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陈三石 || 衔华佩实 驰骋不止

2023-04-17 16:48:38 未知

  ◆ 陈三石

  安徽宣城广德人

  2004年毕业于安徽师大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现为苏州国画院专职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紫金文化优青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苏州市姑苏宣传文化重点人才

  苏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苏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文|長川文化

  时间作用在物上使其风化,使其饱经风霜;时间作用在人上使其粗粝,使其留有痕迹。陈三石说,时间是最好的艺术家。1980至今四十余年时光,大半的岁月他都与画相伴,一路高歌,一路俯拾;一路乘风,一路点石;一路衔华,一路佩实;一路自赏,一路远识……在时光的洪流之中,他不断表达,不断突破,不断收获,怀着悲悯与赤诚,由着生猛与柔情,朝着不设限的方向,自由驰骋。

  拾

  每一次的相遇,其实都是被精心安排过的,陈三石与绘画便是如此。故事的开始是家里那支不知缘何而来的毛笔,陈三石用其构建自己的游戏场域,勾勒自己的独有空间,不知不觉渐入佳境。高中时,同学不经意的那句:“你字写得这么好,又能画画,为什么不考美术学院?”无形中将他引向安徽师大美术学院,开启了学院学习的历程。

  大学四年,陈三石学的是中国画专业,期间养成了看展的好习惯,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微信的时代,他只能从报纸角落的资讯中摘出相关展览信息,再辗转到南京、合肥等地。看到原作的震撼与渗透是平面所不能替代的,久而久之,陈三石对艺术的触觉愈发敏锐,对艺术的态度愈发主动,这些也为他之后的创作提供了某种契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369033cd5943bc365775af0a3a5b13c8.jpg

装置作品《他们》制作现场

  2004年,陈三石凭借在校优异的表现,通过“人才引进”到张家港市文联工作。随后的时间里,他又相继到张家港市书画院、张家港市美术馆任职,在这个他参与筹建的美术馆中,一晃就是十几年。不论身份如何变化,他始终赤诚如一,心有所念,醉心水墨间。做好日常行政工作外,他会毫无保留地将时间扑在艺术创作上。在此期间,陈三石先后结识了著名画家徐华翔、张培成等当代水墨艺术家,受他们的影响,他的艺术认知到达了新的维度和高度,他的艺术之门也渐渐开启。

  石

  关于石,最先联想的是陈三石的名字。三石为磊,很多人都会疑惑,何不取“陈磊”?更简单直白。陈三石回忆起了老家皖南山区,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矗立着三块巨大的石头,它们顽强地生于野,渐渐侵占人们的视野。陈三石的父亲便指石为名,为他起名“三石”。如今回想,一个人的名字往往与之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一个大气的、磅礴的、有力量感的名字,无石之美者,却有自然之意,当时略显草率的决定,冥冥之中为他日后的艺术之路作了铺垫。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fd785ad9a04452a96d0404d578d933ea.jpg

三石的“三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3d64b5a323e979b3fd501e7e783eec91.jpg

大山深处是吾家

  陈三石从不避讳自己的山区老家,他喜欢大山深处的生活,喜欢由此带来的性格中的“生猛感”,这使得他的画中自带一种“粗粝”质感。这份“粗粝”,与粗糙无关,而是充满张力的逻辑表达,还会让人突然之间看到层层水墨外表之下掩映的柔韧。许是毕业后便氤氲在江南文化之中,恢弘叙事和温婉细腻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在陈三石的作品中融合的天衣无缝,这种刚柔交错也是其性格的间接表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1477b45dfd69f276692c20047f96425e.jpg

“同尘”的写生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d6b24160925b2e125771679cd5774aff.jpg

同尘 ║ 180×288cm ║ 202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658e60e46d148e00d0808a61539affee.jpg

烟花易冷 ║ 180x96cm ║ 2020

  提及深山,提及生猛,《同尘》是绕不过的。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万物皆为尘。在荒芜处偶然邂逅的燃烧殆尽的残堆,成了陈三石眼中独特的风景,成了他用绘画呐喊发声的对象。在常人置若罔闻的垃圾中发现美,已非寻常。萧散的“笔”锋,漫不经意的皴擦,密密麻麻,将废墟与灰烬放大,显露内在力量。《同尘》的意义在于对艺术性的探求,也在于“去笔化”理念的秉持。虽为水墨大作,全幅作品竟然几乎没有用毛笔,其画面呈现的线条皆是用敲碎残留灰烬所绘,那种野生的、自然的属性,在纸上生出肌理,酣畅淋漓。

  实

  “实”是陈三石的性格特点,也是他的创作特色。在最初学习的各类画种中,陈三石对人物画最是青睐,在他看来,人物可以直接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当下产生关联。他喜欢用观察的眼光去关注生活的城市,并用笔墨表现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体,如《阳光·日子》中步行街上生机勃勃的青年;《周末》中图书馆内的阅读者;《候车》中恰逢春运正在小憩的打工者;《远方的路》中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太空玫瑰》中激励人心的女航天员;《浴火·我们的青春岁月》中时刻处于警醒状态的消防员……从捕捉生活细节,到开始关注底层人群,再到紧跟时代脉搏,这些人物画作品代表了陈三石一定阶段的艺术想法,触动着他内心的悲悯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feff2efbd8da770c55eb1b7cfe9cd3fb.jpg

在工作室创作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48d7df416a8455128a2357197f9634e0.jpg

在沪苏通大桥的采风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15566cddba174f4f9afe9cde63924318.jpg

2018年夏同徐华翔先生在贵州写生途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202f5e3b03551d61db88ae3b1a4dc6bd.jpg

2011年秋在上海张培成先生工作室

  于陈三石而言,创作首先得触动自身感受,才能达成表现,否则便是无源之水。他曾驱车40分钟到长江边的工地上,从5:30便开始观察工人们的言行,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爬梯架等,通过切身体会筛选出最值得表现的内容。《大国工匠》系列由此诞生。置身于时代背景之下,小人物显得更为渺小、易被忽视。诚如那批大桥的建设工人,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下一站将去向何处,但他们却用汗水装点,用时间让这座城市迸发活力,熠熠生辉。《大国工匠》是一曲建筑者之歌,是无名之人共同的称呼,也是陈三石频频获奖的作品,这足以说明画作背后的意义已被放大。看似是对现实和社会的观照与思考,其实是将中国当代水墨语言的探索和现实主义题材融为一炉,产生别具一格、独有气象的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11d85de1c2258a1a5d356301ff5d6a6d.jpg

擦肩而过 ║ 68x168cm×4 ║ 2017

  对艺术认识愈深,表达路径会更为辽阔;对艺术愈是深耕,便愈要回归内心,找回自己。陈三石不喜欢用“记录”来描述自己的绘画,在他看来,绘画是表现的一种提炼,也是内心情绪的一种投射。2019下半年,他开始将人物画中的背景和机械抽离出来,独立成画,催生了《曾经芳华》系列。在他看来,这些冰冷的物件同人一样,也有存在的生命力,也有独特的价值。从绘人到绘物,这个跨越是不经意的,但也绝不是偶然的。

  此时,在艺术中驰骋的陈三石渐渐将关注点转移到画面的形式感和语言本身上。用中国传统的笔墨、手法去表现机械的疲倦状态和后工业时代的遗存,是史无前例的。在此之前,找不到任何参考与借鉴。于是,陈三石创造了一种与表现内容相契合的语言形式,语言的独特性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记忆点。“我一直强调艺术是有创造性的,那么这种语言也是跟随艺术家一生的,成为你的背影,成为你的符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b474c13805bf0676687e20c5bc827516.jpg

那年那月 ║ 107x71cm ║ 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9eae3d443a2c9cdcb3d3d0044b66a55d.jpg

风乱吹 ║ 80x120cm ║ 202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22e78f7c08c48f829bab1ec8bbbe9055.jpg

墟境 ║ 68×120cm ║ 202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4/043dc34a616bc411c0ee01c37c13f319.png

铁骨铮铮 ║ 200x240cm ║ 202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62398b9dbe000c2d1fb75918c7052e3e.jpg

渔歌晚唱 ║ 200×240cm ║ 202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796c8dc57b15e389dee24ec1cc0ba37d.jpg

时间的谎言 ║ 180×200cm ║ 2019

  不设限,不受限,陈三石的创作愈发自由了。纵观其近十年的创作,他一直不断探索,用张弛有度的笔墨,赋予作品多元的属性。他始终觉得艺术家是”审美饥渴“的人,视觉处在饥饿状态的人,应不断捕捉新的内容要素,不断激励自身创造画面的形式语言……对绘画的认识,是语言的创新,是内心的坚定,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时

  石涛曾言,”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之我之腹肠“。强调了艺术所表达的内容与精神的当下性,且作品往往体现了创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任何时代的艺术品都是自己时代的孩子。“新的时代必然会派生出新的艺术特色,陈三石一直以来都努力走在时代的前沿,不被舒适圈所束缚,不断开展系列试验,尝试通过各种路径突围自我,去寻找下一个”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8f477dd734e7be9cc9ee57c82527aa2b.jpg

解缆归航 ║ 90×96cm ║ 2019

  一百多年前,抽象艺术在叛逆声中诞生,随后在全球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艺术风格逐步构建成一种审美体系。伴随着时间轴轮的更替、审美取向的变化,艺术主题也从再现客观对象逐渐演化为表现主观意识。这份”抽象美“,便是陈三石目前所追求的。”要学会去欣赏抽象的内容,这是检验一个人审美高下的一个尺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c5e231be121905980ed71e67457ffba8.jpg

邂逅 ║ 40×50cm ║ 2019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4e0f34e4b31ca0fe905e50ebb39e512d.jpg

往昔 ║ 40×50cm ║ 2019

  陈三石画中情感随着时间的积淀愈发变化无穷:悲悯感、力量感、真诚感、触动感、朦胧感……每次办展,陈三石都存有期待。他期待观众对作品的认知与感受,期待观众能从细节中捕捉到艺术家的细微变化;他相信观众也会对展览有所期待,期待艺术家带来的新内容与新变化。艺术创作的新与意,是他理解的青年艺术家应具有的使命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c4c9e54e2c5b78b9ec1c79e492a27b3a.jpg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