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白明:成器终归于物性
2023-07-05 19:49:42 王丽静
文 | 王丽静
“白明以陶瓷艺术闻名,却不能用陶艺家来归类。
白明是当代艺术家,却不能从当代来理解。
白明是中国艺术家,却不能以中国来界定。”
展览现场
2023年6月13日至10月15日,“成器与物归——白明艺术之旅”在壹美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是对艺术家白明三十年艺术生涯最完整的一次阶段性回顾与总结,也是其近五年来涵盖作品时间范围最广且最重要的一次大型个展。展览分为4个展厅,共展出96件/组作品,通过“形生”“神游”“物归”三个板块向观众展示艺术家白明从“成器”到“物归”的心路历程。
展览现场
展览非常巧妙地利用了壹美美术馆的展陈空间,根据艺术作品的气质和空间适应性进行了自由编排而非将三个板块清晰地划分,观展路线也是开放和自由的。观众可以自由穿梭在艺术家所创造的富有哲思与意蕴的精神空间中,洞察其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
展览现场
整面墙的“白氏杯”,具有东方文化内涵的结构、肌理、线条、色泽的陶瓷,由椅子、镐、箕篓等各种制瓷工具和坯粉组成的《坯粉之书》……以往在其他展览中见到的作品,在壹美美术馆带来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新鲜感觉。
白明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自由切换,让自己保持好奇感和新鲜感、陌生感,不让自己保持一种习惯。他不断在新的材料里寻找“最轻松、最平和、最放松的一种状态”来呈现可能出现的新东西。
展览现场
“过去我特别想用自己的能力熟悉和掌控它,能够了然于材料,并且让材料达到我想要它达到的某一种效果”,现在白明则“喜欢对不同材质本体的一种好奇和亲切感进行一种融合性的呈现,既不是我强迫它该怎么样,也不希望被它所制约,更多是一种拥抱的方式。”他从早期追求工艺和技术、形态上的极致和完美,开始对材料重新再认识,依着材料的形态来创作,他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
正如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汪涛在前言中所写:“白明的艺术世界里,立体与平面相互转化,柔和与硬度变成一体,材料的界限被打破,时间和空间重新定位。一片新开启的天地里,人工让步于自然,成器终归于物性。”
艺术家 白明
【对话】
▋不强迫 不制约 用拥抱的方式进行探索
雅昌艺术网:此次在壹美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名为“成器与物归”,请您进一步阐述一下这个主题背后所代表的内涵和意义?
白明:这个主题是策展人汪涛先生在通览了我的艺术创作历程后,最终选择了“成器与物归”。这两个词很好地将展览中我几十年的历程做了一个比较通俗化的审美路径,能较快地让普通观众知道,一个陶瓷艺术家的自我发展和在艺术整体领域范畴内的倾向是研究物质材料本质表现,以及艺术家是怎样对待多方面不同的艺术形式,物质材料的本性是怎样在艺术家的手里自然呈现出不同面貌的。我猜想这是策展人的一个设想。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在壹美美术馆的此次展览是您艺术生涯三十年间最完整的一个阶段性回顾与总结,回望您以往的展览,此次展览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白明:我认为这个展览的不同点,是将我在艺术探索中的两个类型相对比较完整地进行了呈现。一个是水墨,我创作了近20年,以往会拿一两张作为一个类别展出,但这一次有一个完整时间段的呈现。另一个是漆画。它与陶瓷一样具有一定门槛,但漆画相对来讲门槛更高。因漆材料特殊的活性,容易让人过敏,很多人迷恋漆画的表现材质,但又会保持一定距离。
水墨是我在疫情期间不能外出才选择的,是我在工作之余释放情感的方式。这些水墨作品没有主题,当时人的心情是未知的,而且特别不稳定,对疫情期间的生活极为难适应,甚至无法和二十一世纪的环境对应起来。
我在绘画里并没有进行破坏性的尝试。那一段时间我主要翻阅的书就是《山海经》,当我不能到大自然里自由地出行,到世界旅游,反而会觉得我在纸墨上每一笔的流动,就像地图里的某一个线条,甚至像地图中三维的或是等高线、热成像、遥感的东西都会叠加在画面中。我就在想,如果我实地跋涉可能这两三厘米就是几百公里。这样的想象让我神情激荡,觉得很放松,非常自由,笔中的色彩、肌理等自然地呈现。疫情这两三年,我主要就是在这种想象的世界之中自由地出行。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您如何看待这三十年间的创作,您对这段时间的艺术生涯有怎样的总结?
白明:这个话题问艺术家本人其实最难回答,假如你们再往前推十年问我,我可能会比较自信地回答。我前十几二十年的探索更多的是对各种材料表示出完全属于个人的好奇,通过这些好奇我了解了材质的特性,通过不同的材质又让我对陶瓷材料的独特性加深了理解,用他者的眼光来看熟悉的材料。但是你今天再来问我这个问题,好像这样回答已经不完整了。在几十年的创作以后,我对这些材料的研究和探索已经从最初特别想借助于艺术表达什么,开始慢慢在对材料本身的认识中放低自己。
过去我特别想用自己的能力熟悉和掌控它,能够了然于材料,并且让材料达到我想要它达到的某一种效果。我早期的创作有非常强烈的主题,不按常理来绘画,要表达一种材料在平面中用它的起伏和微妙的三维感和油画材料,以及身边的一些物件,将它变成一个既有色彩表达,又有油画塑造,同时又有一些三维空间的材质的表现空间,这是我当时一个最大的目标。我觉得只要把中国的器物,中国的材质放进来以后,好像就能颠覆或建立某些东西。
现在我更加喜欢对不同材质本体的一种好奇和亲切感进行一种融合性的呈现,既不是我强迫它该怎么样,也不希望被它所制约,更多是一种拥抱的方式。近期我的创作很多可能都是在这样的状态和比较放松的心态下诞生的,这是我由衷的一个创作的心态。
展览现场
▋在古老基因中得到启发 认识自己 认识生命
雅昌艺术网:制作陶瓷的过程存在许多未知的可能性,包括裂纹等自然痕迹的产生。此次展览中在壹美美术馆的二层东厅,展出了一件您在巨型作品烧制过程中机缘巧合创作的《熵》系列作品,还有《参禅·形式与过程》和《叠加的关系》等作品,您在创作中是如何看待和利用这些特殊情况的?
白明:早期我追求陶瓷工艺和技术、形态上的极致和完美,甚至不能容忍我的作品里看到与技术相关与残缺相关的痕迹。我曾将这样大量的作品砸碎,甚至当垃圾处理。但这种过程总会引发我去思考一些问题,当你对待一个容器、一个生活用具时,要求它精美完整,使用方便,这是一直遵循的一个规律。这样的审美要求对待实用品时,对于礼仪、尊贵的表达仍然成立,但这跟艺术都无关,与功能有关。
将残破呈现和保留出来的作品,与实用品是两个类型。我从实用器物中发现中国瓷的造器观和审美观的过于完整,已经成为我在如今审美之中和创造过程中极为想要打破和超越的一个空间。
人永远是从技术的粗糙慢慢向着技术的精湛发展,当你掌握了精湛的技术,也能做出一些你自认为觉得很满意和很精致的作品时,这种精致的美会快速地让自我内心产生抗拒。因为艺术最终追求的是人的情感表达,当达到精致的时候,你会发现精致的审美与你的生活格格不入,与你的创造和自由相背离时,就已经开始越来越不喜欢自己下意识地把作品做得“美”。我特别想了解同样的材质,如果违背所熟知的技术,违背所能掌握的烧制工艺,甚至违背长期受教育认为的审美会是什么样子?
当有了这样的探究欲望时,这样的提问方式在我的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这种强大会让我对待材料、对待技术工具时产生截然不同的重新再认识。这样的材料在我的手里就会开始依着它的形态来创作。比如我不在瓷器上施釉,想知道瓷的材质本身在火的拥抱下会成为什么样子。在上个世纪末,我就开始做《大成若缺》《参禅·形式与过程》等,体现随意、体现材料本身在制作过程中所带来的一切痕迹,作品并不大,但是对我的内心是一个了不起的震撼和喜悦。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在陶瓷的创作中您是如何理解和处理抽象与具象之间的关系的?
白明:陶瓷的灵魂是在器型上,器型是极为抽象的,中国传统的陶瓷就很抽象。陶瓷不是仿造自然诞生的,它是一个容器,是因为生活所诞生的一个造型的规律,这种规律很多人没有去把它当做一种主观的造型语言来对待,总觉得它是个实用的器物,其实这恰恰是陶瓷器物与人的精神紧密相连的最抽象、最远古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呈现方式。也许我们的祖先也没有发现,这样一个器物其实是与抽象有关,而且造器的观念以及它的审美,从实用慢慢培养出来以后,研究者才从它的系列发展中发现了一个看不见的纽带,那就是它一切思维的着落点都是实用的,它一切抽象的都是虚空的。它是以空来呈现实体,由此它里面的力量和外在形态的力量融为一体。
陶瓷器的造型最具创造性,它不依赖于自然而诞生,是为了实用,通过实用的功能性提出的要求,让人快速地进入了抽象思维和抽象欣赏的角度,又快速在实用中建立礼仪。礼器附加了太多的审美和文化内涵的需求,当这两者往前推进的时,就会发现陶瓷包罗万象,我从这里也理解到了抽象的真正意义。
我认为陶瓷艺术还有一个更当代的、更中国化的、更能够进入这个时代信息的一种表达方式,那就是从古到今与时代相关的一种抽象化的、唯美化的、充满韵律化的一种审美特征,它同样具有时代性。这就是我的作品到今天仍然坚持用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表达方式的原因,从而赋予陶瓷一种安静气质下的生命感。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您觉得陶瓷的哪一种特点最具有魅力,与其他传统材质的艺术创作相比又具有哪些特殊性?
白明: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社会认知的途径是丰富多彩的,但只有陶瓷艺术特别古老。人类创造陶瓷艺术的形式有上万年之久,它是无中生有的一种新东西。它的古老不仅是时间久远,它制作的原材料也与地球的年龄相仿。陶器是将泥土与火这两种元素通过水的调和,再通过人的创造生成的,它不是在自然界找到一种物质呈现出来的。这样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进化,将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陶瓷的形式,不仅是古老的,更是永恒的。几千年前的瓷器出土后竟然像新的一样,保留了它原始出生的状态。这种艺术形式的感人之处恰恰是原材料的古老以及人的创造,还有它的永恒,这也是人类基因之中所携带出来的一种追求。它给予了我许多的启发,给予了我更多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理解永恒与脆弱与短暂之间的许许多多的关系的机会。我希望把陶瓷材料独特的、坚定不移的痕迹让大家看到。
展览现场
▋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游走 不喜欢保持一种习惯
雅昌艺术网:您在大漆作品的创作上没有按照常规将褶皱磨平推光,而是以这种自然形成的推磨痕迹为基础进行再创作,例如我们在壹美美术馆二层东厅看到的《被移动的河道》《对应的状态》等作品,您在创作中是如何思考的?
白明:早期我参加艺术展览,被中国艺术圈所关注,都是因为综合材料绘画。那时我特别想在平面里面探究一些我感兴趣的东西,同样,当我接触漆时发现它与我之前使用在综合材料中的建筑胶、乳胶等粘合剂相比具有更加强大的稳定性和塑造性。
我并没有把漆当做一种工艺技术的材料来使用,仅仅把它当做如胶似漆的漆来对待。我特别迷恋漆能把不同的材料融为一体的品质,而且是恒定的,具有顽强的意志,可以抵御时间,抵御自然的侵蚀,能够长期保存。
我把漆当作一种极有生命力、有包容力的一种材料,而且很东方。我想留住它的活性和变化,它拥有我一旦选择以后的长期的稳定性,这也是我对漆着迷的一个研究方向。材料特性本身就会引领着我去对它可能的永恒性之前的柔韧性、鲜活性、不确定性等选择它留下的样子,这也是我对所有材料最天然的好奇和我迷恋的地方。
《被移动的河道》 100×160cm 大漆综合材料 2019
《对应的状态》 100×200cm 大漆综合材料 2018-2019
雅昌艺术网:此次也展出了您的水墨综合材料创作,如壹美美术馆二层展示的《文化虫洞·席纹如书》等作品,您为什么会选择以茶、墨、香等体现中国传统文人雅趣的材料作为水墨创作的表达媒介?
白明:用香火、茶是我比较早的作品。十几年前,我尝试过纯粹用茶水创作。因为茶本身就是我依赖的一个饮品,我收藏了很多茶,也为茶做了很器物。我就在好奇,茶水也是水的一个呈现方式,当茶进到墨里面和纸里面,会有什么样的独特的反应?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纯粹靠茶的浓淡画过一批画。
香火也是在那个时期使用的。我对自然界很多现象看不懂时,就会把它聚集到另外一种时空来自我安慰。如爱因斯坦的很多文章中都提到了虫洞,我就在想艺术家的虫洞在哪里?古旧书里就有很多真正的虫洞,那真正的虫洞与天文学中时间的虫洞概念是否也有某些关联性?这种空间感恰恰是我在绘画的平面中要去寻找的。
因为我做陶瓷,所以与热量和火有关系的材质我都很迷恋。我迷恋的东西既充满温暖、依赖,又具有毁灭性,但香火的火承载着所有的善意,蕴含着像祈祷、祭祀等带有奉献式意味的情感。当香火和中国特殊的绘画语言结合在一起时,孔洞周边所形成的烧灼感是我迷恋的,所以我做了一批用香火、宣纸、茶、墨相关联的作品。但我现在放弃了这一部分,不是因为不对或不习惯,而是因为人总有不同的好奇产生。
当艺术成为你生活的一种依赖时,你已经不指望要去表达什么。通过艺术创作自己生成了一种图像,这个图像让你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和释放时,我才认为艺术行为方式成为了我生活本身。这是我作为一个艺术家最觉得自我满意的地方,也是我得到了艺术真正回馈的一个地方。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从本次壹美美术馆的展览“成器与物归”可以看出,您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对各种材料进行探索,您如何看待创作者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白明:我现在认为的材料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与过去不同,过去是我想让它成为什么样,现在是我想感受它想成为什么。我现在对待各种材料希望得到陌生与意外,然后在陌生和意外之中对作品做选择。
艺术的一切追求都是对应你身体的感知和情绪,使艺术变得丰富多彩。我特别希望将手中的材料以及我可能意识到的认识释放出来,呈现出一种新的认识的可能性。我希望我的作品通过我的实践和审美,以及我掌控的一些陶瓷材料的作品,提供给观者一种角度。陶瓷既可以拥有极为精致的类似于传统陶瓷的精美、莹润、如玉的品质和高贵安静、完美,同样也具有本真、朴素、帅气、天然等品质,甚至是野蛮的破坏力,这个破坏力是它的生命力。我觉得一切艺术的本身力量来自于生命力的勃发,这是它的秉性。你给泥土一种力量,它在干燥或者烧成的时候,就会释放它自己的力量。你对材料的不断熟知,其实就是通过材料在不断认识人、认识自己的过程。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中,壹美美术馆的一层也展出了您的油画作品。请您谈谈水墨、油画、大漆方向的创作与陶瓷之间的关系?您是如何做到在这些不同媒介语言间自由切换的?
白明:我研究这些艺术种类,不是为了想证明自己在每个领域里都有自己的某一些才华要展现,我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纯粹是好奇。我不喜欢突然间对一种材料有了一些好奇之后产生的熟悉,把熟悉变成我的一种习惯。我不喜欢保持一种习惯,希望换一种方式让我不会变成一种习惯,这是我艺术创作的核心诉求,是我对待不同习惯认知造成的。
如果我一段时间做茶具,我会很快把做茶具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新想法完成后,快速地换一种方式,就会有新的感受,会有一些新的不受这个方式长期约束的习惯。一种事情持续做下去,第一没有新鲜感,第二会养成一些习惯,而且习惯会让你慢慢地沉静下来,会享受习惯,就没有了挑战,所以我很警惕这一点。我会在油画、漆画、雕塑、装置、水墨、写作等等中游离,希望自己一直有一些很新鲜的东西。当然要想做很多有意思的、新鲜的东西并不容易,我不觉得我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了我的目的,但至少没有让我审美疲劳,也没有让我对这些东西失去好奇。
在不同媒介中切换是为了造成一种陌生感,我不会用各个门类艺术固有的审美惯例来约束它,更不会拿别的艺术门类来替代它,我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游走,就是想让自己最本源的一种创作方式和心态,在新的材料里找到最轻松、最平和、最放松的一种状态来呈现可能出现的新东西。
展览现场
▋独特的空间 新的策展思路和展陈 给作品带来新的观看角度
雅昌艺术网:在展览中我们看到一些您之前展出过的作品,但每次展出都会觉得略微有所不同,如《坯粉之书》《管锥篇》等。您如何看待作品与展览场地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效果?在这次展览中,您的作品是如何与壹美美术馆的展览空间相互呼应和对话的?
白明: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过去。因为我早期办展,尤其是1996年我第一次办展览的时,完全是根据自我的设想,达到了我的一个展陈效果,那时的条件也很有限。但随着展览机会越来越多,我发现完全由艺术家来掌控展陈,是许许多多人习惯的而且是认可的一种方式。在2014年赛努奇博物馆(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展览之后,我之前的展览方式得到了改变。他们本身有自己的强大的自主诉求,他们挑选艺术家,挑选艺术家的作品,按他们的理念来呈现。当时我也参与了他们的布展,提出了一些要求都被婉拒了,但最终的展览效果并不差,他们的坚持让我得到了一种意外和惊喜,用他们的方式理解我的作品,用他们组织的展览结构让我看到了我作品的另外一个不同点。
之后,我非常希望不以先入为主的自我导向来影响策展人,影响展陈团队,影响他们直觉的第一印象。他们对作品的选择和第一印象应该是最感人、最有可能给展览带来惊喜的。展览本身就是观看的角度,并非是艺术家拿出作品来规范观众或美术馆该让观众怎么看,而是美术馆和展陈团队通过看艺术家的作品,有一个直观的认知。他们有更多的经验,更多的诉求和作品融为一体。所以我认为一个好的展览应该是艺术家的作品+策展人的思想+展成团队的智慧,变成了作品新的观看角度。我认为壹美美术馆达到了这样的要求。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通过此次展览您最想呈现给大众的是什么?您认为壹美美术馆在艺术品质和观赏体验上的努力是否与您的艺术追求相契合?
白明:我的艺术追求跟他们的追求有一部分相契合,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完全一致的话,我觉得艺术家和展陈空间不应该存在。所有的艺术都应该是不同角度的一个重新拥抱,不同的作品在不同的空间里就应该产生不同的气氛。
不同的展览空间本身就有它独到的气质,当艺术家的作品进入到空间后,如何融入到这个空间中,如何与这个空间里的光、影、自然环境、人文产生一种新的呼应或折射,都是一个展览能否取得成功,能否传递出更新信息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壹美美术馆的展览空间非常独特,也非常具有当代性,也有一定的约束性,空间非常有意思。这样的空间里如何展示艺术形式完全不一样的作品,是很有难度的。
我认为壹美美术馆选择一位建筑师来做展陈,非常地巧妙和正确。因为建筑师对空间有独特的理解,他对待作品的理解是从空间角度入手,这与陶瓷艺术家对待作品的理解有惊人的一致性。他们在不同形态的艺术品里并没有选择单一的实践性,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策展,也没有按照类别来划分,而是根据艺术作品的气质和空间的适应性自由编排,并且做了相应观展路线的约束,但这个约束不是强制性的,也是开放的。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在您的艺术生涯中,您是如何看待个人创作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以及您对当代艺术的发展前景持有何种期待?
白明:首先我认为的时代性可能跟许多人认为的不太一样,很多人认为的时代性可能有直接性,我认为的时代性更蕴藏在艺术家的修养、作品的气质,以及表象背后的许许多多的呈现方式中。
我所谓的时代性是通过转换的方式,把一个时代的表象通过你的感受变得真实,然后又通过你真实的情感传递、赋予给作品,这也是时代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认识途径。
我认为每一个艺术家都有他独特的角度为时代留下微小的基因。艺术家一个人不可能创造一个时代,一个艺术家也不可能敏感地呈现一个时代,是许许多多时代的艺术家和了不起的创造共同组成的,后人通过他们的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我希望我能用陶瓷的方式,成为这里面一个非常微小的分子。后面的人能从作品中找到既有优雅感,也有新颖性,也有焦虑,也有残酷,也有冲突,也有悲观,也有失落,可能也有兴奋和快乐等感受,但我更希望它能够在一切冲突和焦虑之中传递出属于艺术品最具生命力的那个点。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许多文学、艺术和创作作品,它们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作品拥有声音,有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自我更新能量的艺术种类才能不断发展下去。我希望这样的作品能够体现出这个时代的某一个倾向。
雅昌艺术网:谢谢!
注:图片由壹美美术馆提供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