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曹明浩&陈建军:“水系计划”是一个过程

2023-07-26 15:06:34 罗书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b7a1b11b8def1ad159b97da422da1b2c.jpg

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推出了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获奖艺术家的展览“蛇纹绿岩”版权所有: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曹明浩&陈建军的艺术实践是从一次旅行开始的。大约近20年前,他们去到成都都江堰旅行,这⼀持续运⾏2200多年的⾃流灌溉系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基于实地考察、研究、知识交流为基础的艺术实践,他们建构了一项长期的,关于都江堰灌溉工程的知识建构和周边水系的艺术项目。

与许多艺术家的实践不同,曹明浩&陈建军的“水系避难所”不是孤立的,而是将地方与传统知识的相关性,气候变化下地质和社会背景的多样性,纳入综合全面的考察。这使得他们的创作,超越了一个可预测的、概念上的对自然环境的界定,而且作品始终是处于生成状态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bdd8854ff1603b78e212bd83cc739992.jpg

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获奖艺术家的展览“蛇纹绿岩”现场版权所有: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和由水创造的地貌连接结构中,曹明浩&陈建军总是和当地人、非人、不同学科的工作者或机构合作,相互学习,并一起发掘物质、物种和人类社会的新关系。创造跨学科、多物种的社区,以产生替代的做法。

在今天世界各地正面临着气候、采掘主义和显而易见的生态问题。对此,许多艺术家做出了对生态转变的反应。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获奖艺术家:曹明浩&陈建军,法国艺术家阿德里安·米西卡,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环境进行的艺术实践,为生态转变提供了积极的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961ed8eefe00e535c82d0dd51b939994.jpg

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获奖艺术家的展览“蛇纹绿岩”现场,版权所有: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2023年6月22日,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推出了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获奖艺术家的展览“蛇纹绿岩”,展览由卢迎华策划,对两组获奖艺术家的艺术实践进行了展示。卢迎华谈到:“他们不断地去努力靠近复杂的现实,主动想象一种不走向各自为战的文化断裂与生物阻隔,把天然的差异与激烈的碰撞看成一种积极的缝合行为。这也是展览中艺术家的创作给我们最好的提示。”

在展览举办之际,雅昌艺术网与艺术家曹明浩&陈建军就他们持续十余年的“水系计划”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对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d288f7e2a7282c36c40aaa2258b6b97e.jpg

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获奖艺术家的展览“蛇纹绿岩”现场版权所有: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

雅昌艺术网对话艺术家曹明浩&陈建军

雅昌艺术网:去年,两位老师作为中国艺术家代表参加了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并展出了《水系避难所#3》及《水系学校》等作品。此次作为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获奖艺术家,受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之邀,展示了你们的“水系计划”项目,这次展出的作品在卡塞尔文献展作品的基础上,有什么差别?

曹明浩:“水系计划”是一个持续的项目,我们是分阶段完成。在卡塞尔展出时是项目的第三个阶段,是一次综合的呈现,除了展出我们的项目,我们更加侧重与当地观众的交流,因此搭建了“黑帐篷”的空间装置,营造了一个对话的空间。配合展出影像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举办和其他跨学科学者的工作坊。另外还有一部分没有现场展出,是《水系学校》,也是基于对话学习展开。在我们的工作里面,并没有开始和结束的概念,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像“水系”一样。此次在白云馆展出的作品是偏影像的部分。另外还有一些图片和文献资料。把我们各个阶段的实践进行了展示。

这次展览的特别之处是与法国艺术家阿德里安·米西卡展开了一场“对话”。我们在全球不同区域,不同现场展开各自的工作,策展人卢迎华基于我们作品中所提及的“蛇纹绿岩”展开想象,让这样的“对话”产生了新的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ec2d4e644915ffa3672ae71194a04918.jpg

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获奖艺术家的展览“蛇纹绿岩”现场版权所有: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雅昌艺术网:你们最早是如何开始“水系计划”这个项目的?

曹明浩:一开始我们是从游客的视角进入的。当时我们去成都旅游,到了都江堰,了解到它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而且是至今仍然在使用的巨大的水利工程。

当我们沿着都江堰的水系向上游行走,到了海拔最高的羌族寨子,发现都江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水利工程,与之相关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比如羌族日常生活中建房子,婚丧嫁娶,都有和水系周围环境相关的整体的智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开始“水系计划”的时候,除了基于艺术的想象,还面临着非常多具体的现场问题。比如除了涉及水利工程,还有当地的地质、植被、建筑等等,从项目开始就一直是这种跨学科的合作,而且这种合作不仅仅停留在圆桌对话层面,当我们提出问题,我们真的希望与合作者通过建立长期的工作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严格来说,“水系计划”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我们没有设定它的开始和结尾,在每个阶段会有阶段性的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84735d8e8d3070abc42654f44816bdb5.jpg

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获奖艺术家的展览“蛇纹绿岩”现场版权所有: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雅昌艺术网:两位最早决定开启“水系计划”时,是如何达成共识的,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是否有意见相悖的时候?如何面对这种情况?

陈建军:所有的合作都有一个前期磨合的过程。最初的创作是两个人各自进行的。后来我们搬去成都居住生活,面临许多现实的情况,对艺术的思考和困惑比较相似,开始有更多的时间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有一些共同的想法,尝试着一起来做一些工作。这个过程大概经过了三、四年的时间。

在合作过程中,会有一些矛盾和思考方式的不同,然后争论,但这样的过程在后期的实践中,我们认为反倒成为一种研究方式,也是集体工作中必然会遇到的。在这样的相处中,我们会慢慢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雅昌艺术网:目前为止,“水系计划”有哪些阶段性的成果?

陈建军:用“取得成果”来概括我们的工作并不准确,比如此次在白云馆的展览,它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一次成果的展示。因为我们的工作最初并不是以展览,或者美术馆展示为导向的。比如我们在现场的工作会有一些和当地人长期以社区性的工作为基础的部分,包括但不局限于谈话、交流,还有一些偏实践性的工作,借此可以推动这个地区的发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建立起一个工作的网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4f13327a781881ab757f38c5b69156db.jpg

水系避难所#2:震后的传统夯土民居遗址

曹明浩、陈建军

年份:2019

作品类型:摄影

艺术家惠允,【版权所有:艺术家】

比如我们合作的建筑师可以为当地传统的夯土建筑解决传统和现代延续的问题,从而可以有效地预防地震等各种灾害,如果没有这种可持续的推进,传统建筑就会面临消失的问题。相应地,它带来了一系列值得讨论的问题:什么是传统,为什么我们定义它是传统,乡村建筑的价值能不能从现代建筑里面剥离出来,作为单独的体系存在?

这些问题的讨论也会产生实际的作用。比如我们合作过的一些年轻人,他们有些成为了村长,有些成为非遗传承人,他们会自建小型的博物馆来保留这些传统文化。这一部分的工作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f2d08f4d2a2bf4a6fa83e0916f139039.jpg

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获奖艺术家的展览“蛇纹绿岩”现场版权所有: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雅昌艺术网:所以你们的工作实际上是在当地建立了一个持续发展的社区?

陈建军:刚才明浩提到我们的工作是长期的,这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这种长期性可以帮助我们在当地赢取一个工作的空间。因为当你达到现实中,会发现没有地方可以展开工作。各个地方好像都有一个系统,一个结构,不知道从哪儿开始。但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会在里面创造一个可能的地方,慢慢地展开,延伸出很多与我们工作系统中不同的内容:比如与当地人一起讨论生态问题,他们的古代智慧,如何思考灾难,与河流的关系等等。这些既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也是他们重建的一个过程。

雅昌艺术网:最初你们工作的突破口是从哪个系统开始的?

陈建军: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我们到了成都以后,开始思考“水”可不可以成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如果可以用艺术的方式去做,应该是怎么样的?

于是我们从一条河流开始,展开工作。到达都江堰后,开始讨论它没有被关注到的地方。比如对游客而言,都江堰只是一个独立的景点。但走进它深入了解,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水利系统。于是我们开始沿着都江堰的上游河流岷江水系不断往上走,一直到达源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将工作扩展开来。尤其是到达源头之后,我们可以偏离这条河流,可以去到它周边的任何地方进行水系的工作实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3a1557e1125094e3442320d48075d887.jpg

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获奖艺术家的展览“蛇纹绿岩”现场版权所有: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雅昌艺术网:从对一条河流的观察扩展到对一个地区的生态研究?

陈建军:当你进入到水系的网络里,你会看到具体的人和事,艺术家的工作可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重新去想象水系还有什么被讨论的可能性。我们试图在一个中间地带展开探讨,这个中间地带可能是当下学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比如我们提出对“水系”的认识是:水是一种生态物质,系是人类社会,我们很容易只强调其中一部分,像环保⼈⼠强调对⽔、物种的保护;相反,我们也不能只强调⼈类,不顾⽣态的保护。

结合现实的语境,人的生计需要考虑,物种的生计也是需要考虑的。那么,人类社会与物种之间是否有中间地带?由于各个地方不同的政治、历史、经济问题,所以工作就需要基于特定的地方,进行长期性、跨学科合作的实践。

雅昌艺术网:面对如此庞大的问题,你们如何让你们的工作产生实际的作用?

陈建军:正如前⾯我们提到的,展览并不是我们的⼀个⼯作结论。相反,展览本身也是我们⼯作的组成部分。⽐如在以往的展览中,⼯作坊也是我们的作品之⼀,它并不是展览之外延伸出来的⼀个活动。

虽然我们的工作确实会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我们会下降到一个很小的点上去工作。比如我们对汶川这个地方的实地考察,会着眼于作为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地带,它的地质结构是什么样的?除了实地考察,还会去阅读许多关于灾难的书籍,像成都水灾史,成都地震史,也会跟很多其他领域的人一起讨论等等。我们试图从艺术家的视角去讨论关于灾难、避难的问题。

前段时间,有一位学者对我说:“你们的工作前期往往是看不见的,我们试图在过程中不断地把我们的工作讲述清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7/17b725e10c69e02e9a91a5131fb05a3c.png

沙化、黑土滩生态学

艺术家:曹明浩、陈建军

年份:2022

作品类型:艺术家书

艺术家惠允,【版权所有:艺术家】

雅昌艺术网:可否具体谈一下此次在白云馆中展出的作品如何体现出你们工作的现场和思考的问题?

陈建军:在这次展览中,大部分都是以影像和照片的方式进行呈现。但其中包括了许多具体的实践。比如作品《沙化、黑土滩生态学》,记录了岷江源头牧民的生活状态。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了现代性生态平衡之外的一种智慧。作品具体讲述的是在沙化的黑土滩草原现场,牧民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修复了草场。

当地有⼀种⾼原⿏兔,被认为是会破坏草原的⽣态。在⿊⼟滩的治理中,牧⺠们学习草种。但是在种植完之后,会举⾏⼀场仪式,通过这场仪式与⿏兔建⽴沟通,进⽽达到⽣态的平衡。同时,草⻓⾼之后,因为⿏兔的视⼒有限,看不⻅远⽅。它就会被天敌,⽐如藏狐、鹰吃掉。

牧民们认为,所有的物种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不应该通过投毒等简单的方式把它们杀掉。他们用这种方式与物种建立关系,就是我们试图在今天讨论的如何跟万物共存的问题。

对这一切的认识与了解都是基于我们长时间在当地生活获得的。

雅昌艺术网:你们的工作重新定义了当代艺术的生产方式?

曹明浩&陈建军我们的工作不是在工作室里空想,或者只是在工作室里完成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无法在工作室里想象现实的情况。在实地工作中,我们发现生态实践者早就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畴。

所以十多年里,我们有一部分的工作是需要去到各个地方实际考察、生活。回到工作室,更多的是展开一些整理性的工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7/16d9019d20695775e7729eec166a149f.png

作品名称:水系避难所

艺术家:曹明浩、陈建军

时长:17分30秒

年份:2019

作品类型:录像

艺术家惠允,【版权所有:艺术家】

雅昌艺术网:十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具体的困难?比如资金问题等。

曹明浩&陈建军其实在十多年的工作中,像资金上面的问题还不是最重要的困难,有时候没有外部经费,我们就用自己的钱来工作。

而且最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是很朴素的,就是基于学习,然后开始这么漫长的一个工作,变成了一种生活状态。

这涉及到我们的工作方法和目标,因为我们工作的终点不是美术馆,很多的资金不是源于艺术系统的补给。我们会跟不同领域合作,比如我们合作的建筑师有他们的基金会,因为一些共同的议题彼此可以展开长期的合作。

当然,面对今天复杂的生态系统,我们很期待中国甚至全球美术馆的转型,可以长期地关注生态的发展,支持艺术家的工作。

雅昌艺术网:“水系计划”已经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你们如何看待并总结自己的工作?未来有怎样的计划?

曹明浩&陈建军其实生态、环境的议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我们一直试图从我们的角度去切入这个问题。虽然已经实践了十多年,但我们觉得依然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这一点是非常坚定的。目前,如何重新建立人与物种之间的连接,思考边界,去人类中心,跨物种合作等等问题跟我们最新的工作有紧密的联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8a5c8e33c4b6b36be2886baf6d0b014e.jpg

蛇纹绿岩Ophiolite

参展艺术家为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的获奖者

曹明浩、陈建军 Cao Minghao and Chen Jianjun (中国)

阿德里安·米西卡 Adrien Missika (法国)

策展人:卢迎华 Carol Yinghua Lu

助理策展人:张艺川 Zhang Yichuan

展览主办方:蔡冠深基金会、法国驻华大使馆

展览信息

展期:2023年6月22日至9月17日

地点: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将台乡环铁直线段甲16号院后院-白云馆

开放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日 11: 00 - 18: 0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0fdee7fa05f3d78454764852ef70d2bb.jpg

版权所有: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

关于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

毋庸置疑的是,生态学是21世纪的一个关键问题。后代在地球的可居住性取决于它。艺术家是生态转型的关键参与者,他们质疑我们与地球的关系,帮助我们为后代设想一个理想的世界。与他们一起,许多当代艺术机构致力于并推动反思和改变,以应对文化脱碳的挑战。

该奖项是法国驻华大使馆和蔡冠深基金会对于艺术和文化在我们这里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对话的结果。该奖项纳入“中法文化之春” 艺术节的框架内,推动以关注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创作。

3名获奖者,一名法国艺术家和两名中国艺术家,由中法两国的策展人及机构总监组成的评审团,以作品与环境问题的关联性及艺术品质为评选标准选出。

不同年龄的9位初选艺术家以他们各自鲜明的艺术风格来探讨环境问题,我们得以透过国际知名艺术家丰富的思想、多样的作品和视角来审视关键的社会问题。

在今年第二届奖项中,两个重要的文化机构,尼斯现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北京中间美术馆,共同参与了艺术家提名和评选。

2022年第二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的获奖者为法国艺术家阿德里安·米西卡以及中国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这三位艺术家展现了其生态意识和极其执着的艺术实践。

正如尼斯现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海伦·盖宁所提到的,"评委会对此评选和这三位艺术家的互补性感到欣喜"。

关于艺术家

曹明浩和陈建军

曹明浩&陈建军,艺术家,目前在成都生活和工作。他们的实践以研究为基础,注重过程和双向性合作。他们致力于万物现实和生存的对话关系,并从水的物质生态和人类社会的环境现实找到在当代的一种复杂的中间关系,从一个中空的空间出发,探究生态历史的流变与未来的再想象。该中空空间既不是以反应式的被动模式去保护“水”,也不是一种只强调人类社会生存的保守观点,而是我们如何重建对未来的重新想象,以及物质生态和人类社会之间的无数可能性。他们以不同的视觉叙事、持续性艺术实践形成万物之间的连结动力。

主要展览包括: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2022年)、“反思自然”马德雷博物馆(2021-2022年)、第13届上海双年展(2020-2021年)、COSMOPOLIS #2.0:“反思人类”蓬皮杜艺术中心(2019年)等。

阿德里安·米西卡

阿德里安·米西卡的作品幽默地探讨了自然和文化。以认识论为研究基础,他的概念性方法转向诗意和虚设叙事。他通过各种媒介,从视频、摄影、雕塑到装置和行为艺术,深入研究了广泛的自然和环境科学,如生物学、景观建筑和地理学等。米西卡的艺术实践脱离了资本主义的逻辑,为可能的世界培育了一个想象空间。

阿德里安·米西卡 (1981年生于巴黎) 曾就读于洛桑艺术学院。他是洛桑1M3画廊的联合创始人(2006-2014),里斯本Belo Campo画廊的创始人和艺术总监 (2017年至今) 。他目前居住在柏林。主要展览包括:“Pflegehinweise”(2022),艺术橱窗,格纳斯,奥地利;“Cura”(2020), Matsutake画廊,Yvon Lambert书店,法国巴黎;“Aquí Allá Ahí”(2018), Proyectos Monclova画廊,墨西哥墨西哥城;“Il Palazzo Delle Api”(2018) , la Raia基金会,意大利加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7/496e6e62779b941afc32851c25f8780e.png

龙舌兰之爱

艺术家:阿德里安·米西卡

时长:21分39秒

年份:2015

作品类型:录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f05390c6597973777cd4a5c83942889c.jpg

地质纪念碑 I

艺术家:阿德里安·米西卡

年份:2011

作品类型:摄影

尺寸可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2792ac6db6a1632bc919f862d9fb7966.jpg

治愈

阿德里安·米西卡

时长:5分16秒

年份:2019持续至今

作品类型:录像

【版权所有:艺术家】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