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展览预告 | 启航:海上丝绸之路的当代回声

2023-10-18 16:37:01 未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27442707b1af9dab6b29b157134ebb50.jpg

指导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苏州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

                  张家港市人民政府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展览名称:启航:海上丝绸之路的当代回声

展览地点:张家港市美术馆

展览时间:10月21日-12月15日 

开幕式时间:10月21日(星期六)14:00-16:00

开幕式地点:张家港市美术馆

策展团队

总策展人:张子康

单元策展人:孙天艺、孟羽

监制:温虹、陈宇

策展助理:冯屹添、韦金料、赵琳

展陈设计助理:徐志磊

主视觉设计:黄梵瑀、徐志磊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杜彦霏、高英普、侯炜国、侯子超、胡伟、简策、江上越(Etsu Egami)、李维伊、李文鹏、林奥劼、刘毅、刘雨佳、毛泽皓、慕苏懿、奇蒂·纳罗德(Kitti Narod)、钦君、石至莹、谭天、谭英杰、童昆鸟、王赫、王依雅、王沂、王智一、邬建安、吴思林、吴啸海、武子杨、夏乔伊、徐那+皮理文、薛曜林、杨恺亮、杨泳梁、叶江、尤尼扎尔(Yunizar)、袁乐、张文超、赵仁辉

前    言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自法国汉学家沙畹(Emmanuel-èdouard Chavannes)在20世纪初期首次定义以来,便与我们所熟知的陆上丝绸之路有了区分。这条水路连接了不同大陆的沿海地区,推动了贸易、文化和技术的跨洲交流,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网络的完整性和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沿着这条漫长的历史之河,无数人、船只和商品穿梭于这条水路,交织着世界各地的联系,同时也汇聚于中国。它不仅促进了全球商品交换,同时也见证了不同时代间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起源于中国的海洋经验,与从地中海发源的西方文明不同,这对以陆地和土壤为起基础的中华文明是稍显陌生的,在中国文明的演进中,海洋是一直边缘且未知的领域。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对海洋的想象往往是超验、充满神秘和幻想的,正如《山海经》中对海上国度和传说的描写,这些荒诞迷离、奇异诡谲的故事背后,其本质是一种质朴的世界观和最初的海洋观,即对于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及谦卑。这些古老的文本为人们日后的海上交流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蓝本,自汉朝以来,围绕着海洋的艺术、文学表达上都沾染了一层神话的气质,海洋不仅成为了一个被想象和延伸的客体,还承载了人们对于这一世界的好奇和对于神秘之境的向往。

与西方对海洋的征服欲望不同,对于中国来说,海洋更多地代表了广袤华夏的未知腹地。这一观念植根于在中国文化和哲学之中,例如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中都包含着与海洋相关的意象,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大一统"思想相呼应,强调了世界的广袤和复杂,将海洋视为人类知识和探索的边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带来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颠覆了人们对即有认知的经验。这条水路在两千多年的运行中我们带来了另一种世界体系的可能性,也为当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当代"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进一步彰显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和交流价值。通过强化国际联系和合作,这一倡议有望传承古代丝绸之路的遗产,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推动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建设更加和平、繁荣和开放的世界。2018年,通过考古发掘和史料证实,张家港被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本次展览在张家港市美术馆举办,汇聚来自国内本土以及海上丝路部分途径国家的青年艺术家。他们以当代语言讨论对海洋的观察和思考,探讨海上丝绸之路及其辐射地区至今的影响力。以此出发,无论是对本土传统语言的再表达、海洋文明的想象和描绘、还是文化交流的认同和反思,都得以印证海上丝绸之路在当今社会中的多重意义。展览既从当代出发,又将时间倒流到历史深处,再进行折返,如同这条水路曲折蔓延,却让文化的种子开枝散叶。文明在此交融,传统在此聚集。面对共同的目的和愿景,展览将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张家港重新启航,开启传统与当代的全新对话。

总策展人:张子康

单元策展人:孙天艺 孟羽

第一单元:辐射:从东方驶出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其深厚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审美理念以及美学传统一直贯穿在艺术的发展当中,并自古代以来就影响至整个东亚的艺术进程。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们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通过对文脉的回溯和传承,对传统意象和符号的重新演绎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土当代艺术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探索和发展之路。这种艺术的延续和创新,使得中国当代艺术既具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呈现出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思考。本单元的艺术家正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和媒介,探索和追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人文交流,以诠释东方文明广泛的辐射力量,以艺术的方式传达这一历史遗产的重要性和影响。

部分参展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ca5daf79cb2dae74a0ad128a5c700671.jpg

《离开罗马湖的狄俄尼索斯号》  童昆鸟  2022  综合材料装置  100x150x130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4db7197d35b2e81307fcea62fa9ce9b6.jpg

《逍遥》  王依雅  2022  绢本设色  95x132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c283f2c77841f850e31cf0afdd18b743.png

《一个传说故事的嬗变》  张文超  2021  交互影像装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c7c3d72b99dabd28e680d9184ddf37db.jpg

《窗中景——大水花》  王赫  2020  绢本设色   39×33cm×2

第二单元:交融:陆地与海洋

自古以来,人们对海洋充满了想象,它是诸多神话和传说的灵感来源,同时也象征着自然的未知力量和世界的无穷边界。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们来说,海洋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开放性。然而,正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陆地与海洋,大陆与岛屿得以相互联结沟通,形成文化上的渗透和交融。“路”将不同区域的独立部分贯穿在一起,正如德国汉学家罗德里希·普塔克(Roderich Ptak)所言,“海上丝绸之路”的历程是一种“动态捕捉”,把区域的信息碎片拼接成块,而文明正是在这种文化传播、想象、误读以及不断跃迁的信息中交融而成。本单元中的作品,或出自海上丝绸之路途经国家的艺术家之手,或是本土艺术家前往这些地区之后进行的创作。在这些作品中,文化得以碰撞、抵抗、融合,主流和边缘的界限被模糊,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关于陆地和海洋的生动图景。

部分参展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186853132104e7a4cc7a1da5936cb84e.jpg

《浪3》  杨恺亮  2020  布面油画  200×280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819861466ad3113c981480c3f07d968d.jpg

《海螺系列03》  李维伊  2023  270×216cm  数码影像装置  作品图片来源:西海美术馆 摄影:黄少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91b8436430b710a2735563283e7351ea.jpg

《燃尽:洞室》  夏乔伊  2021  玻璃钢, 环氧树脂,丙烯,硅酮胶,火焰灯,塑料扣  115×106×140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306d58fd0414e8e85e3c573f4d8a0e96.jpg

《水下》  奇蒂·纳罗德  2023  布面丙烯  直径120cm

第三单元:想象:未来共同体

“海上丝绸之路”是大航海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象征着全球化的曙光。在当代社会中,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不同区域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碰撞下,激发了多元文化交流和认同的可能性。在全球趋同的时代,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促使人们需要共同想象和构建一个共同体,以协同应对日益严重的问题和危机。"海上丝绸之路" 不仅是历史的记忆,也是一个启示。它提醒我们,尽管文化和国家不同,但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的命运紧密相连。本单元的艺术家或采用跨学科的方式或跨媒介的手段,呈现对当下问题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里富有创意的想象。在一个共存共生的现实中,艺术家们致力于实现一种艺术的共通共感,让观众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找到联系点,相互理解,寻找平衡,共同探讨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途径。

部分参展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81f7360a5f213e19acb8942f47ce665a.jpg

《世界》  林奥劼  2021  数码打印  147x210.8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e56c2f822d86ca36dc536023caa2a0ac.jpg

《大折叠》  谭英杰  2021  综合材料装置  200X200X170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07cc6245600cdd3dd50bc09e7dc1ef3c.jpg

《舰队(10)》  简策  2018  布面丙烯、油漆、马克笔、粉笔、蜡笔  230×200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4f502cb30958dc5f56ea6113e14aae34.jpg

《安全屋》  吴思林2023  布面丙烯  密度板  200×254 cm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