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朴日课册丨守正创新—石朴山水画
2023-04-08 12:16:08 未知
《石朴日课册》一书,内容包含石朴先生艺术之路的发展史、社会专业人士对石朴先生的评价、石朴先生对山水画的见解、以及石朴书法、石朴诗集的精彩展示等内容。石朴被邵大箴先生赞叹为“传统山水画继承与发扬的大艺术家”。石朴的山水画追求既有古意、又有现代感的“极古极新”境界,为画界所惊叹。林木先生将之定义为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西北人文山水图式”。孙仲起先生称其为“当今不可多得的大器晚成的山水画家”。这本书汇集了石朴近年来的精品写生册页作品,并整理了部分手稿、笔记、年表等文献资料,收录了近几年著名理论家、艺术家给石朴写的评论文章,从自述、评论、画作、诗集、手稿资料等各个方面,全面梳理了石朴在国画道路上奋进修行的过程。
摘
冬至镇日长,寒气入骨肌。
淡淡梅花喜,寥寥雁声悲。
榻拥兰芝翆,客待诗书题。
世事懒回问,只安梦依稀。
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石朴山水画以中国哲学为基础的中国画,是以点画、线条为最基本 的构成元素。当下中国画坛存在的短板和缺陷就是:中国画的基本构成元素被忽略,造成了当代中国画存在着“心脏病”“软 骨病”!当然这与西方文化思潮长期对中国画的渗透脱不了干系。一百年来,我们的文化几乎已沦为西方文化附庸,今天的画家已少有用民族传统之思维作画了。其思维方式与审美方式,已渐脱中国画的范畴,而演变为一种西方的思维与审美模式了。反映在作品中即样式化、表面化、制作化、装饰化,而中国画的哲学思想核心——“载道”,这一主要特征几乎荡然无存,而这恰恰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画百年来之所以一蹶不振,主要原因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卑与漠视。当前倡导民族文化的复兴与自信,我们必须要勇敢地担当起这一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首先我认为必须从中国绘画的最基本元素出发,重视基础研究。从哪开始?从“强元”开始。“元”者万物之始,如“道”之生一。如果这个解决不好, 中画只能成为一个空架子。对中国画的“强元”思想早有人提出,但可惜只停留在理论上、文字上。石朴作品的出现,使画坛为之一亮,仿佛这是当下中国画坛的一方净土,西方的思潮、画坛的喧嚣对 他没有发生任何影响,他像中流砥柱一样,屹立于画坛。
崆峒山写生
崆峒仙住 100cm×50cm 2019年
石朴线条与傅抱石线条对比1
石朴线条与傅抱石线条对比2
我们翻开他的作品,用作品说话。先来看一下他的构成 作品的基本元素材料,即线条的质量。(对于这一点潘天寿 先生有“强其骨”之论) 观石朴之画:一画之内,变起伏于锋杪,其生命之跃动, 元气之升腾,尽寓其中;一点之内,殊衄挫于锋芒,动中忽静, 如潜龙入水,倏忽无声,戛然而止。其势未竟,使人有冲出画外之思,连绵不绝之想。乍刚乍柔,柔中含刚,刚又归柔。刚丝萦绕,化为婀娜 多姿,似春云乍展,超拔象外,飘飘欲仙。刚之归来,如巨石峙立,高峰欲坠,斩钉截铁。人誉“清刚之气”。笔之材质,有金石之奇,与当下画坛之或若板刻、或若棉絮、五光十色、 百媚之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观石朴之点线,其高质量的金石笔法,带来了中国美学的阵阵清风。体现在画中,可重可轻,可轻如蝉翼,可重如千钧。由线质之苍,可造莽莽之周塬;其疾,如惊涛骇浪, 让人有樯倾楫摧之感;其涩,如蚕食木叶,如踽踽而行之老者。又如其金石用笔之法,如锥画沙,使画迷离中见苍茫;如梦如幻,如纱,如岚,如雾,神秘中见空灵;如印印泥, 避免当下画坛沉不下去的虚浮、臃肿之病。石朴云:“求内美者,必深究书法。” 可见,石朴画之材料学说,源于书法,而变化运用于绘 画之中。这种锤炼,石朴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始读于荆浩之《笔 法记》,历时五十余年,时至今日,已炉火纯青,在自己的创作中放射出熠熠的光彩,使中国画的这一核心的美学特征 得以充分体现。石朴作品的问世,会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画坛存在 的“软骨病”“心脏病”的诟病,使人们看到中国传统绘画可持续发展的欣欣向荣的前景。
石朴线条与何海霞线条对比1
石朴线条与何海霞线条对比2
看夕阳正红 75cm×50cm 2019年
石朴线条与傅抱石皴法对比1
石朴线条与傅抱石皴法对比2
中国传统山水画法中的皴法,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自中国山水画发端于魏晋以来,一直在寻找这种表现东方美的山水技能,诸如斧劈皴、披麻皴、豆瓣皴、雨点皴等等,对皴法的创造可以看为判断一个画家对中国山水画发展与贡献的标尺。画家面对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千山万壑、层峦叠嶂、乱石崩云,必须提炼出一种实质性的形式美。这种包含诸种美的山石皴法,可以达到不似之似、不似又神似的效果。这是东方智慧在山水画中的突出表现。进入现代以来,中国画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这种技能渐渐萎缩,转变成一种工艺制作,中国画原有的那种生机与生动没有了。石朴画作一入眼,满纸生机,与那些向西方靠拢、吃西方人残羹剩饭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石朴的皴法由笔法演化而来,笔法与皴相互交织,而且又没有固定的程式。他是因势因地而变,一改前人刻板不变 的较为固化的模式。但万变不离其宗,一眼就可识别出这是石朴之作。这种皴法,林木先生曾经描述,似披麻又不似,似斧劈也不是,只好叫石朴皴了。但细究之可以分为两种皴:简笔皴与繁笔皴。简笔皴如《陕北记忆》。诸多画家的陕北题材作品可谓多矣,看石朴这幅画,寥寥数笔,随势而下,由笔法入皴法, 既见其形,又显其质,将陕北地貌特征把握得非常精准。这可以与同类题材的画作相比较,显而易见。石朴通过精湛的 皴法使陕北的土石山包既显其真,又显其美。画面用笔干净 利落,爽劲痛快,苍苍茫茫土石的感觉,与笔墨交响,相得益彰。此种皴法在其作品中,不胜枚举。其与表现关中一带的黄土高原的气息极为吻合。北宋时北方的范宽、李成表现 这一带的画作留下了浓笔重彩的一笔。但此后九百多年,能再现这一带地质风貌、又具有传统人文精神的作品,在石朴 、之前未曾见到。这是一种纯粹的中国的笔墨气味,古意盎然, 又灿然若新,充满时代的气息。如画家常画的题材“香炉寺”, 只要相互对照比较,这种美显而易见!试看《看夕阳正红》这幅作品,茂密而浑厚,苍古而庄严, 使人看到王蒙、石涛、石谿诸多大家的影子,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必须指出的是,石朴皴法的特征与古代大家一脉相承。而与古不同的是,他遗貌取神,没有固化在传统皴法的窠臼 之中。他的皴法是活的,是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并且具有 运用自如、潇洒自如、独立把玩的美学特征。山石之美在石 朴笔下焕发出了时代的光芒!
天外飞霞 50cm×100cm 2018年
石朴与髡残皴法对比1
石朴与髡残皴法对比2
梦里水乡 50cm×100cm 2017年
凤凰岭上 68cm×68cm 2015年
拄杖悠悠寻化境 46cm×33cm 2020年
任何艺术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意境,必须对意境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红楼梦》传读百年不衰,即是如此。可叹的是中国画坛自 20 世纪 50 年代始,强调了对景的写生,眼前之景被夸大了,而主观的思维活动被淡化了,画变得多景少意,这是中国画向西方靠拢的第一步。全球工业革命产生了工艺化的制作,其特点是效率高,整齐一律,视觉美观及装饰效果强化了,但主体个性及性情的随事迁感的多样化及丰富性被掩盖了。优点是可以巨制鸿幅,虽然视觉上好看,但不感人了。人性之真被制作取代了。石朴认识到这样下去必然要危害中国画的前程。他把真心真意放在作画的首位来考虑,而不是遵循既定的模式作画, 这成为石朴作画之金针。真心真意产生了意境,《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 就是强调了一个真字。何谓“仁者见仁”,只有将自身修炼为一个仁人,才能发现自然中的真美即“仁”,这也叫朴,也是人的初心。为 什么作画求古?实是寻求人之初来的初心,非为古而古也。如果仔细探求,作画终极为了什么?还不是寄托情怀, 保持人之初心吗?使高尚的情操得到持续与发展。倘若如此,人心将得到净化,道德将得到提升!景,常人可见,而境者,常人不可见。是以,景为实, 境为虚。《圣教序》言:“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意境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绘画这种载体中的 反映。且看石朴华山系列的意境。石朴之华山不同于众多画家的表现方式,他突出了华山的意境。虽然用笔尚简,但由于画面意境的充盈,小中见大气象,不觉其空;有的庄严雄伟。或见英雄气概,激人奋发,迎难而上;或若仙风道骨,超然尘外。由于石朴注重意境统帅画面的作用,而意境与情感又处于变化之中,这样就避免了那种模式与刻板,常读常新,每一幅都给人带来新鲜的感觉。阴阳虚实的驾驭与把握。石朴意境营造出一种实中见虚、 虚中能实的迷幻境界,可使画貌实而虚,形显而幻,像王维 的诗一样,充溢着一种东方神秘色彩。他的乡情之作,不但是写实,而且是一种情怀。其中构思、构图皆以营造意境为先,使人感受民族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又能感受到陶渊明式的田园之乐。他的意境既现代,又高古。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石朴用自己的作品诠释了老子的这 一思想。这一点是他绘画的精华,也是他多年潜心修炼、寻道悟道的结果。
华山夕照 100cm×50cm 2019年
关中旧事 8cm×12cm 2008年
孤舟一系故人心 46cm×34cm 2008年
致广大者必如此。尽精微者必如此。在我们这个空间有很多“气场”,唯有浩然之气,常蕴常养, 才于社会、于悟道有益,才能致广大尽精微。与此相背的是 邪气、阴气,或浮躁之气。许多画家视正道于畏途,认为太艰难,必须侧面迂回, 归其原因,乃是名利心所致 。石朴尝读 《秋园画论 》,以道为机。志于道,外物皆不 能移其道心。数年沉寂,终得慧心,自然之智,无师之智, 皆奔于胸中。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破解了中国画中的诸多 难题,化腐朽为神奇。传统在他的笔下重新恢复了活力。世间之事,非唯画如此,万物之中要悟真,如得其真,万物可解。否则迷途而不知返,空洞无物,皓首悲叹矣!正气是养出来的,又须达到一定的火候与量级,形成一 种高能量的气场,当然需要沉寂的时间。由正能量产生智慧,就可以在“恍兮惚兮”的玄妙之中,见到事物的真性。如在面对自然写生之时,真如之性闪现,便会化眼前之景为胸中之境。当然这种能力的获得,仅仅有见识还不行,必须修得真如之性方可。想要破俗,没有紫金丹是不行的。以上讲了个“正”字,心不正,讲究一个“圆满”,即要使浩然正气达到一 定的量级——圆满,才能产生混元之气。有了这种储备,再将智慧与长期以来获得的中国画基本功融汇在一起,法备气至,以神会境,以境催画,自然画图奔于腕下,何必向外苦苦索求哉!
村行 8cm×12cm 2008年
松石图 40cm×28cm 2008年
空谷遗响 40cm×28cm 2008年
用正气之中的智慧就可以化解画中的诸种难题,达到“浑融”的境界。中国画主要特征是讲这混元之正气,只有获得了这种“气 场”,才能致广大,而不是画面的尺寸大,尺寸再大也有限。而“气场”之大,驰骛八极,让人有无限想象的空间。 仁者见仁,任何艺术,都是需要发现的。如无仁心、慧眼, 再好的美也发现不了。平淡之美,即朴素之美。石朴即自平淡、朴素中修悟探真,其成果天地明鉴。
© 石朴
石朴,1950年生,陕西岐山人。当代中国画家,擅长山水、书法、太极拳。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笔耕墨耨,以书画为寄。其山水画,取法宋元明清各代名贤,沿着纯正的“中国画脉”精进修行。沉寂半个世纪后,其艺术成就渐渐为世人所知。著名美术理论家杨仁恺、薛永年、孙克、林木等对其推崇有加,并撰文评述。2005年杨仁恺先生曾这样评价:“论各方之修持水平,石朴绝不亚于陈子庄、黄秋园。” 2020年8月,邵大箴先生撰文称叹石朴为“传统山水画继承与发扬的大艺术家”。
(责任编辑:刘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