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东方既白--洪波泼彩巨作《破晓》赏析

2023-03-23 14:22:18 妙胜 

  洪波先生对于抽象山水画的探索,有着清晰的轨迹。能够代表其最新成就的作品,就是于2022年春天完成的巨幅泼彩作品《破晓》。

  《破晓》以四联画的形式构成,每一联是一幅丈二对开,总尺寸    cm*  cm,是洪波先生迄今为止尺幅最大的泼彩作品。

  整幅画作全部依靠泼墨泼彩完成,所见皆是墨与色的交织、渗透、沉淀、堆叠,没有一处具象的描绘。但“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谛视画作,能感受到喷薄的朝霞,流动的云彩,飘浮的山岚,凝重的雪峰……不管身在哪里,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当破晓时,太阳将出未出,云霞瞬息万变,大地已然苏醒,万物孕藏生机,这是令人神旺的一刻,这是充满希望的一刻,画家捕捉到的正是这一刻的光影和情绪。

  如果把中国画传统手法视为具象刻划,把不太容易控制的泼墨泼彩手法视为抽象表现的话,洪波先生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一路此消彼长的过程,抽象成分越来越大,直至纯粹抽象,这是画家不断探索心中之境的过程,也是画家对泼彩技法掌握越来越主动、效果越来越丰富的结果,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抛开具体物象,从色彩心理学来分析。画面主要由红、蓝、黑三种色彩组成,左半边的红色在整幅画中所占比重不是最大,但画面营造的如同岩浆一般的炽热感和流动性,使红色成为画面的主流,有着向蓝黑色区渗透的趋势,右半部分的蓝黑区域虽然占据面积优势,但在红色的冲击之下,已呈现分崩离析的状态,似乎很快要被红色漫过。这样的色彩对抗与力量对比,让画面呈现出整体的张力,传达出一种乐观主义的精神,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欣赏这幅巨作,我首先想到了李可染先生晚年反复提到的一个词:东方既白。正当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门大开,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面对国办文化思想界受到冲击后的迷茫失路,李可染先生以一生的创作思考和历史洞见,借用《赤壁赋》里的这个词,表达他对中华文化称雄世界的坚定信心。

  欣赏这幅巨作,我还联想到井冈山革命时期的重要文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篇雄文的最后一段,***同志以他特有的豪迈和卓识,用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比喻,表达中国革命高潮必然到来的坚定信心:“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我以为,洪波先生的巨幅画作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情境,也同样有这样一种澎湃之感。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走出国门且富有创造力的中国画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抽象表现之路,张大千、赵无极、朱德群,无一例外。到了洪波先生这里,他有跟前辈画家一样的境遇,即中国艺术被西方社会认同和喜欢的问题,同时,他有比前辈画家更广阔的视野、更清醒的自觉和更坚定的自信。时代不同,国情不同,中国的国力早已今非昔比,同时,世界的冲突和对抗也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个时候,洪波先生作为一个从传统中走出来的中国画家,他经常思考的是艺术的当代性问题,这也是他从不固步自封重复自己而要不断探索前行的动因。

  谈到洪波先生艺术的来路,美国艺术评论家彼得福瑞克(Peter Frank)这样评论:洪波艺术不仅来自中国艺术,也来自西方艺术。 一个彻头彻尾的 21 世纪艺术家,他同样是东西方艺术的集大成者。他既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山水画,也融入了几个世纪以来的欧美现实主义、色调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

  一艺之成,绝非偶然,胸襟、见识、学养、技巧,缺一不可。面对巨作《破晓》,我们看出了洪波先生的洪荒之力,似乎也看到了东方文化的巨大潜能。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