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110余件摄影作品 看新时代彝族风貌
2023-07-11 22:18:29 未知
7月10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新时代彝族风貌摄影作品巡展·北京站”在中华世纪坛正式展出。
开幕式现场
本次展览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资助,四川凉山驻京联络处、北京国际艺苑摄影基金会主办,北京歌华展览有限公司、四川省文化馆承办,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西昌邛海宾馆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协办,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北京绿色未来环境基金会、西昌市文化馆、济宁市文化馆支持,展出将持续到7月16日。
展览现场
展览以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创作载体,从生活在、工作在凉山的摄影家们拍摄的上千幅照片中挑选出反应凉山彝族风光、人像、纪实摄影作品110余件,通过摄影家们的独特视角展示出彝族之美,用影像语言呈现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凉山,集中展现了凉山彝族文化的原始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展览在策划过程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努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为方向,通过影像赋能,将专题摄影展与实物及场景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凉山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传播中国民俗传统文化,展现凉山的文化之美、自然之美、创造之美与发展之美。
第一篇章 雪之观念·坚守
阿牛史日 摄 《雪原归人》
单莞云 摄 《雪地上的童年》
邓邦敏 摄 《云涌大凉山》 2018年1月3日一场大雪,京昆 高速托乌段封路,大量去成都方向车辆堵在冕宁,改道绕行,经越西大相岭拍下这美景。 jpg
邹 森 摄 《冬韵如歌 Song of Winter Rhythm》
邹 森 摄《呵护》四川省凉山州麦架坪村位于海拔3280米的高山上,彝族群众克服自然环境恶劣等因素,积极响应党委政府政策,大力养殖高山羊发展经济,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图为2018年2月2日,村民在大雪中给小羊喂豆奶。
彝族先民具有人类源于水或源于雪的观念。在彝文古籍《勒俄特衣》中,包括人在内的十二种生物都出于雪中,彝语中的“人”也可直译亦为“雪人”。凉山境内,超过海拔5000米的雪山就有9座,高俊壮阔、气势磅礴,保存着原始自然风光。这些高山,不仅是彝族人民的生存地,也是整个彝族文化的起源地。
第二篇章 族群记忆·通融
单莞云 摄 《飞驰》
单孝勇 摄 《火舞彝乡》
方春平 摄 《朵洛荷》摄于四川凉山
曲木子撒 摄 《牧羊女》,2009年3月24日,四川省凉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百草坡镇丙乙底村丙乙底组,近年来,金阳县大力推进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当地高寒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百草坡镇丙乙底组86户,共有绵羊1896只,户均22只,最多的一户有100多只,年收入过9万余元。
杨通富 摄 《祭海》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辉煌与苦难的更迭之中,彝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用智慧与勤劳书写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常存于彝族先民日常生活中的打猎、纺织、燃火、跋涉、婚嫁等场景,以及维系每个彝族人民的重要纽带的家支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自然与人的集体记忆。
第三篇章 多元一体·共筑梦
单莞云 摄 《群山有我不寂寞》
单孝勇 摄 《跳龙门》
邓邦敏 摄 《快乐的彝家少年 》 2018年1月29日西昌市 白庙村的彝族少年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村里的迎新年民俗活动
叶昌云 摄 《帆影》拍摄于西昌邛海
邹森 摄 《锦屏水电站》位于凉山州的锦屏水电站总装机840万kW,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高305m,是世界同类坝型中第一高坝。图为2020年8月10日,俯瞰锦屏水电大坝泄水。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彝族与我国其他各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后工业时代的文明逐渐敲开了彝族的寨门。在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彝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顺应时代潮流,不断积极改变自身境遇——走出山林、接纳城市,追求着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