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无“章”,陈红汗:用影像的眼光看事物——章藻藻课堂讲座系列专访
2023-05-24 16:57:49 李佳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作者:李佳莉
2023.4.14周五上午
影像艺术的语言元素与主体表现
晚春里阳光正好的上午,在章藻藻老师的《珠宝首饰设计与无界限艺术创作》这门课上,再次见到了影像艺术家分享嘉宾的身影——陈红汗老师。一直以来我们这门课都在探讨影像,在2023年4月14日这一天的课堂上,章藻藻老师带领学生们继续和影像艺术者交流。
章藻藻老师在讲座开始前说到,请陈红汗老师过来是出于“私心”,因为自己也很想和影像艺术家进行交流和学习。而陈红汗老师则回应到:我也是章老师的忠实粉丝,跟章老师认识是因为我们时常也都在跨界创作中,我也在跟章老师学习玉石玉雕的相关知识。
陈红汗老师还曾为章藻藻老师的《玉石雕刻》专业教材一书写过这样的书评:“在这本书中,章老师有意识地将东西方艺术、传统玉雕与现当代艺术的一些价值观注入了写作当中,让我们了解到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技艺的玉雕艺术也在追求‘艺术风格和样式的当随时代’的现状。”两位老师都是那样的谦逊,并且能够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在互相不同的领域之间不断进行跨界交流学习,为自己所在的创作领域探索更多的延展性。
关于影像,陈红汗老师如是说:“影像是什么?影像是作为当代艺术最常用的一种表达工具和形式。原来我们都说读图时代,现在我们却是处于一个读影像的时代。各种视频制作软件的出现使得我们看长篇文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是,那些一般拍短视频的人只是用影像作为记录表达的媒介,他们对影像自身的语言并不是很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专业。就像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写字,但是,会搞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却寥寥无几。如果是把影像比作书法,那么,相当于我们今天这堂课就像是在进行书法训练的感觉。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讲的关于影像的知识内容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艺术创作的层面去理解和要求的,以至于努力提高大家对于影像艺术创作的专业性认知。”
作为在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影像艺术系任教的陈红汗老师,讲课的内容十分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他为我们学生展开跨专业创作、去认识实践影像创作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论基础的铺垫,让我们能建立在理解概念的层面上更专业的去做一些影像艺术的探索尝试。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可以不仅仅在相同的专业领域上相互吸收,更可以大胆尝试在不同的专业门类之间产生交流与碰撞。
陈红汗老师的讲座内容跨度很大,扩展很广。从基础的概念引入延伸到思维扩展,围绕语言元素和主体表现两大板块讲述了人物、场景、声音这些元素在影像中的作用和对其运用手法的可能性。结合我们所学的专业,珠宝设计更多是物的造型,美的时尚,而它也可以作为影像艺术的媒介来进行考量。
从物体角度的“语言元素”来讲,其本身就有很丰富的内涵。而物体之于影像中也会变成一种语言元素,例如一个鼠标,一般来讲它就是一个工具,是一个物。如果放在影像中给它一个特写,那它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鼠标工具,而可能是作为语言来呈现给大家的。在影像中,它既可以被看作是鼠标工具的影子,也可以看作是影像语言的符号存在。而这个鼠标也是作者和观者之间的媒介桥梁——你为什么会把这个鼠标的特写放在影像中,观者自然就会意识到有一种意义,既然你给它特写了,那创作者就一定是有点想法,从而产生一种“意味”。陈红汗老师拿起面前操纵课件的鼠标,得心应手的跟大家举了这个浅显易懂的例子,让大家轻松又深刻地理解了「物」在于影像中的意义和作用。
万物都是影像的语言元素。我们的身体就是物象世界中的一个成员。也就是说,包括我们身体在内的所有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以及听得见的,都可以作为影像表达的语言元素。影像的语言元素不仅有物,还有语言、声音、光影、肢体、人声等等。
“那么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些东西作为影像表达的语言元素,接下来要考量的就是怎么把这些东西“堆”在一起。元素的胡乱堆砌,就没有主观的造型造意的结构,就会失去了语言叙事性。那么,怎么样让元素的排列构建出有影像语言的叙事性呢?我们就需要有剧本。就像是烹饪,菜单是剧本,食材是元素,炒成一大桌菜摆在一起就是一场盛宴,一个个镜头拼在一起就是一段完整的影片。”这是我们学生在初学影像创作时十分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何把多样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以及层次韵律编排好,以准确传达我们的创作理念。你怎么用文字写出来,怎么变成图文,怎么变成视听,这就是影像的一个拍摄过程。就像章藻藻老师让我们写拍摄计划,就是为了要厘清每一个具体的拍摄流程及设计安排,从中体会这个从构想到脚本再到完成影像的过程。
在主体表现方面,艺术创造的主体就是我们自己,“我”所创作的东西就是我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怎么去表现“自我”的主张。前面提到的所谓的弄一堆东西胡乱堆砌,和把它进行“排兵布阵”组合在一起就是两码事儿了,也就是“我”已经体现在对于语言元素的“排兵布阵”里面了,我用我的主观把它编排了。而在影像中想要将影像表达的语言元素编排好,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剪辑,而剪辑要有结构的落实,镜头的起伏要有结构,就是起幅和落幅。怎么拍摄,怎么剪辑,由主体作者的主观来决定的。
陈红汗老师主张,影像作为艺术尽量不要去“惊吓”别人,而是要让观众产生思辨,这里所说的“惊吓”就是不要仅仅依赖于让人产生器官反应、本能反应的官能反应。想拍一个视频让人觉得好看,就要去刺激人的观感,刺激人的本能反应,比如放一束很刺眼的光,本能会闭眼。所以,一般来讲,拍商业电影基本都是在满足人的本能或官能享受,在满足人的生理之“欲”。想把别人钱包里的钱掏出来,就要刺激人的本能,满足人的官能享受。
而在人人都能拍视频的时代,怎样拍出有一定深度的影像,就需要我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旅游都是为了拍拍照发个朋友圈的,真正懂得旅游的像徐霞客一样回来写本游记的有几个?作为一个游客我们可能达不到徐霞客这么高的标准,但是标准也不能太低。”所以,我们拍东西,搞影像艺术创作一定要能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人的“官能”需求。
艺术家是我想吃啥我就炒啥菜,没有社会性。别人到你家做客吃饭,你炒的都是你自己喜欢吃的。什么叫社会性?两个人以上就是社会。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的“帝王心”特重,强调“我”,你看得懂就看,看不懂就拉倒。过度强调“主体”。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处在本能和理智之间。太过于满足于本能需求就很容易低三下四自取其辱。所以你这个「主体」的脑瓜子里是怎么想的就显得很重要,想的高级?还是想的下三滥?关于人,有三段论:情感,理智,欲望。这是古今以来哲学讨论的问题,把这个东西玩味到影像里,就会很有意思。
因此,在诸多商业影像的一般性叙事中往往更强调情感性叙事,一边要满足「人群」的公共情感,一边有要满足创作者「主体」自身。
“艺术家就是思想家,对世界既不应该是心如死灰的蔑视,更不应该是一味地纵容其本能,而是要保持一种思辨的创作态度和精神。所以,我们不是要把本能和欲望消灭掉,当也不要太冷漠,要有一点情感,把欲望和理智结合,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躯干部位——要用你的‘心’去感受。”保护自己的本能和官能反应,不要歧视自己的身灵。陈红汗老师的这些观点和前一位分享嘉宾顾桃提到的有共通之处,作为艺术家、设计师的确需要更加注重保护自己的灵性和本能,发挥情感的影像价值,才能做出发自肺腑的创作,才能用这种真挚的情感打动人。
讲座末尾,陈红汗老师分享了三部他所创作的影片,既有类似于纪录片手法的表达,也有隐晦内涵的部分。而他并不会在播放后对于自己的影片进行解读,而是留下了大片的空间让同学们自行去理解。陈红汗老师的影片作品并不是那么的晦涩难懂,但要想完全解读其深意也有一定难度,他通过影片打开一扇窗,让观者窥见他精神的一部分。让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对于影片产生自己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这就是他影片的魅力。
既有风度,又不失风趣的陈红汗老师,在整场讲座过程中用了大量生动的例子,让同学们在趣味性的课堂中对影像的语言元素和主体有了清晰的认知。本场讲座结束后,第三位神秘嘉宾也即将到来......
(责任编辑:乔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