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指数 | 月度(2023年8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2023-09-07 16:53:36 未知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雅昌指数 | 月度(2023年8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策展人:闫士杰 闫子 海蒂·布赫:皮囊之上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重新反思20世纪艺术
2023年8月4日,“海蒂·布赫:皮囊之上”在红砖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闫士杰担任策展人,闫子担任助理策展人。
“海蒂·布赫:皮囊之上”展览现场,红砖美术馆,2023
海蒂·布赫,《宾斯旺格医生的诊室》(贝尔维尤疗养院,克罗伊茨林根),1988
纱布、鱼胶和乳胶
360 x 525 x 525 cm
“海蒂·布赫:皮囊之上”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3
此次展览呈现20世纪最重要且被主流艺术史叙事忽视的前卫艺术家海蒂·布赫(Heidi Bucher,1926-1993)艺术生涯100余件重要作品,包括重新发现和修复的影像素材,早期纸本绘画,抽象丝绸拼贴,洛杉矶时期的可穿戴雕塑,创作高峰期对人体和建筑的“剥皮”系列。这些变革性的作品体现了布赫对人类心理与空间关系的探索,性别、社会和政治是其作品的重要议题。
展览现场:感受“皮囊”背后的灵魂低语
“海蒂·布赫:皮囊之上”展览现场,红砖美术馆,2023
海蒂·布赫,《生命与死亡》,1992
带门和架子的树干,2 个装满熔岩灰的棉袋。
100 x 48 x 46 cm
“海蒂·布赫:皮囊之上”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2023
“独立悬挂着的半透明《博格》,泛着珍珠质地若隐若现的光泽,仿佛是一个梦境的入口,连接着理想蓝图彼岸”,把我们带入海蒂·布赫在中国的首次大型回顾展“海蒂·布赫:皮囊之上”的现场。就像展览主题“皮囊之上”字面的意思,艺术家将人体和建筑“剥皮”,《镶木蜻蜓的孵化》、《宾斯旺格医生的诊室》、《小门》,这些建筑或人体的皮囊给人们制造巨大的视觉震撼,甚至会引起一些不适,但更多的引发人们思考,就像艺术家讲到的:“空间是壳,是皮肤。一层一层剥下来,丢弃它:压抑的、被忽视的、浪费的、失去的、沉没的、扁平的、荒凉的、颠倒的、稀释的、被遗忘的、被迫害的、受到伤害的。”
策展人:蒋竹韵 啸声考:一项声音调查展览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唤起多种声音宇宙观
2023年8月12日,”啸声考:一项声音调查展览“在拾萬当代艺术中心(石家庄)开幕,此次展览由蒋竹韵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本计划是杭州艺术家蒋竹韵发起的一项长期策展与研究项目,项目最初的灵感源于过去三年间出现的声音场景的观察。此外,石家庄的独立摇滚乐队,万能青年旅店的单曲《河北墨麒麟》围绕太行山的地质叙事展开创作,其中的呼啸声,也打开了人们探索这种逝去的声音品质的推想空间。展览聚焦声音艺术家对俗称“啸叫”的声音系统反馈效果的使用和理解,艺术家将回授纳入作品中,以创造一种超越性的视听场景。通过将历史和当代表现形式进行对比,这个系列性的调查展览旨在唤起多种声音宇宙观,并且阐明啸声的政治意义,提供替代视角。
展览现场:”声音“的世界
展览现场
这是一个由声音组成的展览,展览现场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相互碰撞,组成一个非常特别的视听空间。比如艺术家张培力的作品《碰撞的和声》,一个横跨展厅的金属轨道上,两个老式高音喇叭的滑动,左边(男声)右边(女声),同时唱着练习和声,随着高音喇叭之间的距离变化,靠近时出现反馈的啸叫,反之退却。地面的灯光,在啸叫的高潮,同时戏剧性点亮。声音艺术家徐程的《风鸣》以环境中的废弃材料,制作成发声器,悬挂在空间中,播放合成声效。艺术家使用这一设备录制了音轨,呈现自然环境声与合成声效透过废弃的人造物品进行声波互动。实验乐手李剑鸿的《院子里的回授》将田野采集的空间带到了不属于室内,却也不纯然属于室外的环境。在院子里,自然之声更加细微,部分电路干扰声则带着听者进入这种微观的世界。在上述这一系列对失控声效(啸叫)的创造性使用中,控制与逃逸的关系,对我们理解呼啸的社会角色,以及思索呼啸的消失而言,至关重要。
策展人:姜俊 神游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对“精神游历”的思考和探索
2023年8月18日,“神游”在上海外滩艺术中心185空间开幕,此次展览由姜俊担任策展人。
此次参展作品均呈现出对“精神游历”的思考和探索,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独特情调。策展人姜俊谈到,今天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实践中,浪漫主义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它我们试图理解自己的传统、并重构自己和当代世界之间的关系。我们一方面在高速的现代化下继承了从“逍遥游”到“卧游”的精神性游历;同时我们在历史的反思中,在自我东方化和逆东方化的悖论中,在新科技和新媒介中不断寻觅和探索着存在的意义。
展览现场:处处是风景
《沂蒙山19》Yimeng Mountain 19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22x150x 4cmx 2件pieces
2005
《兴会》Correspondances
亚克力 /金属材料 /电动轨道
Acrylic /Metal Material /Motorized Rail
3.5*0.58m*266m(长x宽x高)
2022
21.4 平方米的朝圣之旅
(短篇小说,收录于短篇小说集《上海胶囊》)
Camino de Santiago: Pilgrimage in the living room
(short story, from collection "Shanghai Capsule")
电子文档 Digital Document
2022
观看此次展览就像是在不同的地方旅游一样,比如艺术家余友涵《沂蒙山》系列风景画,来源于艺术家对于游历沂蒙山区的记忆。在繁华喧嚣的城市生活中,艺术家试图仍然保持着对生命本质的关注,直面自然和内心。徐累的《兴会》,从世界各地的艺术名作中采撷了七个树木的图像,将其模块化,并嵌入在机械装置中。七棵树映射着不同时空的文化,它们隔空相望,彼此互问,以共生的“当代”形式折射出往昔的残影。btr的“21.4 平方米的朝圣之旅”,在“浪漫之旅”前,“朝圣”作为一种“精神之旅”支撑起了古代社会中大多数的长途跋涉。其间,大量的异域游记被保留下来,成了重要的历史文献。今天在家中,作者在谷歌地图上进行了一场历时36天的线上“朝圣”。以截屏作为摄影,他记录下了在这段“虚拟旅途”中的见闻和思考,编撰了一份无中生有的游记。
策展人:杨紫 “到新店去”段建伟个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艺术家的新思考和实践
2023年8月19日,段建伟个展“到新店去”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杨紫担任策展人。
“段建伟:到新店去”展厅空镜图,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展期:2023.8.20-10.22,摄影:shaunley
展览名称“到新店去”源于段建伟喜爱的、以刻画细节见长的短篇小说《到网走去》;“新店”是在中国近年来在郊区或乡村常见的街道和地区名称。“新店”模糊地交代展览乡野题材的印象。同时,“新”蕴含了艺术家试图在既有的知识系统之外另辟蹊径的意图——他的绘画常被描述为“艺术史”的,尤其与文艺复兴早期的壁画有着不解之缘。事实上,凝固住的崇高感只是他创作的一个部分,艺术家未曾指认任何精炼的词汇去代替或形容自己的创作。“到新店去”中,历史上种种绘画手法被不拘一格地使用。它们被借鉴得如此含蓄,以至于能引发这样的解读和揣测:在段建伟近年来的绘画中,横亘中西的绘画历史只被理解为必要而实用的语汇,刻画人无形的精神性才是他的兴趣所在。
展览现场: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 人的美好
段建伟,《到新店去》,2023,布面油画,130×180cm,图片由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段建伟,《洗衣2》,2022,布面油画,130×160cm,图片由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段建伟,《采摘》,2022,布面油画,135×110cm,图片由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对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们来说,这是一场能够唤起记忆的展览,艺术家画面中展示的人物和风景都非常的朴实自然,就像是农村生活的切面,《洗衣1》、《洗衣2》、《采摘》、《打水》、《小学》。当然,在这些作品中能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生活,还有“人无形的精神性”。
策展人:陈天禅 《无人之境》人工智能艺术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反思人与技术交织的伦理关系
2023年8月19日,《无人之境》大型人工智能艺术展在深澜AI空间开幕,本次展览由陈天禅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在这场科技与艺术,想象与感知,脑波与数据流交互的视听盛宴中,来自中美五位先锋艺术家以12件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向公众展现了AI在艺术创作中的宽广空间与无限可能性。这些作品或许可以引发我们对于“无人之境”背后的发问,人类存在何处?人类思想又处于何地?引发人与技术交织的伦理关系以及人类生存的边界。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家最新的创作成果更是他们探索和思辨之物。 “无人之境”背后究竟有否人的存在?人在哪里?人的思想又在哪里?
展览现场:感受“人工智能”的强大魅力
热情好客的背叛
The Betrayal of Hospitality
作者:黄恩琦
类型:人工智能数字影像
年份:2023
先知
The Prophet
作者:陈天禅
类型:人工智能交互装置
尺寸:400x400cm
年份:2023
作为一场人工智能艺术展览,在现场感受最深刻的便是人工智能的强大,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作品,交互影像装置、数字版画以及交互装置等等,也不禁会反思就像策展人提出的问题,人与人工智能该如何相处?比如黄恩琦作品《热情好客的背叛》,以《乌盆记》的故事为起点,其中剧本、对白、影像、音乐等均由人工智能生成,电影在人工智能的介入下处于不断生长迭代当中,每次重播都会有些许元素被替换,叙事逐渐走向不可控。陈天禅的《先知》将毕达哥拉斯之树以彩虹渐变几何图形巧妙镶嵌在人脑结构中,体现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不懈探索。作品以生物信号感应装置交互,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控制灯光,展现出人类心理强度与现实的关联。
策展人:唐昕 入世: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索艺术家如何将艺术与个人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
2023年8月22日,《入世: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在泰康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唐昕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整个展览依托泰康保险集团的丰富收藏,从中国现当代艺术百年历史长河中,提炼出“入世”这一核心主题,旨在探索艺术家如何将艺术与个人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展览立足于大历史观,以西方工业文明在19世纪带来的全球扩张浪潮,以及20世纪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教育制度的变革为背景,观察作为现代知识分子代表的艺术家如何应对时代变化,通过10个单元,呈现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对不同问题的探讨。
展览现场:行走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
展览现场
正如展览的名字“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此次展览是一部可以现场感受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其中可以看到众多艺术家的经典作品。比如“革命理想高于天”是这个展览的开篇单元。观众将会在这里看到沈尧伊的《革命理想高于天》,在“现实:面对与回应”单元中,可以看到吴作人的《解放南京号外》、蒋兆和的《中国⼈民从此站起来了》、孙宗慰的《石景山钢铁厂⼀角》、刘小东《吼声》等作品,看20世纪以来的艺术家是如何面对现实并通过艺术作品对现实作出回应。“先锋:标准与主张”这个单元主要聚焦1980年代以来的新艺术。那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时代,艺术家们纷纷“下海”,脱离体制去寻找更自由的创作空间。在这个单元大家可以看到耿建翌、张培力、徐冰、孟禄丁、张群等艺术家的作品。
策展人:吴冬雪 饶魁桢 X美术馆三年展“萦绕之所”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对“家”(Home)和“萦绕”(Haunt)的回应
2023年8月26日,第二届X美术馆三年展“萦绕之所”开幕,此次展览由吴冬雪、饶魁桢担任策展人。
X美术馆三年展2023:“萦绕之所”展览现场,2023,X美术馆
“萦绕之所”汇集了众多来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华裔艺术家,他们的流动性实践不断游走于家与彼岸、个人与集体、过去与当下之间。展览将家的概念引申为心理状态的温床,探讨了在全球文化异质性背景下的自我演变,以及侵袭或干扰这一演变过程的种种因素。
展览现场:感受“家”既传统又常新的本质
X美术馆三年展2023:“萦绕之所”展览现场,2023,X美术馆
从隔离时光中电子织物所引发的身体接触,到中医理论中对桑树的多样化使用,再到珊瑚与深海生物……展览中的作品将亲密性拓展为一种生成性亲缘关系——由当代技术与生命体间共生共存的状态所塑造的新型生态系统。一些艺术家在湘绣、陕西皮影戏、民间故事与小说中开拓新的表达空间。展览中的一些作品游走在曼谷街头的废弃楼宇,流连于昏暗暧昧的舞厅现场,潜入百年历史的制糖工厂。一些作品细腻地讲述在迁移与成长的过程中催发而出的情爱与依存关系;一些作品连接起虚拟与现实,通过将碎片化的生活表象进行重塑,探问人与电子媒介的惯性互动中难以觉察的权力结构……在这些无法划定边界的表达中,“家”的概念以多样的流动方式,如气味、声音萦绕在多重时空中。最终,展览通过一种多元的、复线的思辨方式回归艺术家实践、媒介与现实引发的复杂性上,以此回应“家”既传统又常新的本质。
策展人:管陶然 意义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反思艺术回应现实和社会关怀能力
2023年8月26日,“意义”在北京中间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管陶然担任策展人,那荣锟、朱雅楠担任助理策展人。
拉明·哈尔扎德、洛克尼·哈尔扎德、哈桑·拉赫马尼亚,《从大海到黎明》,2016-2017年,单频彩色无声录像,5分钟21秒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艺术界提倡纯化语言和去意义的创作思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艺术市场发力,艺术逐渐远离政治,放逐政治性和社会关怀,失去回应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些现象当然都有具体而复杂的现实因素,但我们急需可以借鉴的,处理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创作思想、精神和艺术经验。这也是中间美术馆持续要从全球视野中的当代艺术现场汲取出色的创作案例,并将这些多元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呈现出来的出发点之一。
展览现场:直面现实
舒鲁克·哈布,《跳跃》,2020年,单频彩色有声录像,10分钟
许哲瑜,《白屋》,2022年,VR 360°装置,16分钟6秒
此次参展的15位艺术家多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有一些七十、九十年代生人。他们共享世界范围内技术革新带来的变化,同时无一不深刻关切着一方土地,捕捉思维的罅隙,并将个体的局限与挣扎具象化在观众的面前,展现出创作者直面现实和困境的勇气。比如艺术家许哲瑜近两年长期受到异常头疼的困扰,身体检查后被诊断患有复视,即重影。受病痛启发,他开始思考亲密记忆的构建方式,从身体和空间感知到神经科学想象。拉明·哈尔扎德、洛克尼·哈尔扎德、哈桑·拉赫马尼亚共同创作的《从大海到黎明》描绘了成千上万的难民离开西亚和北非,通过海路和步行前往欧洲的危险旅程。巴勒斯坦艺术家舒鲁克·哈布的《跳跃》以一种异常轻盈的方式探索了沉重的死亡议题。
策展人:邓婷 王立秋 世人何以唤醒我?—— 仪式、神谕与艺术灵媒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讨当代艺术实践中的“萨满”趋势
2023年8月26日,“世人何以唤醒我?—— 仪式、神谕与艺术灵媒”在798 CUBE报告厅与南苑开幕,此次展览由邓婷、王立秋担任策展人。
展览现场
“世人何以唤醒我”是鄂伦春族末代萨满通神咒语的第一句,是唤醒与沉睡的置换。代表着萨满进入癫狂状态,从而得以跨越生与死、真实与想象、过去与未来的咒语。这个主题的开始源于两位策展人关于神秘主义的共同研究兴趣和爱好,更源于策展人王立秋自身的民族血脉——游牧民族。无论是从圣保罗双年展还是惠特尼双年展,越来越多艺术家已经从审视消耗生活的当代技术,转向集体或自我关怀、萨满仪式和对神圣的难以言喻的事物的真诚和兴趣。这反映出了一种时代精神,我们需要艺术带来的意识觉醒,一些超验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当下的语境下探讨当代艺术实践中的“萨满”趋势。
展览现场:“神话”世界
展览现场
这是一场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展览,作品由幻人、解梦人、卜人、星者以及医师们创作,比如在迷幻与现实穿梭的艺术家郭亚冠的作品《脑壳》;将失眠时的感官意象凝聚为一个会播放白噪音的失眠仓的高嘉浦的《通天井》;拥有着解梦与祝赞能力的解梦人:将《周公解梦》转化为碑文来杜撰了九个不同梦境的唐钰涵;将凤仙花视为一种还俗行为的陈俐;誓言与神谕的研究者李雨航。在这里仿佛来到了“修仙”世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