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张晓雪:触动身体的诸多感知,多重语言延伸下的更多可能性

2023-04-10 14:59:05 王丽静 

作者 | 王丽静

被逐片染画的红色绢片一片一片的叠加起来,在装置带动下有节律的低频率蠕动,这种柔软的内在力,无形中将观众代入了张晓雪的作品中。她的作品总是留给观众很多可进入的间隙,观众在观看作品的同时多重感知得以进入从而并成为她作品的一部分。

近期“结晶:不确定的生成——张晓雪个展”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出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很多人认为她的作品具有女性的特质,但这并不是她创作的初衷,她更关注的是女性内在特有的品质。她认为创作某种程度上好比酿造美酒,从原本出发,分阶段的给一点点驱动力,让它们自然生长和循环形成渐渐地产生丰富的层次,一件好的作品要有空的部分。时这种施力方式也是她在创作实践中一直贯穿的一条脉络,她认为女性的某些内在特质的属性其实某种程度与今天科技的无限延展,互联一切展等趋势的内在逻辑都是极为相似的。这次展览的策展人赵焱也曾表述:“无论是人物质的身体还是身体的知觉都已经不可避免地经由技术的途径得以表达,或者更极端地来说经由数据化得以确证的时候,这种在知觉、意识与技术之间展开表达和思维的方式也就构成了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普遍趋势。梅洛-庞蒂在强调:“我们在客观的和与身体相去甚远的知识中重新发现了另一种我们关于身体的知识”的时候,当今天的人的生存和存在方式已经极大地依赖于各种技术手段之时。”他强调了身体知觉的特殊性和客体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34bc441774c3e2a7392973dbc0a76750.jpg

展览现场

张晓雪喜欢实验,实验中的未知和可能性是她创作的天然动力,也是想象力的培养皿,这让她上瘾和着迷。她以自己为靶向,不断地聚焦在“人”这个“反应体”上来探讨周遭语境与时代的变化及反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2bd2bce77fdb20e8f33cd08ecec65bfb.jpg

展览现场

王春辰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无论是版画作品,还是丝绢作品,或是录像作品,都是力图以身体的在场和触动来探讨身体的诸多性质,并形成新感知的体验。身体与感知愈加复杂和纠葛,观看不再是单纯的视网膜成像,而是带着身体进入对象,透过身体来认知和感受世界。身体在肉身与文化两个维度之间滑过,揭示出复杂而原始的社会关系和集体意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fc9cdf6c9d4b0bf06953685764104ed0.jpg

艺术家 张晓雪

【对话】

实验是一件上瘾的事

雅昌艺术网:“实验”意味着有尝试、探索和不确定,同时也有着很多的可能性,您是如何看待“实验”的呢?

张晓雪:实验其实是一件非常上瘾的事,它相当于一种自我系统的更新。当自我系统与社会系统碰撞有新的东西注入后,如何构建和生产一个具有随时更新的机制和开放的系统对于艺术家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旦系统有了自我更新的意识,自然也就不会局限在技法、技术、制作的层面了,这些也就自然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实验中的未知也让人很着迷,这种未知是我艺术创作中天然的动力。有的艺术家会专门针对某个固定的母题去探讨和实践,会是有一个靶向,但是我创作的靶向就是我自己。艺术家既要敏感于时代,又要有钝感力,既要敏感于生活的很多细节,也要能够整合和包容很多细节从而保持自己的主体性。

在创作时我不是马上面对未知,先面对的都是已知的东西。有时候我会像摆棋子一样,将各种相关联材料或元素的单体摆在一起,也许一开始还都不具有关联,当你随意摆弄它们一阵子之后,它可能就具备了某种相关性,渐渐的已知的东西就会生成一些未知关联性甚至惊喜。有时候当你把已知的熟悉的东西处理到极限时,未知的东西便会渐渐自然显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8c67fafadba26907f232af7cbd3e1291.jpg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在这样的空间场域中,您有哪些着眼点是希望在展览过程中传达给观众的?作品、观众与作者的三者关系在您的创作中是如何考虑的?

张晓雪:观众怎么看?我以什么方式引导观众看?不光要考虑艺术作品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观众以什么样的方式观看在我看来也是构成一件作品的重要部分。比如说我的一件影像装置作品《画布之下》,做了很多微微发光悬浮的盒子,盒子垂向地面的那个面背投了影像视频,在每个盒子下放了柔软的垫子,来看作品的观众需要躺下来观看。因为这件作品想传达的不只是作品的内容本身,接受内容的路径和方式也是这件作品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观众在身体代入下的一种通觉总汇,是被包裹场域下的一个有机的整体性体验,是各种感知的集成式的再生成,试图激发观众在场的更多可能性。

再比如说这次展览的大型装置的通过对作品外空间和内空间形式的处理,作品以纪念碑的方式贯穿整个空间同时微微张合的绒布结构带出有力且较强的吸纳感。以一种携带着观众的个性化视角的且发散的路径接近作品,渐渐感知与作品融为一体。

有些作品只有观众来了以后,它才得以完整。我觉得这种互动与某些机械化的互动装置或程序的互动不太一样,我真正希望的观众能在思想上或感知层面与作品的互动,是一种神交的互动。是在某个瞬间意识上的触碰或碰撞,或者是观众走进艺术作品的某一瞬间,神经就有可能被牵引,有种不小心就溜进作品里的感觉。中国很多古画儿某种程度上就达到了这个高度,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极其自由的状态下与作品形成某种多维的神交,这是作品的余音也是最迷人的部分。观众不同的视角和路径的解读会不断的丰富作品的内涵与外延,无论对作品还是艺术家来说都是最好的滋养。记得徐冰老师曾说介绍说:“好的作品是一个盒子,每个人都能在开放的盒子里找到自己的理解和位置。”

作品是艺术家身体和生命的一种延伸。我每创作一件作品,都会付出巨大的心力,每完成一件作品我都会有一种亏空感。但神奇的是,当你用心完成一件作品之后,作品会产生一些能量,它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反哺给你,让你再去创作和生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d1701757aedb9a39e0647fb82ea4235c.jpg

《画布之下》影像装置/尺寸可变/2019

雅昌艺术网:您为什么会选择用“结晶”来命名此次展览?“结晶”与您的艺术创作有着怎样的关联?

张晓雪:我觉得艺术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一个越发多元和综合的状态,任何一种流派风格其实都很难概括,其实唯一不变的是一直在变化,可以确定的是我的作品一直在伴随着我这个主体的变化不断生成中的。其次我创作中的不确定性和发散性,其实和晶体的生成渠道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所以我用了一种隐喻的方式,结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名称,它是正在进行的,是在不断生成中的…是不断更新的,其次结晶生成的路径不是固定的更不是固化的,作品虽已展出,展览已开展,但作品本身它还是在不断生成中的。

此外,“结晶”是一个意向。在展览中我又用了一个更具体的意向——钻石。钻石被赋予了太多的社会属性,它也是被过度价值化的商业传奇,无形中也是对女性性身份的一种影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a4c1eb780103b93947cb798e3d1d6642.jpg

《结晶—不确定的生成》绘画装置油画颜料等综合材料350cmx400cm 202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e80a987150e5f1b27c0e26677b0234b9.jpg

《结晶—不确定的生成》绘画装置油画颜料等综合材料350cmx400cm 2022年 (局部)

雅昌艺术网:钻石充满了未知和神秘,它稀有且昂贵,在大众的心目中代表了爱情。您在《结晶——不确定的生成》中采用了钻石的形象进行创作,请您谈谈在创作中的思考?

张晓雪:结晶这件油画装置的创作意识上是带着身体介入的方式进入创作的,描绘的是我心境的瞬间风景,中国式的竹叶,松树上堆砌着厚厚的雪,中间的一片湖泊亦或是心房里是一汪血液,人的心房的内在结构一定非常复杂,很多小湖泊向下慢慢流淌着,但不知道流向哪儿,湖泊中的每一颗颗钻石好似代表了一件件心事,它也在慢慢往下沉淀,挺美的。我的创作无论是观看还是作品的制作,在某种程度上都会下意识地带着身体的某些的感知进入,但可以肯定的是心与身是相通的,所以画面很多部分看似是风景同时可能无意中又带出了身体的某种节奏或某个局部。

我创作的时间跨度比较长,到一定程度时会让作品先沉淀一段时间,在沉淀的过程中,它可能会有新的东西慢慢生长,有些东西也会自然新陈代谢掉,沉淀出和主体有密切关联的形态。

钻石的最终的形态,是我在创作时一块块不断扩散用碎片拼接生成的。作品的生成方式和我的内在也是平行的。这件作品在这个展览中是钻石形态,可能我再拼一拼形态就改变了,但在某一个时间段,它还存在着一个相对能够识别的外轮廓,但它的内核的基因是一直可变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0f5bb0fed936ced8b404fc5029e10182.jpg

《结晶-不确定的生成》创作中

雅昌艺术网:作品是一个开关,作品名称同样也是开关,“低烧”系列通过装置仿佛可以感受到身体在呼吸,血液在流动,柔软又充满了力量,有很强的节奏感。请谈谈您的创作体验,以及作品背后的启示与象征,您是在什么情境下创作的这件作品?

张晓雪:给作品起名子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作品的名字有如作品的开关,会反复推敲。比如“低烧”这系列的作品创作了很多件,疫情之前就开始创作,时间跨越了整个疫情,但这个名字一直没变过,始终延续着,低烧通常指的是身体的一种状态,但这件作品指向更多是隐喻当代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是低频率的,是焦虑的,是弥合的也是新生的,这个名字的妙处在于它贯通了精神和身体,它既不完全是精神的也不完全是身体的,是相互渗透的一种联通的不可言说的状态。

我觉得人的成长是在不断弥合、新生,把一些东西都包容进去不断自我消化的过程,创作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和解的过程,但最终其实是一种新生。而且一个系列中的每件作品倾向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是一个系列做下去的理由。系列的变化随着我主体性的波动在变化,它也在自己生发,冥冥之中也会有一些暗合。系列作品有着自己的节奏。我觉得作品的难度不是技术,而是与自己对话及社会反馈的准确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9a5c90776b89b8fc80bf0d16b37eb697.jpg

《低烧N0.9》 张晓雪 织物及机械装置等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2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9f688f8a5cd3bf3d10f2d7c155e58b9e.jpg

《低烧N0.9》 张晓雪 织物及机械装置等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22(局部)

女性特有的施力方式

雅昌艺术网:作品传达的力量有很多种,您作品传达的力量具有渗透性,您在创作中对这种力量是如何思考和把控的?

张晓雪:染画一张薄薄的雁皮纸,并将它轻轻的拿在手里不断的做叠加处理,这么轻薄脆弱的纸最后可以形成达到一个这么异常丰满膨胀的状态,这种微弱力量叠加之后的震撼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反馈,是物本身的一种力量。无论绘画还是装置这种对“力”的使用其实都是非常个人化的,每一位艺术家其实对力的使用方式都不太一样,作品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就是“力”通过反复叠加之后的形状。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会选择粉色和红色作为作品的主色调?

张晓雪:红色是一个很复杂的颜色,它是血液的颜色,同时又具有极强的社会、政治、生物等属性,很多危险的信号也用红色。我觉得它是一个如此分裂又统一且跨度之大的颜色,它是如此的矛盾但又如此的有张力。再有我在创作时希望压缩简化色彩客观的部分,使作品主观的部分尽可能的多显现出来些,但这种显现和西方的表现主义是截然不同的,是剥离之后的自然流露,是带有东方式的自然观和诗意的轻轻触动。这一点上东西方是有本质的差别的。

关于粉色,或是被冲淡后的血色,她有着那么丰富的梯度它是人身体各种的微表情,粉色既可以是人的害羞同时又可以是紧张。红色我喜欢它内在的复杂和张力,但粉色更多是迷恋于它的细微程度的变化,我喜欢以小见大同时也为捕捉到人的瞬间表情提供了踪迹以洞悉其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3fd59cf9279133c6637885e445940532.jpg

《低烧N0.8.5》 绢片、水色 机械装置等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22  (局部)

雅昌艺术网:女性主义议题是艺术界无法回避的话题,您作为女性艺术家,在创作中思考和关注最多的是哪些方面?

张晓雪:很多人认为我的作品很有女性的特质,也许这是自然流露吧,我更多的还是从人的共同性上来思考,我觉得男女不应该是被割裂的。我不太喜欢过于符号化或口号式的女性艺术家,或者用一些女性特有的符号来标榜自己的作品。

我觉得女性有些本能的思维方式和施力的方式其实是非常值得拿出来共同研讨的,一种合力而不是对抗的力,能把矛盾的东西放糅合在一起,这其实是很伟大的力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a3b9bd119ef98ab6e8aabd9ae66aac84.jpg

《低烧》系列作品小稿 纸本 水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5a598052a0bb6e1bdfe925548993fb15.jpg

《低烧》系列作品小稿 纸本 水色(局部)

调动身体的各种感知

雅昌艺术网:您刚才谈到了痕迹,您最初学的是相对比较传统的版画创作,这对您现在的作品有哪些影响,两者之间有哪些关联?

张晓雪:我现在虽然不常创作版画了,但版画中的一些因素一直在我的创作当中是抹不掉的。首先版画训练了我对痕迹的敏感性,可能对痕迹的微妙性把握得更加精准,痕迹的本身及它一层一层对空间和时间的占有呈现出非常迷人的状态。

痕迹其实可以拓展或涵盖的面也很广,包括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碰撞,软硬之间的碰撞等,可以再进一步探索。痕迹的展开和压缩一直是我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线索,我也在不断拓展它的外延。

此外,版画有很强的复数性,无论实体的复制,还是与虚拟性相关联的复本,以及虚实之间的关系都是我创作中一直思考的一个脉络。我觉得这里很有意思,尤其是世界通过虚拟技术极大的拓展了其维度之后,复数性就又有了一个新的可以生发的可能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13a60955d5c781767470360266b46964.jpg

《一撮身体的余晕》铜版 84cmx68cm202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5ffd40d19220b7cb79fa35ed80d2b085.jpg

《一撮身体的余晕》铜版 84cmx68cm2020原版

雅昌艺术网:您的作品涉及到了版画、油画、装置等,使用的材料也有着不同的质感,如纱、丝、绢等,看似柔软,却可以形成有机的意象和意境,充满力量,您在创作中是如何选择材质的?

张晓雪:材料的选择更多是根据和从我想要表达的内容出发。如我在铜板上画的一根根线,其实是人感知世界的神经,并不是毛发。神经非常敏感,当细细的针在铜板上划过时,刚好能准确的体现出每一根神经的敏感和轻盈,每一根都是那么的独立却又如此紧密的交叠着。我觉得铜板平滑细腻如同我们的皮肤,一根根神经划过我的皮肤,一遍又一遍的画,我很虔诚地写实于我当下的感触,这个过程中也许带着某种修行的意味。

如《震颤》这件作品,由繁密的雁皮纸片构成,其实这些雁皮纸片我想暗喻的是,人总是以为自己很聪明为自己发明制造了很多工具,构成了人类的极大的延伸,但物质上随呈现出极度丰满的状态,但在这之下的精神是否过度承载而变得越发脆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b7412c7bb619d679fc7103681cc1018a.jpg

《震颤》张晓雪 雁皮纸、水色等综合材料140cmx100cmx20cm  2019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1eaf92ff32315209f5d7d244cc7c0f6a.jpg

《震颤》张晓雪 雁皮纸、水色等综合材料140cmx100cmx20cm  2019(局部)

雅昌艺术网:您多次提到人的身体感知,这是您艺术创作和探索的主要方向吗?

张晓雪:我将人的身体比作容器,容器有各种感知,只有将各种感知同时调动起来,才能给观众形成一个相对强烈的输出。我比较注重各种感官之间联通关系,我也一直在研究如何更巧妙的将各种感知系统调动起来,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不能只有视觉。人的感知系统的联动非常微妙且精彩。

雅昌艺术网:关于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语言系统的建构,您是如何思考的?

张晓雪:我觉得只要你是真实的面对创作,真实的面对自己,面对当下面,无论你用什么材料,都会带着你的基因属性的,艺术语言建构与你的思考和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有关。虽然当下很复杂的环境给你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但这期间又带着极大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就是艺术家的主体基因,无论处理什么材料都会带着我的感觉,这就我所说的确定性。确定和不确定之间交织才会产生有意思和意想不到的东西。

雅昌艺术网:谢谢!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