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HEAVEN|在虚迹中探寻永恒叶锦添的“电影《封神》美学”九问

2023-10-09 00:00:00 未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9cedaa8fff118f2c8ae521f204470c2e.jpg

  幻示的凌越,自静寂中勃发,流转,以接近无限处的勾绘笔触,抚今追昔,重建繁复、幽微,鼓翼而起的魔幻奇迹。电影《封神三部曲》历时逾十年筹划、摄制,度越疫疗的延宕,终于在仲夏时节将冥想世界的"虚拟之境"转化为声光视域下的现实"此在"(Da-Sein),作为横跨电影、剧场、当代艺术、服装设计乃至实验影像的国际级艺术家,华人世界的顶级美术指导,叶锦添在"封神"的上古神异世界纵横揮阖,将其所推崇的"新东方主义"理念推陈出新,藉由新的技术话语形式赋予经典"中国故事"以新的"精、气、神"。《生活月刊》记者与叶锦添先生相约聚谈,以三部曲''封神'‘之作为经,以"新东方主义"创意美学为纬,以层层嵌套、分环联结的九个问题深入探究他凝思视野之内,"一本而生生"的灵性神话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2644a42c5c52e00b7302dfe7e2235f7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7a9a10beec93a7e2563a5ef90851d371.png

  《生活》:电影《封神三部曲》是近年来少有的华语古装大制作影片,也可以说是在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之后,您参与的最大制作规模的电影美术项目。而如果美术设计和造型设计的角度,也无疑是您从神话的维度对您所提出的“新东方主义”的一次体大思精、 包罗万象、磅礴涤荡的艺术表达。那么请您先讲讲,您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进入到这个项目里来的?

  叶锦添:那个时候是我在旧金山做歌剧《红楼梦》,就接到了乌尔善导演的电话,大约是2016年底、2017年初。他直接找我,就说可不可以来见我,同时也跟我讲了《封神三部曲》的电影计划。那个时候已经策划了很长时间,当时他是跟着制作人在美国考察电影特效公司,基本上整个美国的特效公司都走了一遍,刚好到旧金山的时候我们就见面了。他那个时候已经做了相当完备的准备,我可以感觉到他的想法是很完整的。后来回到北京的时候就继续跟他见面,慢慢就开始更深入地谈下去。当然在同一时期也还有好莱坞的电影找我,制作团队很不错,里面也有我很好的朋友,但是当我仔细思考之后,我还是觉得我想做《封神》。因为我知道尽管那部电影有很强制作班底,但是我会很怕那种预设性的观点最终与我的想法无法配合,那样就很可能时间都花在沟通上,拿出来的东西却不过是"一般一般"而已。

  《生活》:在确定参与到《封神》的项目之后,您是怎样开始跟乌尔善导演一起工作的呢?在电影美术和主要人物的造型方面,您跟导演之间最初有怎样的思辨与构想?

  叶锦添:其实也没有很刻意地要从"形而上"的层面先讨论,做出定义,不断辩论,一开始就是跟他聊好多东西,聊《封神》这个故事本身啊,聊改编剧本里面的戏剧结构啊,包括一些必须处理的矛盾问题啊等等。那时候我记得他已经开始到殷墟、到安阳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永乐宫等等很多地方去收集素材,每个阶段都有很新的想法。随着素材的累积,我们也就越来越趋近于这个问题:"华夏神话"到底应该怎么做?特别是电影里面的那个"美学",Aethetics,究竟是用什么美学来支撑这样一部鸿篇巨制。假如我自己来导演,就会有一种只属于我的方法,但是我既然是要跟乌尔善合作,也就要找到一个跟他沟通的方法。当我们回去看文本,《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所写的也并不是商朝,有很多在商朝不可能存在的东西,但他等于是在用他所在时代的观点来讲商朝。这一点很有启发,所以后来我们找了一个基础性的视角,就是一种新的东方视角下的"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这也是乌尔善导演不断推动,希望我能实践的方向。

  《生活》:所以正是经由乌尔善导演的推动,您所主控的“表现主义美学”就成了《封神》所呈现的美术风格的基础,而这又如何具体体现在人物造型和布景以及器物设计的“东方性”之中呢?

  叶锦添:在沟通中我觉得''表现主义"很有挑战,但是也不是不可能,而且我本来也在以前的作品中也做过一些尝试。所以后来就把我们要做的东西再放大,放到一种足以跟世界"对抗"的尺幅,也就是突破了常规思维。比如我觉得呈现出来的"朝歌''有一种野性,那是个很野性的场域,狐妖在其中兴风作浪,而这也就让整个电影都弥漫着一种诡奇的疏离美感。当然这其实是后面两部会不断打开的视界,我们可以看到"东方神话"世界的新异造像喷薄而出。目前的《封神第一部》很大程度是"神话"场景出现以前"写实"部分的铺垫,是更有野心的大戏之前的序幕,不过那种深邃变动的气氛已经隐然倶在,其中最核心的也就是导演常常提到的所谓"最真诚的幻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df5a7b9a1e8457af83b43d6460b5ee9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c73474e26dc6fd6ac2e27d08a7d6456c.png

  《生活》:随着您讲述的深入,我们也就越来越接近创作的细节呈现,尤其是每一个人物的造型过程,就如同您前面所说的,"神话"是没有办法考据的,到《封神演义》的原著中或者到史书隔代记载 的商代史事中,都不可能有现成的所谓“标准答案”,那么您是如何 将总体的理念融贯地实现出来呢?

  叶锦添:这个也是乌尔善导演在我们讨论到最后所做的一个很大的决定,就是说究竟怎么处理''神话",怎样赋形"幻想"。"表现主义"有了,这是总的原则,纲领,但是仍旧会有Dualism-也就是"二元论":一个是虚,一个是实。走''虚"的路线就很难了,难在没有依凭,但是"实"的方向也不容易,等于是要把那些飞来飞去的"龙"啊,神出鬼没的"兽"啊,都要变成有科学依据的实在的"存在者"。最终导演还是选择了一个比较"理性化"的方式来处理神话,就是一切都要符合因果律,可以说清楚什么造成了什么,有一个明晰的线索,即使那个东西本身是"魔法''来的。我后来也接受了他的观点,开始把"妲己''那个角色也处理地更加人性化,把她本身角色的复杂性也在她的造型上有所加强。她是很怪的存在体,原本只是无辜的女孩子,后来就完全没法控制,变成纵欲与虚无极度悖谬的结合状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175d34379e5d2bf11e9b070863a44dd5.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bd1efccaa2d94a07c0ef211375aad4a3.png

​  《生活》:在您的美学著作《流形》(《神形陌路》)中,您曾经预告了您的五部系列著作的结构,而从时间上来说,《封神三部曲》的美学之思,就恰好落在第五部《神景无象》(暂定名)框架之内,对此您曾经将之定位为“未来世界落脚之地”,而这也确实是非常有趣 的,因为您为《封神三部曲》所做的研究又恰恰是对中华文明的“原初时间”进行探索,是走一条“过去世界的探寻之路”。对您而言,这 又是怎样的一条“新东方主义”往复溯流的汇合之道?

  叶锦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期待有一种破局、破茧的方法,探寻不同的时间维度,同时又有所留白,破除绝对的强制。东方的意念对我而言,恰恰是不做那种严格的区分,我曾经在书里写过:"欣赏艺术就是进入他的时间花园。"这一点我们看中国古代比如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里面的每个仙人都元气满满,那种生命力饱满洋溢的样子,是跨越时空限制的,与世界有一种无形的默契,而不是破碎的、碎屑的。在《封神三部曲》的制作中,我请到一位当代画家李云中,他师从国画大师、《水浒人物谱》、《红楼梦人物百图》的作者戴敦邦先生,也是专门画神仙的形象,用老的白描笔法,呈现道家的气象。他的创作成为我们非常好的参考,是我们后续"研究"的出发点,胡须是怎样的状态,衣服应该怎么动,这背后都要有特效的支持。但是在技术的要求之外,当我们面对这些"神仙"的仪态,他们其实都变成我们的一面镜子,可以说殷寿是一面镜子,妲己是一面镜子,元始天尊和姜子牙也是一面镜子,我们会从中看到自己心象的不同维度,那是最重要的思虑面向。在新书中我有一节写"永恒的价值观",其实就是对"神话史诗"的一种反思,我们如何在技术一影像所虚拟、虚构的世界中重新思考那些恒常的观念,形成新一轮的觉知,从而启发新东方主义的未来。随着《封神三部曲》这样的精心之作,我们的视野一定还会不断地扩充,与此同时,我们也自知这只是漫长发现的一个开端。

来源:生活月刊

  -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