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星丛幻想曲”在恐惑与混杂的科技时代 再出发

2023-03-24 09:41:49 裴刚 

  山城重庆的立体与魔幻,在于以城市的任意角落为切片都可以看到其混杂多元的城市生态。位于南滨路上外形酷似球型飞船的原美术馆,就座落在被市井烟火气包围的商业体群落中。

  被称作“重庆眼”的原·美术馆,最新的展览是2023年2月18至5月5日展出的iArt青年艺术计划邀请展“星丛幻想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a380bd73f7153d8febacc2c72d3b7930.jpg

iArt青年艺术计划邀请展“星丛幻想曲”外景

  “星丛幻想曲”作为原·美术馆iArt青年艺术计划已经第五年,iArt青年艺术计划将艺术作为媒介,为城市、社会导入不同层面的思考与讨论,探讨青年艺术家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和生活环境中的可能性。受疫情影响iArt青年艺术计划也经历了停摆、反思、再重启。

  此次“星丛幻想曲”群展总体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在国内创作活跃的参展艺术家来自历届“iArt青年艺术计划”,就像一个小结的回顾;另一部分是邀请了活跃的欧洲艺术家,作品涵盖绘画、摄影、影像、雕塑和装置等多元媒介的近60件作品,聚焦当下极具创造性的艺术表达与探索。展览的两个部分共同形成对全球生态环境与人的关系,以及科技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对话与呼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ca56d0bb87a7118c95d72e4046f22ff1.jpg

外形像悬浮太空舱的原·美术馆

  “原·美术馆由伍兹贝格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外形就像一个悬浮的太空舱。似乎已经作为一个注脚,预设了美术馆作为先锋文化艺术交流的所在。”在重庆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原·美术馆馆长薛薇回望开馆以来的艺术项目,无论场馆的空间带给策展人挑战,以及先锋、开放、包容的定位,都在不断点燃年轻策展人、艺术家、观众的创造性激情。

  参展的27位艺术家从媒介到语言,工作方式和文化处境都各不相同,却同属于当下的历史时代。策展人之一郭小晖把展览称为“矩阵”的结构。从她介绍了解到,“星丛”(Constellation)一词出自本雅明在历史哲学中关键概念。在《德国悲悼剧的起源》(The Origin of German Tragic Drama)中,本雅明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他创造性地使用了“星丛”一词来说明理念(Idee)的特殊聚阵结构。星丛是指一个由各个要素构成的集合体,其中每个要素都彼此独立,它们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共同展现了集合体的非稳定状态,构成一个充满异质性张力的共在。

  “他们各有轨道彼此独立,但又互相链接,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郭小晖与高毅两位策展人都非常认可“星丛”这个概念与当代世界之间的关系,恰恰契合了关于多样性,以及共生等,展开超越人类自身之外的关联。

  2021年被称为nft元年,2022年则是元宇宙元年,2023年的chatGPT人工智能技术更迭如此之快,让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都裹挟其中。

  策展人郭小晖在展览的前言中写道,近年来,随着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人类学本体论转型、多样性民族志等应对人类纪危机的理论兴起,学界已经认识到,复杂多样的自然物实际上是以一种自由主体的关系共同维系、生产着大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共生的视角中,思考并寻找人类纪中我们自己的角色与剧本,或许将有助于我们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时代重新判断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定位。

  在这种体量庞大的视野下,艺术家在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知道,艺术的永恒追求之一正在于探索可能性,艺术家的共感与实践能够有效地激发出集体的想象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关注到环境、能源、战争、生物灭绝等等灾难性的影响,通过艺术与技术,将积极应对人类纪挑战的呼吁引入到文化、科学和大众传媒的最前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6f4874d4bdee81473c01f805e707ae54.jpg

iArt青年艺术计划邀请展“星丛幻想曲”入口

  进入原·美术馆的圆形展厅,首先会看到匈牙利艺术家马克·弗里德瓦尔斯基的数码微喷作品《前行,回到昔日》。整个贴合在在弧形墙体的画面,形成环抱又退后的视觉张力,站在画面的不同位置,图像在视错觉作用下而变形,变得扑朔迷离。那些关于星际、神秘主义、政治、宗教、流行文化等等的图像与观看者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障碍,可以远观而永远无法看清其真相。这奇特的视觉经验,被称之为对“未来考古学”的探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a7ba3928d165cd51331733d477c64648.jpg

《前行,回到昔日》 2022 数码微喷 马克•弗里德瓦尔斯基 (匈牙利)

艺术家介绍:马克·弗里德瓦尔斯基1981年出生于布达佩斯,目前在柏林生活和工作。他利用绘画、印刷、版画和空间装置制造出一系列对后世/昔日令人难以忘怀的乌托邦幻想。弗里德瓦尔斯基毕业于维也纳艺术学院,之后获得莱比锡造型艺术学院艺术硕士。此外他还是艺术书项目“技术与恐惑”(T+U)的发起人。他曾受邀参加过布达佩斯路德维西美术馆、卢布尔雅那视觉艺术双年展、维也纳 Kunsthalle Exnergasse、匈牙利国家美术馆的群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af0d60c4d09fc3e82b2f31331daf86f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4504569f1f0eae24a587ce0292ce3d8f.jpg

《前行,回到昔日》 2022 数码微喷 马克•弗里德瓦尔斯基 (匈牙利) 展览现场

  在后未来的非时间维度中,探寻逝去未来的视觉痕迹和现代主义愿景,是马克·弗里德瓦尔斯基艺术实践的核心。他的创作方法跳脱出时间单一线性的轨迹,在“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昔日的怀想”的双向时间轴里徘徊。他在拼贴,绘画和版画领域的尝试,可以说是对“未来考古学”的探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438d7673b7dd88e654ca51b045aa3e49.jpg

《技术与恐惑》2014--2018年 独立艺术书 21x15cm 马克•弗里德瓦尔斯基 (匈牙利) 展览现场

  《前行,回到昔日》是马克·弗里德瓦尔斯基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拼贴作品,画面所描绘的场景耐人寻味:外太空、UFO、末世、电音、迷幻色、虚拟图像。画面中间的透视文字摘自美国演讲家,神秘主义者特伦斯·麦肯纳 (Terence McKenna)1993年于“异形梦境”(Alien Dreamtime)的现场演说--在时间的尽头外化人的灵魂,像UFO一样召唤它存在,并打开通往超空间的紫色大门。马克·弗里德瓦尔斯基在找寻经验世界无限可能性的同时,也唤起了我们对于科技与文明“反乌托邦式”的想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308217c0c15b76d1125344cb014e62f3.jpg

《密室》 2022 数码微喷,艺术家:孙理

艺术家介绍:孙理,1987年生于北京,2015年硕士毕业于洛杉矶的纽约电影学院摄影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近两年,孙理从各地收集来一些寻常以及不寻常的杂物,以占星作为参照进行摆放。这些专门为拍摄而搭建的雕塑或者装置场景会在拍摄完毕后立刻销毁或者回归其原有位置,只留下图像的底片作为其唯一存在过的证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98d8a96362e076c54f03509a091649be.jpg

《库页岛》 2022 数码微喷,艺术家:孙理 展览现场

  这些装置都带有一些与历史、宗教以及科技之间的线索,但图像中的这些线索全部都不能进行精确的释义。我故意为观众制造出一些编码和解码符号的隐晦路径,以及一种令人困惑的感受。除此之外还极有可能让观众产生“误解”,就像一名外国旅游者在见到某些异域景观,在不了解文化和历史时,经常会仅凭借经验对这些景观里的某些所熟识的形态和样式产生“误读”,进而产生一套自己的解读。从逻辑上也许能解释得清,但在熟悉史实的当地人眼里简直荒谬,与所谓“真实含义”天差地别。

  这组照片或许就与之异曲同工,只是这次作者也不会给出准确的解码,我希望注重的是“误解”这一体验本身,就像它的系列标题“埋骨库”一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a1b685aad9aaf8617c4d683dee6932cf.jpg

《模型一》2021装置,聂利莎

艺术家介绍:聂利莎 Nie Lisha,1998年出生于中国,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获得绘画本科及计算机科技与文化专修学位。通过使用影像、声音、绘画、装置等媒介,聂利莎创造了非线形且非语言的叙述方式。她的艺术实践基于对日常生活的审视和虚构。她最近的作品批判性地检索“物”的生产在权力系统及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以及流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c6e8ed4c172a633bdf439fe70e2f9190.jpg

《模型一》局部 展览现场

  本雅明在第一稿《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引用杜拉斯夫人的一句话:“真也许有可能存在,假则纯属人为”。聂利莎称这个“假”为“虚构”,于是她决定在“假”中去制造另一种假,在“虚构”中去制作另一种虚构。

  仙人掌被移植到恒温的室内植物园,一种本身并不存在的景观被生产出来,这是一种认为制造,亦是虚构的场景。在《模型一》的制作过程中,用摄像头代替双眼,算法代替大脑,艺术家先是对植物园的仙人掌区进行了3d扫描,再使用3d技术对模型进行了二次合成,就这样,建立于虚构之上的新虚构场景被制造了出来。

  聂利莎作品介绍本雅明在第一稿《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引用杜拉斯夫人的一句话:“真也许有可能存在,假则纯属人为”。聂利莎称这个“假”为“虚构”,于是她决定在“假”中去制造另一种假,在“虚构”中去制作另一种虚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a416a272574b7603a42b000226f6ebfd.jpg

《柏拉图的立方体》 2017 灯光装置 王郁洋

艺术家介绍:王郁洋,1979年出生于哈尔滨,曾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自2008年起任教于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并在北京居住和创作。王郁洋虽然使用新兴媒介进行创作,却从不强调技术的新奇,他似乎更感兴趣于“过时”的技术、“破坏”美学及物质浪费带来的艺术性。他的作品涉及各种媒介,并充分拓展其内在潜力,以幽默的、虚构奇观的方式来探究和表述人的身体、经验及认知,探讨人造现实、媒体、历史感知与身体认同之间的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cbf4f057a44a4584bebbd12c2f4a78b6.jpg

《柏拉图的立方体》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b984796ee7cfccbff9c3c2123352b22a.jpg

月 20210213 2021 布面油画 60×60 cm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815834da6dd9497b93b5eb611906afd2.jpg

展览现场

  王郁洋基于NASA拍摄的高清月球图片,王郁洋用独有的方式,创作了这批“月球”系列作品。在创作时,艺术家戴上自制的特殊头盔,借助这一头盔,艺术家眼睛所见是黑白的颜色,通过不同颜料深浅度的差异,王郁洋还原了黑白照片中的月球。然而,这是一未知的创作过程,在摘下头盔的一瞬间,一幅色彩斑斓的月球呈现出来。

  艺术家的“月球”系列是用科技的方式,获得了关于月亮最丰富的想象,重新将人类对于月球的想象还给了月亮。王郁洋始终在质疑已知的现象与概念,以此激发他不断地创新,并从更深刻的角度重新审视其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c900c70155c402d132aa90c172db67bc.jpg

《甜言蜜语》2019 装置,艺术家:曾庆强

艺术家介绍:曾庆强,视觉艺术家,主要从事绘画和装置创作。1986年出生于台北,2009年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美术系,2012年肄业于UCLA多媒体设计研究所,2017年肄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美术研究所。

曾庆强的创作理念衍生于现代城市生活中各式黑色幽默与不满足的欲望,模糊物件与身体的界线,作品常以紧密关系为主题。藉由放大细微的观测,他探讨个体政治、科技缺陷、创伤、情感痕迹,曾参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驻留项目,包括:Anderson Ranch Arts Center、Cite internationale des arts、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重庆Organhaus器空间等。

  “Sweet Nothing”是在重庆合伟铁艺厂完成的装置作品,材料利用了现场的两台手推车。车轮和推车是人类历史上的两项重要发明,它们提升了速度、载重量、便捷性、运输物件的能力,进一步推演,它们为商品化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推车所载运的材料象征了经济效益与生产消耗。

  一辆推车洒出土壤,另一辆推车洒出金色箔纸包装的巧克力。土壤被认为是一种遍地可取且成本极低的原料或废物;巧克力联想到的则是爱情和殖民历。史。巧克力球象征着资本主义的顶峰,而土壤代表了资本主义金字塔的底层。两种物件的强行合并,呈现出对立与不协调感:黄金和废土;资产和无产,一场意外的利益冲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01fbfe962f14f41e911e902b8dc98c30.jpg

《甜言蜜语》局部 展览现场

  标题“Sweet Nothing”翻译为甜言蜜语,涵义为恋人交换的温柔词语。巧克力惯常是表现爱意的礼物,此设定下土壤相对象征着无情。作品可被解读为悲剧分离:一方充满激情,但另一方却已淡然无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3/b8380304c4114dbea6dfb3bc754196b3.png

《拳击人的肖像No.6》2021 (左) 《拳击人的肖像No.2》2020 (右) 2020 雕塑 商亮

艺术家介绍:商亮,1981年生于北京,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和上海。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力量和英雄主义,以及与此相关的战斗、征服”等构成了近年来商亮作品中的主题和主要视觉形象。有别于传统肖像绘画,商亮的作品通过反复调整的笔触提炼出与此主题相关的人物形象和视觉符号,并发展出不同系列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从最初的。“正道仔”到“好猎手”、“沙发人”和最新的“拳击人”系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deea74ac2de7ba9889a0a28ee7ccc49e.jpg

《拳击人的肖像No.6》2021 (左) 《拳击人的肖像No.2》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da999946ca4d919341c6cb693af18a26.jpg

《拳击人的肖像No.6》2021 (左) 局部 展览现场

  艺术家商亮的“拳击人”系列是继艺术家以往的绘画实践之后的又一次新的探索,从“好猎手”到“沙发人”,再到如今的“拳击人”,一个具体的人最终凝练成了一个没有面目与器官的,以拳击手套为核心的抽象化形态。画作中的主体人物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束缚,以拳击手套所代表的弹性形变和突击力量,再现出了宇宙世界之外的虚拟物种。“拳击人”拥有超乎普通人的可能性,观众在画作面前可以自由地构想其年龄、身体结构、空间尺度,这种异变性既是未完成状态的持存,又是被真空抽离的残缺者,安静且执拗地等待着观众来完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b4e345da66b8aed179722904b33b6328.jpg

《这不是一个游戏》 2022 VR游戏艺术装置 韩娅娟

艺术家介绍:韩娅娟,生于1980年,先后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现为伦敦大学Golden Smith学院艺术与计算机博士生。韩娅娟的作品关注数字迁徙时期人类与新生命形态在虚拟世界的复杂主体关系。致力于通过科技、艺术及游戏化的跨学科方法探讨未来生态解决方案及多主体叙事的可能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083ca5e29b4ee6888d88d4bf0d3c9eab.jpg

《这不是一个游戏》观众与作品互动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3/a4fd6417369655ea18d4afd7006777b8.png

《这不是一个游戏》遥控手柄使用说明  展览现场

  韩娅娟的《这不是一个游戏》是一个VR游戏体验装置,参与者将以第一人称视角在一个科技粉超女性化的世界里“自由”探索。然而,在进入由沉浸式虚拟游戏技术定义的空间时,主体的身份和自由度不再取决于玩家,而是通过编码进行配置。也就是说,人类赖以建立认知的的感官系统轻易就被由沉浸式技术所带来的在场感和身体所有权幻觉编码出的“真实”操纵。作品试图引发对数字语境下未来生态的关注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3/8fb82ad5c5681d520e8b55a3b7f5cb07.png

《Strings》2017 单频影像装置,艺术家:施蕊妮

艺术家介绍:施蕊妮,是一名现工作于伦敦的动画导演与加密学研究员。她的作品通过视觉化虚拟亲密关系探讨人类和新兴技术之间的兼容性。本科毕业于伦敦传媒学院的交互与移动图像专业,随后她于2018年获得皇家艺术学院动画系硕士学位,现博士在读,研究加密与动画的融合。

她的第一部动画短片《Strings》获得了2019年Ars Electronica电子艺术大奖的杰出作品奖;她的毕业作品《期望线》获得了2020年ADAF的动画奖,入围包括英国皇家电视协会奖、萨格勒布国际动画节,FIRST青年影展等电影节展以及 transmediale,流明数码艺术大奖等艺术节展;近期作品《FuneralPlav》获得了2021iArt青年艺术计划一等奖。她在2019年度被 the Lumen Prize 提名为 the Rapport Award 科技艺术女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bcc700a9fd14cebf23e23c43491a5bbb.jpg

施蕊妮的影像装置《Strings》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00e17f2337bcd253bc84ae14d7141d02.jpg

施蕊妮的影像装置《Strings》 展览现场

  施蕊妮的影像装置《Strings》,该片通过描绘“赛博切尔诺贝利”--一个过时游戏里一名留守玩家的恋爱故事,提出了“情感熵”(emotional entropy)的概念, 旨在探讨虚拟亲密感于电子场域的存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a4aa02ecb542c9194fc4cbb7f6e85e77.jpg

《自然生长系列之二》2008/2017 双频影像,艺术家:丹妮拉·荣汉斯 (德)

艺术家介绍:丹妮拉·荣汉斯(德国) Daniela Junghans(DE),1980年生于茨维考(德国东部城市),目前居住与生活在莱比锡。她的艺术创作涵盖了摄影,影像和绘画,以及这三种形式的交汇组合。荣汉斯的作品主要围绕日常生活和公共空间,对自然在物质环境下的形式,场域和色彩进行敏锐的观察。她获得过多个艺术奖学金和机构资助,包括莱比锡市立奖学金(2022),萨克森州文化基金会展览资助 (2021) 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3/a79df3a0cd4c1c0d49b2545de4dc01b9.png

《自然生长系列之二》2008/2017 双频影像,艺术家:丹妮拉·荣汉斯 (德) 展览现场

  丹妮拉·荣汉斯的艺术创作始终围绕城市的生态景观。她从2008年开始,不断地观察,并用摄影和影像方式记录城市的绿色空间。在时长23分钟的《自然生长系列之二》中,可以交替看到荒野,绿地和人工修剪的灌木丛。人的痕迹被抹除,只有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和画面。它以近乎催眠的方式让人放空地沉浸于万物天地之间,进入一个“无我”的境界。丹妮拉·荣汉斯的作品既无炫目的奇景,也无费解的含义,她用朴素的手法还原了司空见惯的场景,在现场配合影像展出的还有《新生物》与《栽培物》两组摄影图片。她所创作的这些作品让人不禁思考:植物的演化塑造了人类的进化史,而我们是否为了一己之利,对生态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在这个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多样性却岌岌可危的世界,谁才是地球真正的主宰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3/416a501995a39c94945555b97801f2e9.png

《二鳗游园》2022 综合材料,装置,艺术家:奚雷

艺术家介绍:奚雷是一位生活和工作于林茨/苏州的艺术家和研究者。他近期的创作和研究关注人类中心主义和地理等级制度之间的关系。他分别在中国美术学院和科隆媒体艺术学院获得了学士和 Diplom学位,目前为林茨艺术与设计大学的艺术研究博士候选人。他也从事艺术理论和批评写作,他的评论入选IAAC2018-2019展览评论年刊,文章散见于Global Media and China(GMAC)、DEEDS.NEWS、《Ocula艺术之眼》、《艺术客》、《典藏》等多种刊物和媒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5998e90cb67aeb36fea94b4b221c210a.jpg

《二鳗游园》展览现场

  奚雷的作品《二鳗游园》,以桑园围的生态变化展开。桑园围是盛于明清、地跨佛山顺德和南海的大型基围水利灌溉工程。随着2020年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该地以“万亩桑基鱼塘”作为口号,试图将桑园围地区打造成一个城市规模的文旅项目。在实地行走中,游客不难发现该文旅项目与现实之间的错位:当文化公园不遗余力地歌颂着当地的传统生态农业文化之时,在一墙之隔的乡村,集约化水产养殖几乎早已替代了传统桑基鱼塘。这种表面的错位正来源于一种内在的联系,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保育之间的矛盾在现实中难以调合,于是解决问题的欲望便被机械地投射于文旅项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3e796a4eb1adea48081ea8d43f740463.jpg

《二鳗游园》局部 展览现场

  通过延续桑园围文旅叙事的逻辑,奚雷为桑园围虚构了一个主题公园般的未来,讲述了两条从鱼塘逃逸的鳗鱼在西江上游的龙母娘娘诞生之处修得了法力,在洄游海洋产卵之时临时决定回到鱼塘,解救同族,最后却迷失在了巨型的文旅项目中。艺术家参考了新农村墙绘(当代中国文旅叙事世界构建的主要手法之一)、民间神话以及水产养殖的历史和现状,绘制出系列的图画,并将其做成配有旁白幻灯片。影像边上的展柜中再现了顺德村庄一隅:艺术家用在塘边拍摄的照片组成了网状结构以代表鱼塘基岸,把在当地拾得的水产养殖剩余物(渔药罐头)组合在一起以代表村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d1c15fc0dd5cb30515806723f019ab63.jpg

《风铃》2021 视频装置 龙盼

艺术家介绍:龙盼,生物艺术家,主要基于生态、生物的研究进行创作。

1991年出生,2019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系。龙盼对生命体里的人类痕迹很感兴趣,试图从微观的实存中搜寻线索,以找到事物间更广泛的联系。她常以生物作为创作材料,跨学科的技术成为她创作的基石。例如在近期作品中,她利用“植物炼金术”“真菌降解”等生物技术,将环境中不可见的异化转变成为可以被感受的形式。她获得了2022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应对环境变化导师奖”,2022瑞士SUDKULTUR FONDS艺术家扶持计划奖。

  龙盼通过植物采矿(从富集金属的植物里回收金属)从电子垃圾污染地区的植物中提取铜, 并将其制作成一颗小风铃。在风的吹拂下,金属碰撞的声音不同于植物摩擦的“窸窣”声音, 这声异响是环境异化的表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5d005f4021b8f9712cccd85041eeca1f.jpg

《风铃》2021 视频装置 龙盼 观众在看被重金属污染的村镇地图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d6a6243e7f2cb236325089b576fd428a.jpg

《风铃》局部 腐蚀、溶解、提炼废弃电子原件上的重金属过程局部 展览现场

  中国一些沿海城市购买国际电子垃圾已有近30年的历史,并从其中回收各种重金属。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电子垃圾是我们这个时代新的矿产资源。而冶金的行为也将金属传播到更广泛的环境中,甚至进入生物链和更远的地方。重金属 的稳定性表明它们存在于人类时代之外,所以在人类世之后,地质层中广泛的重金属痕迹将成为我们留下的一个铭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115d248fb7c0901790dbbf624d49059a.jpg

《风铃》局部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f687c8f82456d6028cb093a22e712ca9.jpg

《风铃》局部 不同污染程度的乡镇的地图和提炼土壤和植物中重金属的过程示意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5d6465e9ee3d2cde315cb3c925c2ac1f.jpg

《风铃》局部 提炼电子元件重金属形成的污染 展览现场

 人会死去,季节会变化,但从植物中提取的风铃会像墓志铭一样留在田野里,每一个声 音都“诉说”着人类存在的瞬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d4e3385305d58320fce3ab08ba053e3e.jpg

《好鹅2号》2020 布面油画 王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a47f12d07b62bf6a92237e73e4b2ef9e.jpg

《好鹅7号》2020 布面油画 王迈

艺术家介绍:王迈,197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作为新世纪中国当代艺坛新一代的领军人物,王迈被广泛认为是最具综合才华的艺术家之一。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建立其整体艺术的创作构架,从绘画、诗歌到行为表演、装置雕塑,王迈将各门类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在思想维度上立足于国际视野,而其跨媒介的表现语言则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脉基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4596bb865c0e72f488b1d15e32ee9870.jpg

《天鹅霜3号/好鹅2号》2020 布面油画 王迈 展览现场

   近年金融市场黑天鹅事件频发,艺术家王迈用“白天鹅”的美与永恒对抗不确定的“黑天鹅”,在世事变局中的背景下制造作品中的平衡和不平衡。这个系列与艺术家近年来关注的社会政治与经济事件相关,也是艺术家持续创作的主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789248f4f12d892c6eda20a5c155ebb7.jpg

《如鲠在喉2/3》 2020 纸面丝网,艺术家:于林汉 (德)

艺术家介绍:于林汉(德国) Yu Linhan(DE)于林汉是一位来自北京的艺术家,目前生活/工作于柏林。他把身体视为建构“自我”的主体。医疗附加物与肢体的互动关系是他绘画的核心。于林汉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2014年留学德国,在不来梅艺术学院学习自由艺术,师从Stephan Baumkotter教授。他参加过多个重要的个展和群展,包括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不来梅市立画廊、不来梅Herold 画廊、上海 Vacancy 画廊,汉堡Künstlerhaus Sootborn艺术中心等。曾获得艺术权利榜上榜艺术家 (2019),诺特霍恩GOPEA艺术奖(2018)等奖项。其作品也被德国GOPEA艺术基金会和韩国阿拉里奥美术馆收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c27f5b1b84345fa116af7f45747a15e8.jpg

《如鲠在喉2/3》展览现场

  于林汉的艺术创作主要围绕“身体的异化/觉知”展开。早年的医治体验促使他对身体的屈从性,生命体价值,乃至人类的终极形态进行了深刻思考。在其系列作品《如鲠在喉》中不断出现医疗检测设备,这些形态各异的护具,测量仪和过滤器有如机器零件一般与人体对接,互为表里,并重新生成为混合的“新物种”,机械的建模结构线和重复叠加的手稿预示了一个新生命形式的存在。于林汉的绘画勾勒出一个新的身体观,它开启了我们对于后人类时代的想象:在医疗科技发达的今天,技术与身体之间的边界在哪里?马斯克的“脑机对接”技术能成功吗?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是否已成为过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77be996e18b7edc9d3f6c761345ccd36.jpg

《今天,在你一生之后》2017-2022 数码输出,艺术家:德莱夫·普施 (德)

艺术家介绍:德莱夫·普施(德国) Detlev Pusch (DE),是一位来自柏林的艺术书设计师,同时也是一位摄影师,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他为德国众多知名美术馆和艺术机构设计出版物,包括汉堡堤坝之门美术馆、科隆路德维西美术馆、柏林同志博物馆、汉堡火车站美术馆、柏林NGBK艺术学会,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等。服务过的艺术类出版社包括: Hatje Cantz, Kehrer, Hirmer等。曾为艺术家Lillian Bassman. Paul Himmel, Saul Leiter,Alfredo Jaar等人设计画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b528d4458e8b43ed25b26df3882ddd1c.jpg

《今天,在你一生之后》局部 德莱夫·普施 (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6e737565b42c26ba9e4ff562208fd9a0.jpg

《今天,在你一生之后》局部 德莱夫·普施 (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6162c7f19a99cc757d48f72a0f464fd0.jpg

《今天,在你一生之后》 德莱夫·普施 (德)  展览现场

  德莱夫·普施的艺术实践主要体现在艺术书出版,这其中也包括他从2012年开始的独立摄影书项目。他对平凡事物有着执着的洞察力,每张照片都在试图挽救被摄对象的短暂性,使其免于消失或被遗忘。与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摄影观点不同,普施更执着于“转瞬即逝的永恒”。《今天,在你 -生之后》是他第一次以摄影师身份创作的大型照片墙。手机是普施的创作工具,他随时随地用手机捕捉和记录自己的人生轨迹,这些照片拍摄地均在柏林:喧闹的街头、充满寓意的涂鸦、交往多年的好友、凋谢的花束、热恋的情人,五十多件图片好像一本展开的私人照片日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bc43ef8083e2b68627864124ccfce010.jpg

《数字化石》2020 生成艺术,艺术家:孙羽茜

艺术家介绍:孙羽茜是一位AI艺术家和研究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和伦敦 Golden Smith学院,也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博士生,目前工作于rct AI。受电子游戏中与虚拟人物之间的对话启发,孙羽茜的创作围绕 AI聊天机器人展开,专注于A|互动中的叙事和亲密关系。她的作品和研究在美术馆、画廊和会议上展出,包括2020 Artificial Life,SIGGRAPH Asia Art Gallery, Foundation of Digita Games(FDG),ISEA,ACM Multimedia, Berlin BBA Gallery,上海Aiiiii人工智能艺术中心和纽约时代广场等,也获得了2022 Lumen Prize的提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07853d22729a6de1fe1ff752cbe89a91.jpg

《数字化石》 展览现场

  本项目通过生成艺术来探索未来考古问题。从我们生活的技术层面进行两个提问:我们如何在人类世中定义生命?未来的古生物学家会如何在他们的时代推演我们的生活方式?

  数字化石可以在未来压缩人类的信息,包括一部分基因信息以及我们在互联网上的个人爬痕。作品试图讨论数字媒体难以永久保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推测性的生命编码,以此实验是否可以在未来考古时能相对完整地复原我们如今的生命与存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0baaad532b29fc1c8928870dbc115a0c.jpg

《足迹》2021 布面油画,高清视频,艺术家:刘商英

艺术家介绍:刘商英蒙古族,1974年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和博士生导师,油画系副主任,工作生活于北京。

刘商英的创作实践关注绘画与行走的关系。自2011年至今,他先后多次深入西藏阿里、内蒙古额济纳旗、新疆罗布泊、阿尔金山、天山等地进行野外现场绘画项目,持续以创作发生地为单元,先后创作了多个系列作品,并将在现场完成的绘画放置在现场展示,以此来探讨绘画与项目发生地之间的关系。刘商英的艺术实践可被看作结合了两个部分:思想和行动。艺术家希望通过他的行走一一作为抵抗的行走,作为劳作的行走,作为观察者和思考者的行走,以及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行走,来直面社会现状、重新思考体力劳动和时间的意义,提醒我们重估和反思我们自身以及我们身处的现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29742f3a20155d77c850fe09d05b3957.jpg

荒原计划3 2019 布面油画 240x320cm 刘商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c3b6e4e30c433d56c9c6684aa09eced0.jpg

荒原计划3 2019 布面油画 240x320cm 刘商英 展览现场

  刘商英《荒原计划》系列是艺术家2019年冬天在新疆罗布泊行走期间的创作。涉及了人、自然、绘画三种关系的交叉和重叠,整个过程三者彼此催生,计划中的变化最终成为真正的“计划”。在项目临近结束时,刘商英用现场的沙土参与了绘画,作品颜色被沙土替代并转变成绘画的媒介,它们犹如获得了新生,在画面中生长、蔓延。此时,绘画不再关乎描绘,而是在彻底经历了挣扎和内省后的一种自觉,刘商英用绘画穿越了他心中的那片荒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4cbb26e60f75d47dee4ec068b0f7addd.jpg

《晒海》2013年至今 行为,艺术家:胡佳艺

艺术家介绍:胡佳艺所使用的材料或者说她的行动,非常自然、真诚,带有强烈的直觉,她通过行为、影像、摄影、装置、绘画等媒介进入日常社会的不同领域创作。作为个体的胡佳艺常被人用不善言辞、冷酷等词汇来形容,但作为艺术家,她身上从未贴上过柔弱的标签,与她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力量产生矛盾的关系。

胡佳艺的作品曾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等地展出,也曾获2015年、2018年两届罗中立奖学金;2021华宇青年艺术奖入围;第七届新星星艺术节新星星奖,新星星十周年青年艺术奖;SAYA菁英国际青年艺术家计划2016年度成都当代美术馆特别奖:2021年华宇青年奖入围。胡佳艺于2015年受邀参加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与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的驻留项目,在韩国驻地创作;2018年约翰摩尔绘画奖入围;2017年驻留于英国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并举办展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bac286f7556be2fe9e7c0153c1dbe9f8.jpg

《晒海》 胡佳艺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f7ee98f5adbe77bd6cb66b10865122ca.jpg

《晒海》 胡佳艺 展览现场

  日出的海平面,打印出来后,每逢晴天用阳光晒它,把海面晒旧,晒成日落的样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6deb2042a83b0e47930192978497a88d.jpg

《汞,盐和硫》2022 装置,艺术家:王浔

艺术家介绍:王浔,生于1996年,本科毕业于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现硕士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她的作品媒介包括绘画、装置、影像等,其创作灵感根植于“诗意且无用的人”,意在通过各种隐喻的实践转译出不可言说的世界中的微妙情绪。其作品在材料的探索中,思考存在、自然、有机体在命运轨迹中的团聚与分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cb9bc51e2684270db5da4716aa4422a1.jpg

王浔作品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fe8a0eb9ca1cced15e5f67ea7db8f68e.jpg

王浔作品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70d6ae82bf731ff896d076f2a67a60a9.jpg

王浔作品展览现场

  王浔这一系列作品聚焦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沉积物,强调外部于人类的自然的内在动力。理性总是驱使着人类去成为自然的度量中心,当我们排除掉这种中心主义的欲求干扰时,就会发现自然本质上是旷阔到无法从中抽出边界和棱角的,万事万物都在存在中游荡,相互纠缠又相互分离,而自然之中的每一种认知都有每一线索的历史。探知它者的世界小史,自然在全新目光的投注中始终保持着敞开与透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6585c6f75be7a68b1fae5d6d3c480514.jpg

《变色龙》2021 实时交互装置,艺术家:高文谦

艺术家介绍:高文谦,生于山东,工作生活于北京,武汉,杭州等地。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2019年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高文谦以技术考古的方法打通新旧媒介之间的通道,在不同媒介的链接中触发问题。作品常以时间为切入点,研究技术带给人们日趋复杂的时间节律。擅于创作界于真实与虚拟边界的影像,探讨虚拟与现实之间复杂的交互。近期关注虚拟世界里的剥削。

作品曾多次展出于雅典数字艺术节(2022,2021),亚洲计算机图形学大会(2021,2020),深港双城双年展(2020),莱比锡动画纪录片电影节(2019),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2018,2016),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2017,2016),中国独立影展(2016),北京设计周(2021),中国独立动画论坛(2018,2016)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3/cad4ff6b6c1746450aa651973c517f38.png

《变色龙》 高文谦 展览现场

  在人工智能与世界的交互过程中,它是否会像大自然里的物种一样演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a88c25bcd8e7af1a27bf3a9ad7d8f35a.jpg

《变色龙》 高文谦 展览现场

  变色龙可根据周围环境利用变色的皮肤隐藏身体,既能躲避天敌,又能迷惑猎物。我利用对抗神经网络,给机器学习算法输入了大量的变色龙身体各个部位的图像,神经网络根据这些图像生成了可变色的变色龙皮肤。这既是人工智能的数字迷彩,也是在探究是否人工智能有一天会像变色龙一样通过像素迷彩来保护自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3f0b04de16c41d9ee1999778dd83c9c4.jpg

《ONE》2018 影像装置,艺术家:林万山

艺术家介绍:林万山,出生于1993年,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他的创作涵盖装置、影像、雕塑、机器人、VR等新媒体数字艺术和观念性作品。“人”是林万山关注的主体,多媒介手段,多元化的视觉呈现,实验性的创作方式是林万山作品的特征。宇宙,宗教,空间,时间与人之间的多维关系一直是艺术家作品长期探讨的课题。作为艺术家,林万山希望自己的作品拥有不设限的维度与层次,大胆尝试跨界合作,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演变自己的创作方式和研究方向。他目前已与多个品牌、机构和跨界艺术家合作,包括不限于乐事、阿迪达斯、抖音、阿里巴巴、TED.TALK、时尚先生、张艺兴、腾讯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844f4efce755d6e4d6691f84f32cf8f1.jpg

《ONE》 林万山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6384b90bf64d415cf0ee6ee8b834e41b.jpg

《ONE》 林万山 展览现场

  作品介绍:作品“一”创造了一个被弱化的人物和空间,一种流动的弱关系。人物尝试着探索自己和他人,和空间的联系,个体人物在不同维度空间的穿梭,“结果”本身成为了起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a92a3749508da19b6321a6a75d5874f9.jpg

《鲜榨的自我生成-神往》2021 装置,艺术家:曾晨

艺术家介绍:曾晨新媒体视觉艺术家。1994年生于江苏句容,2012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2015年本科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纯艺专业,2016硕士就读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影像专业,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曾晨的作品主要关注虚拟时代概念在新语境中的存在性变化与交互及对真伪性的探讨,应用不同形式人工智能技术,试图探讨艺术与技术新的协同模式。作品以多元媒介产出和传播,曾登上外滩之窗,纽约梅赛德斯中心,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北京时代美术馆,亿达时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农业展览馆,上海油罐乔空间,深圳木星美术馆,重庆原·美术馆,腾讯北京总部等。2016年荣获纽约罗斯家族艺术奖,2019荣获墙报第四届艺术家第二名,iArt青年艺术计划二等奖与最具跨界潜力奖,2020荣获SAP年度新锐艺术家大奖,入围第八届“明天雕塑奖”等。作为艺术家代表登上2020湖南卫视5·4青春万岁晚会,CBA2020全明星赛开幕式美术指导。

  “鲜榨”是艺术家曾晨于2018年发起的艺术行为,旨在探索一系列从配合方法上与智能技术联创的新可能。如今“鲜榨”逐步成为国内视觉艺术厂牌新生力量。 “鲜果”是该方向衍生设计出的第一代智能艺术创作程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935e56a6875346a47dbca5ca83001d72.jpg

《鲜榨的自我生成-神往》 曾晨 展览现场

  “衍生设计”是一个迭代设计过程,其中涉及一个程序,该程序将生成满足一定约束的一定数量的输出结果,而设计人员将通过更改程序变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来微调可行区域,满足一组约束,以减少或增加可供选择的输出数量。通常应用于造型主结构之外的非受力部位,满足基本的功能属性。该程序无需在数字计算机上运行,设计人员可以是一个人或人工智能(例如生成对抗网络)中的测试程序。他们的设计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合理,设计者会在每次迭代时改进程序算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5ad17f4dfe470403d88e7ffbc7186fc7.jpg

《鲜榨的自我生成-神往》局部 曾晨 展览现场

  作品最初的设定是希望模拟人工智能生成人类物质这样的运算逻辑,试图用计算机视觉模拟出对人类的想象。在我看来这样一个过程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状态,一种不偏不倚的独立意识,甚至具备一定的所谓“神性”,即高于人类之上的俯瞰世界的上帝视角,所以这几次作品的命名都与“神”相关。目前的展示还属于初期的模拟阶段,使用古典雕塑作为视觉参考和训练手段,在后续的推进中,希望作品能够慢慢脱离传统造型语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3/db7ac6788dc57ad5bec314a4e8b299f8.png

《太空采矿》2018 单频影像装置,艺术家:安妮娜·布里索拉 (德)

艺术家介绍:安妮娜·布里索拉生活/工作于柏林。毕业于荷兰恩斯赫德艺术学院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她的艺术作品结合了公共图像研究、数字媒体、印刷与综合材料。通过绘画,影像和空间装置,她对私有化中的权力结构以及当下人类,自然与环境的多重关系进行了思考。

她在柏林多家画廊(Kanyakage,SMAC,Black&Vargas)举办过个展,并参加过格拉斯哥当代艺术中心、柏林Radiasystem和维也纳Kunsthalle Exnergasse的群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b326339293d5ac1993e5e44f37ba6a38.jpg

《太空采矿》 安妮娜·布里索拉 (德) 展览现场

  随着地球自然资源的枯竭,人类把目光转向外太空,各国政府开始争相投资这一宏伟计划。这让科学家坚信,未来若干年,“太空采矿”将弥补地球资源不足的问题。对外太空资源的开发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新太空经济”让地球投资者们跃跃欲试,新一轮的“淘金热”似乎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对资源无止境的追求和占有,在激发了人类自身发展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对立、冲突与剥削。

  正如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说的那样:“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太空采矿》对资本扩张的冲动以及人类生存的困境进行了反思:扩张性演进模式是否会让人类社会失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如何得到平衡?我们这样做值得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37c9c7e471b651365e5ad7ab97c8e3b2.jpg

《混沌中的低语》 影像装置 迪力夏提·达吾提(德国) Dilxat Dawut (DE),

艺术家介绍:迪力夏提·达吾提(德国) Dilxat Dawut (DE),毕业于汉诺威音乐戏剧与媒体学院,2020年获得作曲硕士学位,师从Ming Tsao 教授,Gordon Wiliamson教授(器乐作曲)和Joachim Heintz教授(电子音乐作曲)。他的音乐主要涉及人声、器乐和电子乐,灵感来源于自然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摄影、电影、绘画等。他用声音来表达对于世界以及自我的认知。

迪力夏提·达吾提与知名演奏家有过多次合作,如Christine Chapman. Alexander Schimpf.Mehdi Jalali,Ensemble Musikfabrik. AsianArt Ensemble.Trio Comet等,并参加过多个国际音乐节,如希腊Offboard Electronic Music Festiva(2018),意大利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sound Conference(2019),汉诺威TRAIECTIIran (2019) 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75b1d50eaf4a81c01025c22146280e5c.jpg

《混沌中的低语》 影像装置 迪力夏提·达吾提(德国) Dilxat Dawut (DE),展览现场

  跨文化的生活经历让迪力夏提·达吾提对于“身份”的概念有着独特的领悟,他用声音来观察和诠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在《混沌中的低语》的作品中,他把长号与 Live-Electronic相结合:长号独特的演奏手法,以及乐器本身具有的物理特性所产生的声音,演绎出一种被“淹没”和被“忽视”的感觉。而电子乐部分则通过软件,改变了声音的频率和音色,从而传递出一种混沌和压抑的情绪。器乐与电子乐的结合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了声音的物质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3/e73e63ccf4aed1dd938416a35b9becab.png

《CK2K2X》2021 4K录像,艺术家:程然

艺术家介绍:程然1981年生于内蒙古,现工作及生活于中国杭州。2013至2014年于荷兰皇家视觉艺术学院驻留,2017年创办艺术空间马丁·戈雅生意(Martin Goya Business)。

作为中国新一代录像和跨媒介艺术家代表,程然一直尝试不同艺术形式,包括电影、诗歌、戏剧、小说、装置等。他擅于透过跳脱和抽离的思维方式及实验探索精神,使用不确定的材料来改变原有物质的空间、结构与感知。程然通过文字和视觉语言之间的转换,让观众游离于真实与想像之间,呈现了某种空虚的诗意。他将这些审美元素重新组织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些作品都反映了在政治与文化全球化冲击下,中国年轻一代内在的生存状态。程然不关注所谓的身份认同问题,而是更聚焦多元文化中发现的新价值。艺术家的自我判断似被隐藏,但这恰好是艺术家在创作上自主性的体现。因此,程然从各个方面体现出他对于边界、差异,甚至对抗、边缘化等主题的思考。

  程然常以隐喻且象征性的流动影像来作为自己的创作实践,《CK2K2X》延续了艺术家一贯对电影语言的观察,包括109个影像,以及不同的声音、文本与1400张照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311c33d5b558f12b833968110904bb1e.jpg

《CK2K2X》程然 展览现场

  2017年伊始,受到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电影《中国》(Chung Kuo,Cina)的影响,程然开启了《CK2K2X》的拍摄。在随后的数年间,通过大量旅行与拍摄,程然试图以个人的视角折射出中国正在进行的转型中那些多重多元化的角度与经验。他的镜头指向了自然风景、城市景观、菌类、动物,以及人的特写。程然试图不断寻找新的方式去呈现真实,用幻想的形式去提出不同的设想,也从自身出发来化解庞大叙事的空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3/9f589e2e00d11259e943983672a65996.png

《万相对抗》2022 合作艺术家:Nick Bentz,章晟 影像,实验音乐,艺术家:王偲丞

艺术家介绍:王偲丞,1992年出生于武汉,毕业于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先后工作、居住于武汉、纽约和上海。艺术实践涉及绘画、装置、行为和新媒体等。王偲氶通过对不同媒介的诗意化表达来表现他对生命捉摸不定的流动的体验和理解,利用艺术作品讨论故土与他乡之间的私人,文化,历史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试图展示所身处的动态变化的社会如何塑造艺术家自己。

  2021年开始,以艺术家王偲丞牵头的创作团队利用绘画、人工智能生成图像、实验音乐和三维建模等方式开始了研究性艺术创作计划:万相对抗。取梵语的“相/aksana”来涵盖像、象、相,通过收集全球各个古老文明的脸部图像资料并结合人工智能人脸分析技术来展示全球化的一个侧面。从埃及、希腊、印度式的脸谱过渡到中式的脸谱的过程中还大量融合了其他文化的信息。就像胚胎发育成人形,每一个演化阶段在孕育的过程中重演一遍。同时AI的技术还通过分析大量的历史雕塑脸谱生成从来没过出现过的新造像,新的视觉体验在交流和创新中诞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011f50eef1939e38e1202ba2c0f24cbe.jpg

《透明社会:那一缕光》2019-2020 影像机械装置,艺术家:许毅博

艺术家介绍:许毅博,扩展媒体艺术家,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艺术与科技学科负责人,上海多巴胺艺术科技厂牌主理人。2010年获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学位,2015年获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文学硕士学位,2017年获美国艾尔弗雷德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硕士学位,2018年攻读韩国京畿大学国际艺术博士。

许毅博的作品揭示了“透明社会”中个人隐私与信息掌控阶层的制衡问题,同时对后人类系统中人与机器的本体论边界进行探讨,以寻求稳定模式制定人们进入未来所遵循的规则。 他对社会潜在的隐性问题-直保持关注。机械装罟,沉浔式影像,数字交互,他极力调用尽可能多的丰富媒介来建立作品,并挑战社会表象之下的一条条暗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a98ce6160ee7e7d8d8802274ac74723c.jpg

《透明社会:那一缕光》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16e0be69d9f4f86074c456f29c2f454a.jpg

《透明社会:那一缕光》展览现场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身处透明社会中,贪婪享用科技带来便捷的同时自身生活正在被物联网所营造的阶层所咀嚼。我们正在失去保有隐私的权力。 而对于弱势群体的盲人来说,世界既复杂悲情又单纯可信。复杂悲情是由于他们被自身的感知所限,切断了与人工智能时代更多的生活渗透。单纯可信是因为他们并不过度依赖当下的人工智能社会,反而保有自身的独立性,以及与他人更可信更真实的社会关系。由此,数字时代下盲人群体的生活成为了一曲具有微妙诗意的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ff0a14be7b1d4af2d32797a9b4084ea6.jpg

《透明社会:那一缕光》展览现场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世上有了光”。人工智能时代谁最终成为上帝?答案留给未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光与暗分开,这种分离其实正是在有效的制定-种引号人们进入未来的规则,作品正是通过将“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世上有了光”的盲文转换成使机械装置发声的转轴凸点,通过这些类似于八音盒原理的凸起对拨片进行拨动,拨片前端的“书写”装置不断将墨迹残留在白色的纸面材料上并反复叠压描画。装置上端的光源感应器对纸面的黑白进行数字化处理后,最终输出声音,这种无秩序的原始噪音是一种原发性规则所建立的秩序。是由“不可见”到“可感知”的转换,也是盲人群体自然生活与人工智能时代生活所形成的思辨,更是这个时代极具诗意性的歌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e78c2e2f630911808ce60c7c007c041a.jpg

《月球表面》2019 动态装置,艺术家:徐戈

艺术家介绍:徐戈 ,1983年出生于浙江仙居,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都是在中国美术学院完成的。2008年赴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交换学习。2010年留校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至今。2017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交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b9ebd1d26388dd2ab90ac2e174a228d4.jpg

《月球表面》 徐戈 展览现场

  音乐如今扩展到可以包容所有种类的声音,当装置的声音突然发出的时候,那种受声响交互影响而产生的感知--机械效果,将不再被诗歌垄断。徐戈的作品源于他对科学的迷恋,尤其是机械学、物理学以及电子控制。深受欧洲古典自动机艺术的影响,机器的运动方式、发出的声音以及内在的诗意是他所关注的几个方面。当机器褪去功能性之后,其内部包含能够产生运动和模拟生命的机制成为令他迷恋的源头。

  近年来,借助科技媒介犹如声音和光的介入以及现代控制技术的普及,徐戈开始尝试在公共艺术的语境下创造一系列动态的、严谨的却又饱含温情的科技艺术表达。动态变幻的介入使得原本静态的造型艺术产生时间维度上的无限绵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7e297f9040a6f3db45769d18a0e02369.jpg

原·美术馆馆长薛薇在开幕式上致辞

  原·美术馆馆长薛薇在阐述展览意义时谈道:“这次展览艺术家们就像主题‘星丛’所阐释的,如一颗颗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独立自由的运行,但却又彼此相互呼应,交相辉映。原·美术馆借群星闪耀的光芒,照亮我们的未来和为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ab8a434e4e709dab82a9135290462cac.jpg

“实现与转变”一个地方美术馆推动青年艺术项目的方法 座谈会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18d9cf4ee7cfd71afcc601fa34537d18.jpg

“实现与转变”一个地方美术馆推动青年艺术项目的方法 座谈会现场

  我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时期,技术的发展已对地球这颗行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我们的文化和生产活动都卷入到这场漩涡之中。物种存继、气候变化、资源枯竭、数字工业化……一系列现象已经说明,异变已经发生,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从未像今天这般难以确认。在2000年的世纪之交,荷兰气象学家保罗·克鲁岑推广了人类纪 (Anthropocene) 的概念,概括来说,就是人类成为改变地质的关键性力量,人类活动从不同的尺度影响着地球上至环境,下至内部的地质化学 (Geochemical) 运动,对自然造成了不可逆的深刻影响,急剧加速了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物种灭绝等等毁灭性的趋势。由此来看,人类纪自开始就携带着某种末世终结的氛围,围绕着人类纪的各种争论也成为全球范围内学界关注的焦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e895adaaa0376f659ca3bf223e1e43dd.jpg

“iArt青年艺术计划邀请展:星丛幻想曲”开幕式现场

  让公众走进美术馆 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回顾前四届iArt青年艺术计划的展览机制时,薛薇告诉雅昌艺术网,在本届邀请展之前,往届我们是采取征集海选,到选出三四十件入围作品,到最终落地iArt展览这样的形式。第一届是通过评审委员会对入围作品打分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的艺术家,此后我们启动了入围艺术家跟评审委员会评委们面对面交流的环节,提供了更多机会,让评审委员会了解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思考过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aea322ad4720ef0b2f0864088c3a2beb.jpg

“iArt青年艺术计划邀请展:星丛幻想曲”展览现场

  对于艺术家来讲,对话环节为后续的创作提供了启发,评审委员会的评委也会获得来自艺术家创作信息的补充。双方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都有很大的收获。包括启动了线上的直播,线上也有很多关注艺术的年轻人参与提问、互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f9cd8107145bca945fda0e8d550738ed.jpg

展览现场

  薛薇说:“经历疫情之后,2023年iArt是重启的状态,以邀请展的方式,对过去四届的回望梳理,也是面向未来的再出发。”今年原·美术馆会更多地与在地的社群、生态等方向结合,iArt以及O’Kids、行动派这两个展览品牌也会增强的在地化互动。薛薇和稳定的美术馆团队将更多的让艺术项目从美术馆走进社区,使美术馆成为链接公众和艺术的载体和介质。也让公众走进美术馆,了解当代艺术,融进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而提升重庆在地的这种艺术生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a8be787ae42c95d9dff54d41dc9475f1.jpg

参展艺术家在展览现场座谈交流

  在商圈环境中的原·美术馆也为艺术家进入市场提供条件,不仅为艺术家推荐合适的画廊,在艺术家与社区、政府项目中商业转化提供支持。

  2021年被称为nft元年,2022年则是元宇宙元年,2023年的chatGPT人工智能技术更迭如此之快,让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都裹挟其中。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大量艺术家的身份日趋跨界,艺术家也可能是某科学工作室的小组成员。原·美术馆作为一个开放、充满活力的场域,也在为社群、城市提供对未来想象的动力。

【策展人信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e4a5d234491916a8077d881719e2fc81.jpg

  郭小晖是一位现居北京/伦敦的独立策展人。她于2014年获得伦敦金匠学院的双硕士学位(艺术与政治、文化研究)。郭小晖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的发展与链接,并以此为线索,致力于研究来自中国和西方的前沿当代艺术,策划具有创新意义的展览和项目。自2016年她在伦敦设立自己的策展项目实践平台“XH Projects”以来,已在海外和中国成功组织了多个展览。近期她的策划展览及艺术项目包括: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新疆美术馆,乌鲁木齐,2023);“在世界之间行走:刘商英”(西海美术馆,青岛,2022);“细嗅蔷薇—生命的艺术:国际当代女性艺术家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山东美术馆,2022);“绘画的逻辑”(石家庄美术馆,新疆美术馆,2020-2021);“超越边界:中央美院&斯莱德艺术学院教师联展”(萨默塞特宫,英国伦敦,2019);程然个展(CCA,以色列,2018);中央美术学院国际艺术家工作坊系列(北京,进行中);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国际艺术家单元(广东连州,2017-2018);“记忆成为早晨”(成都当代美术馆,2016)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7a4d3d61a1a42f13e8d24fa88a7a2861.jpg

  高毅1999年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0年前往德国深造,2006年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UDK),获得设计硕士学位。2009年回国任四川美院设计学院客座讲师。2009至2013年任德国驻中国文化机构——歌德学院(北京德国文化中心)的文化项目总监,负责当代艺术,设计和电影。2014年任今日美术馆副馆长,负责展览和公共教育。2015年受北京时代美术馆委托,参与策划德国绘画新表现主义大师马库斯·吕佩尔茨在中国的首次个展。2017年受四川美术学院委托,策划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从西部出发——中国新现实艺术欧洲巡展,展览于2017年9月在德国达姆施塔特美术馆圆满开幕。2018至2019年获得德国萨克森州文化基金会奖学金,在德国莱比锡当代艺术美术馆工作。目前生活工作在莱比锡,柏林和北京。策展合作过的艺术家包括:何翔宇,陶辉,马库斯·吕佩尔茨,Christina Kubisch,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等。

【展览信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3/9d599bf1664dabc290dd55baa34b3aa6.jpg

iArt青年艺术计划邀请展:星丛幻想曲

展览时间:2023.2.18-5.5

开幕时间:2023.2.18, 16:00

策展人:郭小晖 高毅

学术主持:张子康

艺术家:安妮娜·布里索拉,程然,迪力夏提·达吾提,马克·弗里德瓦尔斯基,高文谦,韩娅娟,胡佳艺,丹妮拉·荣汉斯,林万山,刘商英,龙盼,聂利莎,德莱夫·普施,商亮,施蕊妮,孙理,孙羽茜,王迈,王偲丞,王浔,王郁洋,奚雷,徐戈,许毅博,于林汉,曾晨,曾庆强

项目顾问:陈姣皎 / 尹丹

艺术总监:薛薇

主办方:原·美术馆

出品方:涅米文化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