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朴日课册丨问君何处去——问道云水间
2023-03-31 20:00:22 未知
《石朴日课册》一书,内容包含石朴先生艺术之路的发展史、社会专业人士对石朴先生的评价、石朴先生对山水画的见解、以及石朴书法、石朴诗集的精彩展示等内容。石朴被邵大箴先生赞叹为“传统山水画继承与发扬的大艺术家”。石朴的山水画追求既有古意、又有现代感的“极古极新”境界,为画界所惊叹。林木先生将之定义为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西北人文山水图式”。孙仲起先生称其为“当今不可多得的大器晚成的山水画家”。这本书汇集了石朴近年来的精品写生册页作品,并整理了部分手稿、笔记、年表等文献资料,收录了近几年著名理论家、艺术家给石朴写的评论文章,从自述、评论、画作、诗集、手稿资料等各个方面,全面梳理了石朴在国画道路上奋进修行的过程。
摘
冬至镇日长,寒气入骨肌。
淡淡梅花喜,寥寥雁声悲。
榻拥兰芝翆,客待诗书题。
世事懒回问,只安梦依稀。
守正创新石朴山水画
石朴先生把太极拳之韵律化于画中,峰峻于浩莽之中。先生入古颇深,将山水层叠之趣味,人烟出没其间之神态,花草树木之细致与印象,皆于画中可见。眼前石朴先生意,颇有情致山水间。
先生用笔苍劲凝重,干而不枯,郁茂苍浑,酣畅淋漓,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复而不迟塞,结构严密,引人入胜。境界幽深壮阔,浑厚华滋,意境高远,有出蓝之盛,让人流连忘返,当代石涛,必成大家,众望所归!
他集石涛、宾虹、黄秋园之大成于一身,吐纳之中方显古朴、空灵、苍茫、干练、老辣之笔墨作品呈现给读者,以自然本真的山水画卷,让人不由自主的云游画中,寻找属于自己,从作品近处进入,不断深入其中,有以探究境之神奇。可闻之返璞归真,其意境。
静观先生之作,古朴清新,用笔骨力透彻,意境深远,观之气韵生动,苍茫深远,用墨浑厚。
问道白云山 44cm×31cm 2015年
山中有隐者 40cm×28cm 2016年
周塬记忆 69cm×32cm 2016年
轻舟戏水 44cm×31cm 2016年
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苏东坡说:“书必存神、气、骨、肉、血,缺一不可以成书。”非惟书也,绘画及其他传统门类之艺术何尝不以神采为归?
刘熙载在《书概》中提出书家要“炼神”,并指出有“他神”、“我神”之别。在我看来,又有人之神采与艺术作品之神采之分,二者不可等同,但相互关联,即作品之神采以人之神采为前提并表现之。
中医之谓神采乃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健全,气血充足,表现为面色红润,色彩鲜明,目光有神。然神采更是人之内在精神、气质、品质之表现,即内美的外化。故为艺者,当读万卷书,行路,养浩然阳刚之气。
石朴老隐逸终南,太极,夜作书画,涵养气血,内凝美质,周流充沛,真情弥漫,神采秀彻。故其对书画之认识,便以神采为首务。他以朴素之语言说:
形是实的东西,神是虚的东西。神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
形、法、意、气,最后是神。没有前边,就没有后边。
画之形式、目之所及,力沉气厚抑或虚、薄、平、弱,即可了然。然形式非目的、必充实内涵,形式才有意义。故形为手段,“意、气、神”才是归宿。
石朴老强调锻炼“我神”,修心养性。修养心性,最重一“静”字。石朴老不染杂念,遗忘宠辱,恬适澹然,出以平常之心,故能神采焕然而又归于平静,所谓绚烂之极乃造平淡也
风吹草低见牛羊 44cm×31cm 2016年
花开半老 40cm×28cm 2017年
一湾清流 40cm×28cm 2017年
听姥姥讲过去的事情 44cm×31cm 2017年
凭栏忧愁 40cm×28cm 2017年
艺术本身亦有“他神”、“我神”之别。李可染曾以“以功力打进去”、“以勇气打出来”二语形象概括之,并终生实践,取“他神”而锻炼“我神”,实现“为祖国山河立传”之梦想。
石朴老同样不废“他神”,反以“他神”为宝,终生取而用之。他说:
学习前人的东西,先由形入,通过形来体会神。随着自身功力的加深和艺术造诣的提高,逐步做到遗貌取神。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有的人一辈子都走不出来。走不出来,就不能“出蓝”。能走出来,便有了自己。如能有“出蓝之妙”,那就更上层楼。待到有了“出蓝”的功夫,便可遍涉百家,取其神而为我有。
极古极新,既有古意,又有现代感。我追求这种境界。
抛弃优秀传统,不仅自大且愚蠢至极;紧抱传统,不思创新,拟古泥古,终乏新意与自家面貌,是亦不可取明矣。“极古极新”,而有“出蓝之妙”,遍涉百家,古为今用,古为我用,是谓取“他神”而入“我神”也。
神采生于用笔,此谓“我神”之出必赖之以具独立个性的形式语言。石朴老出入古今名家,尤于石涛、石谿、黄宾虹、黄秋园诸君用功精勤。早年作品繁而不简,可见诸君影子。近期作品化繁为简,主张简而愈丰。用笔简静,绝去怯、薄,力沉意丰。线面交叠,线示之以简捷,面示之以厚重。用墨以淡为主,间以浓墨,对比鲜明。构图多留白,极为大胆,但殊见经营,计白当黑,惜墨如金。近景多用实,远景多用虚,虚实相应,空间阔大,常有天地容与之感。题款极为考究,书法隽美,或自作跋语,言简义丰,扼要点题;或阐发先贤之意,真情实感,殊具现代气息。整体气格简静深雅,虚澹出尘,古意盎然,新意并呈,而尤以意境淡远胜,实非当代倡写实、装饰、变形诸君所能梦见也。
前宵孤梦落江边 68cm×35cm 2017年
推车追往事 40cm×28cm 2017年
松下寻古寺 44cm×31cm 2017年
白云回望合 40cm×28cm 2017年
石榴山之行 44cm×31cm 2017年
终南一角 28cm×40cm 2017年
石朴先生几十年来孜孜砍砍精研艺事,遍访诸家,一路自中国优秀传统化育而来。纵向而观,其画风近取黄秋园山水法而有“出蓝之妙”,悟得黄宾虹为造化写照之心而自生我法,兼受钱松岩、石鲁、清四僧石涛、石溪等诸家影响,寻脉其上,亦不难见其作品中隐含的宋元气韵、魏晋风骨。横向而视,石朴先生的创作博而能精,诗书画印皆造诣深厚,而且能将它们有机融合以寄高情逸思,其诗书画印之共性在于:贵真格古,真切的情感和朴雅的诗思在作品中涌动,指向主体精神与宇宙精神的同一性。
“气”在《孟子》中作为哲学概念被提出,指向人的元气、生命能量;“气”在《庄子》中有“通天下一气耳”之论,经由道家的思辨返虚还真,指向与佛家之“空”相应的“无”的境界。在我看来,“一气化通”是石朴先生贯通诗书画印、乃至艺术创作和太极拳法的思想基础,也是其极古极新画风生成的精神泉源。就画法论,他精研笔墨成法,但手笔又不全然是古人遗墨的临仿,有其自身的体悟与创造:或取法灵奇,别有佳构,蕴有北宗的朴茂厚重;或放笔直写,诗情满溢,别具南宗的平淡清新。他的生命观、艺术观、世界观映现于“气”的领悟和运用中,自然而出,“无意于佳而佳”,暗合了禅宗的“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之语。
衣上征尘杂酒痕 40cm×40cm 2017年
问道白云山 44cm×31cm 2017年
问君何处去 31cm×44cm 2017年
石朴先生习画,未入正规学院,虽经名师指点却以自学为主。但观其画作,无半点业余之迹,反多有传统之痕,笔笔俱来历。石朴善作山水,亦涉花鸟,其绘画风格之丰,让人甚为感慨。概而言之,其山水画有两种风格:一为由黄秋园、黄宾虹,上追石涛、石铅至王蒙、文徽明细密一路,以繁密短被造苍润浑厚之味;一为自董其昌至宋元诸家的疏朗之风,或以渴笔枯墨,或用水墨色块,但皆以廖塞数笔勾勒出空灵之境。可见数十年的学艺之路,让石朴已博览众家之风,得名家之长,使其作品既有笔墨之功,又具意境之趣,古意盏然。但石朴并非一味拘泥于追古、摹古,而是以“功力打进去,也用勇气打出来”,其笔下绝非仅有文人骚客与高山流水,西北黄土地上的土原梁、窑洞农人等富于地域特征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也是他喜于描绘的对象,这继承了石鲁、赵望云等长安画派诸家“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理念,这也是他甚为珍视的创作内容,即还原记忆中的图景与感受。石朴先生的绘画功底有目共睹,我更看重的是他面对艺术的态度以及保有的那份真诚。在我看来,其艺术中最可贵之处在于一种“吾手写吾心”的洒脱豁达,这看似简单,但属非易事,它既要求“吾手”具备专业扎实的技法,更要求“吾心”要“澄怀”方能“味象”。石朴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的习画学字,使他虽非科班出身,却具学院功底而不受学院羁绊,无功名利禄之扰,您意而作,聊以自娱,他太极拳多年,其画其人亦犹如侠义之士独来独往、放达自在。“石朴”非其原名,但由其画作却可感受到“石朴”二字所透露出的如磐石般坚韧却朴实无华的追求,或许石朴先生正是以此二字表达自己的艺术态度。
荷花 68cm×35cm 2017年
云水间 40cm×28cm 2017年
面对石朴先生的画作,我们不仅要看到其间所表露出来的各家之笔,还应该在其笔墨之中品味他那份澄明的心境,里面包含了纯粹的热爱以及由此带来的坚守。
应该说,石朴先生是中国当代画坛中那些一直在默默坚守自己理想的画者的代表与校校者,他们隐蔽于主流视野之下,其价值和意义有待我们去发现。在这个文化急速更新的当代社会里,确实需要有更多如石朴者的坚守,也更需要得到赞誉,以使中国绘画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不失缺其根源与核心。
© 石朴
石朴,1950年生,陕西岐山人。当代中国画家,擅长山水、书法、太极拳。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笔耕墨耨,以书画为寄。其山水画,取法宋元明清各代名贤,沿着纯正的“中国画脉”精进修行。沉寂半个世纪后,其艺术成就渐渐为世人所知。著名美术理论家杨仁恺、薛永年、孙克、林木等对其推崇有加,并撰文评述。2005年杨仁恺先生曾这样评价:“论各方之修持水平,石朴绝不亚于陈子庄、黄秋园。” 2020年8月,邵大箴先生撰文称叹石朴为“传统山水画继承与发扬的大艺术家”。
(责任编辑:刘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