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壶道盈而不溢:李群、褚婷元伉俪的文人壶追求

2016-09-19 23:27:07 房卫

  李群和褚婷元伉俪居于太湖之畔的小城宜兴,是一对有着多年紫砂壶制作经验的名手。

  李群现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沈蘧华之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专研紫砂陶的造型创作设计和制作,创作之余钻研泥绘嵌金、银丝,屡有新作。陶刻则师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作品以做工严谨、讲究文人韵味见长;褚婷元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沈蘧华,在紫砂艺陶技艺上,承顾脉李门制陶功底,作品以小而精、意趣盎然的小品壶见长。

  即使夫妻二人制壶多年,但他们依旧不断学习深造,以求在壶艺上不断精进,将盛于的“文人壶”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夫妻二人双双获得美国英特尔大学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博士。

  在李群和褚婷元看来,古人所谓“壶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满而不矜”,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也是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

  雅昌艺术网:李群、褚婷元两位老师你们好,你们二位师承于李昌鸿、沈蘧华二老,既是弟子,又是家中子辈,而李昌鸿、沈蘧华二老又是师承于顾老。所以这一脉传下来的都是以光器为主的文人壶吗?

  李群:这就是传承,家庭影响是大部分,我们这么多年以文人壶为主攻对象,形式上主要是光素器,以及壶画合璧的作品。

  褚婷元:虽然我们以做光素器为主,但不限于光素器。文人壶讲究法度严谨,我们经常听老大师(李昌鸿)讲,即使顾老做花器《大梅花壶》,这样的作品没有一个人能挑出毛病,壶的韵味无可挑剔,就是因为严谨。

  我现在手上在做一件筋纹器,向一个三十多岁的制壶者学习。虽然小品壶是我主攻的对象,并不主攻筋纹器,但我还是主张手艺的全面性必须掌握。

  雅昌艺术网:文人壶的“文人”两字体现在哪里?对于制壶人有哪些要求?

  褚婷元:文人壶的正脉在于文化的传承。壶的整体是否气质高雅、造型比例是否协调,这是基本方面。线条的走势、高矮胖瘦的是否符合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是否能够作为一个小的载体来体现文化的精髓?文人玩壶讲究趣味,包括壶命名的雅趣,壶上的铭文的典故出处,书画篆刻中所包含的金石味。所以对壶艺家,尤其是文人壶的传承者提出了极高要求,必须有传统文化的积淀。

  雅昌艺术网:二位从事壶艺数十年,近年不仅止步于手工艺的传承,更进入学院深造,学院体系下的理论修养对于壶艺的精进产生了哪些裨益呢?

  李群:提高学养对当代壶艺家尤其重要。不仅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加深对美学的理解,才能使壶艺不断精进。

  褚婷元:我们做紫砂壶都超过三十年了,那个年代的手艺人基本都是初中毕业,所以我们的学历都是属于“后学历”。李群老师是16岁参加工作,我是17岁开始参加工作的。但我们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即做艺术设计的人一定要有品位,积累文化底蕴。只有通过不断充电,不断学习和实践,树立一整套“选料精致,构思深邃,造型新颖,工艺精细,装饰得体,提拿舒适,把玩有趣,内涵丰富”的设计理念和制作标准,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有开拓精神,有创新魅力。

李群  大亨掇只

李群  黛珠提梁

李群  汉风提梁

李群  李氏井栏

李群 僧帽壶

  雅昌艺术网:听说褚婷元老师在申报高级工艺美术师的时候写了六七万字的论文?

  褚婷元:是的,考高级工艺美术师是很严格的,包括测绘壶,中外美术史理论,素描色彩都要考。李群老师比我先拿到高工职称,他于2008年的时候晋升高级工艺美术师,我是2012年考的。那时候白天要上班,深夜学习到两点钟。上午做测绘、下午制壶,晚上晚饭过后再学习绘画。我大女儿是专业学艺术设计的,她就教我色彩、素描、画法,每天都学习到夜深人静。等他们入睡后,我就开始背理论,几乎天天到凌晨两点钟,比如紫砂史、陶瓷史等。我们虽然在李昌鸿、沈蘧华两位老大师身边多年,耳濡目染学了很多,但对于理论,我这个年纪其实不容易记牢,所以要反复记忆。

  我记得省级考试的时候有一道题目“制作紫砂壶要用到多少条线?举出十几个例子?”其实紫砂壶的线条有很多种,云肩线、低线、盖线、腰线,这就需要从实际理解的角度去认识和记忆。

  我常常对李群、我的女儿、弟子们说,考职称不能仅仅为了过关,在过关的人当中还要力争上游。

  雅昌艺术网:除了理论,在基础技艺方面,二位对自己和对弟子们有怎样的要求?

  褚婷元:我们从学徒开始,基本功还是打得比较扎实的。现在有些年轻的制壶人基本功不牢,动作不上档次,制壶成型的手法像捏小笼包子,把饭店的手法带入到制壶当中。所以我们教育徒弟们时强调,一定要有正确的手势。即使不影响最终造型,但手法一定要准确,这就是“内行的标准”。

  当年顾景舟老人要求徒弟们一块泥片打12下,立定了这样的标准和量化规则。所以我们也时刻提醒自己在创作时一定要规范。

  雅昌艺术网:除了基本手法,在创作实际当中,你们认为有哪些关键性的因素需要把控。

  李群:首先是制壶工具,紫砂是一门独特的工艺,工具林林种种,眼花缭乱,仿佛冷兵器时代的械库。每个人的手势不同,状态不一,工具自然不可千人一面。所以我制作工具,也特别讲究材质,强调实用。我收藏的工具不下几百种,做壶时间久了,那些工具都成了自己的珍藏。

  制壶人需要熟知泥性,在李昌鸿大师的指导下,我们一直坚持自己采泥。用最原始的自然风化的方法,让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褪去紫砂的火气。

  褚婷元:不舍得买好的原料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坚持用陈腐时间足够长的好泥料。

褚婷元 合欢

褚婷元 金瓜对壶

褚婷元 西施

褚婷元 三足鼎珠提梁

褚婷元 珠圆玉润

  雅昌艺术网:说到文人壶的传承,你们认为除了对古代紫砂器造型的再现,如何在创作中体现自我?

  李群:历史上遗留下来传统造型有许多,例如石铫、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乃是经过年代的冲刷,遗留下的仅存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很美。

  现在许多艺人在临摹,也是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譬如石铫壶,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百多种,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了他们的作品之中。说起“形”,人们常把它与紫砂壶艺的流派相并提,认为紫砂壶流派分“筋囊”、“花货”、“光货”等,其实,这是极无分析的办法。道理很简单,就如戏剧表演家的流派分类,不能以他演什么戏而定,而应以他在戏剧表演中追求趣味。

  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一旦技艺成熟,必然形成个人风格,几个相差无几的个人风格凑在一起,就成了流派。

  雅昌艺术网:紫砂壶的美学应该如何认识?怎么把握紫砂线条、宽窄、高低之间的法度?

  李群: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成型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

  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的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

  除了“工”的基本要求外,一把紫砂壶造型的优劣,全凭个人的感觉,作壶的讲“等样”、“等势”就是造型学讲的“均衡”。讲许多的高深的理论,很可能越讲越讲不清。俗语说“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心灵的理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雅昌艺术网:你们如何去培养这种审美?

  褚婷元:顾老讲紫砂壶需要有精、气、神,不能因为实用功能到了就丢下韵味不管。我们要不断向古人前辈学,譬如不断翻阅历史书、古代绘画的画册,发现一些有趣的铭文,古画的粉本,用在壶上。李群老师平时还自己作画,虽然是即兴的怡情之作,却能陶冶情操,有益于提高陶刻水平。

  还要向周围的艺术家学习,经常反省内心、不断总结,这既是“师古人、师自然、师我心”的过程。

  雅昌艺术网:李群老师有哪几件精彩的作品?请介绍几件。

  李群:我有一件作品叫《汉风提梁》,壶身借鉴汉罐特点,古拙而浑厚。提梁为两个变形夸张的陶俑,有一种风生水起的动感。壶嘴,则出其不意地彰显一种洗练挺拔的现代 感,精巧、俊逸。它是重的,仿佛一座泰山,器型巍峨壮丽;它是轻的,薄壶胎,全手工制作,那是衡量一个紫砂艺人工艺水平的尺度。壶腹圆满,腴瘦得当,自是蕴气藏流、如玉如莹。

  还有一件《一言九鼎》,民间的口彩文化中,“言” 通“雁”,“鼎”则有“顶”级的寓意。古鼎,乃帝王传国重器。我们把现代人的审美意趣融合到壶中,即保留了古鼎的王者尊威,又融入了平民化的生活情趣。风格上借鉴明代家具的简洁峭拔之风,使整个器型沉雄而不霸气,旋转之际,古风依然,清新壮观。

  《龙的传人》是一件气势恢宏的光素器作品,造型的秉赋意义告诉我们,龙 行天下,当为世界殊;体现在一把壶上,则强调气度的开张与雄阔。壶的每一细部,粗犷中饱含细腻,雄武中尽显温婉。

  雅昌艺术网:谢谢。

(责任编辑:房卫)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