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组旧照,带你回眸老上海
2023-08-12 00:00:00 未知
一组旧照,带你回眸
老上海
中华汽车公司
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时(Leinz)从香港将2辆奥斯莫尔比汽车运至上海公租界。1902年1月30日,上海工部局经例会讨论,颁予“临时牌照”,准许其上路行驶。奥斯莫尔比汽车工厂创立于1897年,是美国汽车领域的老牌先驱。
1920年的上海外滩
近处巴洛克式塔楼是1909年建成的上海总会大楼(现为中山东一路2号华尔道夫酒店),上海总会是英国上层人士在沪的高级俱乐部。汇丰银行大楼(现浦发银行大楼)尚未建设(1921年5月开工)。
1922年,正在建设中的汇丰银行大楼
1924年2月16日“上海第一碑”外滩欧战纪念碑(胜利女神像)揭幕典礼
胜利女神像位于外滩的爱多亚路(现延安东路)路口黄浦江畔,铜像面朝西,位于当时南侧法租界和北侧公共租界交汇处,其建立是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上海出发奔赴战场的英法美等国外侨。
外滩胜利女神像
胜利女神左手抚摸着一位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儿童,右手正将触摸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以抚慰战争给他们心灵带来的深深创伤。碑身上刻着一战中死难的外侨姓名,碑座背面刻有“功炳欧西,名留华夏”八个汉字。
这座塑像并未显示出战争胜利者的荣耀,而是寄托出人类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祈祷,很快被当时在沪的各国人士所接受。
1924年,一艘外国军舰驶过外滩前的黄浦江面
画面左侧可见气象信号塔、欧战纪念碑。中部三座建筑从左向右依次是当时的“外滩第一楼”亚细亚大楼(壳牌公司)、上海总会大楼和有利大楼。
1926年的外滩
汇丰银行大楼北侧的海关大楼刚动工建设。远处文艺复兴风格的四层建筑是1902年扩建后的德华银行大楼,1919年一战结束后德华银行大楼被没收,由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1947年重建为6层大楼(现外滩14号上海市总工会),它也是外滩建筑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1926年,汇丰银行大楼(现浦发银行大楼),北侧的海关大楼正在修建中
1927年即将建成的海关大楼
1927年,外滩南侧的航拍照片
照片中的老建筑有的已经消失,也有现存的建筑当时还尚未建成。更替和兴亡就是历史的一瞬间。
近处靠黄浦江边的是建于1907年的气象信号塔,气象塔东北侧的江边矗立着欧战纪念碑。当时海关大楼尚未封顶,到年底才最后建成。
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北楼)刚开始动工,其北侧的现中国银行大楼位置,当时还座落着德国总会俱乐部,这座美丽的建筑在30年代中期消失(见下图)。
德国总会俱乐部
德国总会俱乐部在1936年因建设中国银行大楼而被拆除。照片中可见后来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北楼)的位置原先坐落的一幢3层建筑。
1927年,外滩北侧的航拍照片
可以清楚看到正在建设的沙逊大厦和海关大楼。
1928年,正在建设中的“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北楼)
1929年的外滩建筑群
“沙逊大厦“(建成后又称华懋饭店)即将落成的。沙逊大厦高19米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基本建成,它将是外滩最显著的标志之一。被称为“远东第一楼”的沙逊大厦总高77米。
1930年代的上海总会俱乐部
上海总会第一代3层建筑建成于1864年,现存的第二代6层建筑建成于1909年。
1930年代初的上海外滩
“沙逊大厦“(当时为华懋饭店)北侧可见德国总会俱乐部大楼,此时中国银行大楼尚未开工建设。
1930年代初的上海外滩
“沙逊大厦“(当时为华懋饭店)北侧可见德国总会俱乐部大楼,此时中国银行大楼尚未开工建设。
上图的彩色复原照片
1930年代,海关大楼门前的公共汽车
1937年初的外滩
右侧近景是欧战纪念碑(胜利女神像),沙逊大厦北侧1936年10月开工的中国银行大楼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不久之后淞沪会战爆发。
修鞋匠
民国十一年,一辆二手的福特轿车在北京的成交价为8000大洋,买一辆二手轿车比如今买一套住房还要困难得多。在民国年间,能买得起汽车的,无外乎达官显贵、富豪商贾。到193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为38484辆。
有轨电车
1908年3月5日,英商上海电车有限公司在市中心内开设了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之后的有轨电车都在市中心内开设。1960年开始,由于老式有轨电车在城区内严重影响交通,开始陆续拆除,1975年12月1日上海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3路拆除。
黄浦江
黄浦江是上海的地标河流,流经上海市区,将上海分成浦西和浦东。黄浦江是上海的重要水道,在上海市中心外白渡桥接纳吴淞江(苏州河)后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是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
胶州路
胶州路是中国上海市跨静安区和普陀区的一条街道,南北走向,南起愚园路,北至长寿路。长1868米,宽12.5米到18.3米。传统上,胶州路沿路南段为住宅区,向北逐渐过渡为工厂区。著名住宅有260号、522号龚氏住宅、561号等。
1935年,公共租界在胶州路与新加坡路(今余姚路)交叉处建成开占地40亩的胶州公园,以体育活动场地为主。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将胶州公园改名为晋元公园。1949年以后改为静安区工人体育场,北部兴建江宁电影院。
静安寺路
静安寺路(BubblingWellRoad),是中国上海市南京西路在1862年—1945年之间所使用的路名。它起初作为上海公共租界的第一批越界筑路而开辟,正式划入租界后,成为东西横贯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主干道。
江边的工人
该路东起西藏中路,接南京路,西到大西路(延安西路),全长3866米。1862年以前,静安寺路沿线尚为一片郊外的水稻田,如同江南其他地区一样,也有无数的小河浜纵横其间;在大片精耕细作的农田中间,散布有不少村落,如王家厍(今石门路一带)。
浦东
浦东新区为上海市的一个市辖区,因地处黄浦江东而得名。浦东南与奉贤区、闵行区两区接壤,西与徐汇区、黄浦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五区隔黄浦江相望,北与崇明区隔长江相望。
街道上的警示标志
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成立,直辖于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辖市一级建置。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上海特别市宣布租界为特别区。民国十九年(1930年)7月,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