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高山仰止

2023-04-06 09:39:40 未知

来源:四观文化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孙持雄绘制《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正襟危坐》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a02fe90391def87ad6fec13f59ab0ab8.jpg

癸巳岁尊经征圣集古瞻孔子像吟

          龙马图犹在,宋·章云心          周游布典坟。唐·苏拯          游遍七十国,唐·苏拯          不令遇一君。唐·苏拯          奇文虽可贵,宋·陆游          长叹何足云。南北朝·沈约          谁为尧舜徒,宋·王安石          两楹梦奠殷。清·弘历          荡荡东家丘,宋·薛季宣          殁世议方存,唐·张诂          万古长不灭,宋·魏了翁          天岂丧斯文。宋·陈师道          十五志于学,宋·朱熹          昭事极精纯。宋·胡宿          礼乐湮沦久,宋·周紫          幽独自伤神。宋·左纬          丈夫志四海,魏晋·曹植          昂藏九尺身。宋·刘克庄          端居事探讨,明·蔡叆          匡扶系国钧。明·曾仕鉴          道济三千子,宋·苏轼               正意叙彝伦。唐·李中               君子秉大道,明·杨起元               绝粮诚苦辛。明·黄省曾               乐天知有命,明·欧大任               忧道不忧贫。魏晋·陶潜               行行向不惑,魏晋·陶潜               势屈道则伸。宋·刘敞               立德而立言, 清·魏裔介               适中乃彬彬。明·宋濂               五十以学易,先秦·孔子               风云气象新。元·耶律铸               孔子固大圣,宋·吕本中               不止能亲民。清·毛奇龄               六经如日月,宋·丘葵               群星拱北辰。清·弘历                惟君当厥任,元·杨翮                大地免沉沦。宋·朱翌                杏坛花正落,唐·王绩                文字日生尘。唐·刘长卿                竟失帝王师,明·郑善夫                千岁无麒麟。宋·王安石                稽首瞻遗像,明·邓雅                潸然泪满巾。宋·李廌                举头天外望,宋·陆九渊                无我这般人。宋·陆九渊

 

韩天佳教授赏析:

这首诗集中了几十位古人的诗句,本来是在不同场合描述不同对象的。经过作者匠心独运,竟然珠联璧合,严丝合缝,令人怀疑是用西方最新发明的作文机器或考试机器ChatGPT合成的。但是本诗作于十年前,当时还没有眼下这种马斯克式的先进武器。那就只有一个可能,作者是靠博览群书、博闻强记的功夫,才能搜寻古今佳句,合成一首“神作”。“龙马图犹在(宋·章云心)周游布典坟。(唐·苏拯)”首联概括了孔子的历史功绩。孔子最大的功劳,就是将夏商周的文化集大成,创立了儒家文化。虽然生当乱世,眼见优秀遗产散失,他自强不息,胸怀大志,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我想作者本人,生长于泥沙俱下的“文化热”浪潮之中,冷眼旁观一场场文化闹剧,也会动心忍性,立志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游遍七十国,(唐·苏拯)不令遇一君。(唐·苏拯)”继续描写孔子艰辛的一生。孔子周游列国,首先源于在鲁国的不得志。齐人馈女乐,鲁国君臣玩物丧志,不理朝政,有司荒疏,漏发酢肉,可以看作孔子出游的直接动因。而鲁国三桓专权,政治混乱,则是孔子出游的基本原因。本诗到此为止只有四句,却已经引用了同一作者的三句诗。说明苏拯的原诗甚得彬宇先生之意,足以表达对于孔子身世的同情与敬仰。而“不令遇一君”的惨痛现实,也说明了列国君主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现状。“奇文虽可贵,(宋·陆游)长叹何足云。(南北朝·沈约)”孔子不同于今之教授,首先出版教材,然后照本宣科。以今逆古,编排校对、印刷装订,发行之日,事过境迁。西人曾云:“理论灰色,生活常青。”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针对现实进行教学,使得弟子学到运用儒家理论观察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实操能力。而弟子现场记录的《论语》,则是将理论与人生有机结合的千古奇文。当然,由于“不令遇一君”,《论语》中也几次记载了夫子的喟然长叹。这不是屈大夫“长太息以掩涕兮,爱民生之多艰”和杜子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叹息。文学家的悲天悯人,主要是怜悯生民之苦。而圣人的叹息,又包含了对文脉断绝、国运衰微的深刻思考。“谁为尧舜徒,(宋·王安石)两楹梦奠殷。(清·弘历)”上联中的沈约,本联中的王安石,都曾担任宰辅,而本联中的弘历更是帝王天子。这些身在最高层的君主和宰辅,对于孔子的遭遇也是无限感慨。儒家言必称尧舜,而当时得势的却是五霸。弟子们往往徘徊在先生动情描绘的王道乐土和举目可见的满眼疮痍的社会现实之间。孔子教学中频繁出现的是古代的礼仪之邦,而难过于人心不古。   《礼记.檀弓上》记载:“‘予(孔子)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余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原来孔子在临死前七日,曾梦见自己坐于两楹之间受祭奠,自知有生之日不长,因而对生不被任用表现出极大的哀伤。圣人创造经典,丰富语言。从此之后,汉语中的“两楹”一词,就有了更加深刻的含义。“两楹”的本义是指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为举行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的地方。《礼记·投壶》记载:“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退反位,揖賔就筵。” 汉·刘向《九叹·愍命》:“戚宋万於两楹兮,废周邵於遐夷。” 唐·顾况《酬本部韦左司诗》:“ 况与二三子,列坐分两楹。”《礼记·檀弓上》:“ 殷人殯於两楹之间。”后亦以“两楹”借指停放棺柩、举行祭奠之所。《公羊传·定公元年》:“正棺於两楹之间,然后祭祀之。”从此之后,历代诗篇中经常出现有关词语,如唐·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诗:“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唐·王起《贡举人谒先师闻雅乐》诗:“两楹凄已合,九仞杳难分。”还有清代康熙大帝写的“两楹梦奠殷”等等。中国历史上,像孔子这样对于汉语词汇造成巨大影响者,真是不多见的。“荡荡东家丘,(宋·薛季宣)殁世议方存。(唐·张祜)”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现在的山东曲阜,就是他的故乡。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成名的就有七十二人。因为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多尊孔,不但称他为“孔子”,还把他当作“圣人”。两千四百多年来,几乎人人都知道他。然而他在世的时候,倒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名气。据《孔子家语》说:当时,孔子的西邻,住着的一个人,却并不知道他这位东邻是个什么人物,他每次提到孔子的时候,总是毫不客气地直呼孔子的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到了东汉时候,有一位以学识和品格著称一世的学者:邴原,字根矩。年轻时,曾经出远门打算找一位极有学问的老师,他投奔名师孙崧门下。孙崧对他说:“不是我不收下你,是因为我实在不能胜任与你,离你家不远的康成先生,不就是很有学问的好老师吗?他博闻强识,通晓古今,是当今学子的楷模,你何必舍近求远呢!”原来这位康成先生,姓郑名玄,是当时的儒学家,以“博通诸经”闻名,从远地前往求学的弟子,前后有几千人。他原籍山东高密。邴原家在山东临朐,和高密当时同属青州。后来邴原就拜郑玄为师,而且也成了有名的儒学家,两人曾被并称为“青州邴郑”。但是,邴原起初却不知道家乡有这么一位名儒。所以当时有人说:邴原把郑玄当作“东家之丘”了。比喻不认识近在身边的著名人物,就往往用“东家之丘”这个成语。孔子为天下学子编撰了《六经》,后来逐步发展为“七经”“九经”“十一经”“十三经”。而大儒郑玄,竟然为其中的十部经书做了注解。圣人轶事也可以成为典故。“荡荡东家丘”也成了“有眼不识泰山”的另一表达方式。“殁世议方存”是许多重要人物的共同命运。孔子逝世之后,列国君相和诸子百家对他的争议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更加激烈。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哪个地域、哪个民族的人做了皇帝,几乎一致尊崇孔子,陆续来到曲阜三跪九叩,树碑立传,乃至在阙里形成壮观的碑林。“万古长不灭,(宋·魏了翁)天岂丧斯文。(宋·陈师道)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的精神火炬,照亮了思想的漫漫长夜。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多次遇到危险,不比唐僧遇到的灾厄更少。但是他有一个强烈的信念:天不丧斯文。正是这种信念鼓舞着他,完成文化的万里长征。当有的弟子在困难面前困惑乃至退缩,夫子都能及时排除他们的恐惧。“十五志于学,(宋·朱熹)昭事极精纯。(宋·胡宿)”这是夫子自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通又,这是古汉语中的数字表述方式。十又五就是十五岁。志于学不是开始学习,而是钻研学问。“三十而立”这句话,人们经常挂在嘴边,以此作为自己人生的重要节点!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早在几千年前孔子提出了这些人生的重要节点,时隔至今我们还依旧挂在嘴边,可你真的懂它们的意思吗?“三十而立”是否就如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三十岁要有车、有房、有事业才算而立?四十岁不困惑、不迷惑、不被诱惑就是四十不惑?五十岁生命过去一半,感叹时间飞逝岁月愈短就是知天命?你真的理解对了吗?“三十而立”指的并非你物质而立,而是,你是否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你的精神是否独立!在这个鱼龙混杂,纷繁复杂的世界,你是否有自己正确的坚持!当别人为名为利追逐,迷失了本心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守住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本真!是否还辨的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好,什么是坏!是否能把握自己的原则让自己的心不因外物而动摇!是否能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公和困苦!如果可以,那才算你三十而立!我们身边有的人,三十岁,已经买了房,买了车,当然大部分是依靠父母一辈子的积蓄,也有自己奋斗所得,我们在努力过好平凡的日子,可天灾人祸,悲欢离合,你是否能扛得住,是否挺得过去?你真的三十而立了?是不是只是物质而立?“四十而不惑”,简单而言,只有两个字,选择!你再也不像年轻的时候,有各种选择恐惧症,你有自己清晰的判断,有对事物透彻的看法,即使选择再多,再复杂,你也能明白自己要选择的是什么,什么是适合你的,没有疑惑,没有迷惑,这才算不惑!我们知道,四十岁是人生最重要也是最辛苦的时候,父母已经老去,孩子尚未成年,我们肩上的担子非常沉重,孩子的就业,房子的贷款,工作的压力,有了小积蓄,身边各种的诱惑和盘算,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到不惑谈何容易?多少人,四十岁,风华正盛,或者贪污落马,或者眷恋女色,毁了婚姻家庭,贪图名利,损失了财富!四十岁,你真的能做到不惑吗?“五十而知天命”更简单了,一句话就可概括:“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五十岁的人,经历了人生太多的起起落落,这时候已经明白,人生很多事情人力难控,很多事情,并不能按照我们期望的发展,顺其自然才是天命所归,这时候的我们学着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的过日子!但这顺天命并非随天意,自己无作为,我们应该做的是尽人事,听天命!尽人事为先!不苛求任何,不再倔强,学会顺其自然的生存!才是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句话也非常简单,但是做起来可以说是非常的难!耳顺,什么话都能听进去,那需要多大的心胸和多广的知识面!年轻的时候,我们阅历少,血气方刚,总有很多事看不下去,接受不了,总有很多人很喜欢或很讨厌,我们很容易开心或者难过,失恋了喝酒喝到断片,难过了可以痛哭一场,开心了可以嗨一整晚,可是,六十岁的人,见惯了太多人事,经历了各种场面,心里眼里没有不能容忍的人事,心情再没有那么大的起落!一切的人事,一切的合理不合理,我们都能坦然的接受!这才是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因为“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在古代就是人生的最高阶段。这个阶段已经超级成熟,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因为道德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即使随心所欲,也不会逾越道德界限,更不用说法律界限了。当然,懂了这些生命阶段的意思,并非只是文字,只是理论,是要我们明白,我们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都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能你发现了,你的心态,你的心里强大程度才是你人生的重要目标!人,所要面对的任何,都是心灵在支撑,如果你没有强大的内心,如果走完这漫漫长路,如果面对这一路发生的种种呢?每到一个十年,你都只能变得更强,否则接下来的路你将更难前行,我们身边多的是遇事扛不起事情的人,不是这样吗?“昭事极精纯”,描写做事精细纯粹。诗句出自《礼毕庆成》一诗:“路寝凝中宇,星文直大辰。总章裁往范,斋驾奉明禋。惟圣能严父,于皇重飨亲。永怀深肃僾,昭事极精纯。钟律咸韶古,衣冠黼黻新。九金徕贡职,万玉俨朝伦。夷夏观殊礼,干祗享至仁。参祠七世庙,再降六天神。万宝成秋野,千祥拥禁宸。睿恩覃四海,寿域跻斯民。”诗中描写庄严肃穆的祭祀典礼,与本诗歌颂孔子的氛围相合。作者也是一位耿直忠臣。胡宿(995—1067),字武平,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历官扬子尉、通判宣州、知湖州、两浙转运使、修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以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四年,除太子少师致仕,命未至已病逝,年七十三(《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三四《胡公墓志铭》)。他在北宋仁宗、英宗两朝为官,位居枢密副使,以居安思危、宽厚待人、正直立朝著称,死后谥文恭。宋仁宗时,一名卫士夜晚进宫禁偷盗,惊动了皇帝,案子牵连到都知杨怀敏。杨因此案被贬到知州任都监。杨怀敏在宫内任职时问很长,势倾朝廷内外,后疏通关节拟召还,官复原职。当时,胡宿为知制诰,掌管起草诏令。他退回皇帝召还杨怀敏的谕旨,拒不起草诏令。他说:“卫士入宫禁偷盗一事,根据线索追查,牵连到杨怀敏,不彻底追究处以死罪就是万幸,怎能让他还待在皇帝身边!”仁亲于是不再召杨怀敏回朝。朝廷曾有决定,礼部每四年应向朝廷推荐一批才能卓著的读书人。有人认为四年时间太长,应当改为两年举荐一次。胡宿认为,两年一次,间隔太短,会使读书人四处奔走,没有闲暇时间读书而荒废学业。他建议三年贡士一次。起初,大家不同意胡宿的意见,不接受他的建议。实行几年之后,读书人果然也觉得不便,于是采用胡宿的建议。 一次,信奉道教的仁宗皇帝命胡宿撰写青词,在祖先陵墓和名山大川之处祈祷,以求得皇储。胡宿给仁宗皇帝上疏说:“太祖皇帝为昭宪太后临终遗言所感动,舍弃儿子魏王德昭而立兄弟大宗为皇储,他的英明神圣,遇事果断,是开天辟地以来所没有过的,陛下一定要等有了亲生儿子后,才考虑立嗣的事,这不是居安思危的措施。请陛下考察宗室中贤明的人。立他为储君,这事定下来,天下人心就安宁了。”江宗皇帝听了胡宿这番话很有感悟,于是不再祈祷。“礼乐湮沦久,(宋·周紫)幽独自伤神。(宋·左纬)”如果把儒家倡导的中华文化凝缩为两个字,那就是“礼乐”。正因为具有“礼别尊卑,乐分贵贱”的重要功能,所以历代思想家和帝王都把礼乐作为治国之本。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可见“礼乐不兴”是最重要的中间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礼乐兴隆之时,一定是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国泰民安之时。而礼崩乐坏之时,一定是纲纪废弛、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之时。所以不仅儒家重视礼乐,历朝历代有识之士都知道:礼乐是治国之本。孔子生活的时代“礼乐湮沦久”,不仅是礼仪用具已经“觚不觚”了,而且已经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地步,所以孔子的心情常常是悲凉的。“幽独自伤神”正是真实的写照。“丈夫志四海,(魏晋·曹植)昂藏九尺身。(宋·刘克庄)”儒家以“修齐治平”教导子弟,“大丈夫志在四海”是士子普遍的理想。孔子不仅有四海之志,也有天下之行。我家先生张红星教授曾经撰文《四为、四观与四海:读【平心平天下】有感》:“喜读廖彬宇先生的新书《平心平天下——传统文化中的内圣外王之道与经世致用之学》,欢喜莫名。从关注他的博客至今,光阴一纪。从与他真实接触至今,疏忽三载。其间他为中国文化秉笔直书乃至奔走呼号,犹然历历在目。对他本人渊博之学识、深邃之思想、卓然之见解深为折服。大有一种不问年龄而切欲追之随之、景之仰之之感。对于我这位年过六旬、心境早已渐趋平淡的人而言实是不可思议之事。从他在“四为堂”里攻读经史子集构筑学问根基,到他在“四观书院”启诲天下英才,再到他巡讲海内外弘扬国学,全书涵盖了他的“三级跳”或“三部曲”。杜诗堪称诗史,此书则实为彬宇先生之心史。”说明彬宇先生也是志在四海。古今形容魁伟铁汉常说“昂藏七尺”。昂藏:仪表雄伟、气度不凡的样子;七尺:七尺高的身躯。明·汪廷讷《种玉记·奇术》:“天付昂藏七尺躯,寻章摘句懒攻儒。”清·赵翼《放歌》:“徒负昂藏七尺身,实只太仓一稊米。”《太平天囯·天情道理书》:“生就昂藏七尺身,刀环马策扫胡尘。”刘克庄笔下的“昂藏九尺身”,不是写实,而是写意。孔子不是文弱书生,而是文武双全。所以才能横绝四海,游走天下。“端居事探讨,(明·蔡叆)匡扶系国钧。(明·曾仕鉴)”读书人都熟悉《仲尼燕居》,君子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孔门弟子子贡的评价是: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说的就是子贡凭借他的口才改变鲁国命运,使鲁国转危为安,一人影响了五国的命运。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南征北战。齐国欲攻打鲁国,齐国强大想攻打谁就攻打谁。鲁国是孔子的故乡,齐国攻打鲁国,孔子不可能坐视不管,孔子要改变齐国不攻打鲁国,或者使齐国攻打别国。孔子召集弟子,让大家讨论怎么办。孔子说鲁国是我的故乡,如今故乡危及,我不可能不管不顾,如果不出力相助,那就是愧对鲁国,愧对人民,愧对百姓,你们谁能够救救鲁国?孔子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让一个人站出来为他效力,救鲁国于水火之中。最后,经过激烈争辩之后,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人的人士来办,子贡肩负拯救鲁国的使命。子贡来到齐国,子贡不卑不亢对齐王说“你不应该攻打鲁国,这样违背五行,违背天意,违背民情”,总之齐王你攻打鲁国是不对的,你应该攻打吴国。子贡推出一个挡箭牌吴国,子贡跟齐王聊了很多,不管聊什么,子贡离不开一个问题,齐王你不应该攻打鲁国,吴国更好打。最后,在子贡劝说下,齐王决定携手鲁国,共筑齐鲁一家好,转而攻打吴国,吴国心里一万个曹尼玛,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齐王大摆宴席感激子贡,交流感情,但子贡连忙摆手拒接,子贡跑到吴国。子贡跑到吴国见到吴王说“吴王,齐国要来攻打你了,快做好准备。”吴王夫差吓得嘴里的酒喷出来。夫差也不是一个好惹的人,他本来打算先灭越国,再图齐鲁,如此霸业可成。子贡能说会道,能抓住一个人的想法,以此作为一个突破口,往往子贡的话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子贡的“蛊惑”下,夫差决定先攻打齐国,再打进攻,而勾践被夫差忽视了,他觉得勾践没有胆量和自己斗,如果成功天下差不多都是他的了。子贡接下来更绝了,他跑到勾践那里,对勾践说:吴王要攻打齐国,他放心不下你,可能要对你下手,不得不小心啊!子贡让勾践买了礼物送给吴王,吴王一看勾践送礼物给他,吴王觉得勾践不错,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最后,子贡又来到晋国。子贡对晋王说:“齐国要和吴国打仗了,你得准备一下,如果齐国打败吴国,那么勾践会复仇攻打吴国,这样一来齐国得不到多大的好处,晋国有准备的话,好处就是晋国的了,如果吴国战胜,那么吴王一定会对晋国用兵,不可不防啊!”不出子贡所料,吴国打败齐国,吴国按照计划攻打晋国,但晋国有准备,不怕吴国攻打,吴国打败齐国兵力损失,再打晋国不敌,吴国败。吴国战败最开心的是勾践,勾践一鼓作气灭了吴国,一雪前耻。子贡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保全鲁国,改变齐、吴的计划,一环扣一环,步步为营,最后完成任务,不愧司马迁如此评价他。正是由于孔子率领众弟子“端居事探讨”于前,弟子端木赐才能不负众望,“匡扶系国钧。”而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本身就是有关经世致用、内圣外王最大的学问,这就是“匡扶系国钧。”彬宇先生在2022年孔子诞辰纪念日发表一则短文,从这则短文中也可看到儒家“匡扶系国钧”的精神:孔子集三皇五帝、文王周公之大成,删述六经,承上启下,立身垂范,十翼成而天道彰,诗书成而治道明,礼乐成而人道兴,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中华民族几千年国家没有撕裂、文明没有中断,全是孔子之徒不绝于世代代发强之功!孔子的伟大是发扬了三皇五帝以来的伟大,既是承上启下,也是光前裕后,更是震古烁今。孔子确实是万世师表!批判孔子是无智,否定孔子是无道,污蔑孔子是无德。没有孔子,则不知伏羲之伟大,是不孝!没有孔子,则没有司马迁等儒家门徒,中华历史及文明必成虚无及荒漠!孔子之伟大有此!故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岂虚言哉!另外彬宇先生还有系列的文章,都值得关注探讨,每一篇可以说都堪称奇文雄文。这个系列迄今为止先后有《龙之传人论》、《天论》、《论太极图》、《论儒》、《论诗》、《九统理论》、《礼安天下论》等等。从“道济三千子”开始,此诗的后半段我请彬宇先生为大家简单分享他的构思,并简要记录如下:“道济三千子,正意叙彝伦。这一句是讲孔子广传大道,有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说,这一说法源自《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而《史记》中对这七十多位贤人也有记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了解。正意叙彝伦一句,是讲儒家重视纲常伦理,用伦理构建和谐社会。而正意就是《大学》八条目的根基,即诚意正心的合称。

君子秉大道,绝粮诚苦辛。这一句是讲孔子为了坚守及弘扬大道,一路披荆斩棘,他本可以高官厚禄不用那么辛苦,但是他却坚持正道,绝不降志辱身,哪怕遇陈蔡之厄也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在一个正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中砥柱中流,誓要扭转乾坤,给中华民族一个长治久安的光明大道!孔子不仅有仰之弥高的天人高度,同时也用实际行动来践行此高度,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内外合一与性命合一。

乐天知有命,忧道不忧贫。是承接上一句,讲孔子乐天知命,即便遇到再大的艰难险阻,他也深信天不欺人。他是将天视为知己的,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欤!他所忧虑的,不是自己的个人得失,而是大道能否得到传承与弘扬。如果世间无人弘道,那么人们势必会陷入疯狂的追名逐利中从而无所不用其极,没有底线,彻底沦陷,人心涣散的同时必定人心惶惶,那么乱世就会到来,中国则必将走向四分五裂,永远不能走向大一统。而人生存于世的价值与意义也必将彻底丧失,要么沦为行尸走肉,要么沦为暴虐狂徒,绝非耸人听闻和杞人忧天。这是失道以后的必然。而一个人内心饱满了,欲望必将降至最低,个人得失、贫穷与否,也就根本不会过分重视了。在天下大义面前,个人得失何其渺小。如何才能让天下长治久安,才能让天下人有一个幸福光明的人生体验以及如何实现圆满人生,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他这样的情怀与抱负,天下又有几人能懂?不说别人,即便是自己的弟子子路,也屡屡发声质问!

彬宇先生曾经发表过这么一段文字,是论文化修养的:有知识不代表有文化,有文化不代表有道德。有知识没文化会自大,有文化没道德会自负。唯有有道德能自尊自爱自强自重自在。自负会招罪,自大会招灾。有知识无文化之人之特征如是——

见识缺视线,欲望无上限,道德无底线,性格有缺陷,社会没贡献,做事好表现,最后全露馅。

当今中国不缺知识分子,不缺文化人,缺的是对圣贤之道心怀敬畏!

 

行行向不惑,势屈道则伸。立德而立言, 适中乃彬彬。孔子在弘扬光明大道与天下大义的路上踽踽独行,坚定不移,毫不动摇,这就是行行向不惑。道路是曲折的,但希望是光明的,他活着的时候,受尽磨难,饱经风霜,倍受冷嘲热讽······这些对于一个胸怀天下的人而言,根本无足轻重,他历经艰辛,其思想纵然终其一生都没有获得足够的尊重、认可与推行,但他思想的光芒却照亮了未来中华民族的道路。他的一生是立德立言的一生,是的,他出身微贱,但你却找不出他人格卑劣、人品低下的事情(当然别有用心的扣帽子不算),这是他的立德,他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时常给弟子们答疑解惑,传道授业,都被《论语》记录下来,他晚年深觉时间不够用,发愤忘食,删述六经,启迪了无量无际后人的智慧,让后人有所依循,纷纷走向生命的圆满;也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史上永不断流,国土上永不分裂,精神上永不枯竭。孔子,何其伟大!这句诗里面没有谈孔子的立功,许多人也认为孔子的一生尽管是周游列国,游说天下,但最后都以无功而返告终,这貌似无功,却证明了孔子思想的伟岸,不是急功好利之徒所能理解,他的功不在当世,而在万世!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五十以学易,风云气象新。孔子固大圣,不止能亲民。六经如日月,群星拱北辰。惟君当厥任,大地免沉沦。这几句是讲孔子的思想,是奠基于易学,从易学上发端,演出千支巨派,气象万千。他永远是心怀人民,与人民站在一起,造福人类。而他所推崇的政治与礼乐制度,不过都是为了给天下人类营建和谐的氛围。他所删述的六经,成为中华思想的精髓与核心,如同天上的北斗,指引人类走向光明。孔子的思想,不仅让人类免于陷入堕落与沉沦,同时也让中华民族免于陷入沉沦与覆亡。他的思想其实已与中华儿女血脉相连,深入灵魂,让中国人自觉不自觉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天下观

杏坛花正落,文字日生尘。竟失帝王师,千岁无麒麟。稽首瞻遗像,潸然泪满巾。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这最后几句,其实是一段,表达了孔子走了,犹如杏坛花谢,天地同悲。时至今日,又到了一个礼崩乐坏”“文字生尘”“见利忘义的境地里,看着孔子圣像,潸然泪下。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重视,***以后也势必会更加发扬,如此,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孔子亦可足慰在天之灵。

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是陆九渊的名言,他所表达的,不是狂妄自大,也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令人感佩感动的担当,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名来。这其中,又有几个人如我这般,甘受穷苦,受人讥嘲甚至抹黑中伤而不改其志,要弘扬大道于天下,造福万世苍生?

作者所引用的几十句古诗,与歌颂孔子的主题之间,少数有关,多数无关。而经过作者融合陶冶,竟然天衣无缝、亲密无间,浑然天成。这是作者博览群书、好学深思的结果。其实对于孔子,作者衷心崇仰,再三咏叹。我们赏析了一首五言集句之后,再看一首彬宇先生的七言律诗:庚寅岁咏孔子七律天地无私感至仁,太平有象赖经纶。一元复始敷皇极,万物嘉亨属圣人。大道不随时势易,纯诚可使世风淳。斯文统绪从兹起,孔昊周行福兆民。    韩天佳教授赏析:

“天地无私感至仁”,首联赞美孔子如同天地一样无私。公正没有偏心、毫不自私。《礼记‧孔子闲居》: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孟子‧尽心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太平有象赖经纶。”大象性情温和,是仁兽。可以受人驱使,耕田作战,甚至做出各种动作,因而受人尊重。如泰国大象,可以承载游客观光。城市机动车需要为大象让路。汉·王充《论衡》说:“舜葬于苍梧,象为之耕。”商王武丁时期的卜辞说象从仓侯归,以攻“叶”国。《白虎通》曰:“象者,象太平而作,示已太平。”大象也在帝王车架仪仗之列。清·屈大均 《洗象行》:“晓披璎珞朝皇极,秋驾銮舆出喜峰。”所以君主宝座之前陈设大象一双,以示和平。

“赖经纶”的赖字,是依靠、凭藉之意。《尚书》曰:“万世永赖,时乃功。”孔颖达疏:“万代长所恃赖,是汝之功也。”晋陶潜《赠羊长史》诗:“得知千载外,正赖古人书。”经纶:整理经纬、编丝成品。引申为擘画治理国家与世界。《中庸》曰:“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一元复始敷皇极”,继续赞美孔子的开创之功。一元复始:一个时代纪年的开端。《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皇极是帝王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所谓大中至正之道。《尚书·洪范》:“五,皇极,皇建其有极。” 唐·孔颖达疏:“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汉·荀悦 《汉纪·高祖纪一》:“昔在上圣,唯建皇极,经纬天地。”隋·王通 《中说·魏相》:“夫子六经,皇极之能事毕矣。”清·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昔先王建皇极以莅万方,化功侔於天地。”

晋·干宝 《晋纪总论》:“至於世祖 ,遂享皇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於是宣太后令,废帝为 东海王 ,以丞相録尚书事会稽王昱统承皇极。”《旧唐书·外戚传·武承嗣》:“皇极者,域中之大寳,必顺乎天命。”《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司马贞 述赞:“姊配皇极,身尚平阳 。”《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是晋无赤狄之土, 汉无皇极之尊, 秦不并西戎 , 齐不霸东海矣。”

“万物嘉亨属圣人”,赞美孔子博物。嘉亨出自《易经·乾卦》:“亨者,嘉之会也。"孔颖达疏:“言天能通畅万物,使物嘉美之会聚。”宋·寇准《应制赏花钓鱼》:“万汇嘉亨日,皇心豫宴辰。华林新濯雨,灵沼正涵春。帝幄纷仙花,天钩掷锦鳞。洋洋颁睿唱,赓颂浃簪绅。”孔子日常教学中,教导弟子“多识草木鸟兽之名”,树立民胞物与的仁慈之心。鲁国国君打猎,射死异兽,请孔子辨认,乃是麒麟。万物嘉亨,本来是“言天能通畅万物,使物嘉美之会聚”,却不料惨死刀剑之下。《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杜预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 伤 周 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脩中兴之教。绝笔於‘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而另一方面同时也是歌颂孔子,天下太平,礼乐文明,中华历史不中断,其背后的底层逻辑和缘由到底是什么?是孔子!正是因为孔子的缘故,我们才有代代发强相继不绝的圣贤豪杰,他们都是孔子大道的信仰者、继承者与弘扬者,他们忠肝义胆,胸怀天下,舍生忘死,立己达人,造福苍生。此刻我又想到了彬宇先生撰写并挂在四观书院和四知书屋的三副对联足以表达此种精神:

1四观书院大殿楹联

一堂聚四海名贤,气节文章,光传统以开先进;

孔子垂千秋风范,弥纶天地,导环球而趋大同。

2四知书屋大门联

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

正大光明为生民轨模。

3四知书屋中堂楹联

学者当揽天下国家于己任;

丈夫必兴圣贤事业以贞观。

“大道不随时势易”,歌颂孔子不肯随波逐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此而甘心承受。孔子非常清楚自己的历史使命,就是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

“纯诚可使世风淳”,孔子生当乱世,但是他坚信“至诚可以通天”。他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执掌朝政,都努力于社会治理,世风淳厚。千年后的杜甫读出了圣人的心声,用如椽大笔写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者誓言。

“斯文统绪从兹起”,继续赞颂孔子中兴文脉的功绩。华人学者论述“至暗时代的至暗灵魂”,提出尧舜文武乃是“治统”与“道统”的一致,而孔孟颜曾则只有“道统”而无“治统”。之后乃至昏君暴君窃踞治统,远离道统,成为无道之君。而孔子开创的斯文之道,跨越了千年历史和万里疆域,与时空同在。

“孔昊周行福兆民”出自汉·班固《幽通赋》:“登孔昊而上下兮,纬群龙之所经。朝贞观而夕化兮,犹諠己而遗形。若胤彭而偕老兮,诉来哲而通情。乱曰:天造草昧,立性命兮。复心弘道,惟圣贤兮。”李善注引应劭 曰:“ 昊, 太昊也; 孔, 孔子也。”这里将孔子与伏羲(太昊)相提并论,可见孔子功劳之大。

周行是循环运行于大路之意。《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韩非子·解老》:“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诗经·小雅·大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朱熹 集传:“周行,大路也。”《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寘彼周行。”毛传:“行,列也。思君子,官贤人,置周之列位。”后用以泛指朝官。唐·王维《请施庄为寺表》:“元圣中兴,羣生受福,臣至庸朽,得备周行。”清·吴伟业《通元老人龙腹竹歌》:“京师公卿谁旧识?与君异国共周行。”《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毛传:“周,至;行,道也。”马瑞辰 通释:“郑注云:‘至,犹善也。’是知训‘周行’为‘至道’,即善道也。郑注《乡饮酒礼》引《诗》云:‘嘉宾示我以善道’,义与毛合。”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 禹)即天子之位,三载考功,五年改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周行数里,仰不见日。”宋·陆游《上书乞祠辄述鄙怀》诗:“飘然去周行,湖海抱沉疾。”

综观上述五七言诗作,可以看出作者的远大志向。媒体曾经以“少年孔子”为题报道作者,被作者婉拒。而从彬宇先生创办书院教导诸生、游走各市县顾问文化的行动,却也隐然有儒者之风。上述诗作,既是为读者,也是为自己树立起一个圣贤楷模!

另外彬宇先生2011年在他近1.5亿点击率的新浪博客中曾发表了一篇文章《孔子》,借《干支哲学》的原理详细展开并探讨了孔子的生平。文末作者自注为前夜梦到了孔子,翌日则在激动中作成此文。彬宇先生还说,此文发表时间为2011年10月11日,三个月后的1月11日,九米五高的孔子圣像搬上了***广场,又过了三个月,孔子圣像被搬进了国博馆。现特将该文附于后:

 孔子

夫子晚年以春秋笔法编写《春秋》,两千五百年后,吾人却欲以“春秋笔法”追忆圣人。

夫子以天命立意,围绕此命题而展开了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之思考,终其一生,以天地为准绳,构架起人伦大统,其功至伟而其德莫大焉。

彼时尚有西人柏拉图氏,亦与夫子一般,开办私学,当时以其地址命名为“Academy”,叫做学园,当算得西方史上第一所高等教学机构,后来成为了中世纪所谓大学的前身。不过两相比较,二人抑或不可同日而语。夫子较柏氏年长一百二十余岁有多,二十七岁始广收门徒,柏氏四十开外方才兴办教学。夫子“有教无类”,而柏氏则是“不通数学者不得入内”。柏氏之理想,便是作“哲人王”,孰料至死非但未曾实现宏愿,反而遭受整个中世纪之大加鄙薄,当其时不可不谓臭名昭著,其门徒亚里士多德之文论反被列作经典,而其人之著作却几乎失传,直至于文艺复兴时代方才有所改观。所以柏氏之“哲人王”未成,而夫子却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享以“素王”之称数千余载。

后世历来不乏学人对夫子做出评价。我不欲步人后尘,却愿以天命的角度,观夫子毕生。

北宋时候有位诗人,叫做唐庚,不知是在何处看到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后来被晚辈朱熹引用普及,愈发知名,以至于后人皆误以为出自朱子之口。

《论语》第一章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最后一章又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生仲尼若何?夫子之天命若何?我们将以其生辰描绘,或者更能有所启发。当然,有人必不赞同,以为事后诸葛之论,不足为信,不过,八卦甲子之学,却端的便是附会比类之用,何所谓耶。

数年之前,友人以乾造庚戌、乙酉、庚子、甲申与我,不告生年月日时,仅以命局而论,我尝言:此命,局势宏大,不过亦凶险异常,若不能克己尊人,恐无长寿。友人又言,若能长寿者何?我言:或有公卿之位,不得而知。

友乃告于余:此大成至圣先师命造也。如是恍然。

或又有人讥笑以谓:同一八字,同时代者亦必不可少,数千年来,则何其多耶?何以夫子唯其一人而已?

如是者,子知其一而实不知其二之故也。

《中庸》有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其实便是修为的讲究。所以西汉时候董仲舒领悟出了“天人感应”的内涵。我姑且在此认作为:天赋之以命,人付之以行,天择之于物竞,人以其善为天地立心。所以《中庸》里说得明白:尽人事,以听天命。

先前的条件,诸君也许已然忽略,我的话说得分明——此命,局势宏大,不过亦凶险异常,若不能克己尊人,恐无长寿。

这里的克己尊人,便是前提了。而同时,这本身揭示了天道的原则,也即“顺天应命”以及“与时革命”,便涉及到了改革命运的问题。如何改革命运呢?东方文化三大教的教主都揭示了因果律之本质,期许众人从因果律之认识中觉悟并觉醒,以不造因为因,则终成正果。所以有了诸多的修持方法示教于人。这个在《干支哲学·天人视野下的终极关怀》一书中有详细的探讨。譬如老子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之类,此等内涵,便与克己复礼有相似之处。此处暂不作细论。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夫子诞于公元前551年八月廿七日申时,清人袁树珊在其著作《命谱》中布其格局为:

乾造:庚戌乙酉 庚子 甲申虚7岁起运

大运:丙戌丁亥 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

古人云:人心直指天心,天心照尽人心。孔子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天是如何向人们表达他呢?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就有了万物的生成。天就是用自然万物的生成规律来表达了他。这个时,其实便有时间的意蕴,时间能够透露给人以信息。古时的人们,就是用天干地支来记录时间并能形象表达或者揭示天的“意志”的。

且看此造:格局五行不缺,归禄在时,金生丽水,伤官有情于坐下无伤,是为伤官伤尽之格,必知其人身怀异能。申酉戌子为其同类,上透甲乙二财,虽虚浮无根盖因戴于头上而不作亏损之论。其格有破害之象,在于酉戌之刑。酉为自党,为羊刃,为提纲,见戌而受刑,其祸必甚焉。凡三会局,多能聚浩荡之势。而中有隔位,便为受阻,作三会局看的同时亦论其自身之作用。如寅卯辰见,寅卯中隔有别字而卯辰紧邻,则同时亦以卯辰相害作论。羊刃有伤,必定凶险异常。庚戌为魁罡,伤刃,祖上有武人,且命主必定刑克孤恶。戌为火库,又为偏印,刑酉,酉为庚金日元提纲,且为金类,可如己看,受伤则有克己尊人之象,若不此然,则命必不久长。若能以克己尊人而行于世,则如履薄冰而可待于时至也。戌刑酉,不仅有克己尊人之象,而同时戌为火库,为文明之源,戌为偏印,为故有古老之学,以故有之文明刑于自身,故能对应出克己复礼之状。

以夫子之话语评论夫子之格局,则可知矣:

其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局中正、偏财虚透于上,不以虚名虚利为追求);

其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申合子,酉生子,子水固若金汤,以得和为贵);

其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戌刑酉,伤羊刃,申酉戌成三会,故能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其四: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仁也(戌制酉破刃而使人生敬,金主义,庚金透出而方外);

其五: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格局宏大而自能俨然,官杀库有功;官库制刃,温和;伤官之人心直口快)……

若详论起来,可以引出许多。在此只是提供一种思维,浓缩成一句话:格局即是人心,人心即是格局。所以,格局能有多大,人的心便有多大;人的心能有多大,格局便有多大;把心打开,便是把格局打开,古人所谓开心,便是语于此。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言不虚,古来皆然。

孔子三岁丧父叔梁纥,孤儿寡母为父亲之正室施氏所不容,随母亲颜征在躲在阙里求生存。至于十五岁时,开始觉悟,于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甲子年,伤官到位,好学伊始);十七岁,鲁国季氏家族宴请士一级贵族,仲尼以士者自居,前往,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于门外,当众受辱,同一年,母亲逝世(丙寅年,也是这一年,转入丁亥大运,丙杀乘寅木旺而制庚,寅戌拱午而破子;关于阳虎,其人后来叛变造反,可谓“养虎”为患,名副其实,这是后话);十九岁,仲尼娶异国之妻亓官氏(戊辰年,申子辰相会于配偶宫,辰冲开戌库,皆酉戌之刑而多喜);二十岁,生下儿子,碰巧得遇鲁昭公赠送鲤鱼,故赐子佳名曰孔鲤,字伯鱼,以资纪念(己巳年,合动子女宫,不过断子水之源,助戌库之势,此年受委任管理仓库,第二年改作管理畜牧);二十七岁,开办私学(丙子年,并转入戊子大运,偏印伤官之运,七杀虚透,子水发动,大兴讲学);三十四岁,携贵族弟子——十余岁的小儿南宫敬适(音kuo)出国于周向老子问礼,向苌弘问乐;三十五岁,鲁国内乱,孔子奔往齐国(甲申年,见禄于地,满地而走之象,毕竟戴财,很受齐景公待见);三十七岁,受齐国大夫暗害,险遭毒手,自齐国返鲁,安心讲学(丙戌年,转入己丑运,丙火七杀坐库制命,丑戌刑开,有逃生凶象);四十八岁,阳虎擅权,孔子不耻与之为伍,不出仕,阳虎一直劝他出仕,孔子不允(此年丁酉,已步入庚寅运);五十一岁,受命中都宰,治理县城,政绩突出(庚子年,自坐伤官,伤官发力);五十二岁,因政绩卓著而先后提升为小司空、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羊刃坐库发力,刃库与官库刑开,故立下大功);六十岁,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己酉年,印虚,刃动);六十三岁,厄于陈、蔡两地之间,弟子中多人饿死,后为楚人营救(壬子年,牵动坐下伤官与大运辛卯刑动);六十七岁,孔子在卫国,妻子在鲁国逝世(丙辰年,入壬辰运);六十九岁,孔子已回国一年,仍有心政事,不为所用,同时儿子孔鲤逝世(戊午年,午戌合局破子破酉);七十三岁,孔子卒,葬于泗水之上(壬戌年,食神截脚)。

孔子一生,是以周公为典范的,也或者因之而将自己纳入了周人之后的队列。不料在去世前的第八天,夜里梦见自己死后停柩于庭院的两柱间接受祭奠,而周人之礼却并非如此,只有殷人才是殡于两柱之间的,于是便对弟子子贡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到临终之前,终于知道了自己生命的渊源。后来《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孔子的祖先,便是殷商纣王一族。纣王为周武王所灭之后,武王封他的亲哥哥微子启于宋,微子启逝世后,他的弟弟微仲继位,而微仲,便是孔子的祖先。

孔子一生,是极为动荡与复杂的。犹若中流之砥柱,以浩然之正气充塞于当时之乱世。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句话,应当是适于孔子的。大道崩溃了,才有了这位“铁肩担道义”的大师。而世俗一层一层地崩颓下去,便距离本真越来越远,圣人只能退而求其次,再求其次,旨在一步一步地挽回。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韩愈则在《师说》中套用此句式,称: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仔细探讨起孔子来,却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问学于剡子、老子、师襄子、苌弘。正因其无常师,故能以天地为师,如是则顶天立地,至圣大成。以老子的说法,便是能够“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曾参问学,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这个一,便是本,便是真,便是大。物物一太极,太极又归于太极。所以老子的道,也是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天为其一,地为其一,人为其一,三者若能合一,便可为圣人。老子又注解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之一,合于地之一,地之一,合于天之一,天之一,合于道之一,道之一,合于自然之一也。自然者,为真正也。真正必归于根本,所以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个本,便是本原的本。回归到本原,便是回归到天地日月雷风山泽。所以我们看真、正、本、原、大、成、至、圣,这哪一个字,不是以“一”开头作为第一笔画的呢?

回归到了本原,也就知道何为正,也就知道以正安身、以正立命、以正行事、以正为人。正必定养德,必定有功,正者,必能胸怀博大,必能抱庸守中,必能无往不至,是故,大中至者,源于正也。是之谓大中至正。正者,即谓“得一而止,止之于一也”。“正”字其状若于“王”,上顶天,下立地,中能达于人事。王通三才之道,正有五常之德,五常者:仁义礼智信。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者正也”,老子同样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所以孔子于衣食住行言各个方面,无不依正而行。此节,简以论之:

衣正——先从衣领边缘的修饰开始谈,“君子不以绀诹饰”,绀,为稍微带红的黑色;诹,为黑里带红的颜色;“红紫不以为亵服”,也就是说红紫色不能为内衣。在古时,红紫色,均非正色,非正,便是不正派,不正经。及至今日,据物理学研究,颜色是由光波照射于物体,不同物理反射出不同波长的光波,便在眼内形成不同的颜色。不管波长多长的光波在物体上得不到反射,其物体看起来便是黑的;不管波长多长的光波在物体上都反射,其物体看起来便是白的。红光波长最长,比红光波长更长的光波人眼看不到,是红外线;紫光波长最短,比紫光波长更短的光波人眼也看不到,是紫外线。红紫两色在光谱的两个极端,所以圣人不用;夏天时,不能多穿衣服,还有讲究,“袗絺绤,必表而出之”,袗是单衣,絺绤分别是细葛布和粗葛布,也就是里面穿好了单衣,外面再套上葛布做的外套,目的很简单,不要把身体裸露出来,不过到了今日,大不同了,女孩子最甚,以前是露膀子,后来是露胸,然后是露背,然后是露大腿,后来又露肚脐……衣服还有诸多讲解,难以一一说及,不过目的明确,皆是以正行事;

食正——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在吃方面,大抵说来,有十二个原则。以至于后人研究孔子,疑其患有严重胃病,所以所列原则,均是以养身为要。从此亦可反知,孔子之食正,可致其以身安;

寝正——睡觉也当有睡觉的形象,不能裸睡,不能横七竖八的睡,譬如,有人突然来访,裸睡时将以为何?有人与君同榻而眠,君若横竖乱睡,一只脚搭于别人头颅,一只脚置于他人背脊,则情何以堪?

言正——言为心声。音有五声,皆能预国之祸福。声正者,国清而兴,音邪者,必使国昏而乱……

由是观之,诚意故能正心,心正则表之于外,所以能够渐入内圣外王之佳境。而其言行所表,亦皆有昭然卦象也。行之不正,内心亦然,不正何能有志,何能以当重任耳?欲正其行,必兴礼乐,所以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手足尚不知所措,还想去做什么圣人?岂不贻笑大方。

孔子能够与天地为一,所以能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依据史书的记载,也很敬佩他在占卜预言方面的精确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当时有个学生商瞿,三十八岁了,婚后一直没有子嗣,其母意欲让他再娶一房媳妇,但夫子却委以重任——命他长期到齐国出差。而商母心系孙子,自不能同意,便请求夫子换人。夫子说:“瞿过四十当有五丈夫子”。事后果然。

弟子们常至于野外游学,询问老师天气若何,一次,夫子说:“今天天气不好,要下大雨,大家都带上雨具吧”,后亦果然。

所以孔子是知于天道的,不过知道天道又能若何,所以又行于天道。光是自己行于天道,得到天道,又未免过于自私了。既然诚意正心,自然能够无私,所以又要己达而达人,于是便立下了“大同社会”的宏愿,以人文而化成天下。所以孔子纵然是离去了,却有千秋万代的贤者们也一样怀着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气概前仆后继地去完成他这一未竟的事业——天下太平,人人为圣。

孔子离去了,弟子们不舍,在众弟子中找了一个跟师父貌似的弟子暂且替代师父,有事也可以去问问学。这个弟子叫做有若,字子有,比孔子小四十三岁,也就是三十岁的样子,虽然貌似孔子,却学问还未到家,所以众人去问学时,他便“默然无以应”,结果大家便齐声赶他下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您快下来吧,这不是你该坐的位置。

说到子有三十岁,也不禁让我想到孔子三十岁学琴的事迹,兴许又可以予人以启发。

说是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在乐队击罄。孔子前来问学,想要学琴。师襄子教了他一篇琴曲,孔子反复练习了几日,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还不行,曲调倒是熟悉了,但是技巧还没掌握;于是又反复练习了几日,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还不行,技巧倒是掌握了,可是思想感情还没能理解;于是又反复练了数日,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还不行,思想感情领会到了,但是作者的人格风范还没能感受到啊。便又反复练习了数日,后来一会儿昂首自得,一会儿低头沉思,最后说:老师啊,我领会到作者的人格风范了!您看面色黧黑,身形瘦长,目光深邃,志在天下,忧国忧民,除了周文王还能够有谁有如此相貌、胸怀、境界啊?

师襄子一听,了不得,赶紧下来给孔子鞠躬,说,能有如此修为、境界,您才是当世的圣人啊,这曲子就是《文王操》!

这一对便是古代的师生模范。试问今日可曾还有?恐是学生尚未学好,便急着给老师说,老师,我学好啦!孔子的学习,是“依于仁,游于艺”的,是透过艺术的气质,索引到内涵的本质。这便是求真务本的境界。

所以今日尤其是学习《易经》的朋友,若是没有求真务本的精神,一定体悟不到圣人作易的情怀。作者权且以此典故,当做一种启示罢。

张红星教授注一:

龙马图:即龙马出图。古代传说中龙头马身的神兽。《书‧顾命》“天球,河图,在东序” 孔传: “伏牺 王天下,龙马出 河 。遂则其文,画八卦, 谓之河图。”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 “粤在伏羲 ,受龙马图于河 ,八卦是也。” 

典坟:亦作“典贲”。三坟五典的省称。指各种古代文籍。《淮南子‧齐俗训》:“衣足以覆形,从典坟,虚循挠便身体,适行步。” 《隶续‧汉郎中王政碑》:“研典贲。” 洪适 释:“碑以‘贲’为‘坟’。” 晋潘岳《扬荆州诔》:“游目典坟,纵心儒术。” 

两楹: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为举行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的地方。《礼记‧投壶》:“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 退反位,揖宾就筵。” 汉·刘向《九叹‧愍命》: “戚宋万于两楹兮,废周邵于遐夷。”《礼记‧檀弓上》:“ 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后亦以“两楹”借指停放棺柩、举行祭奠之所。《公羊传‧定公元年》:“正棺于两楹之间,然后即位。” 《礼记‧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因以“两楹”。表示人之将终。《北史‧薛辩传》:“裕曰:‘近梦,恐有两楹之忧。’”喻指预兆人即将亡故的梦。

殁世:终生;终其一生。《墨子‧节用中》: “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 汉·徐干《中论‧考伪》:“仲尼恶殁世而名不称。” 代表去世,唐·元稹《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殁世于夏阳县之私第。” 

斯文: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典出《论语‧子罕》: “天之将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汉书‧叙传下》:“武功既抗,亦迪斯文,宪章六学,统一圣真。” 唐·韩愈《故江南西道观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王公神道碑铭》:“生人之治,本乎斯文。” 清·黄遵宪《石川鸿斋偕僧来谒》诗:“斯文一脉比传灯,亦赖儒僧延不坠。” 

昭事:勤勉地服事。昭,通“ 劭 ”。《诗‧大雅‧大明》:“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高亨注: “昭,借为劭。《说文》: ‘劭,勉也。’此句言 文王勤勉侍奉上帝。”一说,光明正大地服事。 揆郑《哀政闻社员》: “昭事上帝,旁通科学。” 

幽独:静寂孤独。亦指静寂孤独的人。《楚辞‧九章‧涉江》: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唐·杜甫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诗:“天雨萧萧滞茅屋,空山无以慰幽独。” 唐·司空图《秋思》诗:“势利长草草,何人访幽独?” 

国钧:犹国柄。晋·王羲之《遗殷浩书》:“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 唐·白居易《去岁罢杭州今春领吴郡寄三相公》诗:“为问三丞相,如何秉国钧?” 

正意:纯正的心志。汉·刘向《说苑‧修文》: “检其邪心,守其正意。” 汉·应劭 《风俗通‧声音‧琴》:“夫以正雅之声,动感正意,故善心胜, 邪恶禁。” 

彝伦:常理;常道。《书‧洪范》: “王乃言曰: ‘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蔡沈集传:“彝,常也;伦,理也。” 晋·葛洪《抱朴子‧名实》:“放斧斤而欲双巧于班墨 ,忽良才而欲彝伦之攸叙,不亦难乎!” 宋·朱熹 《<大学章句>序》:“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清·顾炎武 《日知录‧彝伦》:“彝伦者,天地人之常道……不止孟子之言人伦而已。能尽其性,以至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彝伦叙矣。” 

适中:既不是太过,又不是不及。 汉·董仲舒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高臺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人弗为,适中而已矣。” 《北齐书‧杜弼传》:“奚取于适衷,何贵乎得一。” 宋·龚鼎臣《东原录》: “是知天下鉅细事,惟适中可以久而不废。” 

彬彬:文质兼备貌、文物双全。典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晏集解引包咸曰: “彬彬,文质相半之貌。” 姚华《论文后编‧源流》:“故一家一书,辄数千万言,文质间出,而不能相融也, 史野参半,而不能互调也。彬彬之选,惟《诗》《书》当之,下此则失。” 

北辰:指北极星。《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 南朝·梁·何逊《闺怨》诗:“思君无转易,何异北辰星。” 引申为喻帝王或受尊崇的人。唐·李德裕《马公神道碑铭》:“瘁精爽于北辰,播芳烈于来代。” 

注二:

无私:公正没有偏心、不自私。《礼记孔子闲居》: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至仁:最大的仁德。《孔子家语屈节解》: “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百姓化之。也指最有仁德的人。《孟子尽心下》: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太平有象:太平有象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汉书·王莽传》: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太平有象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意思。瓶与平同音。故吉祥图案常画象驮宝瓶,瓶中还插有花卉作装饰。中国古代先民亦有用象耕地的。汉代王充《论衡·书虚》说:舜葬于苍梧,象为之耕。唐代《蛮书》记载:象大如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可见,象在古代农业耕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象在古代还打过仗。最早的历史记载见于安阳殷墟发掘的商王武丁时期的卜辞,卜辞的大意是说象从仓侯归,以攻。《左传·定公四年》载: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楚昭王令鍼尹固拿着火把点燃大象的尾巴,迫使大象冲入吴军阵地。《吕春秋·古乐》亦记述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服字《玉篇》解释为以鞍装马也。因而服象可以理解为骑象兵或象车兵。东汉经学著作《白虎通》曰:象者,象太平而作,示已太平。《汉书·礼乐志》道:象来致富。宋代陆游亦赋诗云,太平有象天人识,南陌东阡捣麦香。

赖:依靠、凭藉。《书大禹谟》: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孔颖达疏:汝治水土,使地平天成,六府三事信皆治理,万代长所恃赖,是汝之功也。晋陶潜《赠羊长史》诗:得知千载外,正赖古人书。

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孔颖达疏:经谓经纬,纶谓纲纶,言君子法此屯象有为之时,以经纶天下,约束于物。《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一元复始:《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后以一元复始为新的开始。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