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韩书力:“嫁”给西藏文化

2023-04-23 10:35:51 未知

  来源: 人民政协报

  71个县市,2000多万平方公里,他用脚步求索雪域高原精髓;43年,15690天,他用艺术架起汉藏文化桥梁。

  黝黑的皮肤、瘦削的脸庞、简朴的衣着,步履轻盈,眼神宁静,笑容祥和、淡然,眼前的这位著名画家透着一身的朴素和平实。谈起坚守了43年的雪域高原和西藏文化,韩书力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

  --仓央嘉措

  1973年深秋,命运之舟将韩书力从屯垦戍边的黑龙江畔载到雪域高原。正在黑龙江建设兵团里“上山下乡”的北京美院附中学生韩书力,因为回家探望老师,竟然被西藏民族宫的同志看上,借调他去西藏搞几个月的创作。没有商量、没有犹豫,甚至没有体检,23岁的韩书力就即刻去了西藏。

  直到今天,他仍然找不出任何词汇来描述自己最早进藏的那种“心甘情愿”。

  “当时年轻,不懂事,既好奇,又好胜。”韩书力怎么也忘不了自己最初进藏的那种亢奋和痴迷。他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一山一水散发着摄人心魄的美,亘古不变的圣山神湖有一种天然的魔力,时刻在震撼他的心灵。还有藏族同胞那雕塑般的形象,犹如磁石般吸引着韩书力,仿佛有画不完的速写、画不够的头像。只要有好景致、好形象,韩书力选好角度坐下就画,根本顾不上脚下是泥还是水。有一次,韩书力正在一笔一画勾勒时,突然腰下被一块石片打了一下,原来是一位路过的藏族妇女在提醒他。对方用手比划着他坐的地方,韩书力才注意到自己所坐的冰面被焐化,棉裤湿了一大片。这时,他领悟到了对方的好意。

  几十年过去,韩书力不曾忘记那个石片的温度。

  西藏自治区74个行政县,他和同事几乎全跑遍了,采风、摄影,不停地走、不停地记。吉普车抛锚了,几个人就跳到雪地里手抬肩扛,继续上路……

  然而,与美丽的自然风光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时西藏异常艰苦的生活条件。“那时的西藏对于外面人来说,还是神秘、荒寒与落后的代名词。记得我初次下乡,跑了17个县,居然买不到一把铝勺,只好以铅笔和柳条帮忙完成每日的两餐。后来有内地朋友来西藏问我要带点什么时,我都会说‘带两把勺子’。现在在我的藏品中,‘藏地勺子’是一大特色”。

  艰难岁月使用的“勺子”成为韩书力的珍贵回忆。那时下乡深入生活,如果不能按饭点赶回县、乡招待所去买“老三篇”---冻土豆、冻萝卜、冻圆白菜的乱炒和本地小麦和青稞“混搭”、碱放不匀又经反复蒸热的“出土馒头”,真就只剩下手攒着钞票、粮票喝西北风的份儿了。在县城唯一的贸易公司的货架上,能吃的东西似乎只有一种过期的印度饼干。

  尽管如此,韩书力和他的同伴仍然争着下乡、走进村寨,深入农牧区,与藏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韩书力回忆说,当年在吃“派饭”时除了糌粑和酥油茶,热情善良的藏族同胞还会给他们加个菜,把家中仅有的几枚鸡蛋拿出来招待他们。“当我们吃鸡蛋时,这些老百姓的孩子总是用一种渴望、怯生生的目光看着我们。时间长了我才知道鸡蛋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非常奢侈的食品,藏族村民是舍不得吃鸡蛋的,他们的孩子都吃不到,要攒到10个再拿到供销社换针、换线和其他日用生活品。”

  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金黄的树叶、雄浑的山峦……西藏的每一寸土地都绽放着光芒,弥漫着古老而神秘的力量,那无穷魅力让韩书力醉在其中,激发出无限的创作激情,与此同时,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藏族同胞的善良淳朴,强烈地吸引和感染着这位年轻画家。

  韩书力深深地爱上了西藏!“这里的冰雪和石头都充满着魅力,人在其中,就是融在荒寒的原野上都会有一种宁静的感觉,祥和而安宁,内心深处会灵动构思出一幅幅无比美妙的画面。”

  所以,当借调期满,西藏民族宫的同志和韩书力商量,要把他的关系从借调变成调动时,韩书力一口答应,心甘情愿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43年,直到今天;所以,当1982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临近毕业,已经取得留院任教资格的韩书力作出了一个令所有老师和同学都感到震惊的决定--回西藏;所以,当1989年韩书力受邀赴巴黎举办个人画展,法国朋友几乎是“恳求”韩书力留在巴黎时,韩书力依然选择回西藏。

  “离开时间越长,我越对西藏魂牵梦绕。”在完全可以离开西藏的境况下,韩书力却发现自己离不开西藏了。

  “西藏是我的艺术生命之源,离开西藏,我自己会枯竭,我的艺术源泉也会枯竭。”审视自己,韩书力知道他已经与雪域高原血肉相连,无法分割了,他也深刻地领会到诗人活佛仓央嘉措的“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那种牵肠挂肚的意境。

  “善取不如善舍,能舍而后有得”

  ---余友心

  1984年,韩书力根据西藏民间传说创作了连环画《邦锦美朵》,作为中央美院研究生班的毕业作品,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这让韩书力在画坛崭露头角。

  这套画在高丽纸上的作品,将远古彩陶纹的生动飘逸、汉画像的凝重空灵与藏地特有的图腾符号相融合,以此表现藏族风情的纯朴与俊俏,洋溢着醇厚的青稞酒香,彰显了韩书力把控形式美的超常天赋。

  始于《邦锦美朵》,韩书力开启了他在高原净土的艺术探索之旅。

  到西藏后,原本主攻传统水墨画的韩书力,走村进寨,接触到了大量西藏特有的宗教和民间艺术。“没有那个过程不可能有现在的结果,因为多年来奔走于各个牧场,徜徉于神山圣湖间,不断地去朝拜这片高天厚土,以及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勤劳、智慧、刚毅的藏民族的了解、认知与深层次的读解。”

  长时段大范围考察、采风经历,加之藏传佛教艺术体现的自然与人的和谐相适关系,深深影响了韩书力的内心世界与创作观,他将汉文化的气韵引入藏地绘画题材之中,融合藏汉美术传统进行现代重构不断探索形成的艺术面貌和风格逐渐形成了两种创作样式:布面重彩和黑地水墨。

  融合了西藏文化的韩氏绘画有着鲜明的个性--布面重彩画有一种从浓烈的色彩中散发出的禅意空灵,令观者感受到厚重的同时,品读出宁静与淡泊,1992年,韩书力创作的布面重彩《佛印》获首届加拿大国际绘画大奖--金枫叶奖;讲求墨分五韵的水墨画与藏地传统艺术神韵完成了一次“异质同构”,同时也赋予了韩书力绘画作品鲜明的个性,被赋予“韩氏黑画”的美名,这不仅填补了西藏当代美术创作上的一些空白,也引起了国内外对西藏当代艺术的广泛关注,更成就了他的艺术创作,2013年,韩书力创作的水墨作品《高瞻图》获得2013年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展银质奖。

  然而,韩书力是一位忙于艺术探索的赶路人,他并未就此止步,反而把目光投向更高远的艺术境界。

  上世纪90年代初,大概有两三年时间,韩书力索性掷笔罢画。他不是探险家,却历尽艰难险阻,他不是旅行家,却走上一条漫无止境的路,在广袤的高原大地上,在圣山神湖间踽踽独行,做着散淡的心灵之旅。

  当被问及云游历练的心得时,韩书力答道:“善取不如善舍!”

  “善取不如善舍”是韩书力做人与作画的信条:涉及做人,他舍弃了许多俗物俗趣,因为低调故而能耐得寂寞,细观其画全如其人。

  不经孤寂无由崇高。韩书力这种沉潜而内向的表现,是经过长期孤寂的创作历程体悟而来的。但在对西藏传统艺术的考察、研究、借鉴方面,他却是执着以求、极其善取的行家。多年来,他一次又一次地踏上高原漫游之路,投身于西藏民族民间文化的广阔天地,在无穷的发现与感悟中养精蓄锐,在西藏文化的高天厚土中深深扎根。

  “我喜欢简单但蕴含丰富内涵的生活,我生活、做事、作画就是这样,越来越简单,要做丰富的简单,有解读性。”简单的生活方式成就了丰富的艺术内涵。韩书力的创作源泉来自于厚重的积淀:长期以来,他专注于从历史的角落捡拾种种留有余光的旧物,经过智慧的加工再造,化腐朽为神奇;长期以来,他坚持不懈地阅读与冥想,从中获得创作灵感,独造属于自我的主体心境,凝聚穿墙破壁的创作功底,促发许许多多新作问世。

  能舍而后有得。当我们随着韩书力的心路踪迹步入他独放异彩的艺术空间时,便不难在心灵层面去接近他,进而感受和认同他的终极关怀和创作旨意。那是古远的部族文明、宗教文明与现代文明所撞击出的火花,是熔儒、道、释乃至现当代观念于一炉的天花雨落。他以心为镜,引天籁之音,呈大朴之境,融汇为心花意象。

  “舍,就是得;不舍,哪有得。放下,便得自在,我认为做人、做事和作画是同样的道理。”韩书力如是说。

  “我看你就‘嫁’给西藏吧”

  ---吴作人

  “43年前,作为一个普通的汉族青年,我到了西藏,遇见了藏族同胞与优秀传统的藏文化,并得到了他们的护佑、接纳与滋养,实在是三生有幸。我愿更加自觉地用生命长度,在万里高原上追寻、攀登那一座座圣洁的艺术雪山。”韩书力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来解读这个民族,融入这个民族,并为这个民族感动。同时,他用自己在西藏多年来对藏文化传统的苦修苦行和“善取不如善舍”的理念,来回馈西藏文化,回馈这个民族。

  中国文联副主席丹增说,40多年间,韩书力曾有多次机会体面地离开西藏,却最终选择了留在西藏,他与西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发现并培养了大批藏族中青代画家,推动了西藏美术事业的发展。

  进藏43年,韩书力有30多年是在西藏美术家协会担任领导工作。在任期间,他关注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发现和培养创作人才,繁荣西藏当代美术创作,归结为一点就是“出人才出作品”。正是在韩书力的努力下,西藏画家群体成就了当代西藏的绘画样式,形成了“西藏画派”。作为“西藏画派”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韩书力发掘、扶植和培养了不少西藏新一代的绘画艺术人才,涌现出了一批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中青年画家,他们频频在国内外举办个展,与西藏绘画艺术一起逐渐为外界所接纳和熟知,韩书力称他们为西藏的“招牌画家”。

  2004年,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了西藏当代绘画邀请展《雪域彩练》。2011年,民族文化宮再次举办盛大的西藏当代绘画邀请展《大美西藏》,使西藏画家有机会向社会展示他们崭新的艺术风貌。他们为广大观众送去了惊喜,也收获了自信和激励。

  一向谦和、儒雅、淡定的韩书力却总说,他只是为他们铺铺路、搭搭桥罢了;奉献的只是他的失败教训,让他们少走弯路而已。

  将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纳入韩书力的做人准则中去衡量,可以说,他把“善舍”发挥到了极致。

  同样,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韩书力,一直致力于推动西藏文化保护,多次在提案中呼吁成立西藏美术馆。他说:“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西藏当代美术有队伍、有成就、有较大的社会影响。但由于没有展示与研究机构,而陷于缺少积累的尴尬境地。西藏的艺术作品亟须一个对外展示的平台,期待西藏美术馆早日落成,这是我们多年孜孜以求的梦想。”

  令韩书力欣慰的是,今年西藏美术馆建设被写进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终将变成现实。

  特别是对于如何保护和传承唐卡艺术,韩书力不遗余力。从2012年开始,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下,韩书力与自治区内外80多位藏汉艺术家开始创作百幅新唐卡,探索如何用唐卡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表现新的主题,2014年4月30日首批以反映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历史巨变为主题的西藏百幅新唐卡作品,历时两年创作完成,并通过专家组验收,第二批展示西藏自然人文风光以及高原动植物的新唐卡创作也已启动;2014年9月26日,首届中国唐卡艺术节开幕,担任艺委会主任的韩书力和专家们一起从全国五大藏区近千张作品中精选300幅展出,一时间,齐吾岗巴派、勉唐派、钦孜派、勉萨派、噶玛嘎赤派、康赤派、安多强巴写实派等各风格流派的作品齐聚拉萨八廓街夏扎大院,精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唐卡艺术中心同期成立,“唐卡艺术可以说占据西藏当代文化美术建设成果的半壁江山。成立中国唐卡艺术中心,既可维护唐卡画家、民间画家的基本权益和利益,也可成为一个向海内外介绍西藏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成果的平台。”韩书力给唐卡艺术中心这样定义。

  1992年春,韩书力去北京西郊拜望大病初愈的恩师吴作人先生,并向吴先生简要汇报西藏美术队伍的情况。吴先生问他有无回中央美院的打算,韩书力摇了摇头。吴先生欣慰地说:“我看你就‘嫁’给西藏吧”。

  这,遂成中国美术界的一段佳话。

  西藏,成就了韩书力,韩书力也以自己的艺术奉献,使西藏民族文化传播得更远。

  ◆韩书力简介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画院副院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西藏文联名誉主席、西藏美术家协会主席、西藏书画院院长。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