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现场|“第五届关中忙罢艺术节” 之“终南·山川·乡村志”的田野现场

2023-10-23 14:34:06 未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78602950bce4cefd98876dcb99b7a2c9.jpg

开幕式嘉宾合影

2023年10月21日上午九时,第五届关中忙罢艺术节生态艺术项目“终南·山川·乡村志”展览暨学术研讨会及开幕式于西安市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终南剧场顺利拉开帷幕。本次艺术项目的指导单位为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政协西安市委员会,主办单位为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西安市鄠邑区委员会、西安市鄠邑区人民政府。学术支持有陕西美术家协会、陕西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陕西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委员会、陕西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陕西美术家协会建筑与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承办单位有西安美术学院教务处、西安美术学院研工部 / 研究生处、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西安市鄠邑区委宣传部、西安市鄠邑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西安鄠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关中艺术合作社、陕西大剧院、西安鄠邑文旅康养发展有限公司、Local 本地、西安关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西安城市影像艺术中心、直峪文化艺术中心、西安占东美术馆。

《终南·山川·乡村志》项目从终南—历史地理的角度,山川—自然人文的角度,乡村志—社会现场和田野考察的角度。邀约30余组50余位优秀的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写作者、实践者,深入社会现场、驻地调研、采风实践,借助各类艺术形态、文化形态,发掘闲置空间、开展艺术实践、激发场所活力、形成多个新场景。通过“山河、风采、歌咏、掌故”等四个单元,从“山水、史地、物产、野获、神采、信仰、方志、人物”等八个视角,以绘画、建筑、设计、影像、社会性艺术、写作、表演等艺术方式,构建起一个多类型、多维度、多层次的“终南山下的大地艺术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d0945e95e6734b00823cf6b74e23d5a8.jpg

展览海报

展览同期,举办《关于山川·乡村的社会性建筑、设计与艺术实践》的学术论坛,邀请各类史地学者、乡建专家、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教育家,从自身经验出发,从理论的角度,分享乡村建设的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4dbb63642c931ea8090ef669b1918cd9.jpg

戴耘 草帽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42f199c230245580fe1a56ee74f8bcbc.jpg

高世强 《山水:终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87cb2041b39d07d015a255171cdfbe8a.jpg

何哲《多极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17213d382af8a8dc8fb07e0c6a479b52.jpg

何哲《多极星》局部,装置,2023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7417b557d046af6a390a74de12c81673.jpg

何哲《忙罢服务站》,装置建筑,2023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2c0cb68b7d1abb0479ec4a24071a8b7a.jpg

康靖  《果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bd5b1d764376ac580e525df84a94fc1f.jpg

李秦隆  《蔡家坡速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969ba9d582ac416454d926f26f9d5441.jpg

李秦隆教授画的《关于终南·山川·乡村志》学术论坛现场,A4纸本,钢笔速写,2023年10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9ed563905f2b75a90d0f3e311f4b8867.jpg

苏晟 《乡物剧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e35e4c930d4b4cae4a009b5f44d8fb67.jpg

王思顺 《启示23 4 1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63fcb938a517ffa898dae6a90c775af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64e86d11c83e73b243fbe7d10dfb624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c7df223bd85c10532b90b48ebdc40fc9.jpg

無名营造社 《忙罢独木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e61e76d2ba0e20e1b0833bb5075cdf1e.png

刘宸 《栖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17e3f63734003b1ea1b9c939c3f62f70.png

李洪波 《眼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9b50624017b12aa450689595274a78a0.png

郭雨欣、隋雨荷、冷培雯、刘曦遥、张俊丰 《葡萄陪伴计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08e51c40119a162541495220fa5b494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43b6555e83b868a2ad6bc48cd15c284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a1230922a71ef580ab3d747eec3e4f9f.jpg

方志小说-终南在地发想实验《从山峦到田野,我们在此相遇》,2023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9ea64714850b67dc77d56b9a1df2fc4e.jpg

艺术赋能乡建:蔡家坡式的诗画田园 中国的乡村建设,是农业文明迈进现代文明的现实样本。百年来,众多有识之士投身农村运动,参与乡村建设。今天,历经现代工业文明洗礼的农业文明,正在全面迈向生态文明,一场深刻的乡村振兴在此发生。

2018年起,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的师生们创立关中艺术合作社,创办每年一届的“关中忙罢艺术节”,借助当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社会性艺术的方式,持续开展各类乡村实践。在秦岭山脉终南山区的乡村间,汇聚城乡贤达,借助关中历史资源、自然风貌、农业特色,将乡土变为艺术空间,将田野化为展演现场。坚持在地性、生态化、实用性,将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认同,与现代文明、创新文化、品质生活相融合。营建一批具有复合功能的乡村文化新空间,创作一批具有社会性、审美性、公共性、有价值的新作品。突出生态理念,共同构筑城乡文化相互成就的有机关系,塑造终南山下乡村美学的新意境。

走过六年五届的关中忙罢艺术节,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群众文化品牌。带动了更多的资源投入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成为一种全社会的热潮。终南山北麓的乡村文艺游,成为流量的代表。艺术节对于学院来说,其核心在于“出人才、出作品”,对于地方实践来说,正逐渐形成“特色传统,当代表达;专业品质,营造场景;多方能动,建设业态;共同富裕,共襄美好”的独特模式,并塑造着“田园乡野、质朴简约、地方记忆”的蔡家坡风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beadc3d25d7359ccef39d89a7968648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f3a9d328c136d5fb6a490700ea42cae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1e3f451019596c6f24cf1efb5d20b83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bf1fe783bcc78ba1b4d124b4d94326e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0a829b31e8fde63c8d244e5b9e9aa5a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416e978dc2caeab555f7ffa91ff1e81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86cc1b5af85238114cd9e3a8193ca70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4dde593986f59a134137155a362bf9b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e2b7f336117be1133a045dc8bf8a91e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910d8212a10299aa3ade58f26d57c3e2.jpg

开幕式现场

以“关中忙罢”还原田野生态之美

在西安美术学院武小川副院长看来:“我们理解关中忙罢艺术节的核心命题,那就是在于整理、揭示那些被遮蔽、被忽略了的‘自然之美、乡村之美、生活之美’。这才是最有价值之所在。”

近年来,以关中忙罢艺术节为带动,西安市鄠邑区政府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在终南山下开展着一场深度的艺术赋能乡村、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文化实践。活动以呼朋唤友式的艺术行动,身体力行,响应地方建设,参与社会发展,投身乡村振兴。艺术不能提供一种结果,不是一劳永逸的场所,不是昙花一现的热闹,而是唤起坚定的意志和精神力量,是探寻具体的、丰富的、多元的、与人相关的自身路径和地方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808c6f9e40fdfced91d1b535bfbeeabc.jpg著名的当代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家、西安美院教授彭德先生

著名的当代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家、西安美院教授彭德先生从艺术背景、地理背景、和文化背景对于忙罢艺术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彭德先生认为文化和艺术都需要提及文脉。作为一种超越文化、超越地域,超越传统的当代作品,如果有文脉的支撑会更容易被大众所熟悉。而这个文脉就涉及到当地的历史、传统以及艺术形态。当这样的文脉被传承和挖掘,就会滋养和反哺到艺术作品中,使得它有更深厚的积淀。在谈及对于关中忙罢艺术节的展望上,彭德先生说道:“中国数千年历史,没有哪个时代像当今如此跌宕起伏。它处在历史的明暗交界线上,它是变革的时代,新旧思想激烈碰撞和新旧文化高速转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关中和华夏的炎黄子孙们,应当在艺术上有比祖先们更为杰出的表现。终南山是古代跨文化的典范,不受国界限制的文艺共存的天然载体。以忙罢艺术节为平台,以蔡家坡村为结点,将域外艺术请进来,让本土艺术走出去,艺术由此成为地球村交流的纽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8d4ad617e58e2542f1fe7798e4de98e3.jpg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著名建筑设计师刘克成先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著名建筑设计师刘克成先生认为关中忙罢艺术节经过六年时间的不断推进,从最初的轮廓框架逐步发展成今天的趋于完善。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建筑师们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村民们也从这种艺术形式的乡建中受益,这与他的设计观点不谋而合。刘克成教授表示:“我们在乡建过程中也要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注重对村民记忆的保护。近些年来社会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化的剧烈变化让不少村民去到城市,怎样让村民始终记得自己的根,保住乡愁,是乡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在这里设置了工作室,想通过我们的设计让废弃老宅焕发新生。在改造宅子的过程中我们最  大程度的保留其原有结构,反对大拆大建的方式。工作室坐落于杏林之中,我们希望未来工作室的伙伴们始终可以俯视村落,仰望秦岭,见山见树,让人切身地体会到乡村原野之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72964b8c3031ebef419c83ab2e953b0f.jpg西安美术学院武小川副院长

西安美术学院武小川教授,在学院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推进“在地化”的现场艺术。他十分看重两种“现场”。其一:是历史现场,基于历史遗存现场开展实践、研究与艺术转换表达。其二:则是社会现场,而社会现场中又将主要的关注点放在城中村以及乡村中。因为这两种场域是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中变化幅度最   大的“现场”。武小川说:“关注现实、关注变化,表达变化中的矛盾和冲突,是艺术重要的特点之一。”而艺术表达中,揭示“矛盾”“对比”“冲突”“对抗”,也是寻求有张力的艺术语言的重要方法。因此,关注变化、理解变迁,阐释变动,是进入现场的艺术实践中重要的方式。他说:“我带着师生们进入到乡村、社区、城中村开展调研、展开研究,然后在现场中呈现各种由社会“问题”推动的艺术实践。并以此成为回馈乡村、回馈社会的最   佳表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2eccba547bddd7c7220d8a1d077f7818.jpg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武小川作为开幕式主持人并致辞

2018年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的师生创立了关中艺术合作社,并来到这里举办关中忙罢艺术节。在鄠邑区政府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开展了六年五届的忙罢艺术节。今天我们在此齐聚于此,共赏艺术,为乡村焕发新时代的美景而努力,共商中国乡村振兴的多元化路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21ac24903036e75e04ba772c0a4c591e.jpg中共邑区委书记李化致辞

蔡家坡在2018年的时还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确立的“贫困村”,随着武小川老师团队的到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集体和个人的收入皆为鄠邑区最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全市最快。五年来,蔡家坡成为了全国乡村建设的“典范村”。这些变化都源于武老师团队的情怀、付出与不断创新。在此引用董书兵院长的作品《大地之子》,蔡家坡就是那个大地,让我们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倾听大地的声音,体验秦岭的和谐与美好。让当地文化更具承载力,探索文艺赋能城乡发展的鄠邑模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36e532f9afc029779801c34c1c2670bb.jpg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教授致辞

关中忙罢艺术节的开展让我对鄠邑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由武小川团队开展的这一艺术活动形式十分新颖,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蔡家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武小川老师团队、西安美术学院师生、鄠邑区党委政府及蔡家坡村民们的共同努力,由于大家的不断付出和创新才能打造出“关中忙罢艺术节”这一崭新的乡建模式。用小川老师的话说,关中忙罢艺术家的艺术模式是一种“呼朋唤友式”模式,今天在这里也见到了许多在乡村建设中颇有建树的艺术家们。在蔡家坡观看到董书兵老师的《大地之子》后我深有感触,因为它今天匍匐在了真正的大地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cc1c473494b2994ad5e05919cc590cb1.jpg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下庄村艺术村长董书兵致辞

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到底用哪一种形式为乡村艺术赋能?我认为应该是一种多元化的模式,并且从我们前辈身上的吸取营养,吸取他们的方式和方法。中国5000年的文化,每一个村落或是村镇都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系统。这个系统也是让我们的文脉能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艺术家,多数所做的也是在为后代建立新的文化系统。我认为武老师这些年来所作的工作,也是受到他父辈的影响。重返乡间,为基层人民做一些实事。比起单纯的做个人化的艺术,我认为更需要注重的是国家的民生。于我们而言,做乡村艺术不光是为了在实践中锤炼自己,更重要的是能为这个社会和国家做贡献,并让百姓们感到自豪。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241a7890dfdc7028b764f1ced0212c72.jpg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建康致辞

我们今天以终南山为背景,大地为舞台,共同进行一场研讨。在鄠邑区区委、区政府和美院武小川教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也为蔡家坡今天所有的成绩交出了一份生动的答卷。蔡家坡能够取得如此大的变化首先是基于以下三点:其一是对于元素联结的正确选择。把艺术和文化元素同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所连接起来。艺术在此获得生命,同时也改变了乡村面貌。其二是主观性的资源整合。村落是村民的,但不仅仅只是村民的。运用多方文化资源的整合才能不断推进蔡家坡的建设与发展。其三是把乡村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深入挖掘传统民俗文化,详细调查乡村历史与文化遗产。在传承的同时加以创新才能有效激活乡村文化的新生命力。以此为基础,在尊重村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更大限度的发挥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动员金融资本、工商资本、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介入推进文化兴农工作。如此,我想我们乡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和进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4ea09fc3a90f38486e10480f6e436f7b.jpg西安美术学院副书记邱必震致辞

西安美院自办学伊始,便自觉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主动服务乡村建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西安美院与户县,就是今天的鄠邑区,建立了深厚的校地情缘。从2018年开始,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关中忙罢艺术节总策划武小川教授和西安美院团队一起,成立“关中艺术合作社”决定以恢复传统的“忙罢古会”为契机,借助当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社会性艺术的方式举办一个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关中忙罢艺术节”。如今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五届,辐射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栗园坡、下庄、栗峪口等连片村庄。成为艺术赋能乡村建设,共建宜居宜业和美家园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关中忙罢艺术节把艺术、实验、生活结合起来,使得人人愿意参与,具备了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示范价值等多重意义。通过关中忙罢艺术节这个载体,我们将乡土变为艺术空间,将田野化为展演的现场,将乡村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认同与现代文明、创新文化和品质生活相融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001cf06afe6c60c5dfcaa741b3843d0b.jpg

开幕式剪彩活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e42866472ed75609a4f426a425bb1af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0a0c68b8f0dfa947d6fcb831eed6e473.jpg

开幕式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a092195f596190a7fbfb4212bdead8c0.jpg

开幕式嘉宾合影

《关于山川·乡村的社会性建筑、设计和艺术实践》暨学术论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e9d39968de58416eb8fd3bff81c6075e.jpg

论坛海报

第一单元 关于历史地理

时间:2023年10月21日 9:30 - 10:2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b582258ddf01ea5c3d310623631e8066.jpg召集人 & 主持人 武小川

博士,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主任。关中艺术合作社发起人,关中忙罢艺术节创始人。

演讲 1《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性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21879fcb2f259708dfe141a6c858aaed.jpg

发言人 吕品晶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建筑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丹麦奥胡斯建筑学院荣誉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21年朝阳区“凤凰计划”高层次人才。

内容梗概:

演讲将就艺术设计的核心价值与新发展理念的相关性展开介绍,并初步阐释新发展理念下艺术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和未来可能,为艺术设计系统介入乡村振兴提出战略性的概念思考框架。

演讲 《山有木客:清代秦岭木厢业者的生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24760aaec0702c850f5de9f5549de656.jpg

发言人 史红帅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日本学习院大学、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历史地理、中西交流史研究。

内容梗概:

木厢业是清代秦岭山地开发的重要基础行业之一,为本省民众与外省流民提供了“靠山吃山”的谋生途径,助推了关中及邻近区域城乡建设的发展。木厢业从业者是清代秦岭山地社会行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数多、来源广、类型杂。其中既有少数财力雄厚的厢主、木商,更多则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厢工等重体力劳动者,在职业分工、家庭结构、相互交往等方面差异显著,其劳作与生活实态均属秦岭历史文化研究的范畴,值得深入探察。

演讲 3《唐代园林的文化记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2e7cbc5bb2c762affccf7d111b5e5291.jpg

发言人 李浩

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等。主要从事唐诗阐释、唐代士族与文学关系、唐园与文学关系,新出唐代石刻文献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唐诗的文本阐释》《唐代关中  士族与文学》《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摩石录》《唐园说》等学术类著述。

内容梗概:

借用学术界有关“文化记忆”与"文化模因"理论来解释和说明唐代园林与园林文学的意涵。具体从空间记忆、时间记忆、从历史记忆到文化阐释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演讲 4《关中忙罢艺术节的文化背景与艺术背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d9c2ae76acf6bbfea6b72e9325f4cf56.jpg

发言人 彭德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主编《美术思潮》,出版《中国美术史》《中华五色》和《中式批评》《彭德自选集》等文集。2000享受国  务  院津贴,2002策划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2018-2022创办并策划三届“终南论坛”。

内容梗概:

忙罢艺术节所在的鄠邑区(旧称户县)及其周边文化背景,包括夏商周秦汉唐历史典故,诸如大禹治水、商末伯夷叔齐隐逸终南山、周文王建丰京、周公创礼制、秦始皇圭峰祭天、秦汉上林苑、唐代山水诗与山水画以及民俗艺术等。本讲题同名图文已作为本届忙罢艺术节重要的研究资源参加项目展示。

第二单元 关于社会性建筑

时间:2023年10月21日 10:40 - 12:0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0dd41e9e8a0bc911a7775201fbf0354b.jpg召集人 & 主持人 宋群

「Local 本地」创办人,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艺术村长,西安美术学院教师。从事记录与整理本土文化与地方记忆工作。2007年主编《本地》书系。2016年受邀参加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2017年创办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西安市城市影像博物馆/Localand等一系列“本地文化”主题文化公共空间。主持策划设计国内多个城市更新及文创园区/街区项目。

演讲 5《领悟——乡村建设的秩序与演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8cd30d1ce3bc88e02bbf2b17b2d7035d.jpg

发言人 刘克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建协(U|A)建筑遗产与文化特征委员会首任主席。我国著名建筑教育家。著名建筑设计师。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专家。

内容梗概:

乡村是人类聚居的一种重要形态,其建设秩序的形成与演变有其独特而自在的逻辑,同化现象普遍存在于乡村建设之中,原型是乡村建设秩序建立的核心,自组织是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重要特征,乡村建设应当发现和遵循这种规律。

演讲 6《从“微花园”到“广田园”——乡村公共空间系统微更新途径探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de4f48d9cadf3965a85a158b22199d6c.jpg

发言人 侯晓蕾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研究生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专家、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共创专委会副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等,主持多项国  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获得多项国际国内专业奖项,获评国  家级人才。

内容梗概:

忙罢艺术节所在的鄠邑区(旧称户县)及其周边文化背景,本研究从乡村微花园到广田园从微观到宏观进行层级递进论述,对乡村公共空间从传统到现代的多样类型和整体系统进行建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乡村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探索。乡村公共空间微更新的目标在于建立人与人、人与空间之间的联结。乡村的环境建设是一个起点,通过环境空间搭建物质空间与精神内涵之间的联系。研究针对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通过生活美学营造和参与式设计,立足村民需求改善生活环境品质,微介入地使这些“村民花园”、“乡村田园”得到系统提升和再生,同时保留其原真性,让景观艺术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

演讲 7《“回宅”居住研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84dbce98c74482c7bcb80874048d1fa5.jpg发言人 梁井宇

场域建筑(北京)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建筑作品见诸于国内外各大专业媒体,并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深圳香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国内外展览。

内容梗概:

技术的发展让生活更加便利,并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居住空间。批判性地审视技术与居住的关系十分重要。本次演讲将介绍场域建筑的设计实验项目——“回宅”,探讨如果技术的演化路径发生改变,居住空间是否还有其他的设计可能性。

演讲 8《从碧山到大南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91b845f050ddc64692abdc689257ffb4.jpg发言人 左靖

策展人,城乡工作者。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副教授。创办并主编《碧山》《百工》等多种期刊和书籍。在南京博物院、深圳华·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江西画院美术馆、马德里Tomas y Valiente艺术中心、西班牙瓦伦西亚现代美术馆、智利当代美术馆和圣保罗当代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策划过几十场当代艺术展览和电影展映。2011年后,以安徽、贵州、云南、浙江、河南和湖北的城乡为基地,工作重点转向乡村(镇)建设和城市更新。

内容梗概:

2007年至今,在碧山和大南坡等地的乡村工作中,左靖及其团队通过一系列的调研、出版和展览工作,以及实体空间的开设,逐步确立了乡村工作的基本原则:“服务社区、地域印记和联结城乡”,以及在“乡村的社会设计”中覆盖“关系生产、空间生产、文化生产和产品生产”四个领域。并因循“往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的路径,强调文化创造力和可持续性,并以培养社区的文化自觉、改善当地的文化环境等等作为目标方向。

演讲 9《在黔东南造房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9d72c23bd0dcfed61f98f630daf7108b.jpg发言人 無名营造社-陈国栋

無名营造社创始人/主持建筑师。2010年赴东瀛留学,硕士毕业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博士毕业于日本京都府立大学。乡村在地实践者,乡土建筑营造师。从事乡土建筑营造以及民俗建筑研究工作,关心新木构建筑营造,致力于中国乡村创生领域实践。

内容梗概:

無名营造社持续6年间深耕于中国乡村,以落户地的贵州黔东南地区和广东开平地区为实践根据地,逐渐形成以建筑设计为媒介联动多元学科交叉为方法,主张设计的社会性、设计的普世性、设计的人文性(地方性)。通过空间生产以及事件生产并行的工作路径,从而展开“建筑师在乡村”如何应对中国乡村现状多元课题挑战的思考力与行动力?如何摸索以建筑设计为主要路径的乡村在地实践的诸多可能性?

第三单元 关于社会设计

时间:2023年10月21日 14:30 - 15:5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7b116aa44a1eb7807aff7f68dbef4592.jpg

召集人 & 主持人 舒阳

美术学博士,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主任,知名策展人。

演讲 10《社会设计与设计社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322980a5b91b9248a779bfbb864ca88e.jpg

发言人 王亥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79年获全国美展二等奖,1987年移居香港,1989年获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展奖,1996年获美国政府新闻处国际访问者计划奖。担任成都市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闭幕式创意文案征集暨大型城市营销活动终审评委等,主持设计莫干山(浙江)城市品牌、三联书店(成都)、崇德里、轻安等一大批城乡文化项目,主持设计建设蔡家坡村的三联思想库项目。

内容梗概: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方法”一语(已成当下一个主题句式)渐在中国学术话语中流行起来。最出名莫过于日本中国思想史家沟口雄三以《作为方法的中国》为名的那本书了。如果“社会设计”是一个方法论,那么,乡建中的“社会工程”就该来自于某一“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就如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所用的“乡间小路”那个著名比喻。

演讲 11《社会设计,企业与资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b55fd97d7aba7d93e624136dabb1c15d.jpg发言人 王牧之

一筑一事创始人、主编,四川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2014年创办新媒体“一筑一事”,发展为专注“建筑与生活方式”的内容创意机构,并创办家居新媒体“宅二三”,创意出版品牌“四开”,策展式艺术书店“皿口一人”。

内容梗概:

如何理解社会设计、社会企业与社会资本?在寻找下一个时代更具前景的商业模式、开发路径与可持续性时,“社会”正在成为更多人的方法。何为“社会”?社会反映着对个体、共同体与关系的认知,那些出色回应了上诉议题并迭代了旧有认知的乡村建设或城市更新项目,正在建构着不远的未来。

演讲 12《温暖的古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61dcc5e2bdab1130a62facb87cf50d0c.jpg

发言人 许灵怡

《HOMELAND家园》副主编,常年关注本土文化,策划主持“艺术家工作室开放日”“手艺新生”“温暖的街区”“温暖的古镇”等针对城市乡村生活与传统复兴的公益项目。

内容梗概:

福州永泰嵩口古镇改造始于2014年,这些年这座被大樟溪环绕而过的千年古镇一直没有停止活化的前进方式。不少在外地的嵩口年轻人开始加入返乡的队伍,回到家乡安家落户,参与活化。让本地人做本地事,重建在本地生活的信心,一直是决定乡村改造的生命力至关重要的一部分。HOMELAND作为福建本土杂志,在记录之外,同样也参与其中,陪伴着他们与古镇一起慢慢变化慢慢生长,这次将回顾嵩口近10年来的点点滴滴,并分享近期在本地的一些尝试。

演讲 13《我的城乡社会工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952896719b029e93e01f054240ed9ac2.jpg

发言人 杨迎琦

大城小村创始人,规划设计师,社工,社会企业家,原中国扶贫基金会百美村宿项目主管,台湾辅仁大学/日本滋贺县立大学交流学者,日本“里山文化”访问学者。

内容梗概:

有人会问我,你为什么要做乡建?

我不知道,我回答不了。

但我认为,在实现普遍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议题上,我可以回答了。这一过程也许漫长。

不管经历何种挫折,或者何种失败。但只要真正关注自我内心的现实与人文关怀,我想,在乡村与城市这对看似相辅相成的二元关系上,总有雨后天晴的一天,会被阳光所照耀——这是我唯一较为感性的方法论,把自我作为方法。

演讲 14《“乡村与木刻,几件小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8ff7a94c43ec3c2383fca14c477e9381.jpg

发言人 刘庆元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兼实验艺术系系主任,其主要工作方向是当代艺术设计的社会融入方法、跨学科实践与创作。其艺术工作涉足当代文化领域的不同界别,如音乐节与实验剧团、社会设计、文化保育与艺术乡建等,同时他也参与当代文艺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他以个人创作和团队协作的方式跟其他领域发生交流和跨界合作。

内容梗概:

在乡村参与艺术实践,无疑是一次多向度的生活历练和创作机遇。无论在城镇和乡村、工厂或市集,任何形式的驻地创作都是一次生动的感知搭建和时空体验过程,这样也有别于自己熟悉的学校课堂与工作室。对地方性经验知识的“再解读”,随身携带的“知识”总是被在地日常所见所感一次又一次的洗刷甚至漂白。于是,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实践,在生活中学习如何共同生活,这对参与者者本身确是极为生动、鲜活的能量补充和现实投射。

第四单元 关于社会性艺术 

时间:2023年10月21日16:00 - 17:3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4bb418ca2ff58d7a890379588718f9ec.png

召集人 & 主持人 刘庆元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兼实验艺术系系主任,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栗峪口村艺术村长,其主要工作方向是当代艺术设计的社会融入方法、跨学科实践与创作。其艺术工作涉足当代文化领域的不同界别,如音乐节与实验剧团、社会设计、文化保育与艺术乡建等,同时他也参与当代文艺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他以个人创作和团队协作的方式跟其他领域发生交流和跨界合作。

演讲 15《任何社会性艺术都是乡建史的一部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8b462bb534825d738426a54ea054c1bd.jpg

发言人 黄孙权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博士后导师,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所长。

内容梗概:

百年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在思考乡村建设问题,乡建是中国现代性与发展的关键。思考社会艺术,要在乡村─城市的連續空间形式中,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三个过程中思考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即是,任何社会性艺术都是乡建史的一部分。

演讲 16《纪录之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15811f88941ea407ff838e99894faa49.jpg

发言人 李一凡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纪录片导演。艺术项目《一个人的社会》、《临时艺术社区》、《六环比五环多一环》和《外省青年》等的主要发起人之一。纪录片《淹没》、《乡村档案》、《杀马特,我爱你》作者。

内容梗概:

纪录片背后的思考与方法,以及在影像制作的背后,如何勾连当代艺术和社会实践。

演讲 17《重返生活——从空间生产到日常行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2ce3736fc656156b2c33d3b0c46b0dee.jpg

发言人 胡燕子

策展人,社区工作者,童年秘密档案馆发起人。2015年至今先后发起并策划“复归·国际现场艺术节”、“童年秘密档案馆”等项目,联合发起并策划“复归倡议行动”“坊间·社区公共艺术节”“麓湖社区艺术季”等项目。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营生记”策展人导师;2022年TBB社区建筑与文化季策展人之一;2023成都双年展社区平行展策展人。

内容梗概:

本次分享,我将会以今年成都双年展的社区平行展《重返生活》为切入点,讨论艺术介入社会的行动可能,包含以下几点:

从田野调查开始的社区空间规划,及对话性博弈带来的行动空间拓展;在城市的毛细血管中发明空间,分布式的嵌入展览与公共事件;低成本、互助式、节点性呈现的思想市集与关系生产。

演讲 18《再识漫画——社会性艺术的发轫》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de4a3d9fe8c9b0f9498de067b080026a.jpg

发言人 王沂

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从事社会性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参与承担教育纵向课题两项。在相关领域国际学术会议、国家核心期刊累计发表论文及评论8万余字。策划和参加了多个国内外展览。

内容梗概:

漫画作为一种兼具幽默感与讽刺性的绘画形式,始终与社会历史进程息息相关。然而长期以来,中国人对漫画的理解多被美日的漫画形象所充斥,而忽略了中国自有的漫画传统,更忽略了漫画所具有的强大社会属性。在历史上,漫画曾经塑造着国人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在开民蒙的同时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面鉴镜,可谓是中国社会性艺术发展的重要起源,也为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语言参考。作为一门社会性艺术的漫画,值得我们重识。

演讲 19《蔡家坡“美好乡村计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21991ba55d74919be30f6f6895e3e439.jpg

发言人 宋群

「Local 本地」创办人,蔡家坡村艺术村长,西安美术学院教师。从事记录与整理本土文化与地方记忆工作。2007年主编《本地》书系。2016年受邀参加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2017年创办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西安市城市影像博物馆/Localand等一系列“本地文化”主题文化公共空间。主持策划设计国内多个城市更新及文创园区/街区项目。

内容梗概:

作为“关中忙罢艺术节”的组成单元之一,蔡家坡“美好乡村计划”通过一系列乡村文化新场所营建,和一系列围绕在地文化的驻村研究/展览/出版/公共教育/主题活动,与村民共同构建蔡家坡“新乡村文化”系统。同时,与村民一起认识与寻找蔡家坡的乡村之美,鼓励村民参与乡村美学共建,在植根村民日常生活与生产的前提下,共同营建蔡家坡“乡村美学新场所”,以乡村美学,促进乡村发展,实现共同美好。

演讲 20《关中忙罢艺术节的演化、模式与风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32b7fdd63d3d4ff475cba6e5d610863b.jpg

发言人 武小川

博士,中国国家画院首届博士后(出站),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主任。关中艺术合作社发起人,关中忙罢艺术节创始人。

内容梗概:

关中忙罢艺术节,是中国北方的艺术参与乡村建设项目中的一支活跃的力量,经过6年5届的活动,在现实中发展出自身独特的演化路径,并已经形成了自身的模式结构,在乡村建设和文化实践中,形成了带有自身“风格”特征的运行逻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4779839fc1a4f741b628a457d20c843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4d45b22428650d4e521056669e7f9087.jpg

论坛现场

据悉,本次活动将持续至12月31日。欢迎广大群众前往参观。(文图:陈瑶,实习生吴紫菱、王美懿对本文有贡献;审核:刘爽 )

(责任编辑:刘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