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闫振铎艺术展在清华开幕:来自生命自觉的创作,无需界定
2023-06-13 16:58:41 未知
2023年6月12日,“无界:闫振铎艺术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史宗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策展人邰武旗,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展览总策划杜鹏飞,艺术家闫振铎先后致辞。开幕式上,杜鹏飞为闫振铎颁发捐赠证书,感谢他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捐赠《荷》等四幅绘画作品。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哲主持。清华大学部分师生校友、艺术界代表、媒体记者、社会观众等出席了开幕式。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史宗恺致辞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史宗恺在开幕式上说道:“艺术对思维模式应有重要影响,当我们的学生驻足凝视闫先生的作品,感悟其创作中包含的无穷想象,这种艺术教育将在数年后让我们看到它的力量。清华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学科发展中,艺术和科学的融合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前景,比如新建的未来实验室,还有冬奥的雪花形状火炬台,就是清华艺术创意与工科技术的紧密结合。希望我们的师生到艺博感受艺术的直觉和创造性思维,它们或许是非理性的,但对我们未来的发明创造也许会有启发。”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致辞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致辞说:“闫振铎先生是北京画院重要的艺术家和前辈,这样说不仅是在展示闫先生的作品和艺术成就,更是要强调闫先生给北京画院这样一个在很多人眼里颇为保守的机构带来的冲击力和青春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画院的一大批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创作和思想影响着中国艺术的走向,今天清华艺博的展览也是在梳理一位艺术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的思考,希望我们能像闫先生一样拿起画笔、发出声音,让艺术更具有未来性和实验性。”
本展策展人邰武旗致辞
本展策展人邰武旗致辞谈及:“近七十年的创作生涯中,闫先生从未偏向于某一个风格和流派,主观意愿上也没有要着力建立某种艺术样式的意图,他的所有作品都是自己生命状态的体现和表达,各种材料、工具、风格、样式,只是呈现作者生命状态的手段而已,我们就把他创作时的这种自由、无界的状态转化为这次展览的题目和方法,让展览尽可能客观呈现,保持作者、作品与观众间无界限的交流。也希望不论文科理科、感性理性的观众,都能无界限地欣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致辞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致辞中谈到:“闫先生所经历的社会动荡、战争、变革等,使他形成了今天这样多元无羁的面貌,只要是向他心中的‘美’而去,什么样的材料、技术、工艺,都可以大胆地进行尝试、探索,而我相信这是一个不断积累、成长、成熟的过程。本次展览是对闫先生过去数十年的系统回顾和梳理,希望我们的每次回顾和梳理都能给观众带来启迪。感谢艺术家捐赠了四件重要的作品支持我们的收藏体系,希望我们在当代艺术收藏领域不断有所建树。”
艺术家闫振铎致辞
艺术家闫振铎在发言中说:“非常高兴能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示自己的作品。刚刚大家给我这么大的肯定,我既感到荣幸,又觉得受之有愧。我没有那么高的智慧,也没有那么大的作用,我其实是一个很靠直觉的人,对我而言艺术本身是不需要理性的,更多的是从直觉出发。我觉得做艺术要忠实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无需考虑什么‘应该’或者‘理论’,就是把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感受呈现出来。感谢大家的支持!感谢清华艺博!”
展览将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展出至8月20日,欢迎清华师生及社会各界观众莅临参观。
杜鹏飞为闫振铎颁发捐赠证书,并与闫振铎、陈鼎夫妇合影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哲主持开幕式
展览前言:无界
文|策展人 邰武旗
这是闫振铎先生新世纪以来的第四场个展。每次展览,都会面对同样一个问题:展什么、以什么类型为展览线索?闫振铎先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作品涉及写实、表现、抽象等风格样貌,材料手段涉及纸本水墨、油画、岩彩、雕塑等等,创作的丰富性或者说复杂性,同时代的艺术家或多或少也都有着相似的情况。不同的是,时至今日,他依然是各种材料技法交替使用,不同风格样式的作品交替出现。近七十年的创作生涯,并未偏倚于某个风格流派,也没有从主观意愿上着力建立某种艺术样式的意图,用先生自己的话说:“风格是投在地上的影子,我只管走路。每一件作品就像路上的每一步,既要千方百计,更要诚心诚意,水平不高的风格就是杂耍,我要水平,风格顺其自然。”
写实、表现、抽象是绘画外在形式的不同表现,闫先生的作品,一部分毫不犹豫地可以称之为写实;一部分是表现,这里的“表现”显然不等同于“表现主义”。还有一部分是抽象,这里的“抽象”也不能简单的对等于西方艺术史所表呈的抽象。
今日,是否要基于创作形式来设置闫先生的展览结构?我想借用巴尔巴拉·赫普沃斯在给赫伯特的一封信中的话:“当我以写实的方法创作,或者作抽象的作品时,我都未感到有什么意图或情绪上的不同。我对两者的感觉是一样的,同样的愉快或痛苦……”在艺术家看来,他们只存在形式上的不同而已。特别在今天的艺术环境中,这个问题是不是还需要讨论?
“从写实发展到抽象”,似乎是艺术发生和成长的规律,也自然是一种艺术发生的观点。最初的艺术总是写实的,而几何图形的抽象形式是写实图像简化的结果。似乎有一个普遍的抽象意识发生在人的高级阶段,也可能是我过于简单的认识。
但是,就创作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无规律才是艺术创作、也是个体命运的“底”,而极少数的规律性的现象是“底”上面的“图”,按此“图”索骥难以找见闫振铎的“底”。
在闫振铎先生这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使用过各种表现手法,尝试过各种表现形式,但从没有愿望停留在某一个风格样式中,并固定下来。也就是说,他并不在“写实到抽象”这样一个大范围认定的“艺术发展的规律”之中。用他自己的表述就是“我的所有作品都是我生命状态的体现和表达,哪种方法适合我,我就用。写实、表现、抽象,各种材料工具,这一切只是呈现我生命状态的手段。”这样的创作思想,就不难理解他在七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在绘制《铁人王进喜》的同时也在尝试抽象;在如今大力抽象创作的同时,却会花十多年的功夫绘制具象写实的《银锭桥》;疫情期间还能尝试用岩彩绘制的写实风景《凤翔灵山》……
无界,既针对时间,也针对空间。无界,在此次展览中不是态度而是方法。艺术很长,生命很短,与其将艺术镶嵌在生命的各个时期去检视,不如将个体生命完全地投入到艺术中去感悟。
无界,是对整个展览气氛的要求——尽可能去除策划意识;尽可能无偏见地客观呈现;最小化非作者意图的表达;保护作者、作品与观众无界限的交流。
无界,也是对应闫振铎先生的一句感言:“我的创作语言取自自然灵性,创作情感来自生命自觉,无需界定,也不必当下确认。”
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以“写意与表现”为主题,不仅探讨闫振铎的艺术价值与高度,也探讨中国艺术中写意与表现的关系。
闫振铎是新时期以来艺术上追求现代形式语言,探索富有个性表现力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他的画风抒情而具气概,善于在大块平面色彩对比中,表现人对自然的心灵悸动。在当代画家中,他最值得关注的是隐含在画面里的各种结构变化和点、线、面的处理,充分展现了艺术家在抽象和意象之间,在叙事和抒情之间,在形和色,线条韵律和造型空间等关系中,保持一种基于视觉规律的平衡和突破。
邰武旗、尚辉、孙建平、杨卫、宛少军、张祖英、高岭、郭晓川、许向群、白羽平、陈明、秦秀杰共十二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言并探讨相关议题。学术研讨会由本展学术主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部主任徐虹主持。
本展学术主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部主任徐虹主持研讨会
本展策展人邰武旗发言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发言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孙建平发言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美术批评家杨卫发言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宛少军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祖英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批评家高岭发言
美术批评家、研究员郭晓川发言
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许向群发言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白羽平发言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明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秦秀杰发言
艺术家闫振铎发言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