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瓷器图录的历史变迁
2016-09-19 10:03:29 刘越
2008年秋,我收到一本来自佳士得的特殊图录——出挑亮眼的淡粉色封皮闪动着妩媚光泽,迎光处可见传统卷叶纹的肌理印花,华美异常,抚之醉人。这种奢华的装饰罕见于印刷品,原型是首创于乾隆时期的装饰工艺——轧道。
2008年佳士得秋拍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图录封面及内页
轧道,又叫雕地,旧时宫中称锦上添花。轧道工艺是先在瓷器白胎上用丝绵均匀拍上一层色料称锦地,如红、黄、紫、胭脂红等,再在锦地上用一种状若绣花针的工具,刻划出细小的、诸如凤尾形、卷草状凹纹的肌理,凹纹处可隐约看到白胎。利用这种新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轧道瓷,则是将粉彩和轧道的工艺有机结合,具有铜胎画珐琅的类似艺术效果,画面阴阳突出、浓淡分明,立体感强,色泽柔和、淡雅又明亮。
轧道粉彩瓷,正是当年的景德镇御窑厂,在乾隆早期,通过督陶官唐英等人严密控管,集中景德镇及其周边地区最好的瓷用原料、优秀工匠,以不惜工本、精工细作,不惜复杂繁琐的工艺制成。这本薄薄十几页的图录,不计成本惊艳出世,所载的正是一件来自戴萍英基金会珍藏的——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
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
戴萍英,这个名字在收藏圈可能并不响亮,但他的先生戴福保却是享誉国际的亚洲艺术品的资深收藏家及古董商。与其丈夫一样,戴夫人对中国艺术也有着极佳的品位及深厚的学识。直到1991年戴福保先生去世,几十年间伉俪携手,精心搜集了一批在20世纪中期盛行于欧洲、美洲等地的中国艺术品。这件蝴蝶瓶由戴氏夫妇购于1971年的伦敦佳士得“放山居专场”拍卖中,之后他们一藏就是37年。
约1940年,戴夫人在上海留影
“放山居”(Fonthill House)仿佛古玩圈的一块金字招牌,它的藏品每每出现在拍场上就会引起极大的关注。如此饱含中国意境和诗情的名字,听着仿佛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居所。可实际上,他是19世纪“英国首富”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rrison),这位英国绅士的乡下私邸。之后的莫里森家族一直将其作为艺术收藏品的陈列地。在放山居收藏中,有相当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艺术品,因此在国内名声显赫。
放山居中所藏的中国艺术品,主要是由莫里森家族的第二代,詹姆斯·莫里森的次子阿尔弗雷得·莫里森(Alfred Morrison)所购藏的。与白手起家的父亲不同,“富二代”阿尔弗雷得的成长环境优越,性情闲逸,既不重钱财,也对家族生意的兴趣不大。1857年,阿尔弗雷得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价值75万英镑(如今价值超过2亿英镑)的股票、股份以及放山居庄园。利用这笔遗产,阿尔弗雷得收藏了一批极为可观的艺术瑰宝。据《放山居游记》:“在莫里森的宅邸中,绘画雕塑、波斯地毯、挂毯刺绣、希腊古董、手稿信札及中国瓷器俯拾皆是。每个角落皆散发着独特的韵致,历代的奇珍异宝仿佛唾手可得。逐层看去,目光所及皆是巧夺天工之作。”
“放山居”内“中国房”的旧照
阿尔弗雷得·莫里森(1821-1897)
阿尔弗雷得对中国艺术品非常重视,在放山居专门建了一间“中国房”,用于陈列来自东方的瓷器、掐丝珐琅器、雕塑等。在那个年代,欧洲人不太可能对中国艺术品有很深的认识,甚至混淆中国和东亚的概念,所以,在“中国房”中也陈列着部分日本及东亚艺术品。准确地说,中国房应该是一间陈列着东亚艺术品的屋子,这件粉彩轧道蝴蝶瓶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件。
翻开图录扉页,蝴蝶瓶的美艳再一次令人动容。瓶身所描绘的多彩蝴蝶,翩翩纷飞于折枝花卉之间,姿态各异,群蝶或逐花而飞,或两两相对,或相交耳语,或采蜜花间,生机盎然,别有天然意趣。佳士得的这本图录,令蝴蝶瓶的美呼之欲出,如亲眼所见。而1971年,放山居旧藏的这批艺术品在拍卖行上拍之时,戴福保收到的拍卖图录比起我收到的这本,就要暗淡、平凡得多。
当时的图录只是一本黑白印刷的小册子,里面的拍品只标示名称、尺寸、年代等文字信息,部分藏品配有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一页十几张密密麻麻排在一起,若无慧眼,可能真会与这些宝贝擦身而过。
1971年苏富比“放山居专场”图录影印本
1971年苏富比“放山居专场”图录影印本内页
1971年图录中的蝴蝶瓶配图
1971年图录中的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
1971年图录中关于蝴蝶瓶的文字介绍
1971年图录中清乾隆胭脂红地轧道锦纹粉彩缠枝花卉纹梅瓶图片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大量珍贵中国艺术品流入西方,当时的西方收藏家看重宋瓷、唐三彩等早期陶瓷器,也包括明代官窑,但对清代瓷器却并不太“感冒”。他们称清代的粉彩瓷为“Decoration”(装饰艺术),认为只是一种装饰品、工艺品,不足以上升到昂贵稀缺的古董范围。
所以,在图录中的排版和布局中,一件普通的外销瓷瓷盘的照片,所占的面积可以媲美4至5件清代官窑,显得贵重得多。所以,当时西方对东方艺术品的价值评判仅仅是关注其外表的华丽程度及装饰性,很难有成熟和客观的认知。
不过,当年图录中一张张小小的黑白照片,今天正在纷纷卖出令人叹服的天价——
2008年佳士得秋拍,这件在1971年标价4000美元的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拍出4690万元人民币;2004年苏富比秋拍,清乾隆胭脂红地轧道锦纹粉彩缠枝花卉纹梅瓶成交价4440万元人民币,创造了当时中国清代瓷器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2010年苏富比秋拍,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成交价2.52亿港元,按照当时汇率计算,价格甚至超过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从这一角度说,这件瓷器创造了当时古代陶瓷艺术品成交价纪录。
1971年图录中清乾隆胭脂红地轧道锦纹粉彩缠枝花卉纹梅瓶图片
清乾隆胭脂红地轧道锦纹粉彩缠枝花卉纹梅瓶
一本拍卖图录,由简到繁,由黑白到华彩,不仅是工艺提升,更反映人们对艺术品的观念变迁。随着国力增强,如今的华人藏家,主导着世界范围内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国艺术品也逐渐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占据全球艺术品的至高位置。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古代艺术品的认识深化,代表清代制瓷工艺顶峰的官窑瓷器价格不断攀升,人们对其艺术、文化、历史价值都做出了新的审视和评判。
若是我们今天有幸能够再把当年放山居专场的拍品集结成册再出图录的话,这些东西的图片大小、位置布局恐怕就要重新摆放了,自然也免不了来几本单册。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