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拍卖丨绚艳悦目,随妆露色——髹漆雕剔的大简与至美
2023-10-26 09:22:51 未知
漆之历史,源远流长。其色沉稳内敛,自夏商至明清从未间断,随着历朝历代国力的兴衰而起伏,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皆是漆器制作的高峰。千文万华,朱乌黄绿。有彩漆炫目,亦有清雅素髹。从描绘勾勒,到雕锦镂华。近日,香港保利以一件“剔彩灵芝云龙纹折沿盘”刷新漆器纪录,令人振奋。是次北京保利以四件雕漆剔彩佳品,诚邀广大藏友游历在漆器的大美之中。
“天有时,地有⽓,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考工记》
元 剔彩孔雀牡丹纹大捧盒
A polychrome lacquer “peacock and peony” box and cover
Yuan Dynasty
D:39.3 cm
备注:日本关西重要茶道家族旧藏
出版:保利艺术研究院编,《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下)》,编号584,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年
捧盒造型周正饱满,通体剔刻纹饰,布局繁复,但层次分明。盖盒中间为满底孔雀牡丹纹,在不厚的浮雕层面上宛转用刀,刻出多层次的孔雀纹和牡丹纹,色泽分明,自底漆至最上层可见赭、黄、朱、黑多种漆色,是南宋元初漆器剔刻的特殊技法,甚至于叶背、叶面层迭相拥,画面繁华富贵。但见花团锦簇间两只黑漆孔雀相对而舞,一立于黑色山石之上,引颈振翅,似在啼鸣,另一在空中回首顾盼,似与其回应,二者体态舒展,状物有神,周围红漆做花,黑漆做蕊,细节层次丰富,边角打磨圆润,技艺极为精湛,孔雀与牡丹的造型布局与同时期青花瓷器纹饰可相参照。颇具特色的还有捧盒的侧面缠枝莲花与口沿的卷草纹,均是元代常用的特色纹饰,亦可作为断代依据。
1.南宋 剔彩楼阁人物大捧盒 日本林原美术馆藏
2.南宋 剔彩张骞乘槎盘 日本私人收藏
3.元 青花孔雀牡丹纹罐 大英博物馆藏
雕漆工艺是在成型的器胎上层层髹漆,且每髹一层均需令其自然凝结之后方可再髹,直到达到所需厚度之后,再雕以花纹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工艺技术。其中剔彩工艺更可以堪称雕漆艺术品中最为繁复,制作成本最高一个类别。根据明代黄成编撰的《髹饰录》记载,剔彩是分层髹饰不同颜色的漆层,最后再以分层取色的方法刻以花纹图案,从而达到各种色彩间有的一种特殊工艺。剔彩对雕漆工匠的设计、手法、心智等等都有极高的要求,一件精美的剔彩作品,往往需要经过做胎、髹漆、雕刻、打磨等很多任务工序,历时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方可完成,因此可见其弥足珍贵的艺术价值,其中元代剔彩器物更为罕见,此件体量较大,纹饰复杂,甚是可贵。
“有五色漆胎,刻法深浅,随妆露色。如红花、绿叶、黄心、黑石之类,夺目可观,传世甚少。”
——《遵生八笺》
明嘉靖 剔彩灵芝寿字龙纹盖盒
“大明嘉靖年制”款
A CARVED MULI-COLOURS LACQUER 'LINGZHI AND DRAGON' BOX AND COVER
Jiajing Period, Ming Dynasty
Jiajing Six-Character Mark
D:24 cm
备注:日本山形县蟹仙洞博物旧藏
出版:
1.日本文样研究会、荒川浩和编著《蟹仙洞藏雕漆》,57号,昭和四十九年五月;
2.德川美术馆、根津美术馆编《雕漆》,184号,昭和五十九年十月
明王朝建立以后,由于皇室的喜爱及对外赏赐的需要等原因,剔红漆器得到了较快发展。据文献记载,明初皇家漆器作坊设于北京果园厂,后人习惯将明代宫廷漆器称为“厂器”。宣德朝以后,剔红漆器的制作陷入低潮,但到了嘉靖时期,又再次繁荣起来,这一时期的剔红作品相比于明初,其刀工更为大气,锋芒毕露,不拘小节。本品即是嘉靖朝剔红器物的典型代表,无论其漆色、刀法或纹饰均代表了当时制漆工艺的最高水平,且带有嘉靖本朝款识,珍惜异常,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日本文样研究会、荒川浩和编著 《蟹仙洞藏雕漆》,57号,昭和四十九年五
德川美术馆、根津美术馆编《雕漆》,184号 昭和五十九年十月
嘉靖、万历时的雕漆,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崇尚繁缛细腻、工巧华丽的新特点,构图谨严抑敛。此盖盒呈圆形,菱花口,平顶,圈足,此盒样式自明初永乐时期既有,如清宫旧藏的“明永乐 剔红抚琴图八方盒”,本品则为菱花形。整器通体剔彩备红、绿、黄三色,盖面中央雕一红龙腾飞于灵芝之中,龙双眼圆睁,须发飘扬,双手高举“寿”字在顶,身旁灵芝花叶围绕。盒盖外侧及盒身下腹近足处,各有八开光,雕饰花果纹,红花绿叶,折枝牡丹与寿桃纹相间分布;盖、身近口沿处,皆剔雕一周缠枝灵芝纹,足墙饰回锦纹一周。盒内和底均髹红漆,盒底中央刀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楷书直款,字体端庄工整。此盒纹饰生动吉祥,以剔彩之法表现红花绿叶,具有彩色浮雕的效果,具明嘉靖朝雕漆的明显特征。
蟹仙洞博物馆陈列室
蟹仙洞博物馆
蟹仙洞博物馆坐落于日本上山市山形县,由生丝企业家长谷川贤三先生(Mr Kenzo Hasegawa,1886-1957)创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长谷川先生专注于收藏日本刀具,直至今天,博物馆仍以收藏精美的日本刀和刀饰而出名。他的兄弟、著名收藏家井上昭―先生(Mr Shouichi Inoue)对于中国和日本陶瓷收藏之博物馆的建立,及他侄子井上昌平先生(Mr shouhei Inoue)的建议,同时启发了长谷川先生在 1951年建立自己的博物馆并关注中国漆器。
凭借非凡眼光及独到品位,长谷川先生于1948至1950年间为其博物馆添加了一大部分稀世难得的中国漆器。收藏过程中,他受到了亚洲艺术学者久志卓真先生(Mr Takushin Kushi)及壶中居的创始人广田先生(Mr Hirota Fukkosai)专业指导,这些中肯的建议在其馆藏的精美中国漆器中都被充分地彰现。
长谷川贤三(1886-1957),蟹仙洞博物馆创始人
蟹仙洞馆藏的漆器亦有被著录于日本文样研究会的重要出版物《美术撰集(第8卷)雕漆》(1974年)之中(Hirokazu Arakawa, Choshitsu, Bijutsu Zenshu
如今,长谷川家族精心收藏60余年,结集了从元代至清代、前后共跨越500年的精美藏品,全部陈列于博物馆的两个展览馆中,为参观者提供了―个千载难逢的中国漆器鉴赏之机会。蟹仙洞博物馆藏品之重要性,亦曾由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创始人大维德爵士所见证,他曾特意安排不远万里到访博物馆观看其藏品,然而这也很可能是他今生最后一次访问日本。
“古剔犀器皿,以滑地紫犀为贵。底如仰瓦,光泽而坚薄,其色如胶枣色,俗谓枣儿犀。亦有剔深峻者……”
——《格古要论》
元 剔犀云纹盖盒
A RARE TIXI BOX AND COVER
Yuan Dynasty
D:7 cm
备注:
1.著名茶道里千家第十一代家主玄玄斋旧藏;
2.关西茶道家族收藏;
出版:保利艺术研究院编,《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下)》,编号582,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年
此盒呈圆形,木胎,作上下字母口盖盒。盖盒周身以剔犀工艺雕如意云头纹,纹饰分布均匀,相互对应,规整大气。剔面层次匀称,刀工娴熟线条丰腴圆润。整体漆层厚,深刻近底,从刀口可见有朱、黑、黄三色交迭达无数层,形成了三色相间的纤细丝缕、朴质的造型与华美的雕饰充分融合。符合典型宋代剔犀器之特征。
剔犀漆的最早制作年代仍待考,但王世襄先生曾提到「剔犀漆器的定型可能在宋代。其器形、花纹和宋代银器有极为相似的地方。」剔犀器为漆器中之精品,贵族之家的奢侈品,传世品中更寥如晨星,非常珍罕。
左:南宋 堆黑屈轮文合子 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
右:汉-三国 剔犀云纹圆盒 上海博物馆藏
时至今日,学者基本上都采用了「剔犀」一词。曾经一度,学术认为工艺肇始于元明二代,但近代研究显示,其起源其实要早得多。1993年,香港曾展出一例如意云纹筒形漆盒(详见1993年香港出版《中国漆艺二千年》,54-5页,展品编号20),图录指出此物应是五世纪的作品,虽则胡世昌医生在图录序言中指出,其年代可追溯至更早(见前述著作,19页)。此盒髹朱、黄、黑三色漆料,器身饰多道缠枝祥草纹。正因为这些祥草纹的样式,与东汉铜镜的纹饰及山西云岗五世纪末北魏七号墓室后间东面墙上的半棕叶纹风格近似,所以图录作者才会将之推定为五世纪的作品。
据考古发现证明,宋代已有剔犀漆器。1977至1978年期间,江苏武进南宋古墓曾出土一件剔犀执镜盒(请见《文物》1979年第三期,陈晶所著〈记江苏武进新出土的南宋珍贵漆器〉,图版2,编号5)。1982年,四川省南宋虞公著夫妇合葬墓曾出土一小盒(见文物管理委员会及彭山县文化馆出版的《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南宋虞公著夫妇合葬墓〉,图版22,编号6),而福州市南宋墓址亦于1986年出土了一件四层八方剔红漆奁。此后,雕漆工艺在元代日益盛行,立轴《货郎图》中便有剔犀漆盒的身影,这幅波士顿美术馆的名作源自怀特旧藏(Charles B. Hoyt Collection),旧传为宋代苏汉臣所画,但已重订为元代作品。
曲轮中次
曲轮:又称屈轮,倶利。蕨形连续的旋涡状纹样。
中次:茶道专业用语。用来放茶的茶道具。
玄玄斋
玄玄斋,千宗室(11代),1810-1877,日本江户后期——明治时代著名茶道家,著名茶道里千家第十一代家主,家元。名荣五郎,号玄々斎、虚白斋、不忘、精中。生为三河国藩主之子,10岁成为里千家的养子。其做家主期间,为里千家的中兴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并超越当时的日本茶道流派,确立了近代日本茶道的基础。玄玄斋主持了利休第二百五十回祭奠大典,制定了著名的「千家七事式」。于明治5年,向政府提出了「茶道的源意」「立礼式」等茶道近代化的重要构思。是日本茶道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茶道家主。
里千家
里千家是以千利休为祖的日本三大茶道流派之一。茶室「今日庵」也是里千家的代名词。「里千家」指家元和其家族所构成的宗家、是日本茶道诸流派中最大的流派。
千利休过世后,继承傍系少庵之后的宗旦在京都构筑宅邸,让三男·宗左继承千家家督,成为本家的表千家,次男宗守·四男宗室自立为武者小路千家·里千家,此为三千家之始。各家以利休为初代家元。里千家的传统是家元承袭四代仙叟之讳「宗室」,世袭至今。当代为第16代里千家家元玄默宗室坐忘斋。
里千家之名是相对于继承千利休家督的本家表千家(不审庵),今日庵位在街道里侧之意。宗家位在京都市上京区小川寺之内上,和表千家宗家邻接。
“凡工人之作为器物,犹天地之造化……利器如四时,美材如五行。四时行、五行全而物生焉……乾所以始生万物,而髹具工则,乃工巧之元气也。乾德大哉!”
——《髹饰录》
清乾隆 剔彩夔凤兽面纹双鹿耳大壶(附清宫原装铜錾花胆花插)
H:70.5 cm
A RARE CARVED LACQUER 'PHOENIX AND BEAST' VASE WITH HANDLES,HU
Qianlong Period, Qing Dynasty
备注:英国A&J Speelman收藏
出版:保利艺术研究院编,《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下)》,编号610,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年
乾隆一朝,各式雕漆之作严谨工巧、富丽繁缛,开创出华丽精巧的典型风格。由于国力强盛和乾隆帝的积极推动,清代漆器制作到达一个鼎盛时期,史载乾隆年间,宫廷密集制作了各式雕漆器物,百工炫巧争奇,料不厌精,工不厌细,开创出华丽精巧的典型风格,影响深远,其中剔彩属雕漆内工艺最繁复,且最少见者,此件剔彩夔凤兽面纹双鹿耳大壶即为其中珍贵隽永之表率。
整器仿效汉代铜壶的造型,没有过多的线条,大气而简洁。侈口厚唇,直颈斜肩,硕腹圆鼓,底承圈足,器颈对称有双耳,雕作鹿形。器面通身满工,雕饰繁丽,纹样众多,由上而下计有回纹、三角蕉叶纹、云纹、兽面纹与异兽等。整体繁缛而不凌乱,雕刻深峻而不显呆板,图案装饰效果极佳,展现乾隆时期的巅峰雕刻工艺。
本品 附清宫原装铜錾花胆花插(顶部)
本品 附清宫原装铜錾花胆花插
本器内附柱形铜胆一件,也改变了用途,根据诗注:「铜胆器置其中,以盛水育花」一句,说明附加铜胆之后,器物成为插花用器。胆盖呈弧形凸起,开五个圆形插孔,内胆造型似莲蓬,孔沿起凸棱。其表面錾刻冰梅纹,此样式为康熙时期创制,颇具文人画风韵。此内胆孔沿加厚,应为明清时期所定制,台北故宫博物院「瓶盆风华——明清花器特展」中有很多此类样式的内胆,可资参考。查阅公私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宫旧藏的「清十八世纪 剔红鹿耳兽面纹大瓶」,高69.5cm,造型及纹饰皆与本品相似,应为一对,于动乱时期流失海外。
清代漆器主要继承了明代后期的剔法,即运刀如笔,显示出峰棱美,有时用刀甚至超越前朝之锋利,边缘打磨少,雕刻层次多,细巧工整,做工严谨,开创出华丽精巧的典型风格。且漆色艳丽多呈鲜红色,装饰纹样繁缛纤巧,并多与其他工艺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富贵堂皇之感。此拍品具有典型的乾隆朝时期诸多特征,雕工锋芒毕露,细致缜密,通过多层次的雕法和开光的设置提升了构图的立体感,动感,和震撼力,使人赏心悦目,如同置身画内。
由于乾隆皇帝嗜好古物,故这一时期仿古瓷器、玉器、青铜器造型的漆器多有出现。此时是中国仿古作品制作的一个高峰,不仅所用材质多样,且于仿古之中添以创新。本品即为乾隆皇帝审美品位下的产物,将吉祥寓意与仿古制式融于一体,属乾隆剔彩器中之翘楚。
清十八世紀 剔彩鹿耳大瓶
(与本品应为一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早期 白瓷葵花式花瓶(附金属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战国中期 三角云纹铜壶(附金属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百子昌荣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责任编辑:孟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