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展出近400件最新出土文物:国博新时代考古成果展“鉴往知远”
2023-09-14 22:51:17 未知
2023年9月14日,“鉴往知远——新时代考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展。该展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11家央地共建博物馆承办,是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大型考古发现展。
展览亮点
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是,以2012年以来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重点,系统汇集展示全国43家文博考古机构近400件最新考古出土文物,涵盖范围从旧石器时代到宋元时期,从田野考古到水下考古,从边疆考古到丝绸之路考古多个领域,包括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青海都兰血渭一号墓等重大考古发现。
开幕式现场
展厅现场
亮点二是,展厅形式在设计比较新颖,灵感来源于考古工地独特的空间结构形式,以横平竖直的“探方”为基础,在此划分上进行“层叠”式的空间组织,让观众更好的体会考古工作和考古成果的关系。
四个部分生动讲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
展览分为“走向文明”“协和万邦”“海宇攸同”“殊方共享”四个部分,生动讲述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完整呈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展览现场
第一部分为“走向文明”。中国是人类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百万年前,远古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一万年前农业产生使各地出现了小型定居村落,为文明产生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开始分化,文明起源的进程也同时开启,中华文明逐渐呈现出多元起源、丰富多彩的样态,并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因,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展览现场
本部分包括“远古家园”“人文初开”和“早期中国”三个单元,主要通过新时代考古工作,进一步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第二部分为“协和万邦”。夏商周时期正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部落联盟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此后,又经商、西周王朝的继承、发展,构建了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是中华区域文明形成和传统文化奠基的时代。
展览现场
本部分分为“礼乐吉金”“革故鼎新”两个单元,讲述夏商周考古,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等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展览现场
第三部分为“海宇攸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华文明繁荣兴盛、延绵不绝的基础。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包容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共同铸就了多元一体、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展览现场
本部分分为“容融共生”和“万里同风”两个单元。每一次民族大融合都促进了中华文明大发展,新时代的考古成就,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提供新实证。
展览现场
第四部分为“殊方共享”。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横跨欧亚的陆地丝绸之路和连接亚非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承载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对话,也见证了人类文明在交流融合中的辉煌发展。
展览现场
本部分又分为“无所畛域”和“岸引舟行”两部分,前者展现作为中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商业贸易通道的陆上丝绸之路,后者讲述同样承载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对话的海上丝绸之路。通过新时代考古发现,展现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和对世界的贡献。
展览现场
重点作品介绍
手斧
旧石器时代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原料为角岩,形状呈标准水滴形。手斧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创造并使用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定型工具。具有对称性、多功能性,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被考古学家称为“早期人类心灵之窗”,可用于切割、挖掘、砍伐等。
带支脚陶釜
新石器时代
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近直口,深腹,器表饰绳纹,年代距今约8300年,是迄今中国沿海地区出土的最早炊器。
连体双人玉玦
新石器时代 石家河文化
2015年湖北天门谭家岭遗址 9号瓮棺出土
天门市博物馆藏
左边头像为男性,右边头像为女性,头戴管帽,菱形眼,长发,为石家河文化所特有。
石雕人头像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
辽宁考古博物馆藏
此像为黄褐色砂岩质,采用圆雕手法,面部形象清晰。头顶有冠带饰,垂向脑后。
龙纹禁
西周
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3号墓出土
陕西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藏
以往在宝鸡地区曾发现过两件铜禁,皆为戴家湾出土,1件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另1件现藏天津博物馆。3件铜禁在形制、纹饰方面相近,细部有所不同,时代大致相同。石鼓山3号墓出土的铜禁是唯一一件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铜禁,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学价值。
青铜盒
春秋
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
山西考古研究院藏
北白鹅发现的铜盒是同类器中一次性发现数量最多、造型最丰富、样品保存最好的。检测表明,铜盒内的残留物是以油脂、植物精油、朱砂及方解石、霰石为主要成分的化妆品,是中国先秦时期化妆品应用的重要实物资料。
曾侯丙方缶
战国
湖北随州文峰塔18号墓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藏
器体方鼓,方盖,方口,方肩,方圈足,肩部对置兽首衔环。通体饰菱形勾连纹,内嵌绿松石。器盖内壁铸铭文:“曾侯丙之赴缶硖以为长事”;双耳铸铭文:“曾侯赴缶硖以为”,表明了器主身份。
“华孟子”青铜鼎
春秋
山东沂水纪王崮1号墓出土
沂水县博物馆藏
腹内壁铭文5行27字:“华孟子作中叚氏妇中子媵宝鼎,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保用享” 。 意思是说,华孟子制作了这件大铜鼎,是为自己嫁给中叚氏的二女儿做陪嫁用的宝鼎,希望长寿万年没有尽头,子子孙孙永远享用。从铜鼎的用途来看,这是一件做陪嫁用的媵器。
铜杖首
战国至西汉
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12号墓出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双鸟对立站立在台座上。銎近圆柱体, 中空, 用来纳柄。铜杖首应为墓主人身份的象征,权杖是一种身份、权威的象征,推测墓主人生前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莲花形铜烛台
辽代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小王力沟辽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烛台保存完整,置于后室西部。中间为圆柱状杆,可分三节。附件及装饰可分三层,顶部第一层烛台为筒形口、仰莲托。中间第二层在莲叶托中部有方形花蕾,花蕾下三个方形卡槽内嵌入三枝曲柄烛台;烛台的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均为筒形口,仰莲托。第三层为大片莲叶,有两处经过填补的砂眼。圆柱状杆的底部连接三个弯弧蹄形足,足尖呈如意云头状。烛台的各部件分体铸造,焊接成形,然后套接、插嵌组合而成,拆装自如。
鎏金錾花人物银碗
北魏
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1号墓出土
锡林郭勒博物馆藏
敞口,弧腹,圜底,底部有四个人物头像,口沿下有连珠纹一周。腹部伸展出四组“阿堪突斯”叶纹,将腹壁四等分,每一等分之间的小叶纹之上托着一个圆环,圆环内各捶揲一个人头像,头像皆侧身,高鼻深目,两两相对,三女一男。三女子相貌年轻,发式各不相同。男子中年相貌,头发较短,下颌蓄胡须。该碗与大同北魏墓群107号墓的鎏金刻花银碗、109号墓的鎏金錾花高足银杯及大同轴承厂北魏遗址出土的錾花银碗的纹饰和风格基本相同。有学者认为属于萨珊波斯器形,也有人认为是萨珊波斯属国贵霜—萨珊王国的产品。
鋬指金杯
公元8世纪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血渭一号墓出土
热水联合考古队暂存
敞口,圆唇,弧鼓腹,圜底,矮圈足。上腹有一道折棱,口部与折棱间装有一环形把手,把手上部有指垫,下部有指鋬。折腹器这种形制是西方较为流行的器物造型,由此可见西方文化对青海地区的影响。
青釉弦纹三足炉
元代
江苏省太仓市樊村泾遗址出土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
内折沿,直筒腹,矮圈足撑地,兽蹄形三足悬空,腹壁饰三道平行宽带纹。施粉青釉,底内外无釉。这种筒式炉是宋至明代流行的一种炉式。此炉器型端庄秀巧,釉色莹润淡雅,恰合文人士大夫复古的追求以及崇尚清雅的艺术品位。瓷炉也是常见的外销瓷器品种。
展览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3、北4展厅,面向观众免费展出,展期为3个月。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