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交融与共生——2023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暨国际巡回展之“跨界合作”展览板块评述
2023-10-21 17:54:22 未知
文/汪单
“2023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暨国际巡回展”于上海宝龙美术馆隆重揭幕。本次展览集结了超过200件出自全球20余所著名高校和艺术机构的杰出作品,充分展示了首饰与金属艺术在当代如何交织与革新。自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创设该三年展之日起,它就持续专注于当代首饰的研究、教学与推广,并始终不懈地为首饰艺术的“作者性”发声。本届展览选取“化石成金”为核心主题,着重展现艺术的精湛“转化”之旅。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跨界合作”板块,它汇聚了对当代首饰艺术怀有深厚兴趣的活跃艺术家与首饰艺术家,共同探索、突破材料的传统边界,使两种艺术形式能够真正实现对话、交融与共生。
讨论是当代艺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追求的是不同社群对一个主题的理解,而不是个人在公共领域做自我展示。讨论强调的是彼此交流与理解,是一次智性的碰撞。本次展览的“跨界板块”是由国内当代艺术家刘建华,缪晓春、隋建国、施慧、王冬龄、王绍强、原弓、周力、建筑师刘晓都和孟凡浩,与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师生展开“对话”,共同探讨,塑造当代首饰中“作者性”属性,为公众打开一片重新认识首饰的新视野。
20世纪初许多现代艺术家都涉足首饰设计,有的将其作为可佩戴的雕塑来创作,有的则是与金匠合作来完成首饰作品。在20世纪60-70年代,当代首饰逐渐摆脱金匠工艺和应用艺术的束缚,对传统的珠宝和配饰功能进行了批判,这标志着首饰从功能性和工艺导向走向了独立的审美门类。除了其独特的艺术观念化和材料的拓展,当代首饰还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艺术界的传播、欣赏和收藏方式。现今,西方当代首饰在艺术领域已有一席之地,虽非主流,但其艺术史的脉络分明。而中国的当代首饰发展逐渐实现“艺术家化”仍需要一段时间。展览的跨界板块,希望通过10组当代艺术家与首饰艺术家合作,以不同的主题切入,使得首饰创作成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尝试建立与当代艺术形成有机的联动关系,探讨当代首饰的展示模式和传播系统。
一、材料的应用与转换
苏联作家Ilya Ehrenberg曾说过:“每位大师都明白,材料能启发艺术家。”(Every master knows that the material teaches the artist)。在当代首饰艺术中,材料既是呈现艺术的基础,也是艺术家传递观点和理念的主要手段。它的选取和使用方式,往往成为了创作中的核心焦点,可以激发出艺术家深入的灵感,为观众提供一种既具体又抽象的艺术体验。书法中“点如坠石,横若长河”强调的是一种气势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而不是一种内容的记录。艺术家施慧的装置作品《书非书2》的创作灵感源于此,她利用纤维编织的“结绳”来演绎书法的精神韵味,使书法的起伏转换在结绳中形成独特的结构和节奏。而汪正虹则采用与纤维材料相反的金属材料,尝试模拟书法和结绳的柔韧性。她通过金属焊接和编织技巧,巧妙地结合了阴柔与阳刚之美,进一步探索了书法语言在当代首饰中的可能表现,与施慧的作品完成一次有趣的对话。
《书非书2》Writing Non-writing2
施慧ShiHui
《书非书》The Act of Writing and of Non-writing
施慧 X汪正虹 Shi Hui and Wang Zhenghong
在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的浪潮深刻地影响了当代首饰的制作与设计,引领其朝向更为科技化和材料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首饰艺术在探索与创新中寻找科技与审美、传统与革新的融合与平衡。来自不同年代背景的艺术家缪晓春与许莺,对数字化艺术有着独特而又差异性的诠释。缪晓春的艺术构思在电脑三维软件中孕育并得以实现,深度契合数字化时代的特质;相对地,许莺则更偏向于借助传统的视觉手法,探究并呈现数字化的韵味。首饰作品《新新印象》的创意源泉受缪晓春《虚拟最后审判》中的某一设想启发而孕育完成。在当代首饰设计中,3D打印技术被广泛采用,它为设计师提供了高度的形态定制性,并加快了从设计到成品的转化过程。孙学钧的胸针《骨意》受到刘建华的瓷作《骨头》的启发。在忠于原作的前提下,孙学钧对“骨头”形态进行了纯化和延展,结合3D建模和镀金工艺,以非传统材料创造了一种超越金属的玉质感,展现其空灵与宁静之美。
《新新印象》Brand-new Impressions
缪晓春X许莺 Miao Xiaochun and Xu Ying
《⻣头》 Bone
刘建华 LiuJianhua
《骨意》Bone and Its Implication
刘建华X孙学钧 Liu Jianhua and Sun Xuejun
二、当代首饰与绘画的互文关系
在首饰与绘画的艺术领域,色彩、形状、线条及纹理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信息,这种共通的视觉诗意使观者沉浸于相似的情感波动和深层寓意之中。书法大家王冬龄特为“化石成金”展览献上一篇佳作,题为阮籍之诗“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寓示胸襟之广,能从宏大中察觉细微,从微小中觉察宏大。这也表明,尽管首饰艺术形态小巧,其背后的情感与意境却无比深远,如同阮籍笔下的泰山与黄河,它表达了艺术能够“小中见大”的哲理。章晴方的首饰作品《无执・无纹》与王冬龄的书法作品交织对话,其中蕴含的乱书之风、诗意之情、时空之舞和未名之意境都体现了心灵深处的艺术境界。周力的绘画中线条饱含着中国传统书法的韵味,同时也体现了她对自然之气的感悟。每一笔,无论直折,都是独立的存在,隐喻着无尽的延续。段燕俪的作品《生生如環-无限》采用金属焊接、银粘土铸造与镀金技艺,塑造出的“环”与中国书法相得益彰,反映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沉思与探索。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Mount Taishan is a great challenge, and the Yellow River is a garment belt
王冬龄 Wang Dongling
《无执・无纹》Disattachment (Wu Zhi) & Insignificance (Wu Wen)
王冬龄X章晴方 Wang Dongling and Zhang Qingfang
《桃花源-花园》之十二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Garden NO.12
周力 Zhou Li
《生生如環-无限》The Ring of Life-Infinite
周力X段燕俪 Zhou Li and Duan Yanli
自20世纪中叶综合材料绘画的崛起,艺术家摒弃了对传统单一绘画媒材的束缚。这一变革,使绘画由传统的二维平面跃向了生动的三维空间,各种材料的外显特性与其深藏的观念、语境被深入挖掘。与此同时,综合材料也开始涌入当代首饰创作领域。在本次展览中,陈浅怡的《田》与洪天玮的《一迳抱幽山》都巧妙地融合了综合材料,它们既是首饰之作,更是微观的综合绘画。《田》灵感源于原弓的绘作《不在时间当中・流变》,采用岩彩、珐琅在金属板上绘制而成的胸针,重塑了创作者对自然和田野的记忆。而《一迳抱幽山》则借鉴王绍强的山水画,通过金属、矿物与珐琅展现了对山水之情的全新诠释和与绘画艺术的对话。
《不在时间当中・流变》Not In Time・Evolution
原弓 Yuan Gong
《田》Fields
原弓X 陈浅怡 Yuan Gong and Chen Qianyi
《亥时蓝溪I》Blue Stream after Nightall I
王绍强 Wang Shaoqiang
《一迳抱幽山》A Small Path Encircles The Secluded Mountains
王绍强X洪天玮 Wang Shaoqiang and Hong Tianwei
三、身体,可佩戴的雕塑与空间
当代首饰不仅仅是装饰,而是将身体作为载体和参照,展现其独特的艺术空间。20世纪60年代,当代首饰受到激浪、观念和身体艺术的深远影响,展示了鲜明的作者性,并与身体互动,回应了当时的艺术政治运动。在20世纪末,“可穿戴性”(Objects to wear)的概念为当代首饰艺术的认识和定位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强调首饰的原创性和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艺术价值。这一观点明确地与传统大规模生产的商业首饰划分界限。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隋建国呈现了首饰艺术作品《钰》和大型雕塑《地罣》,深入探讨了空间、首饰和雕塑三者之间的关系。《钰》采用金镶玉工艺,形态适合于手握,既是一件首饰,也是一件雕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罣》的坚固与工业化质感。这两件作品共同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探索和体验不同空间尺度的机会。
《地罣》grounds Apprehension
隋建国 Sui Jianguo
《钰》Yu
隋建国 Sui Jianguo
“可穿戴的雕塑”是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的研究重点,此方向在欧洲已经相对完善。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是此领域的先驱,他曾表示:“首饰艺术品不仅仅是个性化的首饰,更是一件可佩戴的艺术雕塑。” 学科领军人物汪正虹结合纤维艺术、雕塑、空间艺术以及首饰和金属艺术的跨学科研究,不断深化并建构了中国当代首饰的学科体系。汪正虹创作的《心听》正是对可穿戴雕塑、身体性和空间美学一个典型案例。《心听》以建筑师孟凡浩设计的科大讯飞总部建筑为蓝本,它采用胸针的形态,并通过金属的折叠技巧,以“耳”为象征构建出一个有深度的立体空间。科大讯⻜全球总部的建筑设计旨在以人性化的尺度,流动性的设计形态为核心,打造一个亲近自然,蕴含的东方智慧与人文意向的空间。《心听》(以身体为空间的雕塑)与孟凡浩设计“赋予心灵以聆听身外之音”建筑空间展开对话。另一位艺术家苏芷庭的首饰艺术作品《同一》则与建筑师设计团队“都市实践”的作品“identity”产生了深度连接。该展馆设计于2014年的巴塞罗那BCN re.set活动,主要采用竹子搭建而成的古城墙,并在其内部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苏芷庭的设计既是对该建筑作品的艺术延伸,同时也向中国传统的匠人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
《科大讯飞全球总部》(模型)iFLYTEK Global Headquarters(model)
孟凡浩 Meng Fanhao
《心听》Listen with Your Heart
孟凡浩X汪正虹 Meng Fanhao and Wang Zhenghong
《巴塞罗那装置for BSet》(模型)BCN RE.SET – IDENTITY PAVILION(model)
刘晓都X都市实践 Liu Xiaodu and URBANUS
《同一》Identity
刘晓都X 苏芷庭 Liu Xiaodu and Su Zhiting
本次展览中的跨界板块集结了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建筑师及首饰艺术家,他们依托各自的学术背景与研究,对当代首饰中的议题、概念和形式表达提出了丰富的探索和解读。此跨界合作不仅为当代首饰领域的创新指明了方法和方向,更为我们展现了如何理解和评判“创新”这一概念。艺术的创新不应仅仅是前人作品的重复或简单模仿,而是在当下整个社会背景下产生某种特定意义或是对话,才能真正达到创新的标准。真正的跨界合作并不是简单地叠加不同学科的技术和方法,而是要真正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实现思维的交融与创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孕育出真正新颖且有深度的作品。
展览现场照片
(责任编辑:王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