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风景制造:第十六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圆满结束

2023-09-20 14:05:36 未知

2023年9月15日下午,第十六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成果交流会在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举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崔冬晖、无锡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张晓庆、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杨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管沄嘉、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赵囡囡,两校近40余名学生以及无锡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新吴区部分农业农村系统负责人参加成果交流会。

宜兴市丁蜀镇三洞桥村、宜兴市丁蜀镇上坝村、锡山区厚桥街道谢埭荡村、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新吴区鸿山街道大坊桥村的五个小分队分别汇报了艺术创作过程和创作成果。指导老师杨冬江、崔冬晖、杨宇、管沄嘉、赵囡囡分别对五组作品做了精彩的点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dfbbf6cbc4a7b68600c662d00ac51e05.jpg

成果交流会现场


《蘭 亭》

三洞桥村小分队

小组成员:李雨轩、赵锦漪、杨焕一、吕筱然、 贾博、刘静宜、兰晓迪、晏以晴

作品“蘭亭”,搭建在三洞桥村莲花荡入口不远处的一片荷花池旁。这里有山有湖泊、有荷花池、有高标准农田,自然景色优美、农业特色资源丰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b3692accfc76f41285a3c31fc34d10fc.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e1d83f865c8cc3fc165db290d46e31f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93b3f0bb3029dd75ec90c8fc383a0482.png

作品取晋代《兰亭集序》中“丝竹管弦”等意象,营造雅集之意境,融入当地古往今来的美景。主体材料采用当地竹材,上下错落连接亚克力管和不锈钢管,以起到在风吹拨动中产生材料节奏的碰撞。通过序列摆放及悬挂,顺应莲花荡山水之势,以有机流动的线条凝练湖泊、绿岛、远山等地域自然形态,融入自然。结构的设计提取了古代方亭的外观,运用铝合金方管作为材料语言,整个作品无论是造型还是材料都融合了当地一山一水一砖一瓦的气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8d9ea868b3fb1cdcfde3ed40fa59fc38.jpg


《旋 鼓》

上坝村小分队

小组成员:邹佳芮、单丹妮、李玘璘、景兰婷、黎佳欣、侯雅元、吴雨萱、何明一、刘清舟

作品“旋鼓”,搭建在上坝村地标龙鳞坝上。这里有毛竹、有土峰,景色宜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c7836162c7ffd724fe9ff0850db812c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cd60853bde80633c317c6807be26d828.png

装置灵感源于坝上流动的“水”本身,旨在运用以竹为主的多种乡村在地材料,从视听触三种感官出发感知水,寻找不同材料连接人们与水多种互动关系的可能性。装置整体呈现为多个圆形竹圈环环相扣,由对应感官的三部分构成。视觉部分镜面的鼓面与水的光影相互映射,波光粼粼;听觉部分以海浪鼓为原型,收集当地碎石、沙粒等多种天然材料,回响涓涓细流;触觉部分以推动旋转的竹圈共同转动,达到动静结合,激起水花荡荡。当人们触碰、推动“旋鼓”,多个竹圈开始旋转带动着内部的鼓,不断发出多种“水”的声音、光与水变幻无穷,轻盈又富有动感,人与水的关系被放大,“旋鼓”与龙鳞坝一起成为当地乡村生活的一处美好风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0f3b6346b979b6365683f7b478c785f3.jpg


《荷悠荡》

谢埭荡村小分队

小组成员:叶招升、陈雨萌、汪宁馨、曹佳宁、钟允、刘群、张驰

作品“荷悠荡”,搭建在谢埭荡村芡实采摘园四周环绕水域的平台之上。谢埭荡村“因水而兴”,碧波、泛舟、诗意、古香;香榭、品茗、白鹭、湖光……垂竿闲落涟漪起,笑歌相携田间去,展现出一幅“休闲天堂、垂钓乐园、体验胜地、美丽乡村”的画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826585d7c97cd0f74147babde839c3b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eb702552c5b58c0e91fcc893f49f829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ef9bf4339097525d3b2920af444e6516.png

作品从场地内的芡实和荷叶提取设计灵感,并力求与宛山湖大桥产生一定联系。用竹子为主要材料,塑造出在水面飘荡的优美造型。荷花的轻盈,流动的光影,和波光粼粼的水面相互交融、相互呼应,营造出作品的动感和视觉吸引力。小分队学生们希望村民和游客置身其中获得与周围环境的共鸣,产生令人愉悦的观赏体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09620897b9164015b754b13711d06668.jpg


《春水渡》

桃源村

小分队小组成员:温梓苓、李璐伊、鱼淼淼、蔡忻润、贺钰、王观其、李林国华、徐卜婷

作品“春水渡”,搭建在桃源村山南头的荷塘中央。这里素有亿年火山,万亩桃园的美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2d171e252bd380e2df14ce5be4f4ee60.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26424b052d14b2fc23738e812fcdf15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2d283aa3458fcc69bcaa9694cfbdf28a.png

作品名称取自宋诗“春水渡傍渡,夕阳山外山”。是由原竹、弹力布、竹筏等综合材料通过张拉单体构成的水上艺术装置。呈现一种盛开的姿态,一种万物生长的气息,一种打动人的生命力。“春水”借喻桃花,“渡”是竹筏,引导游人视线从此岸到彼岸伫立上千年的阳山和新农村的灰瓦白墙。“春水渡”让桃源村不仅仅春天有桃花,四季也都有了桃花。学生们希望通过这座浮桥展现出桃源村的桃花盛景、飘香蜜桃和风土人情,让“桃花”盛放在桃源村的一年四季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b979839dae4d4830d16a81f98fa44457.jpg


《水 绕》

大坊桥村

小分队小组成员:陈薏如、付昕彤、莫玉珊、秦子惟、吴昊、魏雯丽 、刘天遥

作品“水绕”,搭建在大坊桥村传统民居之间。伯渎河流贯穿这个村庄,水体塑造了这里的社交和文化场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bf1a8d8020a5d6fef8e0aa0a446ff56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21e37cfbd4a37336c1c80541422fab23.jpg

设计灵感源自水面涟漪,巧妙地将房屋、桥梁和码头连接在一起。用竹与线两种材料进行弯曲与编织,以仿效自然的方式,既回应了当地的环境,又强调了可持续性和美感。在场地中自由穿梭,突破建筑的框架与水陆的边界。一刚一柔,若隐若现,形成对比,引人驻足。“水绕” 不仅是一件装置艺术作品,更是对大坊桥这个历史名村的一次深刻反思,提醒我们,乡村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以新的方式焕发古村、古宅的生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9/b08ea60c1394e21a2c9de9c6d0fd775e.jpg

在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本次创作营深入无锡市锡山、惠山、宜兴、新吴四区的五个乡村,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认识乡土材料和传统工艺,了解乡村物理空间和自然人文环境的特点,思考艺术激发乡村活力和内生动力的多元可能,在与村民的交流合作中建立起对乡土社会的情感纽带,提升用艺术和设计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实践教学探索艺术赋能乡村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责任编辑:王丽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