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明镜高悬

2023-05-19 13:54:03 未知

  来源:人民网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孙持雄绘制《明镜高悬包青天》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0daf1bcda2410eea84e8f52f8b3f60a5.jpg

辛巳岁赞包青天五律

素晖悬暗夜,黑面月如钩。

百姓伸冤屈,权臣结怨仇。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民愿诚吾愿,终无负孔周。

  黄德劲先生诗评:

  为官不易,为清官尤其不易。千百年以降,能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清官,铁面无私,明镜高悬,深入人心,口耳相传,而为世代敬仰,香火以祭者,凤毛麟角焉。包公首屈一指,民之青天也。彬宇先生五律,描摹感慨,意在语后,直言“清官”之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民愿诚吾愿,终无负孔周。”

  清官要清心,要直道而行,要以民愿为吾愿,要终身践履孔周之大道,做天地一公仆。其难也?岂非难也?环视古今,几人能够?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北宋名臣,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天圣五年(1027年),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

  包拯多次弹劾权贵,直言敢谏。以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于枢密院视事时,忽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仁宗亲临吊唁,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世有“包待制”“包龙图”之称。

黑面红心月朗乾坤

  “素晖悬暗夜,黑面月如钩。”十分形象的诗语,勾勒出暗夜清辉,月朗乾坤之景象。黑面人一张黑脸,黑的是残民以逞的恶人,让其心生畏惧;月如钩一弯月牙,透出的是心朗气清的光明与正气,让百姓敬仰爱戴。但其实,包公真的黑吗?

  《包公原来是这样》(李开周著,中国法制出版社)一书对此有过系统梳理,择其重点如下:

  清代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中写道,包公刚出生时,是个“黑漆漆、亮油油、赤条条的小儿”。“赤条条”不奇怪,我们每个人出生时都是赤条条的。但是“黑漆漆”和“亮油油”则说明包公肤色很黑,黑得发亮,有点像黑人。2017年春节,巴黎唐人街彩妆文艺游行,“王朝”和“马汉”挎着腰刀,举着“开封府”金字招牌,黑面“包公”居中而立,扮演者正是一位黑人青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台湾地区根据《三侠五义》改编制作了一部电视剧《包青天》,由金超群先生主演包公,两道浓眉,三绺长髯,眉间一弯月牙,方形阔口国字脸,扮相很酷,可是也很黑,一张黑脸如同镔铁,不怒自威。

  京剧里包公的扮相就更黑了,除了脸颊黑里透红,额头上画了三道弯弯曲曲的白色图案外,整张脸都是黑的,如锅底,如焦炭,如墨水打翻在宣纸上。没看过包公戏的外国人初见包公登台,会觉得眼前一黑,误以为停电了。

包公真的这么黑吗?

  现在北京故宫南薰殿里藏有包公的画像,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红袍,双手捧着一块白色笏板,狮子鼻,方海口,大耳垂轮,胡须微微发白,闭着嘴,面带微笑,那脸色是淡黄的。

  河南开封包公祠有一尊包公塑像,六七十岁的样子,在正大光明匾额下面正襟危坐,长须长眉,面庞清瘦,白里透黄,鼻直口方,年轻时肯定是个帅哥。

  安徽合肥包公祠也有一尊包公塑像,跟开封包公祠那尊像的造型非常相似,只不过头顶上的匾额由“正大光明”换成了“色正芒寒”,屁股下的椅子由有靠背有扶手三面包围变成了只有靠背没有扶手。

  您看,无论画像还是塑像,都不同于电视剧里的包公和话本小说里的包公。

  包公是古人,古代没有照相技术,流传下来的画像与塑像并不一定符合历史真实。还好历史上有人对包公的长相进行过文字上的简单描述,总共只有六个字:“面白皙,有丰仪。”“面白皙”,说明包公长得不但不黑,还很白。“有丰仪”,说明包公很胖,大概属于膀大腰圆那种形象,倒有些像《包青天》的主演金超群先生。2009年,新版《包青天》再度登场,主演还是金超群先生。据金先生说,为了出演新剧,他疯狂减肥二十多斤。其实他不用减肥,也不用化妆,只需本色出演,就符合包公白白胖胖的真实形象。

  “面白皙,有丰仪。”这就是现存文献中唯一描述包公长相的可靠记载。为什么这条记载可靠呢?因为它出自宋朝人张田之口,而张田是包公的门生兼儿女亲家。包公活着的时候,曾经多次向朝廷举荐张田。包公去世以后,张田亲自整理出版了他的文集,并先后为他的妻子董氏和儿媳崔氏撰写了墓志铭。两人的关系如此亲密,张田的记载当然是可靠的。

从白面书生到黑脸包公

  本来白白胖胖的包公,怎么会变出一张黑脸呢?这要从话本小说和戏曲版本的不断演变说起。

  包公是宋朝人,他的故事从宋朝就开始流传。

  南宋小说集《醉翁谈录》中有一则《红绡密约张生负李氏娘》,讲的是张生与李小姐私奔,后又负心薄幸另娶他人,李小姐找到包公告状,包公为她主持了公道。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中有一篇《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讲的是宋朝故事,看行文语气也是由宋朝话本改编而来,开头就说东京汴梁遍地盗贼,直到包公做了府尹,地方治安始得清净。

  此外还有一则宋话本《合同文字记》:开封府闹灾,居民刘添瑞外出逃荒,临行前与哥哥刘添祥立下合同,约定家产归兄弟二人共有。后来添瑞病故,添瑞的儿子刘安住回乡认亲,哪想到伯父刘添祥为了独霸家产,拒绝认亲,还把侄子刘安住打伤。刘安住去开封府衙告状,包公亲自审理,弄清了真相,惩处了刘添祥,表彰了刘安住。

  以上三种话本小说里都出现了包公,但是并没有提到包公的长相。包公是黑是白?是俊是丑?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一个字都没说。

  元朝包公戏非常兴盛,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几种,包括关汉卿创作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李行道创作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武汉臣创作的《包待制智赚生金阁》,以及迄今已不知编剧姓名的《包待制陈州粜米》《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王月英月夜留鞋记》《叮叮当当盆儿鬼》《神奴儿大闹开封府》等。这些剧本将包公形象不断加码,给他装备了势剑(相当于尚方宝剑)和金牌,让他拥有了昼断阳间、夜断阴曹的超凡能力,但是仍然没有具体刻画包公的面容。其实元代演员在舞台上饰演包公的时候,已经有了相对程式化的扮相,可惜没有行头和图画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以说唱为主的包公词话开始流行,包公在文字记载中逐渐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成化年间(1465-1487年)词话唱本《包待制出身传》是这样刻画包公的:

  末遇三郎生得丑,八分像鬼二分人。

  面生三拳三角眼,太公一见怒生嗔。

  头发粗浓如云黑,两耳垂肩齿似银。

  鼻直口方天仓满,面有安邦定国纹。

  鼻直口方,前额饱满,头发粗黑,两耳垂肩,一双三角眼,脸上长着三个拳头一样大的肿瘤,二分像人,八分像鬼,长相奇丑。

  时明代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包公故事集《新刊京本通俗演义全像百家公案全传》刊行,这是第一部专门叙述包公断案的短篇小说集,也是目前所知第一部将包公刻画成黑脸大汉的艺术作品。本书第七十回《断斩王御史之赃》写道:

  (王御史与徐监官)正饮酒间,忽一黑汉撞入门来。王御史问:“谁人?”黑汉道:“我是三十六宫四十五院都节度,今日是年节,特来大人处讨些节仪。”王御史吩咐门子与他十贯赏钱,赏之三碗酒。那黑汉吃了三碗酒,醉倒阶门前叫屈。

  这位醉酒的黑汉,正是包公包青天。

包公变黑有什么用

  包公是合肥人,合肥古称庐州,庐州有一个地名叫香花墩,香花墩上有一座包公祠,祠中塑有包公肖像。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庐州知府张祥云去包公祠参拜,见到循循儒雅、白面长须的包公像,忍不住感叹道:“公肖像满天下,向时所见,皆棱角峭厉,使人汗骇僵走不敢仰视。今奉命守庐,拜公遗像于香花墩上,岳岳怀方,和蔼溢于眉睫,无外间妄塑非常状。甚矣,人之好怪也!”包公塑像遍布全国,大多很丑,让人看了冷汗直流,不敢仰视,腿肚子转筋,走不了路,跟见鬼似的。现在我奉命出任庐州知府,来到香花墩上参拜包公,见到的却是不一样的塑像,身躯伟岸,面容和蔼,眉目之间,甚是可亲,完全不是外面常见的那副怪模样。哎,世人真是喜好古怪啊!

  包公本来并不黑,文艺作品让他变黑;包公本来并不丑,文艺作品故意把他塑造得很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正是因为“人之好怪”的心理。

  传统文艺作品中,异人必有异相。比如,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仁,刘备的手臂出奇地长,二郎神多出一只眼,安禄山脚底三颗痣,秦琼脸色黄似蜡,钟馗五官丑似鬼,孙权碧眼,刘墉驼背,清代评书《白眉大侠》的主人公徐良从小就长着一对雪白雪白的眉毛……

  不但文艺作品喜欢夸张渲染,就连我们的史书也这么写:老子在娘胎里待了八十一年;孔子的头顶有一个大坑;汉高祖左腿上黑痣密密麻麻,不多不少刚好七十二颗;汉光武帝额头上有一块骨头高高凸起,好像犀牛长了角;隋文帝杨坚呱呱坠地,“头上角出,遍体鳞起”。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时,“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此后的宋太祖宋太宗、明太祖、明成祖、清太祖、清世祖……凡是在位时建功立业、略有出息的君王,出生时的场面都很壮观,不是“红光绕室”,就是“白虹贯日”,或者父母晚上做噩梦,梦见一只大龙飞到怀里,怎么赶都不走。总而言之,一个伟大人物出生,十有八九会有异象,否则跟你我一样寻常,怎么能显出伟大不凡呢?

  像史书上的许多伟大人物一样,包公落地时也有异象。《三侠五义》第二回描写,包公诞生那天,他的父亲包员外梦见半空中祥云缭绕,瑞气千条,猛然间红光一闪,面前落下一个怪物:“头生双角,青面红发,巨口獠牙,左手拿一银锭,右手执一朱笔,跳舞着奔落前来。”包员外大叫一声醒来,刚好小丫鬟跑进屋报喜:“员外大喜,方才安人产生一位公子,奴婢特来禀知!”而根据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先生播讲的评书《包公案》,包公乍出娘胎,竟然是一个圆滚滚的肉球,被他父亲一刀劈开,从里面跳出一个小黑孩……

  包公被刻画得那么丑、那么黑、那么古怪,完全不迎合审美标准,但是符合艺术规律。第一,越是丑怪的艺术形象,越容易被人记住;第二,面恶心善,色黑质白,形容丑怪而心地正直,可以形成强烈的艺术反差;第三,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那样,传统受众对伟大人物心怀期许,希望他们一出生就跟普通人不一样,为了满足大家的期望,登上舞台的伟人要么很帅,要么很丑,包公只是凑巧被描画得很丑罢了。

  不过电视剧《包青天》里的包公并不算丑,只是肤色有点黑,以此昭示他的铁面无私。如果像京剧脸谱那样出镜,如果像成化唱本《包待制出身传》那样“八分像鬼二分人,面生三拳三角眼”,则过于违背现代观众的审美标准,是会损失很多收视率的。

额头上的月牙是怎么来的

  就我们现代人而言,电视剧《包青天》里的包公扮相最为深入人心:国字脸黑里透红,不怒自威,三绺长髯胸前飘散,额头上还有一弯小小的月牙。自从这部剧热播以后,后来拍的《新包青天》《少年包青天》,以及周星驰主演的《九品芝麻官》里模仿包青天的包龙星包大人,额头上都有一弯月牙。

  进入清代,京剧舞台上的包公终于有了月牙造型。例如,《清升平署戏曲人物扮相谱》与《清宫戏画》中收录的包公脸谱均为黑脸红后,白眉入鬓,一弯月牙占了半个前额。此后金少山、裘盛戎、董俊峰、侯连英等名角饰演包公时,额头上也都会勾画月牙,其区别仅仅是月牙的形态或大或小,月牙开口的方向或左或右而已。

  现在问题来了:历代都有包公戏,为什么到了清代才出现月牙呢?原因可能有三个:

  一、清代包公信仰更加盛行,包青天“日断阳,夜断阴”的形象被进一步神化,于是象征“阴朝”的月亮就出现在了包公头上。

  二、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原先盛行于满族与蒙古族的原始巫术随之对中原文化产生影响,萨满教中那些镂刻或者漆画日月造型的驱傩面具渐渐影响到戏曲舞台上的脸谱造型,包公戏与巫术相杂糅,面具上的月牙就被挪到了包公头上。

  三、清代男性的发型与前朝不同,前额头发剃得溜光,扮演男角的戏曲演员必须在前额上勾画某些图案,否则会显得空荡荡。于是,灵官的额头多了一道闪电,哪吒的额头上多了一个红点,朱温的额头上多了一片云朵,包公的额头上多了一弯月牙。

  总而言之,包公是在清代戏曲舞台上定型的,过去的戏曲造型影响了后来的影视造型,过去的包公戏影响了后来的《包青天》。不过《包青天》的主创团队并没有完全照搬戏曲造型,仅仅保留了黑脸和月牙,并且将大得夸张的月牙缩小成一个小小的疤痕,同时还非常果断地舍弃了包公脸谱上那对白眉毛。假如不这样取舍,直接让包公以脸谱造型出镜,可能会吓坏小朋友。

  其实关于包公的传说还有很多,比如奎星下凡,比如黑虎星再世等等。这完全反应了黎民百姓最真实朴素的心理:这个世界上唱黑脸的并不多,所以让那些贪赃枉法、胆大妄为、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的坏蛋四处横行,无法无天。黑脸的包公不怒自威,自然可以震慑各种妖魔鬼怪。而那一轮月牙,既是光明的透射,又暗喻着神灵的昭示,让为恶者胆战心惊,让喊冤的百姓如遇神佑。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个世界上的非凡人物,自有一些非凡的貌相与传说。而这些完全基于其非凡的作为。同时在形象与作为的不断的演进中,二者又水涨船高,互促互进,从而愈加神奇神秘,让人仰望追随。

不畏权贵 真爱百姓

  做一名清官,要有胆,要敢于碰硬。而这胆与敢,建基于爱,对百姓深挚的爱。“百姓伸冤屈,权臣结怨仇。”欺压百姓的人被罢免驱逐了,老百姓自然会热烈欢呼,而被扳倒拿下的人,自然也会记下仇怨,寻机报复。这对清官尤其具有挑战性。

  包公是如何亲民、爱民的?又是如何刚毅正直,伸张正义的?

  《宋史·包拯传》: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简译之:包拯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则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谁说黄河不能清?包公能让黄河清。包公的眼里揉不得沙子,所以一切蝇营狗苟者,必然见了便惊惧。包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人做起,明辨是非,铁面无私,绝不徇私舞弊,搞亲疏有别。比如拆毁豪门的别墅以疏通河道: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包公被任命权知开封府。即当开封府尹。开封府是管理首都的最高行政机关,人称天下首府,天府。除了管理京城十九厢、一百三十四坊外,还管理着京畿十七县、二十四镇。工作任务极为繁重。繁重到什么程度?据载,开封府的铜官印,因为磨损厉害,每年要换一颗新印。每月用秃的毛笔就有一箱。

  此时包拯五十八岁,已是名副其实的老包公。包公上任才几个月,刚到六月,天公不作美,开封连降大雨,蔡河(又称惠民河)暴涨,直淹京城。据《宋史》记载:洪水丛安上门(也称戴楼门)灌入,直冒城郭,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区,城中系渡人。

  关键时刻,包公指挥若定,雷厉风行,一面组织军民抗洪抢险,保城安民;一面组织人员查找蔡河泛滥原因,以便根治,永绝水患。很快原因查明: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康熙开封府志·名宦上》

  这还了得?包公一声令下,将所有跨河的楼台、花园、水榭等,统统予以拆毁,以泄水势。河道一通,威胁解除,京师军民拍手称快,欢呼赞扬之声,响彻大地。个别中官势族,伪造地契,私增步数,与包公纠缠。谁知包公十分认真,亲自度量,揭露他们弄虚作假的行为,并上奏皇帝,一一进行惩处。还组织人力、物力,疏通了惠民河,解决了多年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包公威名大震,如史载: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意思是说,包公成了显官巨宦闻名丧胆的铁腕人物。同时,也成了百姓心目中敢于除暴安良的“包青天”。

  类似的事例有许多。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宋史·包拯传》)

  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随后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杀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盗贼听了又吃惊又佩服。

  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包公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李良学讲包公》写道:

  这件事看来并不大,为什么影响这么大呢?原来端砚极为名贵,在唐代就是朝廷贡品。士大夫视端砚如至宝。唐代名臣魏征有一方端砚,平时收藏起来,只有为朝廷写奏章时才用,临死还嘱咐家人以此砚陪葬,可见他多么喜爱了。

  端砚石质温润,纹理细密,发墨快而不涸,研墨不滞不损毫,书写流利生辉。至宋代制作更精,仍是年年向朝廷进贡。但制砚工人极苦,一方好砚石采掘艰难,还有生命之忧。工人为了进贡,苦不堪言,生活不保,甚至家破人亡还完不成任务。其实,朝廷每年征收砚台并不多,主要是地方官层层加码,增加几十倍的数额,才给工人造成了苦难。

  包公知道实情后,立即下令,只按贡砚数额征收。任何人,包括他自己,不准向工人索要一方端砚,违者严惩不贷。此告示一出,端州制砚工人奔走相告,拍手称快,称包公为“包青天”。

  包公是著名书法家,《书史会要》一书曾著录其大名,并收入其书法作品。宋人称包公书法:

  笔法端劲,翰墨间风流蕴藉。--《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03

  包公身为端州知州和书法家,对端砚自然是喜爱的。但他是亲民官,亲民、爱民是第一位的,绝不会盘剥百姓,中饱私囊,三年任满,居然“不持一砚归”、返回京师开封,实在难能可贵。什么是“清官”?断案公正是清官,清正廉明,爱护百姓,同样是清官。

  据说,包公离任返回京师时,端州砚工心里过意不去,为了对包公表示感谢和敬意,合伙精制了一方端砚,嘱咐包公的书童包兴收好,待回到京师再送给包公。谁知,包公返京时乘船走到羚羊峡,顿时黑云密布,狂风骤起,电闪雷鸣,暴雨从天而降,乘船旋转不前,危险万分。船上有人说:“咱们谁做了亏心事了,惹得上天发怒了?”一句话提醒了包公。他命令检查行装,有无违禁品。包兴无奈,拿出一方用黄布包裹的端砚,说明了原委。包公接过端砚,向端州百姓深深鞠了一躬,随手将端砚掷进了江中,并说:“包某决不带走端州百姓的一石一物。”说来奇怪,顿时风停雨收,天晴气明。不久,百姓发现包公掷砚处出现一个小品绿洲,便起名“砚洲”。后来,高要县百姓修建了一座“掷砚亭”,来纪念包公的高风亮节。为此事,还专门在高要县城门上刻一副对联,后又刻写于端州署衙大门两旁:

星岩朗耀光山海 砚渚清风播古今

  包公掷砚的传说,尽管有许多神话色彩,但包公清正廉明,身为知州和书法家而不贪一砚,却是史有明载。包公在那种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的封建社会里,不贪一砚,更显其清官本色。七十年代,合肥清理包公墓及其子孙墓的陪葬物中,仅有一方普通的砚台而没有端砚。《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发表了《包公掷砚》一篇文章,肯定包公不贪一砚的美德,称其居官清廉爱民,足资借鉴。

  对待自己人,包公同样毫无偏私,不假辞色。

  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包公五十五岁,独子包纞病故。老年丧子,人生大不幸,便请求朝廷辞去河北都转运使职务。宋仁宗为了照顾安慰包公,先任命他知扬州,未到任便改任刑部郎中、知庐州。

  包公任职庐州二年,为家乡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如免除“讨转业”,即不交纳房地产转让费,解决粮荒,救济灾民等,官声极好。其中有件事,影响很大。据司马光《涑水记闻》一书记载:

  包希仁知庐州,庐州即乡里也,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挞之,自是亲旧皆屏息。--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

  包公在故乡为官,亲朋故旧狐假虎威,乘势欺扰官府。有次包公的从舅犯法,仗势霸占了乡民田产,人家直接告状告到了庐州府包公那里。包公毫不容私,依法办事,直接把从舅传到大堂,审问明白,板子伺候。此事一下子“上了热搜”,意见派分成两帮:

  一派认为包公太过分,舅父属于近亲长辈,退还田产也就是了。毫无疑问,这是近亲派;另一派当然是群众派,纷纷叫好,大获赞扬,称包公“外甥有理打得舅”,应该打,还敲锣打鼓给府衙送了一块大匾“庐阳正气”。后来,“外甥有理打得舅”这句话,逐渐演变为一句成语,流传至今。因此“包公有理打得舅”不是演义,也不是评书小说,而是历史上的一件真事。千百年来,百姓都说包公铁面而无私,执法如山,包公打舅就是铁证。试想,古今中外官僚成千上万,有几个外甥依法敢打娘舅的?

  《李良学讲包公》还列举了一个爱百姓的事例。

  当时,端州濒临西江,洪涝灾害不断,疫病流行。原因是居民饮用的江水、湖水污染严重,为害极大。包公作为亲民官,实地访贫问苦,见百姓多带病色,面黄肌瘦,找出原因后,马上拨款并亲自带领吏民开凿水井,解决居民生活用水。城内外一共打了七口水井,百姓感激涕零,称其为“包公井”。据《肇庆府志》记载:“包公井在府厅之东,宋康定间郡守包拯所凿,其水清冽”。直到今天,肇庆旧府衙内和龙顶岗还有两口包公井,保存完好。千年以来,肇庆一直建有包公祠,对包公敬若神明。

直道而行 明辨秋毫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一颗清心,是治政之本;直道而行,才是立身之谋。有清心,直道行,俯仰天地,无畏无惧,才敢摸虎尾,触龙鳞,斩妖孽。

  包公当监察官一共五年零五个多月,大约五年半时间,总共弹劾过61个中高级贪赃枉法及各种违纪官员,包括皇亲国戚和宰相,并多次直接批评、指责皇帝宋仁宗的错误。人送绰号“包弹”,贪官污吏闻名丧胆。

  包公有名言: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集·乞不用赃吏疏》

  包公认为,清官廉吏是民众的表率,是榜样;贪官污吏则是民众的恶贼,蛀虫,必须清除。包公旗帜鲜明地提出“反贪倡廉”,人称包青天而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清官,当之无愧。

  根据史载和传说,包公好像是天生的监察官,他眼睛特亮,明察秋毫;耳朵特灵,无所不知。上至皇帝,下至百官,谁做了危害国家黎民的事情,包公都能访闻到,或进谏或弹劾,决不放过。而最著名,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弹劾大贪官王逵,史称“七弹王逵”。

  王逵,字仲达,濮阳人,曾中进士,四任转运使(相当于省长),一贯贪残不法,杀害良民,陷害忠臣,无恶不作,五毒俱全,是朝野臭名昭著的大贪官,民愤极大。但由于他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加上每年上贡粮款较多,也受到仁宗皇帝青睐,不断嘉奖他。即使在朝臣的弹劾下,王逵总是被罢官贬职后不久就又被官复原职,成为官场“不倒翁”。遇上包公,王逵才算遇上真正的克星。

  包公揭露了王逵的前后罪行,新账老账一起算,他弹劾道:

  伏见王逵凶暴无识,心同蛇蝎。在湖南日,酷法诛求财利,苛图进擢,民被杀害,罔知其数。黜降之后,潭州父老数千人共设大会,以感圣恩与人除害;在城数万家,三夕香灯彻曙,又被苦人家,并刻木作王逵之形,日夕笞挞,其人心憎恶如是。及任江西转运使,依前残酷,枉法徒配民吏,恣以威福。--《包拯集·弹王逵七》

  贪酷的王逵离开潭州时,人心大快,成千上万百姓隆重集会,庆贺朝廷为百姓除了大害。潭州三个夜晚灯火不息,烧香磕头,感谢上天剪除了王逵这个大灾星。还有不少受害人家,用木头刻成王逵的丑恶形象,日夜鞭打斧劈,咒骂不止,以解心头之恨。像王逵这样残害百姓、十恶不赦的贪官恶吏,在池州、扬州混了不长时间,又官复原职,被任命为江南西路转运使(相当于今天江西省)继续为非作歹了。包公在弹劾王逵的奏章里写道:

  臣访闻江南西路转运使王逵行事任性,不顾条制,苛政暴敛,殊无忌惮。州县稍不徇从,即被捃拾,吏民无告,实可嗟悯……王逵害民蠹化,众议不容,伏望圣慈特与降黜,则天下幸甚。--《包拯集·弹王逵一》

  王逵罪恶昭彰,残害正直人士,手段极为恶劣,朝廷居然听之任之,包公能忍吗?肯定不能。包公怒不可遏,第三次上疏弹劾王逵,指责朝廷公开包庇王逵,致使王逵陷害无辜,造成大狱,建议朝廷立即将王逵罢职贬官。

  由于包公连章弹劾,加上王逵诬陷卞咸,大搞冤狱,引起朝野上下公愤,朝廷看实在包庇不下去了,只好将王逵贬官,贬知徐州。这种处理,实际上仍然是轻描淡写。像王逵这种罪恶累累,双手沾满百姓鲜血的人,仅仅降知徐州,太便宜他了。

  但是,包公通过王逵事件,思想认识也得到了升华,他认为:

  一、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宋库与贪官污吏王逵都是一块地里的毒瓜,同属反对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奸党旧派。这些人极端腐朽,极端腐败,祸国殃民,为害不浅。但要除掉他们也不容易,因为他们上下勾结,狼狈为奸。

  二、范仲淹、欧阳修、杨纮、王绰、王鼎等庆历新政官员,才真正是国家的忠良。他们澄清吏治,打击贪官污吏、提倡廉政建设完全正确。可惜新政失败了,这些德才兼备的官员都被贬出了朝廷。

  三、宋仁宗是个平和皇帝,守成皇帝,没有治国安邦的气魄。虽然国家大事都在朝堂讨论议定,似乎比较民主,但实际上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宋仁宗开始是支持范仲淹新政,打击贪官污吏的,后来居然在守旧派官僚的反扑和诬告下退却,遂使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欧阳修等被贬。宋仁宗虽然能包容正人,但同时也包容坏人,使得包公无可奈何。

  包公怎么办?他决定仍然坚定不移地弹劾贪官污吏,同时大力保护清官廉吏。对皇帝不能弹劾,那就直言正谏,据理谏诤。

  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初,包公升任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仍为监察官。他听说王逵又官复原职,改任淮南转运使,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立即上书弹劾。这是他第四次弹劾王逵了,朝廷却来了个装聋作哑,默不作声。包公嫉恶如仇,见朝廷曲意包庇贪官王逵,极其愤怒,连章弹奏王逵,且双管齐下,矛头直指皇帝宋仁宗。

  包公明确指出:王逵奸险惨毒之性,无改悔之理。

  若命酷吏(王逵)为之职司,而令一路(省)之民独受其患,是一夫(王逵)之幸,而一路(省)之不幸也。窃恐伤陛下爱民恤物之心。--《包拯集·弹王逵三--五》

  意思是说,王逵阴险、奸诈,恶毒成性,是一个死不改悔的贪官和酷吏。朝廷不听劝谏,坚持包庇任用这种酷吏,使一省吏民独受其害,这只是王逵一个人的幸运,却是一省吏民的大不幸啊,朝廷何能忍心,我真为朝廷感到羞愧。难道朝廷就不怕有伤德化,有损于陛下爱民恤民之心吗?

  此后,包公见朝廷仍不改正错误,并无收回任命王逵为淮南转运使的意思,怒不可遏,便公开指责朝廷:

  以王逵所在残暴、猥滥之状,彰灼如是,而上下蒙蔽,曲加擢用,亦何示警于后哉?--《包拯集·弹王逵四--七》

  包公说,王逵残暴、贪恶之状,明明白白摆在那里,朝野皆知,天下公愤。朝廷却装聋作哑,上下蒙蔽,曲加擢用,今后还怎么惩戒处置贪官?朝廷见包公理直气壮,抓住王逵不依不饶,再包庇重用下去将会引起朝野公愤,不得不忍心“割爱”,终于将王逵这个十恶不赦的贪官酷吏罢官免职。

  包公“七弹王逵”终于为人民除了这个大祸害,大灾星,朝野上下无不拍手称快,并送给他个雅号叫“包弹”。后来,“包弹”成为一句民间谚语。人们议论在职官员时,对清官廉吏誉之为“没包弹”;而评价贪官时,便说是“有包弹”。“有包弹”和“没包弹”成为贪官污吏和清官廉吏的分水岭。

  还有两弹宰相宋庠。在包公弹劾过的诸位官员中,宰相宋庠的官职最高。宰相是辅佐皇帝、总揽政务之高官,国家的栋梁,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或首相,弹劾他自然要十分慎重。何况宋庠属于“贪冒非才者膠固其位”,就是说,他是个才不堪其任而又无明显过错的庸官俗吏,弹劾他很不好措辞。于是,包公便发挥聪明才智,在宋庠无所作为上大做文章。

  包公在奏章中这样弹劾宋庠:

  执政大臣与国同体,不能尽心竭节,卓然树立,是谓之过,宜乎当黜;非如群有司小官之类,必有犯状挂于刑书,乃为过也。宋庠自再秉轴衡,首尾七年,殊无建明,略效补报,而但阴拱持禄,窃位素餐,安处洋洋,以为得策。……是见其固位无耻之甚也。--《包拯集·弹宋庠)

  一句话,弹劾宋庠身为宰相,尸位素餐不作为。这充分证明了包公为国为民绝不苟且的古大臣之风。

  包公弹劾宋庠的奏章呈上朝廷之后,宋庠的表现挺有意思。宋庠说自己不才,本来早就想让位给贤者了。这次谏官论奏,与我本人的意思暗合,太好了,但要说明的是,我并没有明显的过失。现在我请求辞职,请陛下批准。

  表面上看来宋庠很能接受批评,而且态度、表现都很好。实际上不然,皇帝对他要求解除宰相职务的请求尚未决断,即还未批示可否,宋庠竟又去中书省政事堂上班了。

  包公马上二次上章弹劾,说宋庠请求辞官时还说与我们的意见暗合,这不是明明在撒谎吗?现在朝廷准其辞职与否尚未定论,他就迫不及待地又上班了,可见“固位无耻之甚也”。宋庠还说他并无过错,我们是给朝廷留体面,才未揭露其细过。难道他真的没有细过吗?实际上,宋庠与宋仁宗启用大贪官王逵任淮南转运使才是包公弹劾宋庠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是牵涉皇帝,不便明言罢了。宋仁宗见包公、吴奎、陈旭等谏官对宋庠意见极大,只好准宋庠罢相。调任为刑部尚书出知河南府(洛阳),仍为二品大员。

  南宋人叶适对包公弹劾宋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包公“不摭细故,能近大体,有古人论谏之风”。

  包公弹劾的贪官污吏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一是残虐不法,官逼民反者。如转运使王逵、皇亲郭承佑、仁宗的亲信宦官阎上良等人。

  二是损公肥私、蠹政害民者。如贩卖私盐一万余斤的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强占民国、大头土木、苦害良民的保州治边现察使杨怀敏等人。

  三是贪恋官位和无耻求进者。包括贪图荣禄、固位无耻的庸官俗吏和上下奔走权贵之门的跑官要官者。如宰相宋庠、枢密使夏竦、翰林学士李淑、皇亲李昭亮等人。(《李良学讲包公》)

  有两件传说甚广的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可以放在这儿,供大家探讨。一是铡美案。

  《铡美案》在包公戏和众多婚变戏中,是最典型、最深刻,也最受百姓欢迎的经典剧目。在这出戏中,包公的铁面无私、公平正义、执法如山,秦香莲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受百姓爱戴和敬仰。而陈世美忘恩鱼义、攀龙附凤、小人得志便猖狂,直到杀妻灭子犯下滔天大罪。他作为婚变戏的反面角色也表现得人木三分,成为负心汉的典型,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关于《铡美案》这出戏的诞生与来历,众说纷纭,传闻很多,搞得扑朔迷离,有必要予以解读。

  1.“冤假错案”说

  民间传说,陈世美的原型是湖北均州(今丹江口市)人士陈年谷,字熟美。据《均州志》和《湖北通志》等史书记载,陈年谷是清代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乙未科进士,初任直隶省饶阳知县,后逐渐升任贵州省布政司参政。他居官清廉正直,体察民情,是个清官、好官。

  据传,陈年谷在任职期间,有同窗好友二人,曾经找他求职任差而遭到拒绝,在返回去的路上遇到几个艺人,为发泄不满,便颠倒黑白,合伙编写了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让包公铡了这个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到处演唱,人为地铸成了这个冤假错案。

  还有一说,是陈世美的老师进京,受到陈世美的冷遇,一气之下返回均州,在路上一家旅店生病时写了《秦香莲抱琵琶》剧本,内容与《铡美案》差不多,交给艺人演唱。但是,剧情只到韩琦杀庙,即他放过秦香莲母子后而自杀为止,没有包公铡陈世美的情节。

  传说,某年正月十六日,有个戏班子演《秦香莲抱琵琶》,因嫌戏太短,演出前加了个垫戏,即短剧《铡国舅》。然后正戏才开演,当演到韩琦杀庙,也就是他放走秦香莲母子后自杀,秦香莲母子返回来扑倒在血泊中大哭大喊时,戏剧戛然而止,就落幕不演了。

  这时,台下观众不走,大喊杀了坏蛋陈世美,同时砖头瓦块一齐扔向戏台。剧团掌班一看不妙,溜向后台,只见“包公”还在炉火旁取暖,尚未卸装,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推着这个演员说:“快,快到前台继续演出,铡了陈世美!”包公演员说:“我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六七百年,怎么能同台唱戏?”掌班急忙说,“哎呀!现在下不了台了,还管他同朝不同朝干啥?陈世美是当朝驸马,谁敢杀他?只有你包青天铁面无私,执法如山,铡了他给百姓们出出气,不就煞戏了吗?”

  “包公”只好带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抬上三口御铡,捆绑了陈世美,重新亮相登场,宣布陈世美罪大恶极,立即处死,铡了陈世美。当时,台下全场欢呼,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从此,小戏《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大戏《铡美案》了。

  2.《赛琵琶》演化为《铡美案》说

  再一个,是《赛琵琶》演化为《铡美案》说。根据戏剧专家研究,秦香莲故事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的南戏《琵琶记》。人们因对其妥协和团圆结尾不满意,重新编写了《秦香莲》戏文,加上了包公铡陈世美的情节,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原先的《琵琶记》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所以《秦香莲》原名叫做《赛琵琶》,意思是超过了《琵琶记》。后来,《秦香莲》又逐渐演化为《铡美案》。

  总之,民间传说也好,戏剧发展史也好,关于《铡美案》的来历都有些牵强附会的成分在内,不必细加考究。因为《铡美案》作为一部文学艺术作品,允许虚构和典型化,陈世美是个文学艺术形象,与他有没有原型都关系不大了。(《李良学讲包公》)

  再就是三口铡刀。

  真实的包拯判案,并不动用刑具,而戏曲和电视剧里的包拯却有三口案侧:龙头铡专铡皇亲国戚,虎头铡专铡文武百官,狗头铡专铡地痞恶霸。

  按宋朝法律,除了抓捕时用的枷锁铁链、审案时夹人手指的拶子,以及判决后打人屁股的板子、绞人脖子的绳索、砍人脑袋的大刀,其他刑具都是非法的。包拯在开封府审案,那是天子脚下,更不会胡来,绝不可能当堂铡掉犯人的脑袋。

  戏曲和电视剧为什么要给包拯三口铜铡呢?当然是为了取悦受众。现在看古代包公戏,有时候会觉得包公很残忍,但是古代中国的受众却特别喜欢,因为他们身处特别专制、腐败、不公正的时代,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惩治恶人的机会,只能通过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清官和一些虚构的刑具来发泄。

  包拯的铜铡是从元杂剧开始出现的。元朝的政治比南宋末年更腐败,元朝的司法比南宋末年更黑暗,元杂剧中的包公不仅用铡刀判决,有时在判决之前还要来一番血淋淋的刑讯,借此让观众解气。

  有什么样的政治,现实生活中就有什么样的民众;有什么样的民众,艺术作品中就有什么样的包青天。

  包大人一升堂,先将三种杀人刑具摆出来:头铡、虎头铡、狗头铡。铜铸的铡身金光闪闪,雪亮的铡刀令人胆寒,铡刀的木柄溜光水滑,不知道铡死了多少坏人。胆小的犯人上了堂,不用动刑,先给他看看这三口铜铡,就能让他魂飞魄散,当堂招供。

  戏曲中包公问案,效率高得很,审完就判,判完就铡,完全没有死刑复核程序。从京剧到豫剧,包公戏总是随着包公一声“开铡”的怒吼进入高潮。京路《铡美案》开场,包公先有一首定场诗:

  铁面无私坐南衙,文臣武将胆战麻。任他皇亲并国戚,犯法难逃虎头铡。

  而对于包公断案如神,夜审阴间,日审阳间的故事,民间流传甚广,只留一个“乌盆案”通俗演义,以供欣赏,不再多叙。

  包拯断奇案-乌盆记

  古代定远县有一个叫张老三的老头,他为人正直,做人公道。

  这天路过赵大门前,只见房舍崭新,不再是从前的落魄模样,张老三心里很是奇怪,问了左邻右舍,大家都说,这赵大一夜暴富,发了财了。张老三又想起,赵大早先欠了他四百文钱,如今发财了都不还钱。心里不痛快,于是敲了敲门。

  “赵大,赵大……”张老三喊了几声,谁知道里面发出一个没好气的声音,吼道:“什么赵大赵二的,也是你叫的!”张老三心想,怎么有钱了,脾气还涨了?

  门开了,门口果然站着赵大,他锦衣华服,穿的富贵,跟从前不一样了。张老三说明来意,赵大爽快地答应了,还让他进屋。不一会儿,赵大的妻子也出来了,打扮得花枝招展,十分艳丽。

  两人把张老三请进屋里,与他说话间,赵大妻子就拿出四百文钱给了张老三。讨要到了钱,张老三离开,在路过院子的时候,看到地上有一大堆盆子。

  因为赵大从前是开窑的,又看到地上这么多不要的盆子瓦罐,觉得丢了怪可惜的,就看中了一个乌黑的盆子,说道:“不如我拿一个回去,就算当做利息。”赵大也爽快地答应了。

  张老三抱着乌盆回去,正值深秋,当来到树林,一股瑟瑟秋风袭来,败叶飘飘,忽然一个旋风平地而起,张老三只觉得身体一缩,一股寒意上来。

  忽然,一个诡异的声音响起:“好冷!”吓得张老三一下子丢掉了怀里的乌盆。只见乌盆在地上晃荡,发出哐当的声音,正觉得奇怪,乌盆又发出了声音:“哎呦,差点摔坏我的腰!”

  张老三揉了揉眼睛,声音消失了,以为是幻觉,捡起地上的乌盆继续上路了。“张伯伯,张伯伯……”张老三见到有人叫自己,回头一看,身后空荡荡的,只有盘旋的秋风卷着落叶慢慢扫来。

  张老三吓得够呛,一路上抱着乌盆跑回家里,心道:难道是我要死了吗?“张伯伯我死的好惨啊……”夜深人静,张老三听得更真切了,声音竟然是从乌盆发出来的。好在他见多识广,知道乌盆里有鬼,只是不知道鬼怎么被关进乌盆里了?

  张老三这人,一辈子没做过坏事,自然不惧鬼神,说道:“你说吧,我正听着呢。”乌盆开始说起自己的身世。

  乌盆里的冤魂叫刘世昌,做绸缎生意的。今年夏天乘着驴子收账回乡,半路上下起了瓢泼大雨,无处躲雨。正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正在烧火的窑洞,便去投宿。窑主赵大夫妻对他非常热情,嘘寒问暖,好酒好肉伺候,他也觉得跟赵大聊得很是投缘,就多喝了几杯,昏睡过去。

  谁知道他昏睡过去后,赵大夫妻翻了他的行李,发现有很多银两,起了歹心,把他杀掉了。杀人后,两人又怕官府追问下来,就把他的尸体丢入烧得正旺的窑内,两夫妻把骨灰和泥合在一起,做成了乌盆。

  因为刘世昌无辜枉死,又思念家中亲人,冤魂就依附在乌盆里。这下张老三明白了,赵大为何突然发财了。

  冤魂刘世昌恳求说道:“求伯伯带我去包公前伸冤,我将感激不尽!”刘世昌说完痛哭起来,张老三看他可怜,侠义心肠上来,答应了他的要求,说道:“我可以帮你伸冤,但是你要跟我前去!”乌盆答应了。第二天一早,张老三就带着乌盆来到了县衙。

  可是县衙门上贴着门神,冤魂被门神挡在门外,冤魂苦苦相求,门神就是不答应让他进门。张老三看不见门神,带着乌盆见了包公,包公问道:“张老三你有何冤屈,诉上来!”

  张老三就把关于乌盆的事全都说了出来,还把乌盆拿了出来。包公看着乌盆,喊道:“乌盆!”叫了半天,乌盆完全没有反应,包公看张老三年老体衰,可能是产生幻觉,便让左右赶走了。

  张老三走出县衙后,一屁股坐在地上,喊道:“刘世昌,刘世昌。”“我在!”“我为你诉说冤情,为什么你不跟我进来?”“县衙门上有门神,我说破了嘴也不让我进来,劳烦伯伯帮我说情。”

  张老三这次抱着乌盆又准备进入县衙,衙役把他拦在外面说道:“你这老头子,怎么还不走!”张老三就把门神阻拦冤魂进屋的事,说给衙役听,衙役起初不信,他又大闹了一翻,衙役没办法这才把事情告诉了包公。

  包公一听,提笔写了一张符纸,交给衙役,让他去门前焚化,将张老三带进来,二次询问。

  进来后,张老三把乌盆放在地上,包公叫道:“乌盆!”乌盆还是不答应,这次包公怒了,将惊堂木一拍道:“本官念你年老,才不责备于你,为何次次愚弄本官!”张老三百口莫辩,最后被包公打了十个板子。张老三被打得呲牙咧嘴,最后拄着拐杖,抱着乌盆走了出来。

  刚走后不就,县衙门前就有一对母子击鼓鸣冤,妇人原来是刘世昌的妻子。妻子带着儿子,跟包公诉说道:“我丈夫刘世昌外出收账,多日不回,我担心他遭遇不测。”可是她没有任何人证物证。最后左思右想后,说自己有一头驴子。刘世昌失踪后,跟随一起的驴子,自己回来了。包公却说,驴子不能为证,就让刘世昌的妻子退下了。

  包公回到屋子里,想着今天的两个案子,虽然没有证据,但是二人看起来并不是奸诈之人,难道里面真的有隐情?

  张老三两次进入县衙都被赶了出来,还挨了十个板子,十分生气,把乌盆丢在地上,问道:“为什么你又不进去?”乌盆里的冤魂回答:“我因为赤身露体,羞愧见人。”

  张老三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如今为了你,挨了十个板子,如今再去,恐怕我这双腿都要废了,你既然有怨,为什么不找地府里的判官。”乌盆回答道:“我因为有冤气,下不了地府,见不了判官……”

  乌盆又好话相求,张老三也是一个心软的人,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次张老三带着乌盆从侧门进去,正好被路过的厨子发现了,叫了人来。他干脆坐在地上叫冤,包公听到声音,心想,难道真的有冤情,都挨了十个板子了,为何他还要替人鸣冤,便让人把张老三带来。

  张老三这次把乌盆放在外面,见了包公。包公说:“你这老头,都挨了十个板子,不怕再挨打吗?”张老三道出乌盆的难处,并且请求给一件衣服遮掩。这次张老三用衣服包裹在乌盆身上,带着乌盆进屋,说道:“乌盆,跟我进来。”乌盆回答道:“好的,伯伯。”

  这次包公叫道:“乌盆!”

  “在的!”

  乌盆说话,在场的人无不震惊。

  然后乌盆把自己的冤情一一道来,听完后,包公问道:“乌盆,你能跟赵大夫妻当堂对质吗?”

  “我敢!”

  这是冤魂诉苦,没有认证物证,更没有尸体,如何破案?包公思考一番,计上心来。包公把要审乌盆案的事情,贴了告示。很快大街小巷,四乡八邻,百姓们纷纷议论。直到事情传到了赵大的耳中,心中惊诧不已。

  当天晚上,赵大夫妻二人就开始商量对策,说这件事死无对证,一定要咬紧牙关,死不承认,就算包公破案如神,也拿他们没办法。谁知道这两人的话,刚好就被窗外的王朝、马汉听得清清楚楚。

  三天后,包公公开审理乌盆案,县衙外堵得水泄不通,大家要看看包公怎么断这个乌盆案,乌盆又会不会真的说话。

  断案那天,赵大夫妻和乌盆对质,乌盆说出了冤屈后,百姓们义愤填膺,都骂赵大夫妻谋财害命,一定要严惩。赵大夫妻听到鬼说话,加上自己做了亏心事,吓得瑟瑟发抖,不过两人还是不承认,并且说道:“这都是鬼话,没有人证物证,我不能招。”

  这时候王朝和马汉上来,把那晚上赵大夫妻的话说了出来,两人吓得面如土色,但还是不招。包公看他们嘴硬,就把夫妻二人分开入监,分开审理。

  关了几天后,磨掉他们的耐心,包公把赵大的妻子带上来,说道:“你丈夫赵大已经承认杀害刘世昌,说全是你的主意,黄金也是你收藏的。”赵大妻子一听,恼怒的很,说道:“杀人是赵大干的,是他用绳子勒死的刘世昌,剩下的银子也是被他藏在院墙的夹层中。”

  衙役果然在赵大家中,找到剩余的银两,带回了县衙,赵大妻子招了按了手印。包公又把赵大找来,说他妻子招了,谁知道赵大横了心,还是不招,说银子是他自己的。

  这次包公动怒了,对刘世昌动了大刑,没想到他受不了,竟然死掉了。赵大死了,而赵大的妻子以谋财害命的罪名,被砍了头。

  案子结了,包公赏给张老三二十两银子,并把乌盆归还给刘世昌的妻子,让她回乡安葬,又把剩下的银子给了她。

  刘世昌的妻子感激张老三为丈夫伸冤,把他接回老家养老送终,张老三也受了冤魂刘世昌的嘱咐,照顾孤儿寡母,于是一起回乡了。

  而“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这句诗,原本是包拯的名句,该诗名为《书端州郡斋壁》,是包公自己的明志诗,此处彬宇先生化用到自己的诗中,是表达了对包公无以复加的崇敬,后世许多落马官员都难免“满口仁义道德,一肚男盗女娼”,包公的明志诗,是这样说的,同时他也是这样做的。用任何诗句去概括包公,都不如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形容他自己更准确、更崇敬。

民愿吾愿 真诚无怨

  “民愿诚吾愿,终无负孔周。”彬宇先生最后两句诗,道出了明镜高悬包青天的灵魂本色:立志以民愿为吾愿,终生行孔周大道而无怨。真正能把民愿放在心中的“官”,一定是“好官”,真正能够以孔周大道为依归的“人”,一定是“大人”。

  宋仁宗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六月,包公六十岁,升任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四品官),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长。这也是包公在任监察官时期的最高职务。由于包公当监察官铁面无私、大公无私、刚直不阿、除暴安良,极受朝野敬重,当时,社会上流传一个民谣,叫“嘉祐四真”。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四真就是有四个德才兼备、才勘其任面最为朝野拥戴的人物,人称四人“集天下之望”:

  富公真宰相,欧阳永叔真翰林学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

--《容斋随笔》卷四

  富公即富弼,世称名相。欧阳永叔即欧阳修。胡公即胡瑗,世称安定先生,教学有方,视诸生如子弟,威望很高,时任天章阁侍讲,主持太学教务,相当于太学的校长。包老即包公,四人中年龄最长。

  包公是朝廷最高监察官,也是极孚人望的监察官。人称“真中丞”,他当之无愧。包公当监察官,弹劾贪官污吏,肃正纲纪也好;保护清官廉吏,为国荐贤也好,都是光明磊落,忠君爱民,铁面无私,刚直不阿,以其真心真诚真行真作为而名垂千古。可见民心是杆秤,足以称金石啊。

  这最后一句是点睛之评,人民的愿望就是我的愿望,文王和孔子的主张就是我前行的方向。因为包公热爱人民,信奉孔周,所以孔周思想塑造了包公的伟大精神,所以人民自发地爱戴他、拥戴他,甚至把各种神奇的故事乃至是别人精彩的断案故事和形象等都全部加在包公的身上,各种小说、评书、戏曲等又不断演绎,使包公之名家喻户晓,这体现的正是民心所向,人民希望社会多出包公这样的人,是国家、民族的福祉。所以彬宇先生一开篇就写了黑脸月牙的关公,不是正史形象的包公,而是民心所向的包公,其内涵正在于此。

  红脸的关公,代表了精忠贯日,日为红;

  黑脸的包公,代表了惩恶扬善,对恶的愤怒,气得脸色铁青。黑色为玄,代表神秘的智慧,代表了包公明镜高悬、明察秋毫。额上的月牙,代表了,他是黑暗世界里的一点光明,有他在,人民就有希望在。

  关于面色黝黑,彬宇先生此诗第一句讲包公脸黑,最后一句用“孔周”再度揭秘并呼应包公为何被民间塑造成脸黑,堪称妙绝。请看《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学琴的故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翻译过来,就是说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一句“终无负孔周”,道破了黑脸包公的秘密,那种饱经风霜、高瞻远瞩又深谋远虑的形象,正是文王与孔子的形象,正是文王与孔子的正宗传人,正是人民所期待的形象,希望文王与孔子的大道能永恒传承,造福人类。

  关于孔子面相,《韩诗外传》之姑布子卿谓“污面而不恶”,为亲眼所见。而《荀子·非相》又云:“仲尼之状,面若蒙倛。”倛,是古代驱疫避邪的神像。面若蒙倛,就是说脸好像戴着驱邪的面具,形容怪异可怕。荀子未见孔子,人也不可能长成这个样子,其说完全是出于猜测,所以,孔子“污面而不恶”当无疑问。指的是脸黑,但不丑陋。

  读彬宇先生的赞包青天五律,耳旁便会有电视剧《包青天》主题曲响起。任何朝代,与贪官污吏的斗争都是艰巨的,都是不能有丝毫松懈的。而清官作为污泥浊水中之一溪清泉,冰天雪地中之一枝寒梅,苍天万古中一柄重剑,承受着巨大压力,铁骨铮铮,傲然不屈,但也备受民众崇仰,而能流芳百世,人人敬爱。

  爱民如子,嫉恶如仇;明镜高悬,两袖清风。最应该作为诗评压轴,而为包龙图一生精神传承者,是其留给子孙后代的著名家训:

  “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

  张红星教授注:

  素晖:指日月的光辉。汉·陈琳《宴会诗》:“凯风飘阴云,白日扬素晖。”晋·张华《劳还师歌》:“嚣声动山谷,金光曜素晖。”唐·侯冽《花发上林》诗:“素晖云积苑,红彩绣张林。”宋·陈师道《十五夜月》诗:“向老逢清节,归怀託素晖。”

  治本:谓处理事务从根本上着手。与“治标”相对。《宋史·戚纶传》:“谨摭十事该治本者附于章左。”

  孔周:孔子与周文王、周公的并称。唐·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生平企仁义,所学皆孔周。”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乔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