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对影成三人第14期】史国瑞:他们也创造了巨幅摄影?

2011-08-16 16:08:27 邬树楠

“对影成三人”系列访谈第14期

  “对影成三人”是雅昌摄影网的访谈类节目,栏目由主持人与摄影界之精英人物,针对热门摄影事件进行研究,并各抒己见,引导嘉宾发表具个人色彩的大胆言论,营造日常聊天的形态、谈笑风生的气氛,力求轻松地剖析摄影热门事件与热点现象。

  关于本期“对影成三人”(本期视频

  2006年7月8日这天,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欧文市的一座已经废弃的海军陆战队航空站中,六名美国艺术家将一间F-18型军用喷气机机库变成了一架世界上最大的相机——长49米、宽24米、高14米,他们运用摄影技术最原初的针孔成像原理,透过机库上直径6毫米的圆孔,经过35分钟的曝光,把机库前面的航空站控制塔和双跑道以及其背后的高山、原野和远处的海滩,拍摄成世界上最大的摄影作品——长32.74米、宽9.45米,他们将它称为“大照片”。

  2011年3月8日,这件世界上最大的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本期对影成三人我们邀请到著名针孔摄影家史国瑞先生与我们对台,一起探讨这巨幅摄影背后的意义。

本期对影成三人访谈现场 左起:李媚 蔡萌 史国瑞

  蔡萌:《对影成三人》,今天我们邀请到著名的摄影家史国瑞先生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创作,同时我们也邀请到了著名的摄影理论家和策展人,我们雅昌摄影网的顾问李媚老师一起,等于我们今天一起“审问”史国瑞。

  蔡萌:最近有这么一个事,我们在中央美院看了一个美国大照片的展。史老师去看了?

大照片

大照片展览开幕式

  史国瑞:我也去了,开幕式的时候我也看了。

  蔡萌:给我们大家分享分享,谈谈感想。

  史国瑞:是这样的,这大照片的产生我也略知一二,因为当时我也正在加州进行自己一个创作的项目,当然他们弄这么大的一个大照片,比较宏观的一个大照片来到中国,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为什么呢,可能说对别人来说、通常人来说可能感觉到尺寸的力量,因为毕竟所记录或者是描述出来的,面对场面的景观从读图的这个角度去了解,一般人不是能看得太明白,为什么呢?因为他所拍摄的方式,比如说他用我非常了解的,就是“小孔成像”的原理,用手工把感光乳剂涂布在巨大的媒材上头。

  蔡萌:我看像油画布,很粗糙的亚麻布一样。

  史国瑞:对。

  蔡萌:涂得并不是很匀,他有的用那种小的滚子在涂布。

  史国瑞:他是在涂布感光乳剂,我认为他可能在全黑的状态下,所以说会造成一些这样、那样的情况。其实这些东西都不是问题,我自己认为它的价值并不在于匀不匀称或者是拍摄出来清楚不清楚,或者是大与小,反差怎么好,影调怎么丰富,都不在于这些事项上,重要的价值我认为在于他在众多的美国遗产、文化遗产项目当中,这些摄影家或者艺术们别具一格地采用了不同于别人的一种呈现艺术的方式。

  蔡萌:确实是这样的。

  史国瑞:把他们的一些感受通过这么一个宏大的场景的照片来表现出来,当然期间他们也花费了好多年的时间来准备、来沟通、协商,因为在美国做这种项目需要有很多的限制,比如说一次要买好多化学药剂,因为我也在加州做过这样的作品,我也冲洗过很多照片,都是一些几米长的照片,如果要使用一次性要购买一定量的化学药品的话,你是需要到允许的,包括一些冲洗的化学药剂,液体的东西,最终要到哪里处理,可不是随便流入地下水,都有很严格的规定,冲洗之后要收集,收集在耐腐蚀的容器里头,专门拉到一定的处理工业废料的地方去专门处理。

  蔡萌:这样很环保。

  史国瑞:所以一张大照片背后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李媚:这个环节还是代表了整个社会的管理、环境意识或者是文化,非常多的不同。

  史国瑞:首先是巨大的劳动,因为咱们都知道在西方国家人的劳动要远远大于一些机械的产量。

  蔡萌:人工成本比较高。他们挺有意思的是在现场印了一张纸,每个人可以领走一张,就是每个参观者每人一张,他印的一张摄影史的一条脉络跟线索一样,从最早的第一张照片到中间,到很多大师,结尾的一张是他们的大照片。

  史国瑞:我自己的感觉这是他们的一个创意,因为什么呢?必定我们到今天已经是从影像技术来说,几乎是数码技术的革命已经把很多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基本就都颠覆了,无论是以前所了解的摄影,技术性的东西,一个摄影家必须要懂得处理自己的底片、胶片,后面还有印放,制作成照片,在暗室里边如何配置各种药品,现在全部都不需要的这种东西。

  蔡萌:史老师您是一直坚持用传统的方法在做,你怎么看数字和传统的方式,你是怎么认为的?对于你来讲它意味着什么?

  史国瑞:传统的价值,因为我自己是一个亲历者,十几年来也一直在做自己个人化的艺术创作,当然我的创作方式也有别于其它绝大多数的摄影家们的一种工作手段或者是材料或者是什么方式。

  蔡萌:会不会有这种可能性,有时候我老愿意自己胡思乱想,就觉得摄影是不是传统的银盐或者是手工的,在暗房里面用药水泡出来的那个照片,在未来可能也许在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后被认为那个叫摄影。然后数字、数码的一定是重新再被定义一下它也是摄影,但是它叫数字摄影。

  李媚:不叫照片。

  蔡萌:对,因为我老跟书法联系在一块儿去想这个事,书法今天我们说书法一定是用毛笔蘸着墨写在宣纸上那个叫书法,你用圆珠笔、钢笔和铅笔写的那个叫硬笔书法。硬笔书法不是书法吗?它也是书法,只不过前面要界定一下——硬笔。数码摄影或者数字摄影,我想它也是摄影,也要加一个定语,就是它叫数码摄影,在这个意义上数码跟硬笔是一个概念,会不会这样?

  史国瑞:我从另一个方面阐释一下,说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现在在美国旧金山笛洋美术馆正在有一个有关摄影艺术的一个展览,当然其中也有我的一件作品是他们的馆藏,他是这样的,摄影展览的标题就是,景观摄影,通常是显影或者是显像,或者是什么,他这里就从早期的摄影,一百多年以前,一百七十年左右,摄影史1839年发明以来一直到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一些摄影的变革,因为摄影的发展和技术的革命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到今天很多摄影家们的作品,最终的呈现都是通过数码技术的设备或者是工具的帮助实现他们很大的展示、作品的呈现,这在西方国家或者是在今天的中国也是一样的。

笛洋美术馆

  蔡萌:就这个展览整个是关于景观意味的。

  史国瑞:对,但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一直到今天。

笛洋美术馆内侧

笛洋美术馆全景

谷歌地球中俯瞰笛洋美术馆

  李媚:不同的方式手段。

  史国瑞:数码方式输出的,囊括全世界各地的收藏。

  蔡萌:我觉得是不是传统的方式或者以后真正是摄影还是仅仅指的是黑白的或者银盐这一个系统,就是更多地存在于暗房里头的。如果现在重新做一套彩色的系统相对比较难。

  李媚:对,手工工艺做彩色比较难。

  蔡萌:彩色摄影一直到后来也没太形成一个什么传统,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很短暂,没有经过太长时间就被数码给取代了。

  史国瑞:很快。

  蔡萌:或者数码在这个意义上讲是不是承接了一个彩色摄影,他承接了彩色摄影的一个延续,可不可以这么去看?

  史国瑞:我自己这么三、五年去外面的走访,去看一些美术馆、博物馆的一些展览和收藏,其实在国外一些国家的艺术家们,严肃的一些艺术家们如果要是严肃这种传统的摄影理念比较到今天,如果要是彩色作品,他们也会用以前很专业的C8彩色反转的那种。用这种材料,这种材料有一定的特性,可能保存的时间更久远,几百年或者是多长时间,但是这种工艺可能在八十年代中期,在一些国家已经逐渐被淘汰掉,因为他对环境的污染,就是这种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所以说逐渐地消减、消减,一直到结束。去年我去瑞士几次,其中我也走访了两个地方,他们也有这种设备或者是工艺提供在欧洲的一些摄影艺术家们来进行他们作品的输出,就是这种材料。

  蔡萌:还有一个彩色用传统方式能做的就是碳印或者是转染法或者是转印工艺,那业已一种彩色暗房的传统工艺,但是那个相对可能要比C8更环保一点,因为他用的都是矿物质颜料去做的,就跟水彩画似的,三影堂的荣荣手里有,全都是用这个工艺做的,全世界美国有那么两三个机构可以做,还有一个法国是以家族的方式在做,美国和法国两个配方都不一样。

在黄浦江边的海湾大厦29层,史国瑞把租下的房间,改造成一个临时“暗箱”

在相机里的史国瑞

(责任编辑:詹晓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