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95岁启示录 | 活水铸源 世界通鉴
2023-04-09 08:54:20 邹萍
撰文 | 邹萍
中国杭州,南山路128号,如山绵延的绿色草坪上,默然矗立着一尊红门。
它仅有四框,并非真门,却通达近百年的往复纵横,沉淀着如山智者的教育思忖。“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四句话深镌其上。其由1928年创立的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国立艺术院”的校方正式信笺演化铸成。
以信为证,铸门为记。初心绵延百年深埋每一位爱美之人的内心,得湖山之灵,聚杰士之豪,汇时代之峥,集教育之慧。
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从中国的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教育学府,到全球最庞大规模的美术学院,95岁的中国美院置身“过去”与“未来”之间,将“东西会通”与“传统出新”两条学术脉络汇至湘湖,镌刻“百年巨匠”,始终以一种推动社会进步、参与文明进程的磅礴力量昂首前行,朝向百年。
书法学院
甲子迭新
60年前,视野阔达的潘天寿院长振臂一呼,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朱家济、方介堪、刘江、章祖安等先生齐聚,以开办书法专业的方式,拉开了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帷幕。
随着社会发展,大众领域“书法热”兴起,西方思潮冲击日益加剧。为解困局,1979年,学院决定全国首招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这是两项在中国书法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也开辟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和当代书法发展的崭新格局。
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昕,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学术院长陈忠康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成立揭牌
初心既发,砥砺前行。他们的教学理念从一开始就没有只限于书法本身,而是将这门艺术作为“人”的综合修养的一部分。如潘天寿认为“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陆维钊提出“学习书法技术之外,一定要读书,不然就变成写字匠”等。
1981年,首届五位硕士研究生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毕业,实实在在地擎起了当代和未来书法发展事业的大旗。
为更好实现理论与实践双翼齐飞,学院又几度向文化部申请,率先在全国恢复书法专业本科教学,于1985年开始隔年招生。此后,经过1996年开始的博士招生和2001年率先设立书法系,书法专业在国美形成了完备的教学体系与学科构架。2019年,“书法学”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今年是中国书法高等教育60周年,我们的书法专业从开创伊始,就是以两千年汉字和书写的整部大历史作为教程,这在全世界的艺术教育中是极为罕见的。”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坚信:书法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能量。“我们希望,我们的每个专业都能够做到在自己的道统中‘源流互质',都能够在历史的循环往复中、在古今的酬答唱和中形成的继往开来的‘自新之道'。”
2023年,甲子轮回,“书法学院”成立。既应和着60年前那份滚烫初心,亦为中国书法事业再次烙上国美印记。
世界文明互鉴
文明探源工程
国美95周年校庆的核心学术活动,是“Inter-World-View:世界文明互鉴论坛”。
其实,有关它的提问,20年前就已发出。
老院长许江秉持当代文化境遇下“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创造性提出“视觉艺术东方学”,在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双轮驱动的精神性和实践性的建构之下,向世界发出了代表东方艺术教育的“中国声音”。那时高世名尚是博士在读,许江十分支持他大胆提出的“地之缘”亚洲当代文化考察的构想,并将其定为中国美院75周年校庆的主打项目。这是中国艺术界第一次主动发起亚洲国家之间当代文化的学术考察和知识对话,以”全球/本土“双轮驱动的策略探究主体文化建构的核心命题。
这说明,至少在20年前,中国美院的校庆,思考的就已不只是自己,而是关怀全世界的共同命题。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
“源头”和“开端”是多义的,需要反复追溯和发显。中国美院一直努力突破既有羁绊,从文明史的高度探寻源头,重新理解学院中称为“专业”的实践领域,将学院诸多毛细血管真实链接到全球文脉内核细胞,共同生产,交互影响,时间为轴,布局未来。这将是各专业自己的“文明探源工程”,也是以一系列现场行动和致敬式再创作。此举打通了古、今、中、外,为世界文明画出全新经纬,纤维式的工作方法和全新的文明史观终将美院打碎糅合再烧制,并最新成型。
“Inter-World-View:世界文明互鉴论坛”是一个“教学-创作-行动-传播”四位一体的国际艺术行动,拟奔赴12个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现场,开展分布式论坛并拍摄主题短片,最终形成总论坛与展览。
“我们有三个目的:第一,尝试着在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大视野中思考艺术教育的大本大源问题,这不仅是追本溯源,更要关注当下,感知21世纪人类文明尤其科技文明的发展脉搏和潜在趋势。第二,在后疫情时代,通过这一跨越多个学术领域的大活动,建立一个更高能级的国际学术伙伴圈,为文化事业下一步的发展聚集‘未来的同志'。第三,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个活动,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历史意识、艺术雄心的艺术青年。”高世名说。
在世界文明互鉴框架和世界观的对话中,文明史化身工具箱,历代大师成为工作伙伴,中国美院就这样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与古为徒、与古为新”。
这是一项极具战略眼光的规划。
中国艺术国学门
国美之路汇湘湖
向内深扎,回应时代,是中国美院的发展惯性之一。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极具想象力和落地性地前行,中国美院通过“中国艺术国学门”的打造暨湘湖校区的正式启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95年前,两位伟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和陶行知先生,在杭州各自创办了一所现代学校:国立艺术院和湘湖师范。
95年后,两位先生的遗泽和崇高心愿铸就的莫大因缘,成为“中国艺术国学门”得成的关键根基。
95年前,当蔡元培、林风眠等先生西湖孤山发出第一声倡议,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就此开了端。
95年来,从蔡元培、林风眠、吴大羽、黄宾虹、潘天寿,到赵无极、吴冠中直至今天,数代同仁历经百年沧桑,共同铺就一条沉甸甸的“国美之路”。
这条路,探索的是一种扎根传统、知行合一的艺术教育实践,将百年前的“元培之道”与“行知之道”汇通,共同融入博大悠远的“国美之路”。
“湘湖校区将是这两条学术脉络的交汇之地。这就是为什么国画和书法之外,我们还有油画和版画,汉字、器道、山水、造园四个研究中心之外,我们还有世界艺术史研究中心。我们希望在全球史的大视野中彰显中国艺术的独特意蕴,创新中国人的‘视觉国学',探讨中国艺术教育的自主模式。”高世名说。
现在,这条路联通到了湘湖,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时刻。其整体布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续中国艺术古典脉络的办学构架,将宋代皇家画院、中国传统书院、现代美术学院的优势合而为一,共同打造中国艺术“国学门”,筑就以“诗书画印”为中心的“中国艺术教育圣地、宋韵文化景观胜地”,培育“艺理兼通、道术相济”的卓越新人,打造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影响力的文化高地。
这是应时代之需、答时代之问、育时代新人的破题之举。
洞天 & 元宇宙
人文科技双会通
这是一个新战场。
“洞天:国美在线艺术社区(CAA Cosmos)”是多人实时交互的在线艺术社区,“元宇宙艺术学院(Meta Art Academy)”是单人沉浸式体验的混合现实界面,它们都是中国美院面向数字智能时代推动艺术教育迭代的实验界面,也是面对未来的一种积极之态。
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洞天—— 国美在线艺术社区 (CAACOSMOS)项目负责人宣学君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元宇宙艺术学院 (Meta Art Academy)项目负责人于朕
坦率而言,拥有全球最庞大规模设计学科的中国美院是近年艺术教育体系里较早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也较早启动了教学实验和项目实操。尤是近五年,高世名一直呼吁,除了数码物件或者说数码客体(digital object)的研发,更要推动一种“数码主体”(digital subject)的探索,需要发展出一种数字智能时代的新的“人学”。
他非常清楚,今天数字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教学方式,也正在改变学院的形态、艺术的价值。21世纪的艺术教育被抛入这场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只能在泥沙俱下的技术洪流中弄潮搏浪,才能为艺术开辟出新的战场。但人工智能科技越发达,艺术反而越重要:因为真正的艺术是永远无法被替代的冲动、欲望、感受、经验、想象、技艺和能力。“人”是一切的关键,所有的创造、生产,所有的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的保存和发展,都是为了让人更像人,让人保持为人。
科艺融合,就是人文科技的双向会通,核心是把科学、技术、人文、艺术四项思维共构,重新形成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多元化道路。80年代,美院和大学曾经领先时代、领先社会,但今天,美院和大学在很多时候都落后于社会,落后于产业。今天的知识生产不只在大学体系,也不只在学术界,而是和科技、金融等共同生产新的知识。
尽管未来永远未知,国美始终积极应对。如面对生成性AI的巨大生产力,“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无限生成和有效生产之间的关系,要清晰意识到偶然性不是机遇,差异性不是创造。我们现在面对的基本问题,就是要非常积极的去使用它,要把它用为工具,而不是打仗的敌人。”高世名回复。
吴大羽先生很早就说过:“我要勾画那第一百零一个世界”。历史从来就不是一条不会回溯的河流,更不是一条持续向前的“单向街”,而是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汪洋。
有 为 之 学
美育代宗教
《新青年》1917年8月1日第3卷第6号上,赫然登出了一篇名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文章,署名“蔡孑民”,即蔡元培先生。
他在此文中直言:“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与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为中国电影高等研究院(负责人陈玲珍)、社会美育学院(院长竺照轩)授牌
1928年,蔡先生在西子湖畔筹建的国立艺术院,就是“美育代宗教说”的最重要实践平台。近百年来,它始终是一所有大理想、大抱负的学府,从未只限于小我艺术的囚笼里自我禁锢,这是全体国美人矢志不渝的共识。
2016年,杭州G20峰会期间,高世名遇到加拿大第一夫人索菲,她说:“1928年蔡元培创建贵校的时候,艺术对中国人来说是什么?今天又意味着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告诉她:在蔡先生的时代,艺术是“以爱美的心,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而今天,艺术已经不再只是启迪人心的修养,更成为一种激发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城乡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艺术教育也正在成为一种扎根中国大地的有为之学。
2021年,中国美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就是回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为美丽中国建设奉献艺术能量。实际上,高世名理想中的“艺术学院”就是整个社会。他总跟学生们讲——不要做艺术界的艺术家,要做世界的艺术家。担任院长后的第一次新生开学典礼上,他对全校师生说:“在中国美术学院,我们最应该学的,并不是做一个狭义上的艺术家,而是以一种艺术的姿态,用艺术之心应对世间一切。”
2023年,“中国电影高等研究院”和“社会美育学院”两大平台成立,彰显中国美院的创造公共文化、推行社会美育的责任担当。
身为全球最庞大美院,中国美院既要直面百年未有之国际大变局,更需满足国内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活品质和创新活力的巨大需求,“引导心灵向上,推动社会创新”是它当仁不让的使命。
结语:2023年4月8日,既为国美95周年纪念日,也是“国美发布”首日。
不妨,将这次的“学院行动”视为一次面向未来的宣示:不久的未来,或许可以召唤出另一种艺术方式和教育愿景。
而当下,一种中国式现代化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模式已经诞生。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