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科学与艺术的演绎——艺文荟澳2023深圳馆艺术家沈少民专访

2023-09-28 20:39:29 未知

  澳门大型国际文化艺术盛会“艺文荟澳2023”以“命运的统计学”为主题,展示一场规模宏大的科学与信仰的美学探索之旅。“艺文荟澳2023”由政府、企业、本地与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逾百名艺术家及策展团队,共同打造遍布全澳各区的艺术展览,包括有主场展、公共艺术展、城市馆、特展、本地艺术家邀请展、本地策展计划、高等院校艺术展和平行展八大板块,汇聚文化力量,为澳门文化建设和创意产业发展构筑根基,将澳门打造为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城市馆作为“艺文荟澳2023”的组成部分,分别为深圳馆、伦敦馆、京都馆和塞尔维拉新镇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9/be0125d733bf1d190c302abd882ffcd3.jpeg

艺文荟澳2023 海报

  目前,“艺文荟澳2023深圳馆:方舟—机器人&人&城市”展览2023年8月5日—10月28日正于澳门当代艺术中心·海事工房1号展出。“艺文荟澳2023”深圳馆共分为“机器人”、“人”、“城市”三个单元,深圳艺术家沈少民和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联合创建了“科学+艺术实验室”,持续推进多项跨学科的科研和教学项目。沈少民的作品《竞技场》作为其中的“机器人”单元,艺术家站在人文主义者立场,感知、反思和批判科学,诗意地将科学实用之外的失败与无用,化为艺术的浪漫与感性,将一群“退休”后的机器人请向舞台中心,向人类演绎着生命最后一刻。它们似乎在通过这场表演,向人类警示:当生命的形式发生变化,机器它是否会有意识?获得永生,并取代人类?未来,我们将何去何从?对此,“艺文荟澳2023”深圳馆策展人罗怡博士对参展艺术家沈少民进行了专访。以下为专访内容:

  罗怡:您过去曾在澳大利亚和北京多年,近几年您搬到了深圳工作和生活,可以谈谈您与深圳的渊源吗?您为什么选择深圳?深圳在哪些方面吸引了您?

  沈少民:我因为一直在广州和北京有工作室,广州红砖厂拆了以后,我就搬到了深圳。深圳是一所年轻的城市,官方公布这所城市人口的平均年龄32.3岁。深圳人接受新东西没有什么障碍。也因为年轻,它也有活力,接受新东西快,这是这个城市的特点。整个环境对于艺术家创作,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比较喜欢这个环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9/6c9cb6d342169f27e634fdb3ecea1ea6.jpeg

沈少民,《海的纪念碑》,2019深港城市双城建筑双年展 ©沈少民

  罗怡:您在深圳做了好几件很大型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两年在深圳个展也比较多,从华侨城到坪山,从东到西,在市民中心,在盐田的海边,在很多特别深圳的场景都出现过。您觉得,对您来讲,深圳会不会对艺术家来讲有更多的机会?

  沈少民: 当代艺术最近几年在深圳刚刚兴起,不断的有新的专业画廊开张,不断的有美术馆在建与建成的,我知道的就有十几个,很具规模的美术馆。二十几家专业的画廊,这都是最近几年的事,以前就两三家画廊。一些活跃的策展人,也在深圳不断有项目,一些艺术家慢慢开始在这边生活,所以整个生态不断的发生变化。深圳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城市。我不知道这个比喻恰不恰当,有点像纽约。因为美国也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两百多年历史,深圳才40多年的历史,这样的一个有生命力年轻的城市,一旦发展起来,我觉得是迅速的,而且一定是站在最前沿往前推进的。深圳离广州这么近,完全两个不同的城市。广州因为历史悠久——当然这也是好事,但同时传统力量比较强大,没有深圳接受新东西这么快,做一些事情这么通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3e315e660df7c8c4a3abf9a2136f6c54.png

沈少民,《沈少民的科学简史》个展,2022坪山美术馆 ©沈少民

  罗怡:您在深圳最近这几年的艺术作品,还是带着您独特的幽默感,但似乎在题材上,几乎完全科技化了,您这样选择是处于什么样的契机,或者什么样的动机?

  沈少民:深圳的城市定位就是科技创新城市,它有很多很具规模的科技企业和研究部门,所以首先得有这个条件。其实,很多想法自2012年我在北京时就在尝试,当时跟一些科学家也经常接触,当时就计划了一个很完整的方案,叫科学的接力。科学家一生当中会有很多科研项目和科学实验,但不是你每一个都能成功,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有些他可能做了十几年,或者更长的时候,或者几年就做不下去了,就放弃了。我就突发奇想,我想找十几个科学家,不同领域的,研究不同方向的,我以艺术家的身份接着他们失败的、放弃的方案来做,艺术家给的是一个非常感性的答案,这个可能是一首诗,也可能一幅画,也可能是个影像,也可能是个装置。后来,零星的做了一些,不具规模。来到深圳就有了这样的条件和资源,我就接着把这个事做起来了。正好也有这个契机,和人工智能研究院丁宁博士认识以后,我们一拍即合,两年前我们以深圳大学公共艺术研究所的名义,和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了一个科学家艺术联合实验室,这个方向会一直做下去。您上次来看到的展览是我们的第一个展览,从空间改造到作品的完成,到和观众见面,差不多筹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我们展览也是这个概念,研究院的全名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它有一个特种机器人研发团队,60多人,整个科学家团队一共就有160多人,他们还在不断的增加,最后要达到400人,他们在楼下有一个很大的实验场。这个实验场挨着后面是我们艺术家工作室,再往前走一点点就是我们的展场,我们会形成一个三点的循环。科学家实验室——艺术家工作室——展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9/92e6c66c5da933e4b08b57710f5b1c81.jpeg

沈少民与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合作,《问题演绎》个展,2023 ©沈少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9/2d4778702f78cd5007cc09e670731f26.jpeg

沈少民与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合作,《问题演绎》个展现场,2023 ©沈少民

  罗怡:挺有意思的,科学比较关注的是成功的部分,艺术关注是失败的部分,或者艺术不并不在意科技到底是成功还是不成功?

  沈少民:艺术家一定要质疑一切,我们把科学家研发的科研成果拿出来做一个很酷炫的作品,我们正好是反着来的。现在科技艺术的展览是比较时髦的,大多数展览更科技一些,不艺术。我们是反方向来。我们把科学家的失败转化成另外一种感性的结果,另外一种成功,这个成功就是艺术。我们这个做法,同时也让科学家减少一些挫败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9/4ef68155b6858c1057eeddfb07cf9b3e.jpeg

沈少民与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合作,《问题演绎》个展现场,2023 ©沈少民

  罗怡:上次很感谢你陪我们去参观龙岗坂田的展览。

  罗怡:坂田的这个科技艺术展场,接待了好多人啊,学术界、艺术界、演艺界、媒体界各种大咖打卡。

  沈少民:我接待了太多人。

  罗怡:和他们交流您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沈少民:目前一些院校合作和美术馆借展比较多。我们还是用我们自己独特的语法在讲科技的艺术工作室,所以说才能受到关注,我们在展览过程中和做作品当中实际还是有质疑的态度,并不是要表现我们科技多厉害,而是要能让大家去深入思考的呈现。

  罗怡:按照常规思维,科学家当然或者可能任何人也好,要把我的失败这样展现出来,是不是不大好。您开始来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没有碰到过什么障碍。

  沈少民:原来我们也是有一些顾虑,事实证明,当我们把他们的失败给出了另外一个感性的结果,科学家们挺开心的。因为他们属于政府的科学家,失败的东西,这堆废铁不能扔属于国有资产,很头疼,我们找到这样的出口,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无用变成有用。有一次有个科学家下来看我们的展览,他以前从来没有看过当代艺术展,他看了很久,他说我第一次看这个展览,我没有看懂,但是我就想坐在台阶上对着那几根木头发待一天,我说你看懂了,这是看懂了。

  罗怡:我们讨论了半天科学项目的命运,艺术家赋予失败的科学实验另一次生命,您的这一系列作品真和我们艺文荟澳今年的主题“人类的统计学”特别相关,今年深圳城市馆主题“方舟”从某种程度上就和您展出的作品密切相关的。我们这次展出这个作品竟技场,是你和他们合作的最早期的一件作品吗?

  沈少民:这次参展的竟技场,是最早的,其实算是跟研究院合作第一件作品,把他们各个时期淘汰失败的机器人拉到现场,有的修一修能动,都是残疾状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9/0c03d27b6073d661233dbea083a964b0.jpeg

沈少民,艺文荟澳深圳馆展览,作品 《竞技场》 ©沈少民(技术合作: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鸣谢 :宇树科技)

  罗怡:我们今次邀请您坐镇深圳馆,也是注意到您以一己之力,把深圳这个城市的特点,跟当代艺术衔接的这么好,而且这个结合吸引了那么多年轻艺术家和科学家聚合到一个平台上,有一个机会,冷静第思考科技与人类的关系。老实说,如今世界瞬息万变,动荡不已,天灾人害频仍,您是否也在通过对机器人命运的思考,对人类命运进行整体的关注吗?有这个意图吗?

  沈少民:这肯定有,我个人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我又称自己是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悲观,但是还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你不能什么都不做,你能想到的东西,怎么通过作品去给人一种提示,让大家去思考这个问题。艺术家虽然解决不了问题,但是一定要提出问题。研究院是研究技术科学的,不做产品,他们工作方式跟艺术家是非常像的。他们研发一些目前社会上,世界上还没有的东西,也完全是靠他们想象力,创造力。艺术家与他们的区别是,科学家做出来的东西一定要有用,有论证,给它一个结果。艺术家不用,艺术家只是提出问题,科学家给出一个答案。我们跟科学家的配合,工作的状态,我也很满意,对有些科学家,我内心对他们有一种敬意,一个是他们聪明智慧,还有他们工作的严谨态度。我觉得如果艺术家也能有这种工作态度,我觉得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就不一样,所以我们还是尝试更深入的跟科学家在一起,更紧密的合作和交流。明天我们就受邀去体验他们一个新的项目。为什么叫“科学的接力”,当科学实验失败了,艺术家重新给它一个定义,重新给它一个感性的答案的时候,也可能对科学家是一种提示,也可能因为这个提示,他接着做下去了,最后变成了科学和艺术的接力。

  罗怡:有没有您说的这种接力上了的情况,因为艺术家的介入,科学家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得到一个新的进步和结果呢?

  沈少民:上次你看到球体机器人,我们当时现场谈展出的时候,他们只能做到20只内球体间进行协助。这个实验是成功的,但再多还得改进还要往前推进才可以。我说,你20个球合作已经成功了,如果做十组,组与组之间协作就不是两百了?他说对呀。人都有思维惯性,,有的时候可能走不出来了,艺术家作为局外人,给他们这种提示也许就有一个新的通道,就走通了。他们现在还在做这方面的实验。

  罗怡:您以前跟澳门有过什么样特别的接触吗?

  沈少民:澳门在我们这个展览之前我待过两天,去科技大学做过一次讲座,再就没有去过了。

  罗怡:您对澳门什么印象?

  沈少民:我觉得跟香港完全不一样,完全两个城市,文化背景也太不一样。我觉得它节奏比较慢,这更适合生活,更适合做一些展览,做一些艺术,这个城市还是蛮可爱的,不是香港那种匆忙的感觉。

  罗怡:回到刚才说深圳的话题,今年深圳在艺术圈似乎变得特别的热,您觉得深圳这个城市是不是跟当代艺术的结合是不是有特别大的潜力。

  沈少民:我一直这么认为,一个是它这个城市年轻,有活力,然后他有太多的空白需要去填补。比方说按照欧洲画廊和人口的比例,深圳应该有一两百家画廊才对。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深圳的艺术家还是有点少,当然,也有一些北京的艺术家正在筹划往深圳转,我觉得艺术家还是比较敏感的,哪儿更适合生存,他会去哪儿。我就待得比较习惯,深圳不像上海,不像广州,也不像北京,它是一个移民城市,哪儿的人都有。

  罗怡:来了就是深圳人。

  沈少民:对,来了就是深圳人,北京看哪儿来的都是外地人,上海人,除了上海人都是乡下人,广州人也是,只要不是广东的都是北方人,对他们来讲,深圳不一样,哪儿的人都有,就没有这个界线,它的包容度还是相当高的。

关于艺术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c4c95bda4d520691f5d7b07ccd1e598e.png

沈少民

沈少民,当代艺术家、纪录片导演、诗人。现生活工作于深圳。擅长多领域的艺术创作,作品涵盖装置、影像、纪录片、观念绘画、诗歌、公共艺术等。现任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艺术总监。

关于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9/3c63ae44e516864a6d65c5e356fbfbfb.png

罗怡

博士、独立策展人、博物馆顾问

沉浸文化创意产业超过24年,18年当代艺术与设计类博物馆的策展/管理经验。曾为今日美术馆副总经理(总编辑), 今日美术馆设计馆的筹建执行馆长。2012

至今,担任国内多个重要博物馆设计互联、深圳两馆、龙美术馆(浦东)、余德耀美术馆、红砖美术馆、大千当代艺术中心、坪山美术馆等筹建或项目咨询顾问,策划当代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多个展览和学术活动,如社会能量、中英博物馆馆长论坛、澳门艺术博物馆方力钧个展等。

有《美术馆》、《艺术博物馆理论与实物》、《文化造城》、《像野狗一样生存》、《艺术家怎么活》、《在中国设计》、《平面设计死了吗》、《正在设计的未来》多部著述(合著) 出版。

硕士优异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圣马丁学院。博士毕业于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关于艺文荟澳2023深圳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09/729ad32c17de200c7c34226a228d6167.jpeg

“艺文荟澳2023深圳馆:方舟—机器人&人&城市”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指导,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与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等等协办,为澳门和世界公众呈现了一场由深圳艺术家带来的艺术与科技的时空穿越,充分展示深圳这座世界级的创新城市的科技魅力与艺术魅力,呈现了具有代表性的深圳面貌,加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流。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