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求精舍四十五周年华诞独家现场
2005-12-21 10:33:53 马继东
千祥云集:华人收藏圈顶尖盛事低调拉开帷幕
公元2005年11月24日晚,享誉国际文博界的香港艺术馆迎来华人艺术品收藏圈的又一顶级盛事——敏求精舍四十五周年纪念展(45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of the Min Chiu Society)开幕典礼。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吉祥图案文物”,展出的200多件文物精品包括陶瓷、书画、玉器、玻璃、漆器、珐琅器、竹木牙角雕等,上溯至元代及近代,展品全部由敏求精舍会员提供。 敏求会员慷慨捐赠:香港艺术馆跻身世界一流美术馆 “敏求”语出《论语》:“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敏求精舍自1960年成立,至今已四十五年。敏求精舍在中国书画文物收藏界举足轻重,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及学术机构都相当重视精舍举办的雅集、展览、学术研讨会,及出版的目录、专著等。成立于1962年的香港艺术馆(前身为香港大会堂美术博物馆)是本港专门收藏艺术品,特别是以香港艺术为核心,致力研究和推广艺术的机构,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与敏求精舍开展合作,并多次受惠于精舍会员的慷慨捐赠。包括罗桂祥博士、叶义医生、麦雅理先生、胡仁牧先生、葛士翘先生、利荣森博士、饶宗颐教授、范甲先生、关肇颐医生、徐展堂博士、关善明博士、练松柏先生、许晋义先生及何安达先生夫人等在内的敏求会员,都曾捐赠书画文物精品予香港艺术馆,后者因此得以在短短的三四十年内迅速发展为世界知名博物馆,并为喜爱中国艺术品的文物爱好者提供了多个精彩的书画文物展览。 11月24日当晚开幕典礼的主礼嘉宾,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王倩仪太平绅士在献辞中表示,自古中华民族对吉祥物和吉祥图像推崇备至,尤其是明清两代,美术品上的吉祥文化更发展至“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局面。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及敏求精舍联合主办的这次“中国吉祥图案文物·敏求精舍四十五周年纪念展”,在征集和筛选展品的过程之中,承蒙敏求精舍主席李大鸣先生、筹备委员会葛师科先生、钟棋伟先生、黄仲方先生、许建勋先生、李景勋先生、关善明博士及精舍顾问林业强先生不遗余力的协助,令展览得以更臻完善,涵盖更为全面的中国吉祥文化。 从上海到香港,敏求精舍宣告中国两大收藏重镇更替 民国时代,上海是中国艺术品主要的收藏重镇,当时的知名收藏家有吴湖帆、庞元济、张珩、朱靖侯、钱镜塘,这些收藏家因没有能离开大陆,只有透过香港熟人把收藏一一拿出来卖,而香港便成了中国艺术品收藏界另一个据点,以致借着上海和香港的关系,胡仁牧、仇焱之这些人几乎影响了近40年的香港艺术收藏走向。敏求精舍的成立,很大程度上是香港延续上海收藏余风的体现,这其中不能不提及敏求精舍首任主席胡仁牧先生所作的卓越贡献。 胡仁牧(1911-1995),暂得楼主人,英文译名Jen Mou H.C.HU,在国际中国艺术品收藏界极负盛名。胡仁牧家族发迹于民国初年的上海,1945年,他曾担任故宫博物院陶瓷专门委员;1950年,任上海文管会委员,以后便由上海转到香港来发展。20世纪60年代,敏求精舍成立时,胡氏是最重要的发起人,以后并担任主席职位长达8届之久。当年王献之《中秋帖》辗转流到香港时,正是在胡仁牧先生的协助下,才得以归位北京故宫博物院。胡仁牧先生还曾安排家藏的恭王府紫檀家具送往台北故宫博物院展览;也曾将《西岳华山庙碑》的四明本赠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现存北京故宫);将101件自晋迄清的历代瓷器精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还曾指示私人所藏的明清私家堂名款瓷器供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收藏……胡仁牧先生不愧大收藏家的名号,其一生的光辉经历也可以看成是群英荟萃的敏求精舍的一个缩影。 敏求精舍强劲支撑:全球第三个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诞生的关键原因 香港地处东京及新加坡之间,又位处中国的南大门,占尽地理优势。香港敏求精舍能够成形,并在20世纪60、70年代茁壮,除有上海藏家的来港外,能量的聚集更多还是来自于香港蓬勃的经济力。 20世纪70年代,世界最古老、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两大拍卖公司苏富比(Sotheby's)、佳士得(Christie's)不约而同选址香港,进行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香港迅速成为继伦敦与纽约之后的第三个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 香港之所以能成为全球的又一个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香港既没有艺术品及资金进出口的限制,也没有纷繁的税则与法制,经营环境宽松。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香港拥有敏求精舍这样的本土精英收藏社团,拥有众多国际顶尖藏家,正是他们的有力支撑,香港才能持续消化众多高档中国文物艺术品,并不断提升中国艺术品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的地位。 1980年11月25日,香港大收藏家仇焱之(Edward T.Chow)第一次专拍在香港苏富比便惊艳全球藏家,引发竞价热潮,一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被当时香港银行家马锦灿以528万港元标下。1981年5月19日,香港苏富比再次举办仇焱之专拍,又释出另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结果被香港藏家区百龄以418万港元买下。仇焱之专拍中其它如明宣德青花团凤纹棱口洗、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碗、明成化青花梵文酒杯、明宣德白釉碗等,大大小小众多明代精品官窑,最终亦被敏求精舍众多资深会员等人购藏。再以敏求精舍首任主席胡仁牧先生为例,其藏品在1985年6月便交给苏富比,在纽约举办专题拍卖,该场拍卖共计79件明清瓷器,其中1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原藏1对,这次拍卖只拿出1件)以110万美金落槌,创下当时中国瓷器拍卖最高价的记录;事隔7年,胡氏再将余下另一件藏品再交苏富比拍卖,结果拍到260万美金,再创中国瓷器的高价。1984年11月,敏求精舍另一位会员叶义医生去世后不久,苏富比也在香港举办他的藏品拍卖,这些藏品包括早期明朝瓷器、青铜器、竹雕、犀角、宋朝画册等,其中一件明成化缠枝莲纹碗以148.5万港元高价拍出,敏求精舍会员、天民楼主葛士翘先生还买下一件明永乐青花花果纹大盘。 发展到今天,香港艺术品市场成交的很多天价中国艺术品都为敏求精舍会员委托经纪人低调购得。上述列举的那些早期例子只想说明,中国艺术品市场在香港的高度繁荣,离不开本土顶尖藏家的引领,离不开敏求精舍这样强大的专业社团。香港作为中国艺术品高端市场中心的地位也因此难以撼动。 老成练达:敏求精舍久而弥坚 敏求精舍现有本地会员36人,海外会员9人,荣誉会员22人,合计67人。敏求精舍的低调是出了名的。相对于很多同一档次国际知名收藏团体经常举办全球性巡回展览、宣传等活动,敏求的会员更多地是小范围地聚集在自置的会所里,每月活动两次,互相交流砥砺。会所的展厅里,将会员藏品的各种专题展览不断进行内部展示,以收研究观摩之效。他们亦不时邀请学者莅舍进行小型的演讲座谈,或组织会员到国内外参观博物馆、考古遗址、著名收藏,或参加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收藏界曾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香港藏家已不敢大肆收藏,加之藏家纷纷老化、逝世,敏求精舍似乎也已后继乏力。10年过去了,事实击破了这种说法的错误性,敏求精舍在新老会员的低调却紧致地维系下,仍然占据着中国文物艺术品收藏界中的显著位置。反观当年台湾地区高调宣传的某几家私立美术馆、收藏社团,今天却呈后继乏力之态,有的组织甚至已将大量藏品抛售,只剩一个空壳继续参加这样或那样的学术研讨会。 几十年来,敏求精舍之所以能长盛不衰,除了低调出世的作风、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还依靠严格的会员审核制,保证它的高品位与精英性。据悉,要成为敏求精舍的会员,除了需要具备足够的财力,拥有高档的藏品之外,还有一条严格的要求,不接纳商人入会。任何人必须有两个以上老会员联合提名才具有申请资格,且需要接受全部本土会员的审核,只要有两票(含两票)否决,便不能最终获得敏求精舍的会员资格。 记者有幸接触过葛师科先生、李大鸣先生前后两届主席,前者是以明清官窑瓷闻名天下的天民楼主, 后者是荟萃高古陶瓷精品的九如堂主,他们谦逊与豁达态度,无不传达着一个信号,一个成熟的敏求精舍,一个光辉美好的未来。 “中国吉祥图案文物·敏求精舍四十五周年纪念展”展览共分五个主题:“龙凤呈祥”、“加官进禄”、“子孙永昌”、“福寿双全”、“瑞庆吉祥”,集中展示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本刊将独家呈现这次展览中的部分精品,以飨读者。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雅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