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不辞劳苦

2023-04-13 08:52:24 未知

来源:四观文化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袁铨君绘制《徐霞客不辞劳苦》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6cbd3e8873b4e913b254c4ec110795c5.jpg

己丑岁怀徐霞客七律

乾坤不朽亦非孤,中有奇才可与徒。

踏月临风听海啸,倚天照日揽苍梧。

千秋罕见独行客,跬步书成万里图。

大美江山留胜迹,无人鉴赏不如无。

黄德劲先生评:

读罢彬宇先生的徐霞客诗,一个独行于天地之间,踽踽跋涉,笔录祖国大好河山的奇男子形象,扑面而来,风尘满鬓,仍欲出门而去。让人忍不住拱手相揖:跋涉辛苦否?此生开怀否?君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君应如是!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历30年考察撰成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人”。

乾坤不朽亦不孤

乾坤不朽亦非孤,中有奇才可与徒。”乾坤不朽者,日月运转,江河奔流,万物消长,历百代而如斯;乾坤不孤者,总有奇才异士,不顾风雨,不畏人言,不慕名利,不惜微躯,与天地日月共俯仰,留不朽之作于世间。

徐霞客正是这样的人。而彬宇先生诗句的颔联:“千秋罕见独行客,跬步书成万里图”,恰正是首联的最佳注释。徐霞客的青年、壮年和晚年几乎都是在旅途中度过的。他“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徐霞客是千秋罕见之人,积一人之跬步,绘写了万里江山的永久史图。

根据史料及专家整理,徐霞客名“弘祖”,入清以后,为避乾隆皇帝“弘历”讳,清代官修的《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把“弘祖”改为“宏祖”,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所修的《梧塍徐氏宗谱》和民国 35年(1946年)续修的《梧塍徐氏宗谱》也写作“宏祖”。而根据徐霞客唯一留存的手迹《赠鸡足山僧妙行七律二首》,和按其手迹摹刻的《山中逸趣跋》的落款均为“弘祖”,印章亦为“徐弘祖印”,《晴山堂法帖》中也多次写为“弘祖”。可见,“宏祖”不是徐霞客的原名,理应改回“弘祖”。

既名“弘祖”,何来“霞客”?

皆因徐霞客生平游踪往来不定,犹如天上飘忽的云霞,故而他的亲密好友纷纷赋以雅号,有的叫他“霞逸”,有的叫他“霞客”,还有的叫他“霞仙”。徐霞客39岁那年,好友陈继儒因其爱山成癖,早晨披着朝霞外出,日暮顶着晚霞归来,常年餐风饮露,行走在山间云霞之中,甚至夜宿于山林野泽之间,故给他取了一个别号“霞客”。陈函辉所撰《霞客徐先生墓志铭》记载:“先生名弘祖,字振之,霞客其别号也。石斋师为更号霞逸,而薄海内外,以眉公所号之霞客行。”由于“霞客”之号与他的事业、成就紧密相连,所以后来大家都叫他“徐霞客”了。

至于徐霞客的另一个别号“霞逸”,虽鲜为人知也别有来历。徐霞客相识福建黄道周(石斋)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晚于陈眉公。崇祯三年(1630年),黄道周守孝期满复官进京,从运河经由常州北上。徐霞客正在常州访郑鄤,得知黄道周刚走,便乘小舟追至镇江丹阳。二人最相契厚,惟石斋似觉“霞客”欠雅而近俗,提出更名为“霞逸”。然而,“霞客”的别号寄意深远且已为人熟知,故而世人仍习称旧号而不呼新号。因此,即使“霞逸”寓意品节高尚、学问深厚、文章卓著,且是深受徐霞客崇敬的黄道周提出的,亦难改变,就是石斋本人也只得随俗称“霞客”了。从此,“霞客”这一别名,一直流传到今日。徐霞客自己很欢喜“霞客”,坚持如此自称。

身如云霞,飘忽来去;五彩斑斓,绘事大地。徐霞客本就是奇异之人,万里之才,哪里是凡常功名利禄所能拘束的?

根据江苏文库朱君侃先生著《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徐霞客》,明清时代,学者们理解徐霞客的着眼点都是“奇”:“奇人”“奇事”“奇书”。所有跟徐霞客有过交往或读过《徐霞客游记》的人,都以“千古奇人”评价他。如陈继儒毫无保留地对霞客“好远”“好险”,穿行于“豺嗥鼯啸魑魅纵横之区”的探险事业赞许有加。

文震孟说:“霞客生平无他事,无他嗜,日遑遑游行天下名山。自五岳之外,若匡庐、罗浮、峨眉、参岭,足迹殆遍。真古今第一奇人!”潘耒亦称其游为“登不必有径,荒榛密箐,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无不绝也。峰极危者,必跃而踞其巅;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途穷不忧,行误不悔。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这样的“奇”,显然是与“正”相对而言的。什么是“正”?显然,是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不脱那个时代对文人的规范,即通过科举之路,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传递“耕读传家”的家风,谋求“光耀门楣”的荣耀。而徐霞客反其道而行之,视功名利禄为敝屣,所以史夏隆称他“畸于天”“畸于时与世”。“畸”者,脱俗、超群、非凡之意也。对这一点,清人赵翼说得最清楚,他为《徐霞客游记》题诗曰:“非奔走衣食,非驰驱仕宦”,明确地指出徐霞客的纯粹的超功利特点。当然,不是仕宦不好,许多仕宦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以身作则、垂身立范,引导社会正向发展。但是研究大美山川,考察万里江山,博通万物,为后世留下地质、博物的百科全书,这样的事业也需要人做。而徐霞客,就选择了这条特立独行之路,从另一个角度来为中华民族立功、立德、立言。之所以奇,是他的选择奇,思维奇,行径奇,而且奇在不知未来事业的前景如何、个人的前途如何,拒绝仕宦而选择了这条路,就意味着没有国家支持,纯属个人行为,一切用度与后果悉数自负。

徐霞客是千古奇人,所行之事自是千古奇事。文人为了举业,常常青灯黄卷、皓首穷经,县试、乡试、廷试,一路挤挤挨挨,或飞黄腾达出入朝廷,或课徒乡里老死牖下。杨名时称徐霞客“其为人奇倔豪宕”“豪宕”之人必有“豪宕”之举,那就是以步履丈量山川大地,不计得失,不避艰险,不惜付出毕生的代价。这样的举动,远离了文人通常的为怡情养性而息隐林泉、冶游名山的退隐之举,更超越了时代对于自然的认知上限,因而具有不同寻常的永恒价值。吴国华说:“霞客尝谓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故穷九州内外,探奇测幽,至废寝食,穷下上,高而为鸟,险而为猿,下而为鱼,不惮以身命殉。”钱谦益说:“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级,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以山魅、木客、王孙、貔父为伴侣”,为此,他甚至如陈继儒所说“置万里道途于度外,置七尺形骸于死法外”。如此至情至性,却非“张骞、甘英之历西域,通属国也”,亦非“玄奘之游竺国,求梵典也”,这就是说,他并非为了完成某种外在于自身的目的不得不如此,而是自觉自愿、自我设定的,以科学考察、以探索大自然的规律为终极目的。这样的目的,超越了个人,超越了功利,带有纯粹求知的科学价值。所以,潘耒称他是“以性灵游,以躯命游”,这样的评价是相当准确的。

徐霞客的一双肉足,到底踏遍了多少大好河山呢?根据专家的据统计,徐霞客一生,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名山大川,先后行经的地区包括现在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天津、北京、江西、福建、广东、河南、陕西、湖北、山西、上海、湖南、广西、贵州、云南19个省市自治区,还可能去过四川。他到达过415个县和2670个镇乡及居民点,总行程十万余里。

他登过141座山,探过306个溶洞,行过800多条江、溪、河。他野外考察共748天,其中晴天457天,雨雪天291天,攀登高山439天,钻探洞穴142天。他寄宿在寺庙庵堂365天,住船上129天,有时还得露宿野外。他吃粥占20%,吃野菜占13%。他考察抄录过碑、碣、摩崖、题记等石刻100余通。他坚持每天记日记,“按日排记”共1040天,平均每天600多字,最多一天写7680字。他所到地域之广,范围之大,考察活动之深入,成就之巨大,真可谓“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如此神奇的人生,自然自小便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国家人文历史》是如此表述的:

在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有这样一句话:“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这一年,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一个名叫“徐弘祖”的孩子呱呱坠地。这个孩子,很会投胎,生在了当地的名门望族——据说这梧塍徐氏,“五世以来,文豪于国,诗震于时”,鼎盛时期曾有十几万亩田产。

他还是个“老来子”,出生的时候,父母都已年过四十。在那个年代,女子四十多岁产子,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事,不少人认为这孩子肯定是个“奇人”。他的父亲徐有勉也对他寄予厚望,给他取名为“弘祖”,字“振之”,希望他能光耀门楣。

很多人会想,那徐有勉肯定是希望儿子入官场了吧?非也,说起来这江阴徐家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家族。

徐家祖上有个叫徐经的人,此人名不见经传,却有一段轰轰烈烈的过往:当年在乡试名列前茅的徐经,交结了几个朋友一起去京城赶考,谈诗论道不亦快哉,未曾想考试高中却被人传出行贿考官。徐经是否被冤枉,至今仍有争议。但当年,他不仅自己因为“会试舞弊”的罪责被革除功名,还牵连了一起赶考的兄弟——其中一位叫唐伯虎。两人之后的人生轨迹大不相同,备受打击的徐经郁郁而终,江南才子唐伯虎却肆意风流。

此后的徐家,一直时运不济,到徐有勉这一代,已经连续四世没人考中了,甚至因为男丁都执着科考荒废农商,导致家境每况愈下。看到祖辈惨痛的经历,徐有勉对科考都快有阴影了。心灰意冷的他,也不要求儿子必须考取功名。相反,他希望儿子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的志趣所在。

这样成长起来的徐弘祖,在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世人眼中,开始了“离经叛道”:他对出人头地不感兴趣,从小就爱啃一些没用的闲书,长大了也整天不务正业四处晃悠;十几岁时象征性地去参加了一次“童子试”,名落孙山之后就再也不参加科考了……

父亲撒手不管,母亲总该对儿子严加管教吧?非也。徐弘祖的母亲王孺人是儿子的第一位知音。她心胸豁达,“不屑于功名之教,不拘于圣人之言”,认为男儿就应该志在四方,还曾给儿子亲手制作了一顶“远游冠”。徐弘祖每每出游归来,徐母都是他的忠实听众,总是津津有味地听儿子讲述旅途见闻。

关于徐经与唐寅的故事,在丁文江的《徐霞客先生年谱》中留下了完整记录,丁文江被誉为“20世纪的徐霞客”。

元献之子经即先生高祖。弘治十一年经魁,与唐寅同榜。《明史·唐寅传》:“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座主梁储奇其文;还朝示程敏政,敏政亦奇之,未几敏政总裁会试。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童,得试题。事露,言者劾敏政,语连寅,诏下狱。”经亦废锢,于正德丁卯,没于京师。遗著有《贲感集》。其友文徵明为之序,比之于王参元云:“柳子厚谓参元读古人书,能文章,善小学,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贵显者,以其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而不敢道其善者也。夫参元之事,不过使之不得第而已,而衡父(经字)乃坐以事败,至废锢终身,抑郁以死。呜呼!岂不重可悲哉?……积货之嫌,足以厄其名位而已;至于文字之传,固不得而靳也。”

其实徐霞客的先祖徐经未必无错,而风流才子唐寅也未必风流。倒是家资丰厚的徐家确实养育出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奇才,是“有书为证”的。

父亲去世时,徐霞客才17岁,还是个血气未定的青年,对世界的认知,对自己的期许,都还没有定型,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即放弃科举之路。其实,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他14岁时,曾经参加过一次童子试,只是,要一个懵懵懂懂的半大孩子通过那座拥挤的独木桥,确实难为他了。名落孙山后,他就决意此生放弃功名。好在父母也不勉强,只是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三年守孝期间,他闭门不出,只是读书。父亲的藏书楼中藏书万卷,他埋头书海,对地理、历史、方志、游记、探险之类的书籍尤有兴味,或许,从这时起就埋下了他外出游历探险的种子。

母亲对徐霞客的影响尤其显著。父亲去世后,徐霞客很想外出游历,但家中还有母亲需要侍奉,这让他颇感踌躇。没想到,开明豁达的母亲却非常支持他的游历梦,勉励他说:“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即《语》称:‘游必有方’,不过稽远近,计岁月,往返如期,岂令儿以藩中雉、辕下驹坐困为?”徐霞客20岁时正式开始游历之旅,临行前,母亲还特为他做了一顶远游冠,以壮行色。值得一提的是,母亲不仅支持儿子的选择,甚至还陪他出游,哪怕年事已高。

明天启四年(1624年),母亲年届八旬,竟然陪徐霞客外出旅行。徐霞客怕老母年事已高,劝母亲不要去,自己“愿谨受不远游之戒”。母亲却意志坚定地说:“向固与若言,吾尚善饭。今以身先之。”母子俩游了荆溪(宜兴)的善卷洞、张公洞等溶洞,和句曲(句容)的茅山各景观及华阳三洞等,母亲还总走在徐霞客的前面,一时传为佳话。

母亲不仅在精神上支持徐霞客,也在经济上成为他的后盾。徐霞客作为一介布衣,游历考察不可能得到官府资助,全靠自费,而穷家富路,长期旅行所费不赀,没有母亲的支持是很难想象的。(据《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徐霞客》)

倚天照日览苍梧

踏月临风听海啸,倚天照日揽苍梧。”极其廓大寥远、意气风发的两句诗,蕴含了徐霞客的壮志与豪情,也深藏了跋涉与艰辛。

据传,徐霞客幼时曾阅读西汉严忌写的一本书,严忌自夸九州之中他游历了八州,五岳之中他攀登了四岳。徐霞客边读边想,大丈夫应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哪能九州五岳尚未游历尽,就自夸自傲于世呢。徐霞客认为男儿当有大志气,亦当谦虚谨慎,今后自己不但要游历九州攀登五岳,而且还要到海外去游历一番。

正是这样的志气,让徐霞客踏月临风,倚天照日,朝北海而暮苍梧。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一岁的徐霞客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正式出游。

徐霞客游历生活的第一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以前的准备阶段。重点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至崇祯六年(1633年),48岁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徐霞客游览了家门口附近的扬州、南京等地,还参观了瘦西湖。 

第三阶段为崇祯九年(1636年)51岁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54岁的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崇祯九年(1636年),时年已五十一岁。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十九日,徐霞客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这次他主要游历了中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

具体行程大致如此: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徐霞客在参观了白岳山(今齐云山)后,来到了黄山。徐霞客登临黄山时,曾对黄山的秀丽这样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后被当地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此后,徐霞客来到了福建省,开始了武夷山之行。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这一年徐霞客进行的主要是短线游,如善卷洞和张公洞。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八九月份,徐霞客与亲友一起,溯长江而上,游览了庐山。此后,在这一年九月份,他再一次游览了黄山——路线与第一次大同小异。

泰昌元年(1620年),徐霞客在这一年五月启程,继续在邻近省份进行短线游。旅游的景点包括浙江省内的江郎山,福建省的九鲤湖和石竹山。

天启三年(1623年),徐霞客循运河北上,随后西行,进入河南,访问了少林寺和嵩山。随后,他又游览了龙门石窟。此后,徐霞客继续西游,来到了西岳华山。此后,徐霞客又游览了峨眉山和武当山。在峨眉山,由于当地有人叛乱,导致“峨游不畅”。

天启四年(1624年),由于自己的母亲已经八十高龄,徐霞客打算停止出游,侍奉母亲。不过母亲为了表示对他的支持,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和儿子一起旅游。当然,这些景点基本限于徐霞客老家江苏省内。第二年,徐霞客的母亲去世,悲痛的徐霞客也暂时停止了自己的出游。

崇祯元年(1628年),在守孝三年期满后,徐霞客再次踏上征程。他游览了福建的金斗山和玉华洞,随后来到广东罗浮山。

崇祯二年(1629年),徐霞客由运河北上,游览了盘山、崆峒山、碣石山等。

崇祯三年(1630年),他和叔祖在七月启程,再一次游览福建。此次游览的景区包括浮盖山、桃源洞等等,此外还进行了一次漂流活动。

崇祯五年(1632年),他和族兄一起,在农历三月启程,再次游览了天台山和雁荡山,随后与名士黄道周一起泛舟太湖。

崇祯六年(1633年),这一年夏天,徐霞客再一次北上京师,并游览了山西五台山景区,遍游东南西北四台。八月,他离开五台山赶赴恒山,并参观了悬空寺和庙群。

崇祯九年(1636年),年届五十的徐霞客感到老病将至,开始了悲壮的“万里遐征”。十月开始,他遍历江西、湖南,沿途游览了西塘、龟峰、龙虎山、会仙峰、武功山等名胜,随后继续征途。徐霞客远游至云南丽江后,因足疾无法行走,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并受当地人士之托,编纂《鸡足山志》。 

崇祯十年(1637年),离开湖南,徐霞客又进入广西。在考察了灵渠后,他游览了现在仍是热门景点的桂林以及阳朔。在桂林,他游览的景区包括象鼻山、叠彩山、七星岩、伏波山、尧山等。此后,徐霞客泛舟漓江,来到了阳朔附近。当时徐霞客非常想攀登独秀峰,但未能如愿。后又游览了都峤山和勾漏洞等。

崇祯十一年(1638年),徐霞客开始了云贵之旅,参观了白水河瀑布,也就是现在的黄果树瀑布。一路经过观音洞、碧云洞、丹霞山、石林、昆明西山、溶洞群、棋盘山、水目山、九鼎山、鸡足山、丽江、妙峰山等。

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继续在西南边境游览,走过金华山、普陀崆温泉、蝴蝶泉、澜沧江铁索桥周边、四洞沟等等。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正月,徐霞客已“两足俱废”、心力交瘁,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到江阴。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54岁的徐霞客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好友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沐风栉雨,马不停蹄。徐霞客不休不止的跋涉,还可以从《徐霞客》的精彩记述里,来看不朽的足迹与不凡的奇迹。

比如“游黄山日记”:

初二日,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越而下,平畴颇广。二十里,为猪坑。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十里,至岭。五里,越其麓。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又三里,为古楼坳。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满布一溪,涉之甚难。二里,宿高桥。

初三日,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下而复上,又越一重。两岭俱峻,曰双岭。共十五里,过江村。二十里,抵汤口,香溪、温泉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五里,抵祥符寺。汤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汤池。池前临溪,后倚壁,三面石甃,上环石如桥。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而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黄贞父谓其不及盘山,以汤口、焦村孔道,浴者太杂遝。浴毕,返寺。僧挥印引登莲花庵,蹑雪循涧以上。涧水三转,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龙潭;再上而停涵石间者,曰丹井。井旁有石突起,曰“药臼”,曰“药铫”。宛转随溪,群峰环耸,木石掩映。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能登其堂。堂中香炉及钟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为。遂返寺宿。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初五日,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过汤地,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泉泻如练。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撩绕衣裾。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磬韵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旧名珠砂庵。比丘为余言:“山顶诸静室,径为雪封者两月。今早遣人送粮,山半雪没腰而返。”余兴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卧。

……

关于黄山,一直都有谁才是第一高峰的争议:海拔1864米的莲花峰,因环绕其周围的玉屏、莲蕊、鳌鱼诸峰海拔均在1700米以上,所以峰高不显。而在其东面的天都峰,虽然海拔没有那么高,但因为四面临空,卓立天表,容易造成视觉差。因而,游人往往以为天都最高。诸多山志中,介绍山峰的顺序基本都是天都峰排在莲花峰之前。但徐霞客却用目力测算、结合脚力验证得出莲花峰才是黄山第一高峰,与现代科技监测手段得出的结果一致。这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不易。 

游记一直到十一日,日日皆有十分可读之处,何其可贵也!而其中惊险,千百代以下,依然让人汗出而愈加敬佩也!如湘江遇盗,见“楚游日记”:

十一日 五更复闻雨声,天明渐霁。二十五里,南上钩栏滩,衡南首滩也,江深流缩,势不甚汹涌。转而西,又五里为东阳渡,其北岸为琉璃厂,乃桂府烧造之窑也。又西二十里为车江,或作“汉江”。其北数里外即云母山。乃折而东南行,十里为云集潭,有小山在东岸。已复南转,十里为新塘站。旧有驿,今废。又六里,泊于新塘站上流之对涯。同舟者为衡郡艾行可、石瑶庭,艾为桂府礼生,而石本苏人,居此已三代矣。其时日有余照,而其处止有谷舟二只,遂依之泊。已而,同上水者又五六舟,亦随泊焉。其涯上本无村落,余念石与前舱所搭徽人俱惯游江湖,而艾又本郡人,其行止余可无参与,乃听其泊。迨暮,月色颇明。余念入春以来尚未见月,及入舟前晚,则潇湘夜雨,此夕则湘浦月明,两夕之间,各擅一胜,为之跃然。已而忽闻岸上涯边有啼号声,若幼童,又若妇女,更余不止。众舟寂然,皆不敢问。余闻之不能寐,枕上方作诗怜之,有“箫管孤舟悲赤壁,琵琶两袖湿青衫”之句,又有“滩惊回雁天方一,月叫杜鹃更已三”等句。然亦止虑有诈局,俟怜而纳之,即有尾其后以挟诈者,不虞其为盗也。迨二鼓,静闻心不能忍,因小解涉水登岸,静闻戒律甚严,一吐一解,必俟登涯,不入于水。呼而诘之,则童子也,年十四五,尚未受全发,诡言出王阉之门,年甫十二,王善酗酒,操大杖,故欲走避。静闻劝其归,且厚抚之,彼竟卧涯侧。比静闻登舟未久,则群盗喊杀入舟,火炬刀剑交丛而下。余时未寐,急从卧板下取匣中游资移之。越艾舱,欲从舟尾赴水,而舟尾贼方挥剑斫尾门,不得出。乃力掀篷隙,莽投之江中,复走卧处,觅衣披之。静闻、顾仆与艾、石主仆,或赤身,或拥被,俱逼聚一处。贼前从中舱,后破后门,前后刀戟乱戳,无不以赤体受之者。余念必为盗执,所持细衣不便,乃并弃之。各跪而请命,贼戳不已,遂一涌掀篷入水。入水余最后,足为竹纤所绊,竟同篷倒翻而下,首先及江底,耳鼻灌水一口,急踊而起。幸水浅止及腰,乃逆流行江中,得邻舟间避而至,遂跃入其中。时水浸寒甚,邻客以舟人被盖余,而卧其舟。溯流而上三四里,泊于香炉山,盖已隔江矣。还望所劫舟,火光赫然,群盗齐喊一声为号而去。已而同泊诸舟俱移泊而来,有言南京相公身被四创者,余闻之暗笑其言之妄。且幸乱刃交戟之下,赤身其间,独一创不及,此实天幸!惟静闻、顾奴不知其处,然亦以为一滚入水,得免虎口,资囊可无计矣。但张侯宗琏所著《南程续记》一帙,乃其手笔,其家珍藏二百余年,而一入余手,遂罹此厄,能不抚膺!其时舟人父子亦俱被戳,哀号于邻舟。他舟又有石瑶庭及艾仆与顾仆,俱为盗戳,赤身而来,与余同被卧,始知所谓被四创者,乃余仆也。前舱五徽人俱木客,亦有二人在邻舟,其三人不知何处。而余舱尚不见静闻,后舱则艾行可与其友曾姓者,亦无问处。余时卧稠人中,顾仆呻吟甚,余念行囊虽焚劫无遗,而所投匣资或在江底可觅。但恐天明为见者取去,欲昧爽即行,而身无寸丝,何以就岸?是晚初月甚明,及盗至,已阴云四布,迨晓,雨复霏霏。

徐霞客西游途中,历尽艰险,曾多次绝粮,多次遇盗,而以湘江遇盗所受的打击最大。徐霞客重回衡阳,已身无分文。朋友为其筹措衣装,劝他回乡,徐霞客却仍“不欲变余去志”。他常说:“吾荷一锸来,何处不可埋吾骨耶?”

崇祯九年(1636年)秋,徐霞客远游西南前给陈继儒写信,再次表达自己远游西南的志向与决心:

弘祖将决策西游,从牂牁夜郎以极碉门铁桥之外。其地皆豺嗥鼯啸,魑魅纵横之区,往返难以时计,死生不能自保。尝恨上无以穷天文之杳渺,下无以研性命之深微,中无以砥世俗之纷沓,惟此高深之间,可以目摭而足析。然无紫囊真岳之形,而效青牛出关之辙,漫以血肉,偿彼险峨。他日或老先生悯其毕命,招以楚声,绝域游魂,堪傲玉门生入者矣。特勒此奉别。

计八月乘槎,春初当从丽江出番界。昔年曾经其地,候一僧失期而返。窥其山川绝胜,以地属殊方,人非俗习,惴惴歙屐去。前从函丈读《木氏世传》,始知其裒然贤者,何第夜郎之翘楚乎。乃信九夷之思我圣人固非虚拟。而东鲁西着,声气固自旁通。幸藉鸿辉于复函中,不靳齿牙之余,或他时瓢笠所经,偶有不测,得借以自解,使之无疑其他。即开山之图,护身之符,不啻矣!若其使已去,不识可以一函赉往乎?弘祖于中原地主,悉不欲一通姓名,何敢妄及殊俗?正以异域之灵蛆閟景,靡非蜀道,非仰资旭轮,无以廓昭霾藏耳。万源分派,总属朝宗,众峤悬标,具瞻东岱。印川之心,不殊景岳之思。靡替临风,无限神遑。

这是今存徐霞客唯一的信件,弥足珍贵。在信中,他向老友倾吐衷肠,“尝恨上无以穷天文之杳渺,下无以研性命之深微,中无以砥世俗之纷沓,惟此高深之间,可以目摭而足析。”徐霞客深感人生应该大有作为,但自己既不善于穷研天文奥秘,不善于深究性命义理,又不愿意陷身纷繁世俗,碌碌无为,终老园田,于是,他下决心选择艰难的探险考察事业,以此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为此可以不计生死。此信成为徐霞客一生中完整吐露心曲的最关键、最重要的文献。

没有非常之志气,哪有非常之成就!当徐霞客两足俱废,身不能行,被抬回江阴时,江阴的官员忍不住问:

“何苦来哉?” 徐霞客回曰:

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此一段话,有金石声。足以震烁千古!

在中国历史上,克服千难万险、从事长途旅行并做出重大贡献的不乏其人,如张骞、郑和、法显、玄奘等等。但他们或奉命出使,宣扬王朝“天威”,加强和平友谊,或为了宗教的目的,宣教弘法。没有官府资助,纯粹以求知为目的,毕生从事旅行探险事业的,徐霞客是亘古第一人。

大美江山谁人知

“大美江山留胜迹,无人鉴赏不如无。”彬宇先生在诗的尾联,发出了深深的慨叹:江山是壮美的,但江山也如同千里马,期待伯乐慧眼相识,真心相知。而在这个相识相知的过程中,徐霞客对大美江山之识之深,知之切,千古以来,罕其匹矣。同时这段话也还有另一层深意,那就是人为万物之灵,天下的事情都仰赖人去做。人居三才之中,“立天下之正位,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地大物博,都是要为人为民为人民所用。若不能为人所用,再美的存在也没有意义。彬宇先生在这里也表达了人为天地之心的重要

徐霞客纠正了许多前人的看法,并有许多前无古人的发现。譬如,古人将大山脉称为龙脉,《禹贡》把全国的大山脉分为四列:渭水以北者为第一列,黄河南岸者为第二列,汉水右岸者为第三列,从四川、湖南到赣北者为第四列。由于视野局限,在华夏民族以中原为中心的地理认知中,对江南特别是西南边远地区山脉的认识模糊不清。到宋代,官方把中国山脉归纳为北、中南三大龙脉,把南龙说成自岷山起,沿长江南岸向东穿过洞庭湖岳阳北到南京,而把大片南方、西南山脉忽略了。徐霞客经过长期、广泛、认真的实地考察,从宏观上重新论述了全国的山脉形势,提出:“北龙夹河之北,南龙抱江之南,而中龙中界之,特短。……惟南龙磅礴半宇内”。他把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五岭山脉以及东南丘陵都归入南龙之内。这不仅拓展了龙脉的概念,而且纠正了两千多年以来对中国山脉范围的旧说。所以徐霞客宣称:“昔人志星官舆地,多承袭附会”,“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

再如长江的源头。徐霞客生长在长江入海口附近的江阴,面对浩渺的大江,从小立下志愿,“欲穷江河之源”。晚年在云南,面对岸陡水急、既不通航又不能沿江步行的金沙江,他跋山涉水,认真考察分水岭,追踪和实地考察江流走向。历尽艰辛在云南元谋足勘目验了金沙江的流向后,他断定金沙江才是大江之源。崇祯十三年(1640年)在归途中,徐霞客于峨眉山下完成了他一生延续时间最长、所耗精力最多的考证《溯江纪源》。他写道:

河源屡经寻讨,故始得其远;江源从无问津,故仅宗其近。……既不悉其孰远孰近,第见《禹贡》“岷山导江”之文,遂以江源归之……导河自积石,而河源不始于积石,导江自岷山,而江源亦不出于岷山,岷流入江,而未始为江源,正如渭流入河,而未始为河源也。

不第此也:岷流之南,又有大渡河,西自吐蕃,经黎、雅,与岷江合,在金沙江西北,其源亦长于岷而不及金沙,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

由于时代的限制,前人不敢质疑《禹贡》,一直遵循“岷山导江”的错误说法。唯独徐霞客以无可辩驳的材料论证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否定了被认为不可动摇的《禹贡》“岷山导江”说的“定论”。当徐霞客将此文寄给钱谦益后,钱谦益高度评价道:“其书数万言,皆订补桑《经》、郦《注》及汉、宋诸儒疏解《禹贡》所未及。”谭其骧先生也指出:“霞客所知前人无不知之,然而前人终无以金沙为江源者,以岷山导江为圣经之文,不敢轻言改易耳。霞客以真理驳圣经,敢言前人所不敢言,其正名之功,诚有足多。”徐霞客是中国迈出科学考察长江源头征程的第一人,他的结论,比清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从事中国地图测量证实金沙江是长江正源,要早约半个世纪。

此外,徐霞客还考辨了盘江、龙川江、麓川江、大盈江、澜沧江、潞江、元江、枯柯河等水道的源流,指出元江、澜沧江和潞江均独流入海,这些都纠正了《大明一统志》有关记载的混乱和错误。

***曾经两次盛赞徐霞客。一次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还有一次说:“如有可能,我就游历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翻过长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向……我很想学徐霞客。”

再如溶洞的发掘。中国是世界岩溶地貌面积最广的国家,徐霞客不仅在世界上最早对此进行系统研究,而且一生考察过300多个石灰岩洞穴,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为世界历史上个人考察洞穴之最。由这样广泛全面、系统深入的考察作基础,徐霞客对岩溶地貌的研究,就体现出由现象而本质、由类型而命名、由特征而成因的体系性特征。他把这种千姿百态的地貌分成沟、峰、洞、洼、谷、河等类型,又用丰富的词汇加以命名。在记述岩溶漏斗、洼地、伏流等现象时,他说:“岭头多漩涡成潭,如釜之仰,釜底俱有穴直下为井,或深或浅,或不见其底……始知是山下皆石骨玲珑,上透一窍,辄水捣成井。”“迸穴……皆平地下陷,或长如峡,或圆如井,……下则渊水澄澈;盖其地中二三丈之下,皆伏流潜通,其上皆石骨嘘结,偶骨裂土迸,则石出而穴陷焉。”他不仅道出了岩溶地貌的特征和成因,还就落水洞的大小和漏斗洼地的特点,厘定了“智井”“盘洼”等名称。在将落水洞和落水斗定名为“井”和“智井”后,他还指出了落水洞和落水斗的形成,在于岩溶地区地表水的下漏、冲刷、溶蚀。在解释溶蚀洼地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时,又指出先是由于“水捣成井”,后由于水的长年作用,“伏流潜返”形成地下河,地下河掏空地底,使地表最终陷落成洼。岩溶地貌中存在大量的石钟乳,经过长期的观察,他明确地指出了石钟乳的成因:“崖间有悬干虬枝为水所淋漓者,其外皆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徐霞客深刻体会到了“水”在形成这种特殊地貌时的重要作用。(《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徐霞客》)

千古奇人行千古奇事,留下的文字记录必是“千古奇书”。钱谦益称《徐霞客游记》是“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乃千古奇书”,“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清人奚又溥则将“千古奇书”之说做了进一步的展开发挥:

霞客徐先生《记游》十卷,盖古今一大奇著作也。其笔意似子厚,其叙事类龙门,故其状山也,峰峦起伏,隐跃毫端;其状水也,源流曲折,轩腾纸上;其记遐陬僻壤,则计里分疆,了如指掌;其记空谷穷岩,则奇踪胜迹,璨若列星;凡在编者,无不搜奇抉怪,吐韵标新,自成一家言。人之读之,虽越数千里之远,而知夫山之所以高,川之所以大,与夫怪木奇材,瘴风旸暑之所侵蚀,淫霖狂飓之所摧濡,蛇虎盗贼之所胁伺,野泊邮羁伧父山鬼之所揶揄而激触,凡自吴而楚、而两越、而黔、而滇,一切水陆中可惊可讶者,先生以身历之,后人以心会之。无不豁然于耳目间也。不诚自古及今未有之奇书也哉!是非先生之人之奇,不能有此游之奇,而非先生之游之奇,亦不能成此书之奇也!

在明清文人的心目中,《游记》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记游抒情的文学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自古名山大泽,秩祀所先,但以表望封圻,未闻品题名胜;逮典午而后,游迹始盛。六朝文士,无不托兴登临;史册所载,若谢灵运《居名山志》、《游名山志》之类,撰述日繁,然未有累牍连篇,都为一集者。宏祖耽奇嗜僻,刻意远游;既锐于搜寻,尤工于摹写;游记之夥,遂莫过于斯编。”二是史乘舆志的地理价值。清代杨名时对徐霞客探索人类未到之境,并记录丰富地理资料的价值做了充分肯定:“夫造物之奇閟,恒有待而发,亦有待而传。有是境而人不知,则此境为虚矣。游是境而默不言,则此游为虚矣。霞客之前,境自在天下也,而无人乎知之,无人乎言之;即知而言之,亦举什一于千百而已。设霞客于身到目历之处,惟自知之而自乐之,不以记于书而传于世,又乌知其有与无耶?”经杨名时推荐,《四库全书》将《徐霞客游记》列入“史部地理类(四)”著录,并称:《徐霞客游记》“虽足迹所经,排日纪载,未尝有意于为文,然以耳目所亲,见闻较确;且黔滇荒远,舆志多疏,此书于山川脉络。剖析详明,尤为有资考证;是亦山经之别乘,舆记之外篇矣。存兹一体于地理之学,未尝无补也。”《四库》史部地理类还分注云:“是书上邀乙览,盖能详人所略,为从来史志之所未备。”

正因为徐霞客作为古代地学家的卓越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百名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时,徐霞客与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耶、伏尔泰、康德等并驾齐驱。同时作为40位中华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徐霞客的铜像矗立在北京中华世纪坛

2009年12月“中国旅游日”评定工作正式启动,经过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国家旅游局于2011年4月12日公布:《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的写作首日为明万历四十一年三月最末一天,对应的公历是1613年5月19日,据此,将每年的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特附此日记原文如下: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於菟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低洼处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饭后,雨始止。遂越潦积水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意指攀住树枝爬上高岩,莲舟不能从。暝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隤,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声音响亮而清远,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城、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脚,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返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初七日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狭窄,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簇拥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山洼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风景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大美江山谁人知?自有奇士万里来!

2002年6月7日,彬宇先生的忘年交、一代文化大家冯其庸先生曾题诗《徐霞客游记》,不吝赞扬:

扪壁攀藤十万峰,波澜壮阔此行踪。

河源寻罢归来日,两袖烟霞一瘦筇。

踏遍江湖千万峰,胸中丘壑扫雷同。

何人识得先生笔,只在苍烟落照中。

冯先生还有《经龟兹国》之二:

看尽龟兹十万峰,始知五岳也平庸。

他年欲作徐霞客,走遍天西再向东。

冯先生诗与彬宇先生诗,可互为映照也?万古霞客睹之,必浮一大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9ca2d9a42ecdf565e05d40d64a133893.jpg

2012年北京画院原院长吴休书)

 文末,我引用彬宇先生2012年所做的一副书房联来结尾,这副书房联既是彬宇先生的自励,也可将之用以概括徐霞客:

上联:志在圣贤,大千世界方寸内;

下联:心怀家国,万里乾坤掌握中。

徐霞客是志在圣贤的,但他的人生没有选择仕途,而是选择了旅途,一部《徐霞客游记》,将大千世界移入了方寸大小之中;正因为他胸怀天下,有热忱的家国情怀,所以他无比热爱中华大地,将华夏的土地山川尽数掌握。给后人及世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山川形胜的宝藏。

    张红星教授注:

乾坤:称天地。《易‧说卦》:“乾为天……坤为地。”汉·班固《典引》:“经纬乾坤,出入三光。”《孔子家语‧执辔》:“裸虫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此乾巛之美也。”金·元好问《自题中州集后》诗之三:“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谕鬼》: “岂乾坤两大中, 凶顽任尔。”也借指国家、江山、天下。《敦煌曲子词‧浣溪沙》:“竭节尽忠扶社稷,指山为誓保乾坤。”宋·杨万里《得亲老家问》诗之二:“乾坤裂未补,簪笏达何荣?”元·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一摺:“治世圣人生,指日乾坤定。”明·吴承恩《寄渔石唐公》诗:“青山已信公真隐,肯为乾坤出野堂。”

不朽:不磨灭,永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汉书‧李固传》:“明公踵伯成之高,全不朽之誉,岂与此外戚凡辈耽荣好位者同日而论哉!”

非孤:即不孤。不孤单,不单独。《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沈兼士《<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序》:“今读此编,深幸吾道之不孤。”

奇才:异常的才能。《史记‧商君列传》:“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亦作“奇材”。才能非常之人;才能出众之人。《淮南子‧主术训》:“夫释职事而听非誉,弃公劳而用朋党,则奇材佻长而干次。”高诱注:“奇材,非常之材。”章炳麟《辨诗》:“非奇材剑客,则命世之将帅也。”

与徒:共事者。汉·贾谊《新书‧大政下》:“国之治政,在诸侯、大夫、士, 察之理,在其与徒。君必择其臣,而臣必择其所与。”

踏月:踏着月色。元·萨都剌《偶成》诗之二:“明日醉骑五花马,吹箫踏月过 扬州 。”《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荆公登舆,分付快走。从者跟随踏月而行。”也指月下散步。唐·温庭筠《秘书刘尚书輓歌词》之二:“折花兼蹋月,多唱柳郎词。”《三侠五义》第五一回:“不想昨晚住在山下店里,公子要踏月,走至松林, 出来一只猛虎把公子背了去。”

风:迎风;当风。《楚辞‧九歌‧少司命》: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南朝·宋·谢庄《月赋》:“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唐·杜甫《与严二郎奉礼别》诗:“出涕同斜日,临风看去尘。”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水浒传》第三九回:“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

海啸:亦称“海吼”。亦称“海唑”。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海水往往冲上陆地。明·杨慎 《古今谚‧吴谚楚谚蜀谚滇谚》: “山抬风雨来,海啸风雨多。”清·施鸿保《闽杂记》卷三:“近海诸处常闻海吼,亦曰海唑,俗有‘南唑风,北唑雨’之谚,亦曰海啸。其声或大或小,小则如击花鼓,点点如撒豆声,乍近乍远,若断若续,逾一二时即止;大则汹涌澎湃,虽十万军声未足拟也;久则或逾半月,日夜罔间,暂则三、四日或四、五日方止。”严复《救亡决论》:“海啸忽来,淹死兵丁数百。”

倚天:靠着天。形容极高。唐·韩愈《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诗:“终南晓望蹋龙尾 , 倚天更觉青巉巉。”宋·韩元吉《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词:“倚天绝色壁,直下江千尺。”金·元好问 《岐阳》诗之三:“三十六峰长剑在, 倚天仙掌惜空闲。”

照日:与日光相辉映。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高阳王寺》:“隋珠照日,罗衣从风。”北周·庾信《杨柳歌》:“衔云酒盃赤玛瑙,照日食螺紫琉璃。”《新唐书‧马璘传》:“从李光弼攻洛阳,史朝义众十万阵 邙山,旗铠照日。”

:即“揽胜”,通“ 览 ”。 看;观赏。《庄子‧在宥》:“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陆德明释文:“揽,本亦作览。”《文选‧枚乘〈七发〉》:“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流揽无穷,归神日母。”李善注:“言周流观览而穷。”晋·王羲之《兰亭序》: “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晋书‧王羲之传》作“览”。《游云黄山》诗:“久之云埃豁,秀色坐可揽。”梁启超《悲奴篇》:“冀一穷渤海之壮观,揽燕台之胜景。”

苍梧:古地名,古属百濮分支,后楚国并入楚地设苍梧郡。在秦统一前,楚国就有洞庭、苍梧二郡,统治范围未及岭南,苍梧郡地域大致在长沙郡南、桂林郡北的地区。《逸周书·王会解》(卷7)云:“成周之会……禽人管,路人大竹,长沙鳖,其西鱼复鼓钟、钟、牛,蛮扬之翟,仓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晋·孔晁注曰:“仓吾亦蛮也,翠羽,其色青而黄也”。说明“仓吾”初为南方一部族名称,后当引申为仓吾族居住地名,又有“苍梧”或“苍梧之野”,多与舜葬地有关。《淮南子·修务训》:“(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礼记·檀弓上》:“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山海经·海内南经》:“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史记》:“(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唐·宋之问:“谁怜事虞舜,下里泣苍梧。”唐·罗隐:“溶溶曳曳自舒张,不向苍梧即帝乡。”

罕见:少见。《礼记‧少仪》:“罕见曰闻名, 亟见曰朝夕。”郑玄注:“罕,希也。”晋·左思 《吴都赋》:“中夏比焉,毕世而罕见。”清·李渔 《慎鸾交‧计竦》:“一科鼎甲之中,倒有两个青年玉笋,这也是罕见之事。”

独行:本意为一人行路;独自行走。《庄子‧盗跖》:“内周楼疏,外不敢独行,可谓畏矣!”《史记‧陈丞相世家》:“渡 河 ,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 欲杀平 。”《法苑珠林》卷十:“舍利弗独行乞食,婆罗门见而问言:‘尊者独行无沙弥耶?’”清·金人瑞《送维茨公晋秋日渡江之金陵》诗之十:“我或读经罢,独行观水痕。”引申为专意实行;独自实行或行事。《易‧晋》:“晋如摧如, 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孔颖达疏:“独犹专也,言进与退专行其正也。”《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韩非子‧忠孝》:“王者独行谓之王,是以三王不务离合而正,五霸不待从横而察,治内以裁外而已矣。”后也比喻节操高尚,不随俗浮沉。《礼记‧儒行》:“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旧唐书‧隐逸传序》:“而游巖、 德义之徒,所高者独行。”章炳麟《谢本师》:“先生为人岂弟,不好声色,而余喜独行赴渊之士。”

跬步:半步, 跨一脚。《大戴礼记劝学》: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王聘珍解诂:跬,一举足也。《荀子劝学》作蹞步。杨倞注:半步曰蹞,蹞与跬同。《北史魏收传》:跬步无已, 至于千里;覆篑而进,及于万仞。·范成大 《土门》诗:颠坠较分寸, 商略营蹞步。梁启超《新民说》三:譬之蹞步,以一足立,以一足行。同时也指举步;迈步。宋·苏轼 《灵壁张氏园亭记》: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陆树声《清暑笔谈》:士大夫逢时遇合,跬步以至公卿非难,而归田为难。·梁章鉅《退庵随笔官常一》:青云之路,跬步可阶;五尺之童,便思奔竞。诗人此句用跬步,既形容徐霞客用脚步一步一步丈量了万里江山,同时也形容徐霞客出来考察山川时跬步而行,义无反顾、胸怀天下的豪迈气概。

胜迹:有名的古迹、遗迹。南朝·齐·谢朓 《游山》诗:“求志昔所钦,胜迹今能选。”明·蒋一葵《长安客话‧黄金臺》:“黄金台有二,故燕昭公所为乐郭筑而礼之者,其胜迹皆在 定兴 。”清·李渔《怜香伴‧香咏》:“两位的佳篇,待贫民誊在一纸,留为胜迹。”

  鉴赏:谓赏识。唐·李翱《答韩侍郎书》:“其鉴赏称颂人物,初未甚信,其后卒享盛名为贤士者,故陆歙州、常简州皆是也。”宋·黄庭坚 《和答莘老见赠》:“儿曹被鉴赏,许以综九流。”明·徐渭《送俞生之入楚》诗:“归来逢鉴赏,几度抹山窗。”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