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莫道此翁无傲骨 素心清澈胜他人——观李士达《花村称庆图》

2009-12-08 21:40:08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 杨丹霞

  李士达(约1540-1620年尚在),字通甫,号仰槐、石湖渔隐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其早年生平事迹不见于记述,万历年间(1573-1620)隐居在石湖附近的新郭地区,从事绘画以及版画插图的创作。李氏对绘画理论亦颇有心得,著《仰槐山水论》,谓山水有“五美”、“五恶”之说,惜原著今已不传。士达为人耿傲,不畏权贵,虽厚币造庐而不可得,时人重之。

  士达画作传世不多,见于著录出版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14件、上海博物馆6件、天津市博物馆4件、台北故宫博物院6件、日本静嘉堂文库1件等等,约近30件而已。其中纪年最早者为安徽省博物馆藏《十八罗汉图》扇页,作于万历22年(1594),最迟者乃故宫博物院藏《秋溪赏月图》扇,作于崇祯2年(1629),按其生于1540年计,此时已年近九十,仍笔精墨妙,丝毫不见颓势,堪称愈老弥坚的画坛能手。

  李氏画学师承,历来未见明确记载,但从其传世作品看,明显受到“吴门画派”中文征明、谢时臣等人画风的影响,又能不袭成法,多有创见,面貌多样,格调古朴,充满现实生活情趣。士达擅长山水、人物画,亦能花卉,但成就最大的则是人物画,特别是表现世俗风情的人物画,在晚明画坛上不趋时习,独树一帜。代表作有故宫博物院藏《三驼图》、上海博物馆藏《竹林七贤图》、南京博物院藏《桃花源图》等,其中被后代画家如溥儒经常临摹的《三驼图》,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幽默讽刺画之一,表现了李士达洞烛世情、讽谑诙谐的艺术趣味和“亦利亦行”的艺术特色。

  此《花村称庆图》无士达款印,经《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为元代任仁发所作,本幅有乾隆31年(1766)行书御题七言诗并钤盖内府鉴藏诸玺。但考察图中之山石树木、屋舍人物等皆与任仁发相去甚远,与李士达作品颇多相近之处。如图中的核心人物之开脸、衣纹线描与苏州市博物馆藏《西园雅集图》上刘泾的画法十分接近;图中几个手中捧送物品的仆从的神态、画法也与上海博物馆藏《竹林七贤图》中的仆从姿态、画法相吻合;图中山石师法文征明细笔小青绿法,勾勒细秀,皴点繁密,赋色艳丽而古雅,与《竹林七贤图》、故宫博物院藏《山水图》中山石基本一致。总体而言,李士达在万历晚期的人物画较之早期,造型由圆浑团缩逐渐转向修长舒展,衣纹线条也从以往的劲健顿错趋于飘逸流畅,此图基本符合了这种特征,加之将其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1620年作《岁朝图》相较。无论是柳树、梅花以及人物的造型特点、笔墨风格,还是作品营造、展现的整体韵致都十分类似,说明《花村称庆图》不仅是李士达作品,且为李氏较晚年之精品力作。

  此图曾经康熙时期大鉴藏家高士奇收藏并钤印,很有可能是高士奇在康熙间恭献入宫的。乾隆时期,此作先收贮于宁寿宫,由于此作含有的吉祥喜庆、颐养永年的寓意与乐寿堂的涵义相符,故在乾隆晚期被移至乐寿堂。

  图上李士达款印的缺失,应是清初作伪者出于牟取暴利之目的将其挖去,冒充元人。传世古代书画中,时代晚的作品被挖改、冒充时代早的情形屡见不鲜。两岸故宫所藏《石渠宝笈》著录绘画中此类作品也有不少,如明人《白鹰图》被著录为宋徽宗赵佶;清代王翚《师子林图》被著录为元代倪瓒;清陆远《山水图》被著录成五代董源之作等等,其数量以百计。经过专家们的鉴定考证,许多作品都得以还其本来面目,并在相关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李士达此作的还原真相,想必也为本就传世甚少的李氏画作增添一抹亮色,同时为研究晚明人物画提供了宝贵史料。

  李士达的人物画既能符合文人画追求的韵致,也能贴切现实人生,与苏州的袁尚统一起,在继承吴门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勇于突破,善于革新并努力观照社会世情,对开启晚明变形主义人物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这类作品对同时期的风俗人物画家如周道行(约天启、崇祯间人)和后来的张宏(1577-1668尚在)等人的绘画在立意、构图及人物造型方面产生较大影响,仅从这一点来讲,就值得美术史界对其进行深入和细致的探讨,以使晚明人物画研究多泛泛之谈的现状得以改观。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