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文化照亮自心 :《 空间与心性 》六讲 · 王林海
2023-08-31 11:35:12 未知
【何为人类艺术的心性空间】
当我们打开上古岩画和大地艺术的时候,人类象天法地,尊崇天性而生之活之的图景,便扑面而来。人从哪里来?从天性中走来。这是文明的初始,也是文明最璀璨的时刻。
而不知何时起,这个星球上慢慢分成了两群人:我们今天看到了两河流域最早的神殿,在埃及发现了法老的陵寝,在希腊看到了众神的殿堂。而在东方,另一群人却执拗地敬天法祖,死死地保护着自己的天性。
在这里,所有伟大的贤者都告诉他们的子孙,要保护天性充沛的样子,“如保赤子” 、“能婴儿乎” ;当一个人迷失的时候,他会告诉你,要 “后天返先天”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刻录在他们世世代代的血液里。
今天,我们翻开自己文明的画卷,我们会见到,在东汉,宗教文化由遥远的海上游渡而来,登陆在连云港;由陆地伴随着驼铃声,进入河西走廊。中国变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是我们这个民族心性的自由度,是我们神游太虚,放浪形骸之外的心性精神。中国文化从来没有 “拯救世界” 、 “改变世界” 的承诺,却的确确能帮到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充满诗性地安居。如果我们来追问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是什么,那么,这个就是了。
如实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质,才能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特质;了解了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质,也就明白了我们的艺术特质。了解艺术特质,就是了解心性的空间,了解我们真实的生活。
这一讲,我们上续上古,从岩画、石器、陶器展开,思接先祖心源,去明鉴文化、艺术、仁德生成的初心。而后,从宗教建筑带入,去体证宗教建筑中的心性空间。我们走进这些建筑,如实地感知自己身处其空间内心性的自由度。
【第一讲 空间与上古艺术】
【第二讲 空间与宗教建筑】
【何为中国艺术的心性空间】
空间即心性。不要以为我们在心之外还有一个空间在,如果这样,我们就会落入物理学的三维世界之中,不要说有创生力了,只能在此苟活一生。
这一讲我们从书道、琴道进入,通过一管笔、一床琴去遨游古代先贤的心性空间。古人何以说 “一管笔拟太虚之体” ?王羲之说:“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 为什么这个人可以把宇宙观、生命观、价值观,都贯穿在他的笔下,展开 “不复自己一笔,不复古人一笔” 的心性空间呢?
这里,摘录一段蔡邕的《笔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蔡邕为琴之祖师,亦为书之祖师,楷圣钟繇欲得其《九势图》,熬困急迫,以至吐血,若不是好友曹操给予丹药,我们今天就见不到这位楷圣之圣迹了。《九势图》上续礼乐文明,下启书道文明,今天的中国人,如果不能神遇古代书道力作的心性空间,那么,中国古代艺术就应该在此画上句号了。现代人把书道称之为 “书法艺术” ,岂不知,当书道被人类当代价值观笼罩的时候,书道已死,中国人的心性空间从此狭窄了。我们只能用文学的语言去比附那个时候人的真性情,悲乎!
通过这一讲,我们从 “抽象” 和 “具象” 这两个 “纠结” 的艺术概念中走出来,直击中国人的 “超象” 空间,去看看蔡邕《笔论》所引发的伟大交响。空间在哪里?就在一点,一墨,一笔中。杨春薇老师用 “声 音 韵 律 象” ,五个字,将我们带入 “乐由心生” 的琴道世界。只要琴道活着、书道活着,中国文明就不会有断灭的那一天。
【第三讲 空间与书道】
【第四讲 空间与琴道】
【何为生活日用的心性空间】
我们不妨回观一下自己,在乡村里,在城市里,我们的诗性空间还遗存多少?为什么在现代都市营造的空间里活着的人,会产生 “怨 忧 恐 乱” 四种不适的心性状态?我们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种催生紧张的空间呢?还是在近代,我们的认知上出了偏差?我们营造的这些现代建筑里,是否适合孕育我们这个民族的天性?
作为中国人,我们心中是否还能与北京城的中轴线相应?在脚踏大地的时候,头顶着天的时候,心中是否依然保有天地、日月?天地、日月是中国人的心性空间,那是风情万种、气象万千、流光其声的大乐。
这一讲,我们将走进中国的民居,去应感中华民族在建筑中是如何把 “兴于诗” 发明出来、创生出来的。一步一景,一花一世界。而后,我将带着大家走入这个“家”,那里的光影、气场、挂件、摆件、家具,一切美的呈现琳琅满目,却又文质彬彬。
弘一法师生前说得好: “不体物情,一生皆成梦境;不通人情,举足皆是危机。” 那么回过头,请看看自己的家,满满当当的日用器中,是陈设得来的 “一气一味,一象一意” ,还是杂乱无章,只能应付自己的生活呢?
人情即物情,我们谈谈家具,谈谈日用器皿吧!
【第五讲 空间与中国民居】
【第六讲 空间与陈设】
【艺术家简介】
王林海
心性学倡导者,心性艺术家,王羲之六十八代嫡孙。诚明内学创始人、山长,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ADCC)顾问。
曾在中国、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多地举办个展及联合展览。作品被瑞士 Dornach 歌德大殿、中国国家画院等艺术机构收藏。
出版著作:《一管笔——活出中国人的精神》《王林海游艺明心录》《一心世界》。
多年来致力于心性学的践行与推广。“以心为体,以慧为用” “美,只指向心性” 是王林海对人类艺术及其生活的精神定位。
杨春薇
古琴艺术家,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昆曲古琴研究会理事,诚明琴道院创立人。
先后师从于梅庵派琴家刘景韶、刘善教先生;广陵派琴家梅曰强先生;虞山吴派琴家吴文光先生。出版古琴专辑《幽兰》《煦风》《飞英游弦》。
2011年起担任雅乐研究中心副主任及雅乐团副团长,参加主持了《燕国宫廷音乐》《乡射礼音乐》《明代朱载堉六小舞舞蹈与音乐》等雅乐的复原和重建项目。
【课程信息】
一心世界 • 空间与心性(六讲)
课程时间/内容
【 何为人类艺术的心性空间 】
第一讲 空间与上古艺术
第二讲 空间与宗教建筑
【 何为中国艺术的心性空间 】
第三讲 空间与书道
第四讲 空间与琴道
【 何为生活日用的心性空间 】
第五讲 空间与中国民居
第六讲 空间与陈设艺术
课程地点:
北京无上堂生活艺术馆
(北京朝阳区崔各庄乡草场地艺术村258-2号院)
主办机构
北京无上堂生活艺术馆
诚明内学院
支持机构ADCC生活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