持的超过200个项目中选择了38个国家的38个项目进行了历时3年的研究。

这38个项目分为四个部分:艺术打开的新空间;分享与误读;超地域性交叉;历史与现实。涉及到艺术的政策、目标与实践;政治革命中的艺术家生存问题;当代艺术与政治问题;现在如何成为历史;变化世界中的艺术;记忆与储存;艺术的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技术应用;艺术设施与全球抱负;艺术与生态系统;艺术作为城市策略;公共艺术;拉丁美洲的艺术实践与社会进程;中亚艺术力量与艺术社区等。在这本书中人们会得到多重的感官经验和超越主流叙事的视野,一个与权威观点正面对视的机会,一种抵抗的可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2/17bcd23b03287e2fad484d88cf8af507.jpeg

《Forces of Art:Perspectives from a changing world》内页

该研究成果将艺术放在一个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框架中,将艺术看做是建立新关系的媒介,是一种事件、行为和一种感性的公民社会运作与变革方式。这些艺术项目发生和本书形成的这一年轮,一头是阿拉伯之春,一头是全球大流行,这其中新自由主义和超级资本主义全球整合、民粹主义转向、气候协定崩溃等又根植于自1989年苏联解体以来关于意识形态、种族、人权、新殖民……等复杂背景中。通过对经年积累的具体项目分析——基金申请人如何申请、塑造并实现项目以及基金评审人如何通过、评估、跟踪这些项目等,研究者们试图去了解艺术家、文化组织、艺术作品对地球、人类、社会的影响方式与价值,并想象一个以艺术和文化实践来重组现实——建设人类与非人类的新图景和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期望申请国际基金支持的机构、艺术项目、艺术家、策展人可以把这本书的阅读视作一个实践性的教科书。作为一本在莱顿大学研究课程讲义基础上不断完善的版本,采用了西方成形的严谨的学术研究框架和比较新的理论,展示了当代艺术实践中一些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趋势,也很适合学院派研读。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近些年随着政府创意文化资金和一些社会资金开始支持艺术项目,这本书作为一个基金会如何“发钱”的范本,如何让自身影响伴随学术研究扩大的范例,也值得官方机构学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4320fde0953535661606252c36816289.jpg

书名:《转换——艺术与当代藏家力量的崛起》

The Shift-Art and Rise to Power of Contemporary Collectors

编者:Marta Gnyp

出版社:SKIRA

出版时间:2020

自2007年开始,也不是每年,但最少十来次吧,我总会站在瑞士“艺术巴塞尔”藏家PREVIEW入口排队处欣赏难得的“风景”,这风景中很多印象深刻的面孔大多出现在这本书中。因此,我推荐这本书是有志发展国际业务的优秀画廊主和拍卖业者的必读——当成藏家群像认人也是好的——工具性就是这么强。

当然,这本书重要的是帮助任何艺术从业者了解艺术行业在当今的规律与变化,尤其是对公共性艺术机构的从业者(现实中对市场的态度往往容易极端到公私不分或彻底隔绝)和藏家群体(是艺术收藏还是艺术投机)。基于其主题,这本书也巩固了全球化背景的艺术生态中,艺术市场以及市场环节中的“明星”对当代艺术历史的塑造体现出来的显著作用。从皮诺基金会在威尼斯海关大楼的新展示空间的运作系统,到达明赫斯特和杰夫昆斯这样超级艺术明星的艺术策略,从几家大画廊的权利更迭表现出一级二级市场呈现的最新特征到顶级藏家的收藏准则,以北欧藏家群像为轴展开收藏市场的全球扩张,延展到私人美术馆的公共性探讨、一级当代艺术与当代社会的核心链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2/034f75378614b21049b5b4fb34dff58c.jpeg

诚如作者在前言中介绍:“艺术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自己的历史、意识、价值观和目标,也和广阔的社会领域息息相关”。如果更进一步,这本书可以抵达的层面会更为丰富。比如也许您可以如我一般联想到为什么2022年威尼斯双年展策展策略会是展示非男性艺术家,艺术界的这个趋向如何自2009年以来就在收藏市场上慢慢形成?是社会思潮的走向还是新入场的艺术品投资人基于发现新人与重塑历史的野心与抱负?在公共性学术平台(公共性的艺术权利话语体现中)上刮过了什么样的风浪?再比如,在技术、图像、观点、思想和想法可以毫无障碍无间时传播的当下,“贫穷不是艺术家的美德”如何解读?艺术家和画廊之间的关系是一直忠诚还是不断“转会”还是直接面向藏家销售甚至一个场子能同时利用几家画廊?艺术品价值创造的链条在当今的世界由谁如何控制?与之前相比有何变化?当商业可以操纵媒体,专业批评的声音减少,当下的艺术叙事是否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另外,这本书中引用了许多专业平台的表格,如藏家地域的分布、藏家年龄的分布、私人美术馆的分布、参加艺术巴塞尔展的艺术家年龄的变化、藏家消费金额的分布、艺术市场投资方向数字等。

这本书原版2015年在丹麦出版,2020年修订版更新了新的信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51f7e73e710553eeaecc692096bf0d76.jpg

书名:《艺术与AI实践》 The Practice of Art and AI

编者:Gerfried Stocker,Markus JandI,Andreas J.Hirsch

出版社:HATJE CANTZ

出版时间:2021

自1979年Hannes Leopoldseder在奥地利林茨创办了第一届“艺术&科技&社会节”(被被广泛称为“林茨电子艺术节”)以来,近半世纪以来,ARS Electronica发展出一个艺术与科学交叉学科领域良性互动的生态,除了延续了近半世纪的“林茨电子艺术节”,还有“欧洲数字艺术与科学网络”支持跨越欧洲的艺术与科学合作(将科学家和艺术家聚集一起工作的驻地计划,),有“PRIX ARS Electronica 电子艺术奖,一个实体的“ARS Electronica Centre”电子艺术中心,2019年还启动了“欧洲艺术智能实验室”。最新出版的“艺术与AI实践”将ARS Electronica近年在AI领域的具体工作进行了汇编,力图说明与AI的艺术工作的现状、此类工作的挑战和限制,以及出现的广泛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林茨电子艺术节的各部门总监从五个方面表达了对AI与艺术的看法:AI发展背后及其隐形力量,AI带来的问题视野,艺术与科学的相遇受到AI的考验,AI作为镜子看人类处境,AI与艺术家的关系。介绍了ARS Electronica的合作科研机构,如欧洲航天局、ERN大型离子对撞机中心、莱顿大学等进行的艺术与AI交叉项目;文化机构合作者如欧洲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活动、项目与参与艺术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2/bc1f2494bc6694987f88110e3a00a596.jpeg

AI可以被视为一个新的创造性领域,用于实验和发现新意识。这本书在我书桌上的出现正是CHAT AI大火的时间,正给喧嚣浮华中的AI艺术一个沉静思考的可能。回顾2022年年头的NFT,年中的元宇宙,再到年底的CHAT GPT,实话说,我并未感受到科技或者相关的艺术随着相关的市场发生了什么质的变化——虽然这确实是一个高度动态的领域,技术本身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事实是,包含艺术市场在内的各种市场尤其是新科技板块的股价,都需要不断涌现的真实或想象中的新奇实物来保持关注和价格上涨。AI艺术,AI之外,我们重点是艺术,艺术之上,我们考虑的是AI何为。也就是说,在了解AI技术(艺术也是探索方式之一)对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深远且存在问题的影响的基础上,在IT无法塑造AI的人道和可持续发展未来之前,艺术就应该对AI创新保持警惕,提出批判建设性意见,为理想的AI提出自己的想象和观点。大数据融合、处理器能力的进步、机器学习与相关技术出现、深度神经网络、面孔识别等,这些技术后面可能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给你推送广告的平台如何获知你的数据,拦截你的门禁如何读取你的面孔限制你的自由,留给银行的信息如何保护,你的智能助手是否偷听了你的所有谈话并被出卖——这些现实状况面对的是公民权利、人权、人身自由限制、自由与隐私、私营部门新参与者崛起、极权主义或原极权主义政府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据说CHAT GPT会导致很多行业团灭,这本书中展现的几十个案列似乎给艺术行业打了个强心针——艺术与AI的彼此需要显而易见。虽然基于人工智能的生成系统能生成高质量的图像、视屏和音乐,且2018年已经有一幅有机器创作的肖像画以4325006美元被一匿名竞拍者拍下。但这不仅没有降低艺术的门槛,而恰恰强化了艺术的核心:一种建设在强大“意图、背景、过程”之上的情感创造与梦想创造。

还有另外两本(其实每年都会出的)画册我也一并入手,一本是“PRIX ARS Electronica 林茨电子艺术奖”2021提名奖作品集,俗气点说,这个奖是多媒体艺术的奥斯卡,有电脑动画、虚拟智能&现场艺术、数字音乐&生硬艺术、特别奖、青年创意提名几个部分。另外一本是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林茨电子艺术节参展艺术家和作品目录。出版社都是HATJE CANTZ。由于最近我正在做生态相关的艺术项目研究,在这本书中我很容易找到几个闻所未闻的心仪项目准备继续深入了解,算是和当下多媒体艺术最快的接轨。随便翻开几页,发现这些项目不仅是对现实,也有更宏观层面回应:当人类运用AI时候,会被它反噬吗?如果说AI为善是关键,那么善的标准如何界定?创造力是人与其他生物的特征,我们需要机器来与我们分享这一特权吗?人类中心主义的AI,对AI公平与道德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2/581fab6d8a30ec0e8267e6a66681dff3.jpeg

书名:《科幻:当代艺术档案》Science Fiction:Documents of Contemporary Art

编者:Dan Byrne-Smith

出版社:White Chapel &MIT

出版时间:2021

在我初到伦敦的时节,白教堂画廊就在我宿舍隔壁,即便对于当代艺术从业多年的我,这家世界重量级的当代艺术中心也是高冷的,有时甚至是“端”得有点晦涩与饶舌的,她是我印象中世界范围最重视文本的当代艺术中心。此次与MIT关于科幻方向的当代艺术档案整理,收集了60位创作者关于科幻创作的文字档案(一张图画都没有),当代艺术家计划和科幻名篇穿插互文,以“当代感”为轴,分“陌生化”“未来”“后人类”“生态”四个部分编辑,从1960年代理查卡森到最新的艺术家科幻,看上去顺理成章却展示了这一机构极大的“苦心”、“野心”与“机心”。首先这个想法真谈不上超前,不过真没人真做过,且一做就是和麻省理工合作的规格。在这个充满信息的世界,可准确分辨信息、筛选,知道如何组织信息、利用信息,以及真正可以做到落地有款有型,祝愿您真的可以告诉我“想想也能做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2/be9528990ec9fdbc9e4715f7bcbe9eac.jpeg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