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金璐探究古诗词与音乐联系

2023-04-20 10:15:21 未知

  本文以古诗词歌曲《虞美人·听雨》为例,探究中国著名声乐艺术指导金璐如何把古诗词与音乐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并结合金璐的一些演唱和指导经验,期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金璐认为了解古诗词相关背景,剖析诗词内涵,是歌唱表达的关键。歌者的声音是歌唱表达的媒介。声乐艺术的表现,体现在声音上,艺术的本质在于古诗词的内涵。每一次金璐都会指导歌手先了解古诗词的内涵、创作背景,以便歌手正确表达歌曲的意境,体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价值。

  例如,《幽兰操》中的“文王梦熊,渭水泱泱”,很多人不了解歌曲背景,通过字面上的意思就觉得这是一个灾难,是不好的事情。所以,在演唱的时候经常表现得愁眉苦脸。其实它的真正的含义是周文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生有双翅的熊飞进自己的怀中,寓示周文王得天所示,将得贤人辅佐兴周灭商,是一个吉兆,是诗人韩愈对自己的一个期盼。所以在演唱时,金璐会指导歌手带着欣喜、舒展、开阔的面部表情和气势去演唱,以准确表达这一句的正确内涵。金璐还会通过吟诵,感受意境。吟诵中国诗歌是中国文化界的一种传统方式。对中国人来说,这种传统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吟诵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代代相传,任何人都可以学习,所以有着很大的文化价值。金璐说:“吟诵能够情通古人、自成曲调、修身养性,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学习方法,并且易于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很好的自学方式”。

  金璐会让歌手明白,诗歌是通过阅读来表达语言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声乐演唱是通过一定的技巧为语言提供节奏、旋律和歌唱,它也是一种以语言为基础的艺术形式,两者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语言的表演艺术。金璐说:“依字行腔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而吟诵的要求最为严格。吟诵要求把每个词的意思都应该表达得最清楚,以便最接近字音。随着诗词的平仄、强弱而形成不同吟诵调,以柔和的音调和诗意的力量,突出其节奏缓慢多变的特点。而且,随着古诗词发展的延伸,中国古诗词创作者对诗歌的理解,决定了作品的意境能否得到恰当地表达”。字韵是古诗词朗诵的重点和难点。当歌手接触到一首古诗词时,金璐会先让歌手反复阅读,然后金璐会慢慢逐句帮助歌手理解它的押韵(包括音调、语气、节奏和情感)。练习时,金璐还会帮助歌手找到合适的声调,并加上相应的从属音进行定制,避免倒装词。吟诵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是气口,词韵的抑扬顿挫都需要歌手通过多个实践阶段来获得语感,才能找到正确的位置,向观众传达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这样的吟诵才可以与歌唱相结合,提高演唱者的说话能力,同时增强文化底蕴。金璐会运用杌声营造意境杌声,指演唱时声音之摇动。其摇动的形态具有多样性、不定型的特点,程度比较自由,杌声多数在相对较长的音上出现,多是本音与其上方或其下方的音反复摇曳的感觉,它是对某一个音的润饰,不同于行腔中的波音或颤音,它是有意识的摇动。杌声是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一种演唱技法,能够制造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之感,给本来就有一定文化深度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增添了更加浓厚的意蕴。如金璐指导过的《枫桥夜泊》中“霜满天”的“天”字,就运用了杌声,夜晚的天空往往是最安静的,杌声的摇曳增添了一种动态的听觉,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营造了一种空旷、凄冷的意境,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独特韵味。再如汉乐府民歌《长相知》中“我欲与君绝”的“欲”字也运用了杌声,欲字的解释是想要的意思,是一个动词,在这里运用了一个由上往下摇曳的杌声,突出了语气的强烈,强调了动词的力量,让整句话的信念感变得很强烈,更加精准地表达了词作者强烈的愿望。

  以下是金璐指导《虞美人·听雨》的经典案例。

  《虞美人·听雨》由南宋词人蒋捷所作,著名作曲家白栋梁谱曲,是近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因其旋律婉转动听,余音环绕,深受声乐爱好者的喜欢。

  歌曲以听雨为基调,营造了一种幽静、惆怅的氛围,所以金璐要求歌手在演唱时必须得通过强大的气息控制来支撑声音的变化。

  金璐重点指导歌手:

  在音色上要求轻盈、干脆,想象自己在能听得见雨声的环境下进行歌唱,这样所表达出来的声音会给人一种心静的感觉,奠定了全曲幽静的基调。时空穿越到中年,随着阅历的增长,人的常态会变得相对沧桑,再加上作者常年漂泊孤苦,听到雨声还是会触景伤怀,所以在音色上要求浑厚和宽广,带着叹气的感觉去表达作者的无奈。接着一段衔接的旋律,连接了中年和老年的情绪,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段主要以哼鸣为主,持续绵密的钢琴伴奏像极了绵延不断的悉数雨声,与连贯的主旋律相互衬托。到了老年的时候也就是回到现状,在音色上要求深沉、沧桑。回忆人生中不同时间段的感受,原本麻木的感情,由亡国伤愁加上一生的漂泊孤寂,再加上门外的雨声,不由得掀起了阵阵波澜。

  强弱对比是歌唱的重难点,也是让一首歌唱得更好听的关键,更是演唱者乐感的体现。强弱的对比需要强大的气息做支撑,演唱者才能自如的进行转换运用,越是弱声处理反而越需要气息的控制才能实现。

  《虞美人·听雨》是一首整体上需要弱声控制的歌曲,开头以P开始,营造安静氛围的同时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诉说感,对于歌曲画面感的描绘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潮时“悲欢离合”需要强烈的气息和声音的爆发来推动情绪的感染力,但是在演唱时需要注意,这是一首四四拍的歌曲,它的节拍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而这一句的节奏是后附点,重音在后面,所以我们在演唱的时候不要以“遇高则强”的偏见去演唱,应根据四四拍的节拍规律以及节奏的强弱特点去看谱歌唱。而歌曲的尾声以pp半声的听觉效果结束,制造了一个人渐行渐远的画面感,对整首歌曲的意境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杌声的运用突出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氛围感,也很好地营造了歌曲的意境。歌曲开头“少年听雨”的“听”字运用了由上往下的比较短的杌声形式,让歌曲增加意境的同时又体现了诉说感,让“听”字顺着字音发声更加轻松。歌曲在中间衔接时,运用了大量的由上往下的比较短的杌声,在听觉上像是穿越到了古代,人声像古琴声,而每一次杌声的出现,就像拨琴时的顿挫感,意蕴深长。歌曲的最后“到天明”的“天”和“明”都陆续在字头运用了杌声。另外,“明”字在字尾还运用了由缓至急的杌声处理,迎合了歌曲的旋律走向,给人绵延悠长之感。

  综上所述,金璐在探究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路上不停的前进。古诗词艺术歌曲不管是流行领域还是声乐领域,都已经成为一种创作的趋势,近年来盛行于各大音乐院校及高校艺术学院,甚至在很多全国的大型声乐比赛中要求为必唱歌曲风格之一。金璐认为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能够修养身心,增强文化底蕴,还可以增强演唱技能。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欢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使得其在继承中得到发展。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