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记得先生: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启幕

2023-10-13 21:26:47 未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c118605a77c8399cf452882c41232a9e.jpg

开幕式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c86811eb933a69b24fb69266c41c84ca.jpg

嘉宾合影

10月12日,“风清骨峻——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开幕活动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本次活动包括“风清骨峻——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开幕仪式与学术研讨会两个部分。

中国美术学院书记金一斌,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童颖骏,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傅巧玲,中国美术学院老领导毛雪非、高法根、胡钟华、孟云生,杭州画院专职画师、吴永良先生家属吴洪晖出席“风清骨峻——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开幕式,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在“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学术研讨会上做视频致辞。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张蔚文,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诗书画之友社理事长孙文友,中国美院教授韩璐、盛天晔、马其宽、徐家昌、章利国等,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杭美术界嘉宾等参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820fe7b2108638defb0758eefb8ed043.jpg

中国美术学院书记金一斌致辞

金一斌指出,“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是一个突出艺术传承、教学传薪的展览,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教学展、传习展、学术展的特点。吴永良先生是第二代“浙派人物画”的领军者之一。以代表作品而论,展现了他对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强烈情感,对传统笔墨的精湛运用和创新突破。从个人风格而论,他把毕生心志投入到中国人物画造型与语言的探索之中,在当代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在二十世纪人物画史上也是别开生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一名师者而论,他投身教学一线数十载,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后辈,为中国人物画的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真正的美术教育家。展览中展出了吴永良先生丰富的手稿,让我们看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的严谨体系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他在意笔线描上的探索,对人物画教学无疑做出了重要贡献。吴永良先生是一位品德高尚、性格刚毅、情感真挚的人。潘天寿纪念馆“记得先生”系列展,不仅展示了吴永良先生的为艺之道、为学之道、为人之道,更致敬潘天寿等一代教育者,是我们教学和研究的绵延传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3abcedd95eff1f0d1d8e223b60d1833a.jpg

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视频致辞

潘公凯高度肯定了吴永良展在潘天寿纪念馆举办的意义。吴永良先生是熟悉的老同事、老朋友,是为人正直善良的好教授、好艺术家。吴永良先生绘画上的成就,首先要提到“浙派人物画”。“浙派人物画”的兴起,是为了解决人物画用传统的笔墨语言表达现实生活的时代命题,吴永良先生正是“浙派人物画”第二代的领军人物。吴永良先生不仅是作为“浙派人物画”整体中的干将,其个人艺术风格的独特性也非常鲜明。一方面,他吸收了周昌谷先生作品色彩、笔墨的丰富性,以及笔墨本身的独立审美意义。另一方面,他对白描、大写意、墨色关系,以及用大写意花卉的语言表现人物,做出了独特的探索,取得了独特的成果。尤其是教学上主张的线性素描,不仅是自觉探索、回应时代命题,而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语言。通过丰富取材,以画入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成果,艺术风格鲜明。这次展览一方面是纪念永良先生,另一方面是凸显了“浙派人物画”这个群体中好几代人完成时代命题的共同努力。相信这次展览与研讨会,能够给年轻的艺术家们更学术、更深入的启示和帮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89a8190adc69376e1a6637a48fe37184.jpg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书记兼副院长、教授韩璐发言

韩璐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吴永良先生的特点。第一,为人有风骨,吴永良先生常谈到潘天寿先生艺术与人品的关系,在传承过程中,我们坚持和秉承的不仅是笔墨技法,首先要把风骨传承下去。第二,为艺有风雅,先生为人非常风趣,在艺术追求上很雅致,在赠予毕业留念的册页上,吴永良老师开篇先写书法,鼓励先书后画,以书入画。第三,为教有风范,我们今天秉承先生们的足迹,在不断地发展和推进中国画教学的过程中,每个老师首先要为人师表,要有一种风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砥砺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从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这正是在画外传承的绵延不断的真正的传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370c993bfa3c2cc4b3e53755d6ef2c2e.jpg

吴永良学生代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盛天晔发言

盛天晔作为学生代表回忆了与吴永良老师相处的点滴。从1989年拿着画向老师讨教,直到2019年最后一条微信留言,吴永良先生音容宛在。在生活上,吴永良老师铁骨铮铮,对于丑恶的东西总是疾风落叶,但面对学生一定春风蔼然。在教学上,他诲人不倦,无微不至。他延续周昌谷先生的色彩系统,在课堂上常用长锋羊毫帮学生细致地修改,这些画作保留至今。自1928年蔡元培先生立校以来,“浙派人物画”到如今已经是第四代,一代代的先辈们筚路蓝缕,精神传承,正是我们学校最好的根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730122a6b8aa329fdc99ae260a94365c.jpg

杭州画院专职画师、吴永良先生家属吴洪晖发言

吴洪晖作为家属代表回顾了策展历程,本次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的支持下,最终呈现出内容丰富鲜活、体系脉络完整的高品质展览,不仅体现出薪火传承的重要意义,也展现出父亲艺术独特和隽永的魅力,是对他最好的纪念。“记得先生”是记得先生们的高尚品格和艺术教育理念。父亲的作品来到他的恩师潘天寿的纪念馆展出,不仅体现了他对所敬仰的先生们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鲜明态度与执着追求。

当天下午,举办“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学术研讨会,以纪念吴永良先生在中国画教学上的重要成就。展览将持续至11月12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5b6a5c59e040b0d5e72ac550906cacee.jpg

研讨会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420fc3a318da0e249d16579ec8affd8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673824893e34cbff6eed361a66be12d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52c1dee9b5e4e501998360f3cabe9c20.jpg

展览现场

潘天寿纪念馆自主策划的“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展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顾坤伯、陆抑非、陆俨少、黄羲等为代表的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老教授群体的教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以曾师从这些先生的学生为观察点,通过这些学生讲述老先生如何教学传授,他们又如何体会传习、探索创新,来梳理当时中国画教学的体系文脉,展现中国画笔墨的精髓,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深厚的笔墨传承积淀。此次“风清骨峻——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是潘天寿纪念馆“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的第五回展览。

吴永良(1937-2020),宁波鄞县(现鄞州区)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员,“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者之一、美术教育家、中国意笔人物画大家。早年就读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美术科,196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科,得潘天寿、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等名师真传。1978年考取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精于水墨写意人物,善作山水、花鸟,兼工书法,尤擅指画。20世纪80年代在“意笔线描”人物画教学和创作上具率先独创之功,对中国人物画教学和当代美术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背景转变,面对传统笔墨如何表达新时期社会面貌和精神状态这一问题,“浙派人物画”孕育而生。此次展览即欲通过“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画家吴永良先生的视角,展现其对中国人物画笔墨特质的思考以及传统人物画如何在当代传承创新的探索。

吴永良先生刚健的风骨是其艺术创作的一大核心,所谓“品格不高,落墨无法”,人格德性一直都是中国画创作中不可缺失的一环。《文心雕龙》曾言“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故此次展览取“风清骨峻”四字为题,展现了中国画笔墨的传承之道、开拓创新之道,亦强调了吴永良先生自身艺品与人品相得益彰的特点。

展览共分求学点滴、笔墨道境、以线立骨、笔墨拓展四个部分,通过吴永良先生的个人视角一窥浙派人物画的时代历程,感受吴永良先生在探索意笔线描道路上的良苦用心,亦可见吴永良先生在指墨、色彩上的绝妙拓展。此次展览有两大亮点:

一、笔墨变革,呈现转型背后的心路

吴永良先生勤奋刻苦,留下了大批精彩的速写以及尚未公开的手稿,这些材料经整理编辑,将在展览中首次面世,力图全方面展现现代中国人物画转型背景下的笔墨探索和笔墨精神。

二、笔墨启示,追寻先生们的画影

吴永良先生自始至终都牢记着美院的老先生们,对老先生们的感激之情、崇敬之心最终也融入笔墨之中,一幅幅老先生们的画像,是吴永良先生的纪念方式,更是其道境的追寻方向。

习艺岁月

“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强化性格”

1957年吴永良先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入学时正值中国画分科教学实验期间,而浙派人物画第一代老先生们正在探索人物画在新文化环境下的发展道路,因此,吴永良的艺术成就与美院国画系改革以及浙派人物画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求学期间,潘天寿、李震坚、周昌谷等诸先生们言传身教,以及对学生真诚的情意和关切,一直让吴永良先生牢记心头,深受感动。这对他的艺术风貌以及人生性格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他不断强调笔墨人格不可分的重要原因。

“经过改革的中国人物画教学情况大致如下:三年级之前的一、二年级为不分科的人物、山水、花鸟统修,临摹与写生均是工笔淡彩和重彩的课程,都以白描为基础,所以事实上已由白描和结构素描构成了人物画专业造型基础训练的课程内容,解决了长期的争议而延用至今。实践证明,潘天寿先生关于加强中国画艺术教育的民族特性的做法是正确并行之有效的,比之其他艺术院校多以西洋画素描进行造型基础训练而后产生毛笔水墨素描式画风来说,我们的教学方式显然更切合中国绘画的艺术特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60507a77eb24052a95aecaeabd6c3a53.jpg

吴永良舟山速写

“这些我亲历的变化,正是20世纪50年代时局形势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反映,如今都已成为往事而载入史册。当时,我涉世不深、幼稚天真,但感受到的震动至今未忘,同时也促使我思虑并关注民族绘画艺术之今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e4428b80035ed5bf6be4429a5b9c1934.jpg

吴永良《白描鲁迅》 1962年

大片的草地和密匝的枣树叶以双钩白描表现,墨线不分浓淡,但有干湿之别,以避免呆板僵硬的弊病。要想生动贴切地描绘出鲁迅的精神气质和他伫立歇息的后园相应的环境和氛围,就必须潜心研究白描运笔用线时微妙的变化及其内在美感,须有苍劲、朴拙、含蓄、内敛的韵味,才能与主题吻合。因此,我特别注重鲁迅头部五官尤其是眼神的刻画,身躯、长衫、衣纹的处理,以及草地和树叶疏密层次的表现。面对《白描鲁迅》,潘天寿先生在审阅时说:“以白描手法表现鲁迅形象,最切合鲁迅精神,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是真正的中国画。”副院长黎冰鸿先生激动地称赞:“你们看那些枣树的叶子,好像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7ed7e2d365f0755bfc38065a45232ff3.jpg

吴永良本科毕业作品《水乡集市》

表现江南水乡风俗的画面构思在我心中酝酿已久,当我用铅笔在泛黄的新闻纸上画草图时,心目中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便一一呈现出来。比我低一级的徐英槐同学后来时常提到,当时见我对着空白稿纸将生动有趣的人物场景逐一画出来,感到极其有趣和钦佩。稿子画好之后即用温州皮纸拷贝,勾好墨线,画成一幅清新淡雅、表现江南春色、富有水乡风情的工笔淡彩风俗画。

笔墨与生活

“东涂西抹总关情”

“黄宾虹苍拙古厚、郁勃深邃的神韵;林风眠疏淡旷远、沉静凄美的意境;潘天寿雄健凝炼、大气磅礴的气息,无不出自他们对于人生和艺术的挚爱和真情,否则何能创造出令世人赞叹激赏的不朽作品?再如,让人们珍爱的儿童画,也都出自孩童们情趣所至的信手涂抹,回忆起儿时到处涂鸦的天真无邪,便能深悟艺术创造的真谛仍在真诚情感,然而现在能恪守此艺术原旨的人有几何?”

吴永良先生曾回忆潘天寿先生讲课的情景,他说潘天寿先生讲授画论时,从不就画论画,总是畅谈生活中种种人情事理,从中启发学生,感悟画法,归结为画理。

受潘天寿先生的影响,一直以来,吴永良先生都在强调创作时要有真情实感,他认为如果缺乏感情,没有精细入微的体察,光凭谙熟老练的笔墨技巧是难有成效的,只有画家自己动了感情,即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时才有可能创作出动人的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71566d615dfcc679922aa1021e5ca951.jpg

吴永良 《浪里生涯》1985年

吴永良先生在求学之时便深知取材生活的重要性,他创作了大量的水墨写生和速写,从而能更为得心应手地表现人物作品的配景,丰富画面的意境,增添表现力和笔墨效果,同时融入长期风景速写的感受,使所画山水和人物颇具自然景色的美感,而无一般中国画难免的技法习性和手法套路之弊。这一理念无疑为吴永良此后意笔线描训练的提出打下了扎实技术基础,也是整个浙派人物画得以保持活力的重要秘诀。

“卓越的艺术创作进程必是有感而发,而决非无病呻吟,更不能胡编乱造、恣意杜撰。所以筑基于实际生活感受,在丰富多样的氛围中获得切实感悟,从而营造出切实感人的意境,乃是艺术创作的必循规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90b9686a553588e9a33ea33058b9f620.jpg

吴永良《童趣》1994年

我素来喜爱儿童,因为儿童的天真烂漫和纯朴率真的天性之美最为珍贵,没有成人世界里难以杜绝的虚伪、贪婪、欺诈、暴虐等邪恶现象。每当看到孩童们的小巧身影和稚拙神情时,便会令我回到儿时岁月的舒畅欢快之中而画兴倍增。所以心中时忆童年乐,笔下常是江南情,数十年来已成为我在艺术追求上予人深刻印象的美好语境,也借此寄托着我的人生愿望,并希冀由此呼唤人类应有的真情与良知。

以线立骨

“放笔挥写意自如”

“习画之始,尤其学习人物画,当然首先必须致力于造型基础之扎实,即先须有应物象形之能力,方可谈骨法用笔之技艺,更遑论气韵生动之境界。”

吴永良先生在中国美院中国人物画教学过程中,意识到当时的专业素描训练在表现技法和工具材料上与水墨写意的技法要求存在很大差异,使得造型能力和笔墨技法两者长期脱节。鉴于此,20 世纪 80 年代初,吴永良先生率先尝试在专业素描与水墨写意之间进行意笔线描训练的教学实验。

吴永良先生还不忘潘天寿先生的教诲,他认为,潘天寿先生之所以在艺术上追求“强其骨”“笔力扛鼎”,正是其对于线之性质、特点及其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性上深刻而明白的理解。因此,吴永良先生以潘天寿先生对线描技法的解析为主轴,在意笔线描和水墨写意的艺术实践和学术研究中找准了方向。

意笔线描的训练模式能够将传统的笔墨、用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既具有素描造型的准确性,也通过笔线的变化使线本身具有审美功能。吴永良先生认为,速写对于意笔线描的重要性是绝不能忽视的,速写能养成敏锐而整体的观察力和简练而迅捷的表现力,这都恰好符合意笔线描的特性与需要。故吴永良先生在探索意笔线描之时,绘制了大量速写作品,旨在使学生通过难度较大的意笔线描写生训练,提高造型能力的同时,在线条组织和运笔方法上也能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顺利过渡到水墨写意阶段,使造型和笔墨的基础训练自然地衔接并融合起来。这无疑是中国画基础教学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后来也推广至全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c80b01c0815d80d0e409ea98966d76e3.jpg

吴永良《意笔线描》

“意笔线描是一门须苦练硬功夫的艺术,一些喜欢走捷径、弄乖巧者自然望而怯步。只有学习态度严谨、艺术思想纯正的人才会有志于意笔线描人物画的研习。”

笔墨与人格

“做好人,画好画”

潘天寿先生以振兴民族文化和发展民族绘画艺术为己任,在提倡艺术风格多样化之时,致力于民族特性与民族风格的追求,为此,他也特别注重人品修养。吴永良先生对潘天寿先生在1957年新生入学典礼上的讲话记忆犹新,潘老认为,“只有首先学好做人才能学好中国画”,日后的教学中潘老也同样不断告诫大家“画格即人格之投影”“品格不高,落墨无法”,注重气骨与境界。

画品与人品并重已然内化为吴永良先生的人生信条。吴永良先生为人善良耿直、谦和深沉,向来鄙夷那些麻木不仁、投机钻营的人,始终坚守本心、实事求是,待人接物无不一片赤诚,强调为人须有骨气,即应有高尚之思想情操和精神品格。也正因此,吴永良先生将艺术家的修炼概括为两层:一是坚持技艺和学识的日积月累,以增强作品的学术性;二是冶炼自身的精神,净化并升华心灵,以加强作品的感召力。

“文为心声”“画如其人”,吴永良先生一生践行潘天寿先生“做好人,画好画”的教诲,强调为人须有骨气,作画则贵有骨气,只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精神品格才能厚实作画的功力根底,二者缺一不可。而吴永良先生笔下的诸位大师,无不体现出鲜明的骨气,这都是吴永良先生真正佩服的学者、艺术家,也正是在其发自内心的崇敬心情之下,才能让自己的笔墨如同刻印一般有力、坚定。

“我认为只有具备以下四项要素者才能成为杰出的艺术家 :其一,扎实的技艺根基 ;其二,渊博的学识修养 ;其三,高尚的精神境界 ;其四,卓越的天赋悟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078c1019ef783a7f00313ad24545edb7.jpg

吴永良《栖霞暮霭——黄宾虹像》 2006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73fa3b45ec3b7845bdd37ef90e1c4216.jpg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