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的创作与实践”艺文荟澳2023深圳馆艺术家王培生专访
2023-09-28 20:16:03 未知
澳门大型国际文化艺术盛会“艺文荟澳2023”以“命运的统计学”为主题,展示一场规模宏大的科学与信仰的美学探索之旅。“艺文荟澳2023”由政府、企业、本地与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逾百名艺术家及策展团队,共同打造遍布全澳各区的艺术展览,包括有主场展、公共艺术展、城市馆、特展、本地艺术家邀请展、本地策展计划、高等院校艺术展和平行展八大板块,汇聚文化力量,为澳门文化建设和创意产业发展构筑根基,将澳门打造为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城市馆作为“艺文荟澳2023”的组成部分,分别为深圳馆、伦敦馆、京都馆和塞尔维拉新镇馆。
艺文荟澳2023 海报
目前,“艺文荟澳2023深圳馆:方舟—机器人&人&城市”展览2023年8月5日—10月28日正于澳门当代艺术中心·海事工房1号展出。“艺文荟澳2023”深圳馆共分为“机器人”、“人”、“城市”三个单元。9月24日,“艺文荟澳”深圳馆迎来了澳门24组家庭观众,“艺文荟澳”深圳馆策展人罗怡博士为澳门观众讲解了深圳馆的主题展览,导赏结束后,参展深圳艺术家王培生分别带领12组澳门家庭展开了科技艺术工作坊。
策展人讲解艺术家王培生作品《戴森球》现场
深圳艺术家王培生的作品《戴森球》尝试着给我们一个建设性的答案:伴随着科技发展的一种新的认知世界的方式——比如是否会有一种全新的诠释来重新建构“死亡”与“永生”?当我们的交流变成数据,是否会催生新的自我进化方式……对此,“艺文荟澳2023”深圳馆策展人罗怡博士对参展艺术家王培生进行了专访。以下为专访内容:
罗怡:可以谈谈你与深圳的渊源吗?深圳在哪些方面吸引了您?
王培生:我是在广州读书的,同时也因为创作的原因两地跑,毕业后除了做个人创作之外,也在进行少儿科技艺术的教育工作。我觉得深圳是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创新力很强的城市,在这里你的很多新想法更容易得到讨论与认可,有很多可能性。
罗怡:那您是怎么看待少儿科技艺术的教育的呢?或者说您觉得少儿科技艺术对您带来的最大的感触帮助是什么呢?
王培生:我认为的科技艺术少儿教育是个很“全面包容”的工作,因为现在的少儿艺术教育并不全是平面上的绘画书写就完全足够了,而是可以融入很多“好玩”的东西。
如何将我们知道的科学、技术、艺术、经验、历史地理等知识融合起来,同时还可以变成一个在孩子们接受范围之内的知识课程,这是考验老师能力的方面。同时,设置课程也并不是以感性为主就足够了,同时也需要理性的思考,如何安排?安排什么程度的知识?哪类知识的融合?这些都是在考验一个老师的能力。
不过这个恰恰也是吸引我的原因,我可以将我的个人创作的经验、思考变成不同的“好玩”的课程,课程设置同时也变成我的个人创作。
罗怡:您所说的这类少儿科技艺术教育,难度也很大吧?不止对于学生,甚至也很少老师可以上吧?
王培生:是的,在这个层面上,更多的是考验一个老师的能力。老师不再是依靠一个课件与哄孩子的能力就可以长久进行艺术教育了,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老师也需要不断进步。同样的教案,连老师自己都没办法做出作品来,那请问如何引导学生制作呢?思维引导、技术传授、新技术学习、创作水平都是需要不断更新的。
艺术家王培生澳门艺术博物馆“手摇光绘画”工作坊现场
罗怡:可是学生很难理解吧?
王培生:这是肯定的,甚至很多知识是学生太小在学校也还没学过的。不过这并不是重点,在我看来,现在学不会不理解并没关系,可能在几年之后学到了,突然想起几年前自己好像做过这么一件作品,原来用到的是这个知识,那就足够了,这是一个长期教育。更何况设置的知识都不是特别难的。
对于孩子们来说,需要的不是接受更多的“知识”与“训练”,而是“玩”,“玩”得开心最重要。
艺术家王培生澳门艺术博物馆“手摇光绘画”工作坊现场
罗怡:对于这次澳门的展览,后期也有一个科技相关的工作坊,这是否也是辅助您的工作之一呢?
王培生:是的,这次的工作坊也是我以前的课程来的。里面用一个简单的物理原理,然后就是让孩子们“玩”起来,科学、技术、艺术、知识、动手、协作、沟通等等……上课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学到很多。
罗怡:很荣幸这次艺文荟澳深圳馆能邀请到您进行展出,也请您谈谈您对澳门的印象和与澳门的渊源?
王培生:很感谢这次到澳门的展览,这是我第一次到澳门,整体的感觉、氛围我都很喜欢,说起澳门一直以来也只是存在于过往的知识与资料中而已,这算是我第一次真实感受澳门。
罗怡:那初次踏入澳门对您有何感触呢?
王培生:最大的感受就是很惊讶在这块土地上有如此多的“奇迹”诞生,我觉得这也是我需要深入研究的一方面。
罗怡:您的创作主要围新媒体艺术进行展开,请谈谈您的创作实践?
王培生: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主要研究为科技与艺术方向。作品类型涵盖了机械互动装置、公共装置、AR等,同时也希望用这些作品来呈现我想表达的观点。在创作的时候融入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结合当下社会中的真实现象来做一个反思,最后在反思中对未来做一个想象。学习历史、反思当下、畅想未来。
罗怡:您的《戴森球》是以未来、太空、科幻主题为切入点的,那过去两年了,对于这个话题有没有新的思考呢?
王培生:新的思考肯定是有的,如果现在的我来做一个《戴森球》的作品,可能关注点会发生改变,毕竟现在看待当初的创作,里面的话题都是比较“空大”的,缺少更深入的思考。
艺文荟澳2023深圳馆 王培生作品《戴森球》©王培生
罗怡:现在您的创作事在关注什么样的主题?或者说在研究什么方向呢?
王培生:现在主要有3个方向吧。首先就是延续以前的未来、太空主题;
还有这两年开始以“数据”为讨论的话题;
以中国传统文化(道家、中医等)甚至我们认为迷信的“命理学、星象学”为研究载体,如何跟当下的科技、艺术相结合的创作主题。这三者就是我近两年来比较关注,也想要研究的方向。
罗怡:那相关的这三个方向现在有什么结果吗?或者说是对应的有什么作品吗?
王培生:首先,我还有自己衍生的2个创作,用3个作品来完善对于《戴森球》的理解,成为一个计划正在进行中。“数据”话题已经有了新的作品,也会在接下来的展览中呈现。而传统文化与科技结合的还在学习中,我需要进一步的对这些知识的学习研究,现在还没有相应的作品。
罗怡:本次艺文荟澳的大主题是“人类的统计学”,深圳馆的主题是“命运方舟”,当下的世界可谓是风云变幻,一方便科学迅猛发展,ChatGPT、疫苗、核武器等成为全人类关心热议的话题;另一方面自然生态愈发令人担忧,今夏国内大洪水、摩洛哥大地震、利比亚飓风更是万人丧生;还有俄乌战争牵动世界的心。当下作为人类的个体,您如何看待我们未来的命运?
王培生:我觉得这个本来就是个很大的命题,我也很难回答。作为艺术创作者,我只能在自己范围内做好作品罢了,毕竟只是一个普通人。同时,我也看待不了我们未来的命运,创作上也只是在对现有现象的反思与未来的畅想罢了。如同“命运方舟”主题,命运本身就不可测。
罗怡:那可否谈谈新技术呢?纯粹基于您的创作上的,对您的影响。
王培生:技术本身就在快速迭代与发展,我们也没那个能力去讨论技术。如果从创作上来讲,我觉得技术是提高我们创作的一个手段与方式吧,技术并不可怕,我们学会运用这个技术,那么它就会成为我们的“助手”。
罗怡:那持续运用新技术,还会是艺术吗?
王培生:对于我们创作,运不运用新技术,作品本身还是要有表达的内容与深度的,内容最重要。我们不是唯技术论,也不是科普某种技术,而是使用这些技术来辅助我们创作而已。很多人认为加入很多科技元素之后艺术变了,那不过是他在“排斥”新技术罢了。
罗怡:请谈谈您本次参展的作品《戴森球》,是如何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传达您的观点和态度的?
王培生:《戴森球》主要讲的也是我们对待未来与当下的一个态度吧。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的现象充斥着我们的方方面面,我们是否需要改变自身的认知呢?未来已经来临,基因、AI、数据、监控、分析、人体增强、编码……如果持续缅怀于过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于历史的一种倒退。科技进步,艺术的表现方式也需要相应调整,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新都带来很多冲击,现在就是我们如何选择罢了。
罗怡:您很认同“未来已来”这个观点吗?
王培生:不是认不认同的原因,而是我们对于历史跟当下的了解,自然会有相应的判断。几十年前那些看似疯狂的想法,现在不都一一出现了吗,当下对于过去来说就是未来啊。
罗怡:那在这个角度看,您的创作都会在持续这个思考吗?
王培生:是的,至少在某段时间内我不会改变,对于科技、未来、当下,我还有很多想象的空间。
关于艺术家:
王培生
王培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现居住、工作于广州、深圳。2017年加入CAS Lab当代艺术与科学实验室,主要研究为科技与艺术方向。作品类型涵盖机械互动装置、公共装置、AR等,以此来学习历史、反思当下、畅想未来。
关于策展人:
罗怡
博士、独立策展人、博物馆顾问
沉浸文化创意产业超过24年,18年当代艺术与设计类博物馆的策展/管理经验。曾为今日美术馆副总经理(总编辑), 今日美术馆设计馆的筹建执行馆长。2012
至今,担任国内多个重要博物馆设计互联、深圳两馆、龙美术馆(浦东)、余德耀美术馆、红砖美术馆、大千当代艺术中心、坪山美术馆等筹建或项目咨询顾问,策划当代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多个展览和学术活动,如社会能量、中英博物馆馆长论坛、澳门艺术博物馆方力钧个展等。
有《美术馆》、《艺术博物馆理论与实物》、《文化造城》、《像野狗一样生存》、《艺术家怎么活》、《在中国设计》、《平面设计死了吗》、《正在设计的未来》多部著述(合著) 出版。
硕士优异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圣马丁学院。博士毕业于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关于艺文荟澳2023深圳馆:
“艺文荟澳2023深圳馆:方舟—机器人&人&城市”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指导,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与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等等协办,为澳门和世界公众呈现了一场由深圳艺术家带来的艺术与科技的时空穿越,充分展示深圳这座世界级的创新城市的科技魅力与艺术魅力,呈现了具有代表性的深圳面貌,加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流。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