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北大学侨寓城固记》纪念碑复立
2023-05-04 16:34:23 未知
4月27日上午,西北大学举行了《国立西北大学侨寓城固记》纪念碑复立仪式。
仪式上,校史专家姚远教授介绍了《国立西北大学侨寓城固记》的历史背景,后序创作者刘卫平教授、碑文攥写者岳峰教授分享了创作感受。
(滑动浏览)
姚远
85年以前的1938年3月16日,因为日寇逼近西安东大门,西北大学的京源前身--由平津“四校一院”合组而成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全体师生,徒步千里,翻越秦岭,南渡汉中。迁徙途中的1938年4月2日,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同一电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4月20日最终落脚陕南城固,并于1939年8月8日改为国立西北大学。从1938年4月20日落脚城固至1946年6月11日行政中心迁离城固,首批迁移教职员开始在西安校址办公,城固校本部改为留守处。在城固办学八年一个月零 21天。
为纪念“西大”在城固的八载岁月,学校委托中国文学系主任高明教授撰文,校长刘季洪于1946年4月30日在校本部立石,以为永久纪念。
此碑与西南联大告别昆明时由文学院院长冯友兰于1946年5月4日所撰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为两大抗战名碑。二人均将战时大学迁徙远溯至古代的三次南渡,冯友兰还将西南联大列为第四次南渡。然而,不同的是,古代的三次南渡皆未北返,西南联大却全部北归,西北联大则化身为“国立西北五校”,特别是国立北平大学成为战后唯一未能复员的综合性大学,可谓“遍插茱萸少一人”。如张岂之先生所说:“无论是西南联大的南渡北归,还是西北联大的扎根西北,都是抗战时期大学精神的最高表现。”
因此,此碑的另一个意义是: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发祥地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和开埠较早的东南沿海文化的一次历史性融汇;它重启民族发祥地周秦汉唐文化的发育、激活了自宋元明清以来渐趋式微的西北文化,注入新的现代元素;它见证了邵力子早在战前即力主北平大学迁陕改为西北大学的远见;它见证了西北大学京源播迁丰镐,陕源借势再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华丽转身为西北高等教育之母的伟大一幕;它见证了文理工农医师范综合--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在祖国大西北的展布和一举扭转“重床迭屋”式高等教育畸形布局的伟大历史过程;它见证了西北大学发扬民族精神,融汇世界,肩负西北建设重任教育理念的形成;它见证了西北大学矗国之偏隅,立世之栋梁,开启丝路考古,接收南海诸岛,将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从平津向西北推进数千公里的广袤办学范围和宏阔学术视野。
这就是此碑所载,这就是此碑的意义!
姚 远
2023年4月27日
(滑动浏览)
刘卫平
在我的老家,人们赞叹某人或某行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干成了极不平凡的事业,往往用一句话比喻:“冰窖里炼出了一炉好钢。”我觉得用这句话形容百廿西大的办学历程和成就,也是再也合适不过的了。
侨寓城固八载,办学成就丰实,令声远扬八方,正是西大炼出的好钢之一。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告别京津,转徙长安,再越秦岭,寓教汉上,千万人执守“公诚勤朴”校训,百折不挠,扎根西北,以作育人才、建设学科、推进科研、传播文明为己任,克服了今人可以想象和难以想象的种种磨难,作为卓越,成就非凡,不仅为战胜暴寇、为多难兴邦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多方面贡献,也锻造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西大精神。个人以为,这种昭示来者代代承传的精神,与兄弟院校的“西迁精神”一样辉光闪耀,弥足珍贵。
1946年4月,在西大回迁西安之际,由高明教授精心撰写、刘季洪校长张主立石的《国立西北大学侨寓城固记》,正是西大城固八年可歌可泣办学历程的简练而生动的书写。每一次拜读这个历史文本,都能强烈感受到书写者灯下挥毫时慨当以慷的情感体温和磅礴喷涌的精神呼吸。在庄正典雅的字里行间,挺立着、跃动着无数先贤--校长们、师长们、职员们、学生们、当地父老们自信、坚毅的面孔和昂扬、豪迈的身姿。鲁迅先生曾动情地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想,西大这些先贤的作为,也堪为“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注脚。我们崇仰他们,不只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更是为了赓续和光大他们奠定的西大文化传统。
作为当今西大人的一员,能先后为百年校庆、110年校庆、百廿校庆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文字工作,不才深感与有荣焉。这次受命撰写《重镌国立西北大学侨寓城固记后序》,心情格外激动,数日含笔腐毫,一字未敢率尔。当写到“其文溯往古、纪时局、述寓迹、申大义,情辞恺切,遗响悠远”时,我在电脑前向高明先生由衷致敬。当落笔于“值兹百廿华诞之际,重镌斯文于此,冀我广大师生踵武先哲,永铭校训,敦品励学,崇实笃行,不负使命,再铸辉煌”时,我既想替先贤们说出殷切期望,更想代21世纪的西大人道出炽烈心声。
最后,我要感谢校庆委员会的信任,感谢艺术学院岳峰教授的精诚合作!
刘卫平
2023年4月27日
(滑动浏览)
岳峰
历时八个月的重镌“国立西北大学侨寓城固记”在校领导的重视指导及校庆办、校友会、制作厂家和诸同仁的通力协作下,今天终于落成揭幕了。首先我向此碑的落成表示由衷的祝贺!向在完成这项工作中给予大力协同的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很荣幸受校庆办委托,我担当了这项工作的设计、碑文书写及工艺监制工作,现将设计、创作、制作等情况向大家汇报如下:
一、关于形制、材质、工艺方案的选定
关于碑的形制,根据清末民国至今的碑刻铭石的时代发展特征,共拟定了现代界碑式、校园石雕文创式、古典碑刻式三种预案。其中,现代界碑式就是我们在文物保护场所常见的“二层台加一束腰底座和一块长方形碑身构成的形式。优点是简单明了,缺点是具有明显的指示与标识倾向。与我们所立之碑的历史文化意义及作用不符合,因而否定。校园石雕文创式是以”书卷螺旋式展开“为造型的一种文创构思方式。优点是时尚新颖、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缺点是缺乏历史意味,因而否定。最后选定的方案是古典碑刻式,也就是大家现在看见的这个形式。选定的理由是:
第一、这种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构成完整的传统形式,包括青石材质,传统人工雕刻工艺,显得庄重、古朴、典雅,与碑文当时所反映事件的庄重性、历史性、纪念性、时代性比较吻合;
第二、与本次重镌此碑的隆重纪念意义比较吻合。
所不同的是:碑首采用了现在西北大学的校花玉兰花为纹样,代替了清代及以前封建王朝时期的螭首纹样;以玉兰花纹样的须弥座底座代替了以前的龟趺底座。既体现了历史感和重镌的时代节点,又避免了与时代及所表事件不相切合的荒唐之弊。碑身的尺寸,以120公分的底座长度,寓意西大120年的历史与积淀;240公分的高度寓意西北大学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以碑首99公分的长度,寓意西大天长地久,久久辉煌!
二、关于碑文书写及版式选定
原碑文所记的民国35年,已属民国末期,其时书风仍有前清余风,虽有魏碑之尚,但刻石匾额之作仍多延续乾嘉时期的尚”欧“书风。因此,此碑的书写选用了以”欧“为主的楷体书风以协当时,同时加入了自身研习楷体多年的力通气贯、沉着宁静,骨肉相生,含蓄凝练的个人意趣。其目的是为达到庄重典雅、宁静清新的”质与文、形与意、功与用“相结合的完美效果。碑文版式则以”记“与”序“的主次、布局的疏密与碑文的传统格式三者相协调相统一的原则,并与姚远教授,刘卫平教授共同商榷后排版定稿。
版式排定后,在具体的书写过程中,诵其文、感其迹,敬仰之情油然,深感笔重千斤,按当时所允时限,夙夜创作,一时不敢懈怠,完成一稿需用时4天,最后三易其稿耗时半月而成。
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从这项工作之始的设计构思、到谋篇创作,再到字样纹样的制作篮图和最后的工艺监制等全部环节,虽已竭尽全力,但限于个人水平及传统镌刻工艺的不易和承继之限,不足之处再所难免,敬请大家多多包涵!
谢谢大家!
岳峰
2023年4月27日
合影
2022年8月,在庆祝建校120周年华诞之际,西北大学师生校友发起了”致敬双甲子·重走南迁路“主题骑行活动,从西安出发到达西北联大办学旧址汉中城固, 探访办学旧址,有感于对先贤的崇敬和对校史的铭记,在城固方面的支持下,多方寻找《国立西北大学侨寓城固记》原碑石无果,遂酝酿复立纪念碑。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姚远教授、刘卫平教授、岳峰教授的精心策划和认真打磨,也有9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全体校友的大力支持,以及校庆办同志们的共同努力。
《国立西北大学侨寓城固记》纪念碑原碑是1946年国立西北大学告别城固、回迁西安前夕在城固办学讲舍塑立。碑文由时任中国文学系主任高明教授撰写,时任校长刘季洪于1946年4月30日立石。在建校120周年之际,由我校98级、9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全体校友捐资复立《国立西北大学侨寓城固记》纪念碑两块,均为青石材质,高240公分、宽120公分,由文学院教授刘卫平撰写后序,艺术学院教授岳峰书丹,分别复立于我校长安校区校史文化广场和汉中市城固一中校园内。
国立西北大学侨寓城固记
昔周有狄人之乱,不定于邰,转徙其族;公刘率而之豳,亶父至于岐下,王季文武继之,貊其德音;而文教遂东,浸渍于齐鲁,蔚为有周一代八百年之盛。晋为五胡所逼,幽燕失守,河洛为墟;衣冠南渡,集于江左,挥新亭之痛泪,振玉麈之风流;而三吴文教遂丕着于中国。宋因女真为患,长江天堑,不能限北人之马足,临安帝都,不能庇奔至于播越;避寇之士,南进益深;而文教乃广被于七闽。盖我华族,每遘外祸,辄于士类流离之时,开文教更新之运。稽诸往史,历验不爽。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岂不然哉?迩者东夷扇毒,猾乱华夏:首据关东势胜之地,续骋兵家谲诈之谋;陷冀鲁,取吴越,蚕食中原,鲸吞南国;名城尽下,海内骚然。于是北雍学者,右学诸生,痛夫蕃卫之失,耻与非类为伍,或驱车崄路,或徒步荒原,或褰裳涉水,或策杖攀崖,餐风宿露,戴月披星,载饥载渴,载驰载奔,以莅止于陕西之城固。喘息未定,父老来集,劳之以酒食,慰之以语言,荫之以宇舍。于是弦歌不复辍响,绛帐于焉重开,问学之士,闻风而至,咸以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相与期勉,彬彬乎一时称盛!城固者,北凭秦岭,南倚巴山,中通汉水,号为乐城。垒垣险塞,敌骑望之而不前;平畴沃野,民食资之以不匮。正业居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于其间,此诚所谓乱世之桃源也。益以吊张骞之故里,可以发凿空之遐思;展李固之荒茔,可以砺忠贞之亮节;望湑水之奔流,知贤者之泽远;颂桔林之荣茂,想骚人之行洁;登樊哙之台,思鸿门之宴;对子房之山,慕赤松之游。盖进而经纶天下,退而保养性真,无不可供学者之取资焉。唯是大学莅止,风气聿开;平章世事,则谠论出于鸿儒:讲诵道艺,则名言绎于硕学;谈宇宙之玄秘,则极深而研几;论文辞之奥窔,则发微而抉隐。他如搜奇考古,则西北文物灿然备陈;格物致知,则陕南花木纷焉入览。于是村童野叟,扩其见闻;田父蚕姑,益其神智;蚩蚩群氓,乃睹冠冕之盛;济济多士,益见宫墙之美。文教溥被,迥迈寻常。岂非姬周晋宋故事之重演,所谓因祸而得福也哉?今敌酋成禽,寇军解体,日月重光,典制渐复。国家定百年之大计,将迁校于西安;师弟怀八载之深情,辄萦思乎城固。爰就讲舍旧址,鸠工相石,镌辞铭念。后之考世运之兴替,文教之盛衰者,其有取于斯文!
国立西北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高明教授撰书
校长刘季洪于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三十日立石
重镌国立西北大学侨寓城固记后序
一九三八年三月至一九四六年五月,西北大学寓居陕南城固。风雨八秋,艰辛万状,而师生治学济世之忱愈炽,育才兴邦之志益坚。设帐汉滨,藉资于地利;行远自迩,端赖乎人和。经年所为之荦荦大者,俱见文学系高明教授所撰《国立西北大学侨寓城固记》,旋由校长刘季洪先生张主立石。其文溯往古、纪时局、述寓迹、申大义,情辞恺切,遗响悠远。原碑立于彼时校本部居址,今已不存;原文载于校刊第廿二期,弥足珍贵。自逥迁西安于今,岁逾七十六载,西大高教事业与时俱进,成就丰实。《道德经》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西大校史,尤彰其理;抚今追昔,感激何多。值兹百廿华诞之际,重镌斯文于此,冀我广大师生踵武先哲,永铭校训,敦品励学,崇实笃行,不负使命,再铸辉煌。
西北大学文学院 刘炜评教授 补叙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 岳峰教授 书丹
西北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委员会 刊石
二零二二年十月十五日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