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在上海:跨越当代艺术界限 实现本土化

2023-10-11 11:13:26 未知

文/李家丽

2023年9月26日至10月22日,“化石成金”——2023年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暨国际巡回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从2015年首届“炼金铸身”反观东方首饰与金属艺术创作研究的根源问题,到2018年“21克”对主体精神的内在讨论,再到2023年“化石成金”对包容性的强调,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已经走过将近十年的时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a2b28022554a16adec5d7e9bd3b5ee0e.jpg

十年淬炼,时间借我们一面超长的镜子,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初创时期稚嫩的首饰与金属艺术。

回眸: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的本土化进程

尽管首饰与金属艺术在中国具有非常悠久的传统,但在20世纪后期,西方文化的冲击及传统文化的断层,推动其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彼时,各大院校都在探索自己的道路,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的首饰艺术设计方向。

工艺美术国家一流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汪正虹,拥有跨学科的教育背景。从本科的雕塑专业到研究生期间的纤维艺术和首饰与金属艺术,再到博士的公共艺术研究,汪正虹在不同学术系统之间游走,并逐渐找到了研究方向——将雕塑与首饰结合起来,建构其在中国的艺术体系。“这一方向在欧洲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其中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便是非常先驱的探索者,他曾说‘它(首饰艺术品)不仅是一件个性首饰,更是一件可佩戴的艺术雕塑。但是在中国,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因此,在前人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回国后的汪正虹便带领中国美术学院首饰艺术设计方向的师生完善、发展课程体系,探索具有先锋性和理念性的中国当代首饰与金属艺术。数年内捷报频传——一批又一批的学子走出校门,将首饰艺术设计播种至全国各地;2011年课程体系被收录于教师专业发展(K12)搭建平台Curriki,成为国内首家被收录的首饰艺术设计方向课程体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10/a952188e1ebd417a08b9a3a373c0f38b.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10/d09560d39a4d3ceab7d06a949b929bcd.jpeg

“炼金铸身:2015杭州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10/2e1a609aec1982f5a258a6ea8e5f6cd7.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10/d2f6ee6d9748b5ae9537d32761392596.jpeg

“‘21克’——杭州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暨欧洲巡回展”杭州站展览现场

2015年,首届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的举办,使全世界的首饰与金属行业从业者的目光汇聚在杭州,汇聚在中国美术学院。首届展览主题为“炼金铸身”,意在探讨首饰与身体的关系,展开一场艺术家对首饰的佩戴方式、自我身份、身体和周围场域之间的共生关系的讨论,反观东方首饰与金属艺术创作研究的根源问题,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学术价值最高的首饰及金属艺术专业性展览,也是国内首饰及金属艺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2018年,“‘21克’——杭州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暨欧洲巡回展”成功于杭州举行,并分别在德国、波兰、比利时和荷兰巡展。该届三年展更注重对主体精神的内在讨论,同时强调国际当代首饰艺术家和金属艺术家的参与,邀请了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的50所院校的艺术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80955f90514f07ba30054645acef2f9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a3347684c6f96d91b48106b805082d66.jpg

“化石成金——2023年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暨国际巡回展”展览现场

(以下简称“第三届三年展”)

2023年,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再次扬帆,于9月28日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启航。此次展览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国际艺术家与跨界作品展示,展出毕加索等20世纪艺术大师、国际当代艺术家的可佩戴雕塑作品。同时邀请10位中国出色的雕塑家、画家、书法家、陶瓷家和建筑家,以他们的作品为起点,与中国美术学院中青年艺术家合作,围绕跨界主题,创作可佩戴的艺术作品,实现首饰设计与当代、现代艺术大师的跨界对话;第二部分为国内艺术家作品展示,该部分包括两个版块,其一为主题创作版块,特邀国内外艺术家,围绕“化石成金”进行首饰艺术创作和展示;其二为高校教学版块,集中展现中国美术学院首饰艺术设计方向的课程体系以及近年来的课程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099882001c7466eb0130b283f6a653a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59df6d157e078e40490fe1b7110bb443.jpg

“第三届三年展”展览现场

无论是展览的单元设置,还是展品的内容,都能在2015年以来举办的三届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中,很清晰地看出其本土化进程。对此,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首饰与金工系系主任桑德拉·谢尔曼(Sondra Sherman)如此说道:“相较第二届三年展,第三届在视觉上更为统一,表达也更为集中。同上届相比,此届展出了学生作品,呈现出中国首饰与金属艺术创作的独特之处,这十分引人注意。创作者以极大的耐心和技法创作十分华丽的作品,并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其作品体现了首饰与金属艺术和中国传统工艺及历史的联系。而西方当代首饰艺术家的创作往往着眼于材料的多样性,单就美国来说,其首饰艺术更倾向于叙事。两者体现出极强的差异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bd9fb0d3f043491c69d257f0152820f8.jpg

段燕俪,《漠·唐》,胸针,银镀金,珐琅,12 x 3.5 x 2cm,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14caf7aa21926c55775e7004ef79bb56.jpg

周潇,《万端锦簇》,胸针,18k黄金,珊瑚,8×10×2cm,2023

这一点得到了荷兰首饰艺术家、策展人契奎塔·纳哈尔(Chequita Nahar)的认同,她是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艺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曾参加前两届三年展。“第三届三年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的展出囊括了更多的参与者,且质量始终如一。其中,学生作品使我印象最为深刻。她(他)们的作品吸收了中国传统工艺技法,其精美的制作展现出那令人惊叹地对文化历史的继承和讲述。这也是中国首饰与金属艺术的价值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年轻有为的首饰艺术家在作品中融入中国叙事,作为自我身份表达的一部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54628990dfb5aa6e1fc940faac2fe118.jpg

朱鹏飞,《一口吞Gulp》,摆件,925 银电镀金,锆石、电机、电池,13×6×3.5cm(主体),6.5×4.5×4.5cm(调味瓶)、12×5×1.7cm(叉子),2019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c263e8aa3d11e32998594eaa93d49009.jpg

高明静,《叶之舞》,项链,铜镀金,芬达石、锆石,30×14×2.5cm,2023

理念表达本土化,根源于教学体系的本土化。这也是此届三年展同前两年相比十分不同的一点,即如前文所言,展出了中国美术学院近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成果。荷兰先锋首饰艺术家鲁德特•彼得斯(Ruudt Peters)对此十分感慨,他不仅见证了中国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的成长,也曾以“外教”的身份参与中国美术学院首饰艺术设计方向的教学。“展览很好地呈现了中国美术学院首饰设计艺术专业学生近些年来的发展。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学生的课程及毕业作品,还包括调研、考察、实验、调整的全过程,学生能力、艺术修养进步迅速,让人振奋不已”,彼得斯如此说道,“在我看来,中国文化气息越多,探讨越深入,作品的质量也会越高。中国拥有几千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深厚文化,将这些文化融入作品中,要比试图体现西方文化导向的作品更有意义,而这也是藏家在中国艺术品中希望看到的。这一点,中国美术学院的一些学生的实践很出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a88beb03487995017a180b0409a49cd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8150212089ee3919731b228e500f4490.jpg

“第三届三年展”现场

本土化进程是汪正虹带领下的团队的有意追求,也是中国艺术行业不断茁壮成长,迈出自我步伐的有力体现。汪正虹将已连续三届的三年展称为“请进来”-“走出去”-“本土化”的三部曲。2015年,中国首饰与金属艺术刚刚越过起步阶段,蓬勃发展,这时“请”进国外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学术体系,通过全面呈现、教授西方该专业的理论高度和健全体系,有效反观自身,构建自我的学术系统。2018年,当国内的首饰与金属艺术有了完善的学科体系,该专业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汪正虹认为是时候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力量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7c8749b47a70b078b684c3e83ef0ec9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24d84718558001b7dee77b4d004fe1de.jpg

“第三届三年展”现场

但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当第二届三年展策划团队的核心人物之一汪正虹跟彼得斯谈论起想去欧洲巡展时,对方直言“这绝不可能”,因为彼时的欧洲根本没有中国首饰艺术家的概念和群体。倔强而执拗的汪正虹认为“无论如何得努力”,最后辗转联系到时任德国慕尼黑手工艺术中心主席沃夫岗·路其(Wolfgang Losche)。在经过一年多的书信往来后,沃夫岗最终确认了汪正虹的诚意,以及中国首饰和金属艺术作品的品质。于是,“21克”在2018年结束了杭州首展后,便极速赶往德国慕尼黑,在认真策划之后,于2019年3月21日开幕。如今的汪正虹谈起那时的场景仍十分感触,“我根本没有想到,全世界的教育家、艺术家、藏家都在这一天赶到展览,巨大的二层展厅内挤了满满当当的上千人,我当时拍了很多照片。彼得斯教授就像我的家人一样,从阿姆斯特丹专程赶来,他是欧洲首饰与金属艺术数一数二的教育家、艺术家和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47999617a04ae2c300edf958e31778d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ba6573dd808a5ef6e89783a5ece38409.jpg

“第三届三年展”现场

十年雕琢,东西熔于一炉,首饰与金属艺术教学和创作者坚持探索,而后在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当我说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中国美术学院的努力时,汪正虹罕见地打断了我,缓慢而坚定地说道:“这是大家的功劳,是国内所有高校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个人,或一所学校所能达成的”。

化石成金:多方联动 消弭界限

2023年,经过将近十年的耕耘,中国当代首饰与金属艺术逐步完成着自我的本土化进程,并在第三届“化石成金”——2023年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暨国际巡回展中有所体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10/b899472d0684d77dd89d723fc28ef8cf.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10/09b166783a51917348ddad7fab78b38b.jpeg

“第三届三年展”展厅内的跨界呈现

此次展览主题“化石成金”,源自古老的典故“点石成金”。事实上,一个颇具中国哲思的“化”字,便点出了此次展览同前两届的递进与本土进程。不同于“铸”和“21克”,“化”字突显了一种艺术的转化过程。此过程从天然、原始的材料出发,经过艺术家的巧手与创意,使其蜕变为具有深厚内涵和价值的艺术品。这一过程体现了技术的能动性,即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探索当代手工艺术的新领域;也强调一种包容性,即将过去的和现代的、地方的和全国的、民族的和世界的两两相融,形成世界各民族可鉴可赏的艺术之“金”。“化石成金”旨在通过“化”的三重维度,打造具有文化引领性的本土艺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10/b4e1ab7e9cc128be827f5d3da8290765.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10/8380c62d05797146e3db1e3487ba4265.jpeg

“第三届三年展”教学板块

“化”,是可佩戴雕塑于身体和雕塑界限的消弭,是当代艺术、工艺美术、建筑与当代首饰与金属艺术的互融,是不同个体之间创作理念和精神的交汇,是艺术教育中师生间的润物无声。一个“化”字,集合了所有平缓的、沉默的、细微的,却真实的、确凿的、铿锵的变化。一个“化”字,意味着当代首饰与金属艺术在中国本土化方面继续向前缓慢流动的态势和动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10/65197bdef463b4d64bf64f41051ce16d.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310/1317cc8d350cc3452fdefd4d7ba70d84.jpeg

“第三届三年展”教学板块

那么,此“化”如何达成,又通过何种形式呈现出来呢?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罗列全球首饰与金属艺术家的作品,此届展览呈现了当代艺术家和首饰与金属艺术家的联合创作,以各自创作理念的碰撞,消弭当代艺术和首饰与金属艺术的界限,以此而“化”。在此次展览策展人姜俊看来,尽管当代首饰与金属艺术已经跨过了起步阶段,但其与狭义的当代艺术依旧龃龉颇深,两者处于对双方互不了解的状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27d5df7a32a83546edf94db154826af4.jpg

【西班牙】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牛头》,23K黄金,5.2×5.2×0.6cm,1956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0bb051e6ca17ec46ab1f605a5579d063.jpg

【荷兰】卢特·彼德斯(Ruudt Peters),《吞没》,胸针,银镀金、琥珀、聚酯纤维,8×3×4.4cm,2021

为了打破这龃龉,在当代艺术、工艺和建筑艺术家方面,姜俊特意邀请目前活跃度较高,且对首饰与金属艺术抱有兴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加入跨界合作,以保证作品的本土面貌和生命力;在首饰与金属艺术家方面,姜俊则格外看重作品的观念性和反思性。为了使观众更好地解读这种联动背后的意义,姜俊特意在作品的旁边放上艺术家联动创作的文献资料,以展示二者的对话和创作过程,为两大艺术门类的从业者提供新颖的创作思路和选项。“我们希望用这种彼此之间的兴趣去激活创作活力,并展现中国本土当代艺术和首饰与金属艺术的可能性,也希望通过这一‘双向孵化’,打开两者之间的壁垒,向艺术品藏家和首饰与金属艺术藏家呈现对方领域的收藏乐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0fbd12be52673c43f0204a7775724b68.jpg

郭新、李正云、吴秋燕,《天使之翼之“飞翔”》,项链,24k金,银、珍珠 15×1×5cm,2023 摄影:蔺琨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fd7e49cc607f40891820aa65d5710f98.jpg

汪红荣,《金匠》,行为,黄金、影像,7×7×1.5cm,2023

事实上,尽管普通大众对当代首饰和金属艺术知之甚少,但其与当代艺术的共生发展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了。而这正是姜俊能够实现两者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基石。

在西方社会,20世纪初,亚历山大·考尔德、卢齐欧·封塔纳、埃里希·海克尔、汉斯·阿尔普、曼·雷和巴勃罗·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家都曾与金匠合作,尝试设计首饰与金属艺术,或是在可佩戴雕塑的范畴内进行探索。制作首饰的金匠完成了向艺术家的转化,现代艺术家加入首饰的创作领域,使得首饰与金属艺术被纳入艺术的现代化中,共同催生了当代首饰中“作者首饰”的发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2220f963301f7873e9b91a6c275db8ef.jpg

【瑞士】梅雷特·奥本海姆(Meret Oppenheim),zonder titel,无题,乌木、皮革、人造毛皮,1.5×2.6×2.6cm,1935

伴随着首饰与金属艺术在艺术界中独立门类的建立,西方金属艺术的生态也逐渐形成。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当代首饰与金属艺术家便已经着手对该艺术门类的佩戴和装饰的功能性进行了批判,并主动与当代艺术画廊联手,加入后者的市场体系中,直接催生了首饰与金属艺术的又一进阶。“但在中国,与当代艺术的联动体系却仍未建立起来。尽管如今当代首饰与金属艺术已经有了部分稳定的收藏群体,对其消费也趋于精神性,而非着眼功能性和经济价值,但首饰与金属艺术市场的发展,仍未进入大众化阶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774d7c3f21fff8cd85637258ebea6a5b.jpg

【英国】阿迪·佩奇(Adi Toch),《黑色酒器》,器物,银,10×10×9cm,2018

这也是此届三年展将地点设在上海的重要原因。姜俊及策展团队关心的是整个生态的问题,其希望通过这样将艺术生产、艺术接受和艺术消费结合起来,以此建构更为庞大的首饰与金属艺术市场体系,而这体现出此届展览的第二层“化”——专业收藏和大众消费界限的消弭。而要实现这一“化”,上海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作为中国艺术品收藏首屈一指的城市,上海有庞大的中产阶级体系,有繁荣的当代艺术市场,无论是社会美育程度,还是专业艺术收藏,上海都在国内遥遥领先。这为此届三年展奠定了很好的群众和专业藏家基础,也为首饰与金属艺术实现普及化和大众教育化,发展生态,拥抱更广阔的市场提供了成功条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97a9fc5a9f5a043e3917a0a09bfdd4ce.jpg

【比利时】大卫·赫克(David Huycke),《黑白珍珠球》,器物,银,30×30×30cm,200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91f87786c5b7600c3e5ca5078028a7df.jpg

【瑞士】大卫·比兰德(David Bielander),《硬纸板系列》,手镯,银(着色),白金订书钉,8×8×5cm、8×6×7cm、6×7×7cm,2015

汪正虹十分认可这一点,“当代首饰与金属艺术群体已经相当成熟了。80/90后学成归国从事这一领域建设的也不在少数,也有一定的藏家群体,但却始终没有跨越与当代艺术领域的界限,希望这次是良好的开端,也是首饰与金属艺术走向大众化的一个重要节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消弭界限之时,此届展览还有更为深刻的寓意。这不得不从其英文标题说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183a5dc013305cc87f308264b924be3b.jpg

王智鹏,《米壁》,吊坠,中国大米,18k黄金、尼龙绳,7 x 7 x 1.2cm,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5549a8c20735a8fc63a0dd77ce09bead.jpg

刘骁,《上帝的出恭入敬》,胸针,钛、24k金,8×3×1cm,2021

此次展览相对应的英文主题为“The Golden Touch”(金触),又称为“迈达斯的触摸”(The Midas Touch)。根据希腊神话记载,为答谢国王迈达斯对自我追随者的帮助,酒神狄俄尼索斯许诺他可实现他提出的任一愿望。经过一番思索,迈达斯要求赋予自己这一能力——凡触摸过的东西都会变成金子。但他显然没有预料到这一能力的代价,他的触摸将食物和饮品都变成了无法入口的黄金。最后,他只能被迫放弃这项令人神往的能力。

在姜俊看来,虽然“金触”和中文标题共享同一个人类的梦想,即将石头转化为黄金,但有着相悖的主旨。希腊版本的“点石成金”是一折对于“恋金癖”的批判性寓言。展览将其引申为当代首饰和金属艺术对于传统本体论,即艺术媒介中心主义的反思和突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19df799c5f5c409650a1b3d25b2204ca.jpg

“第三届三年展”展览海报

“中英标题之间意义上的类似性和主旨的龃龉正创造了一种关于‘金’(金属)的辩证性张力”,姜俊表示,“本届展览的目标与其说是对当代首饰和金属艺术这一门类的展示,不如说是对艺术内外边界的探讨。在艺术媒介和门类重新综合的今天,在艺术跨界和观念化逐渐成为主流的当下,当代首饰和金属艺术无法局限于固有的围绕‘金’(金属)的现代主义本体论范畴,而是要和外部形成更多元的连接和融合,从而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

(责任编辑:王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