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激发了怎样的思考

2023-11-16 23:16:33 未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4adbfebf2eab9c1722beee636fd594fa.jpg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外景

2023年11月9日,“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启幕。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策展人为安东·维多克(Anton Vidokle),策展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向在荣、哈莉·艾尔斯(Hallie Ayres)、卢卡斯·布拉西斯基斯(Lukas Brasiskis)以及出版编辑本·伊斯特汉(Ben Eastham)。同时,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项目板块之一,“青策计划2023”也在两处上海城市空间——慎余里和思南公馆中向公众开放。第14届上海双年展将持续至2024年3月31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fe679c0fbb5f7e1ec67eb24ccb4f126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2c2355a40a7a552681aa16ef63525607.jpg

展览现场

主题阐释:宇宙电影

我们自古观察苍穹来理解自己,正如我们观看投射着过去与未来的电影银幕。以“Cosmos Cinema 宇宙电影”为题,第14届上海双年展将为观众提供一个时空,让人们置身其中,思考宇宙的运作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Cosmos一词的希腊语词源不仅意味着宇宙,也意味着美与和谐。而汉语的“宇宙”则是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与电影有着强烈的共鸣。

无论是有意间,对于星丛的解释造就了我们的起源故事,信仰,时间体系,经济,导航方式,农业,科学和社会秩序;还是无意间,潮汐运动或太阳耀斑的种种作用。宇宙塑造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宇宙电影”将探讨我们与宇宙的关系如何影响芸芸众生。电影的原理,也就是光与影,以及与图像的历时性相遇,人类不也是这样体验宇宙的吗?亚历山大·克鲁格(Alexander Kluge)表示宇宙是最初的电影,在宇宙中所有过去的事件都以“光的轨迹”形式储存。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则认为电影“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因此蕴含无限可能。将分别回顾过去、探讨未来的二者视角结合,“宇宙电影”不仅把电影看成一种叙事媒介,而更是将它视作一种宇宙现象,这种现象有可能改变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从而调整我们在其中的位置。

而正如对繁星的解读多种多样,展览中的作品也采用多种形式与创作方法。它们反思不同的宇宙学说和微观现实,并指向人类与天地互动以及理解宇宙的不同途径。这些思考似乎都发自类似的发问:我们如何融入这个统治时间与空间的系统?同一规则在不同的尺度上都适用吗?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如何改变我们在地球上的行为?我们如何与彼此,与地球上的非人类物种,乃至与地外生命共存?

“宇宙电影”提议:从古至今对宇宙的思考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对抗这个时代特有的异化:人与人彼此的异化、与自然的异化,甚至与时间本身的异化。毕竟我们的世界没有一个部分能够脱离太阳、月球和其他天体的影响,因此,第14届上海双年展希望表达这样一个观点:理解天地宇宙可激发以更为复杂的方式思考当今世界面对的愈加错综棘手的多重挑战。

虽然我们共处同一星空下、同一屏幕前,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模一样,本次参展作品的多样性将证明这一点。每种文化对宇宙都有不同的解释,并基于这些解释,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哲学体系。我们都敬畏苍穹,却各自生发出与之相异的关联。从探索外太空的冲动到对意识起源的反思,“宇宙电影”将呈现广泛而丰富的提议与回应,并通过雕塑、电影、装置、行为和绘画等形式呈现。

来自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将探索这些历史,反映上海作为世界性的大都市和电影中心的地位,也体现中国与宇宙之间深厚的哲学和艺术渊源。展览“宇宙电影”希望为这一传统贡献一己之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782c029d78e37c96463a62152541123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d95302a108c514fc8d0db6042459c25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e1c25d5b2ea396a06166b7b067b3a361.jpg

展览现场

来自世界各地的近80位参展艺术家

星空下、银幕前的我们是平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彼此相同——此次参展作品的多样性即是佐证。本届双年展参展作品的形式和方法之丰富犹如对繁星的多种解读。每种文化都以不同的方式诠释宇宙,并由此构建起他们自身的哲学。它们反思多元的宇宙学说和微观现实,指出人类与天地互动以及理解宇宙的不同方式。然而,这些作品似乎来自类似的发问:我们如何融入这个支配时间与空间的系统?同样的法则是否适用于所有尺度,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将如何改变我们在地球上的行为?我们将如何与彼此,与非人类,甚至地球之外的生命体共存共生?

“宇宙电影”共有来自六大洲41个国家的79位/组艺术家参展,其中中国艺术家17位/组,新委任和新制作作品23件。这些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创作,其年代横跨二十世纪初至今。策展团队表示,“在一个拥有宇宙哲思及艺术表现深厚历史的国度,来自世界各地以及中国的艺术家聚成星群,呼应着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这个中国电影诞生的地方。而为这一文化传统贡献一己之力,也正是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的期望。”

参展艺术家名单(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米丽娅姆·希拉维·亚伯拉罕与纳斯拉·阿卜杜拉希、安玟炡、安娜·安德烈耶娃、胡列塔·阿兰达、安德里斯·阿鲁蒂乌尼安、阿耶·阿东、伊齐亚尔·巴里奥、黑色量子未来主义、玛丽娜·卡马戈、埃尔达·塞拉托与卢西亚诺·祖比亚加、成瑞娴、陈滢如、比阿特丽斯·科尔特斯、崔洁、诺兰·奥斯瓦尔德·丹尼斯、露西尔·德萨莫里、查尔斯与雷·伊姆斯、斯滕·埃克隆德、穆尼尔·沙赫鲁迪·法曼法玛尼、利亚姆·吉利克、贺子珂、约翰娜·赫德瓦、何锐安、许鹤溪、萨尔达·伊斯梅洛娃、艾米莉亚与伊利亚·卡巴科夫、河口龙夫、苏珊·凯特、艾玛·孔茨、玛丽亚·赖、大卫·拉梅拉斯、刘慧德、李爽、刘昕、刘雨佳、坎努帕·汉斯卡·鲁格、安娜·卢纳科娃与雅各布·什陶拉奇、玛哈·马蒙、毛晨雨、牧野贵、尼古拉斯·曼根、罗德尼·麦克米利安、库巴·米库尔达、杰伊曼塔斯·纳可维希斯、罗莎琳德·纳沙希比、卡斯滕·尼古拉、多丽特·克莱斯勒与新堀贤、克里斯蒂安·尼安佩塔和瓦努莉·卡修、豪尔赫·奥泰萨、特雷弗·帕格伦、富尔卡特·帕尔万扎德、阿格涅西卡·波尔斯卡、Raqs媒体小组、笹冈由梨子、佐伊·佩蒂约翰·沙德、米歇尔·瑟福尔、沈莘、施慧、苏咏宝、约纳斯·斯塔尔、塔瓦雷斯·斯特罗恩、伊娃·萨斯、奇拉‧塔西米克、陶辉、托蒂、萧崇、克拉丽莎·托辛、苏珊·特雷斯特、埃丽卡·韦利奇卡、王凝慧、瓦塔拉·瓦茨、张文心、阿森尼·日利亚耶夫、周啸虎、佩恩恩、子杰。

MOMus希腊现代艺术博物馆(MOMus-Museum of Modern Art)的科斯塔基斯收藏(Costakis Collection)精选,包括以下创作者的作品:

瓦西里·切克雷金、克谢尼娅·恩德尔、玛利亚·恩德尔、古斯塔夫·克鲁斯、伊万·克留恩、阿列克谢·克鲁乔内赫、伊万·库德里亚绍夫、卡西米尔·马列维奇、所罗门·尼克里廷、克利门特·雷德科、奥尔加·洛扎诺娃、亚历山大·罗德琴科。

部分参展艺术家作品

Ⅰ星际自由移动

特雷弗·帕格伦的作品要求我们用全新的视角看待周遭世界。无论是通 过图像、雕塑、新闻调查、写作还是工程学,他的创作都挑战了构建我 们经验的叙事,并提出了替代性的解读。 他所创作的反光雕塑是卫星的原型。当它们被发射到运行轨道后,反光 的表面能够捕捉太阳光线,追踪日出前和日落后划过地球上空的阳光轨 迹。这些美轮美奂的物件既是科幻小说中的奇想,又是了尖端的工程成就。 在这里,太空与其说是待征服的边疆、待开采的矿源,或是待争夺的战 略优势,不如说是一处承载了想象、灵感和创造力的场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8c37c735a55ab7e6a658155772db49e6.jpg

  《非功能性卫星原型(设计 4 ;建造 4)》 2015-2018 聚脂薄膜 直径 488 厘米 照片年份 : 2022-2023 艺术家及奥特曼 · 席格尔画廊(旧金山) 佩斯画廊惠允

施慧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施慧通过棉、麻、宣纸、纸浆及其他纤 维材料,创作了丰富的雕塑作品。她使用宣纸等常用于书画的中 国传统艺术材料,编织和雕刻出具有当代感的有机形状。 《物殇》融合了农耕工具、车轮和键盘等现成形态与材料。关于 这件作品,艺术家写道:“社会的更迭,工具的轮替,物殇如是, 逝者如斯!在世事的万般行役中,唯记忆长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51f639e4aae5591b96b7851ff6749f8d.png

  《物殇》 2014-15 镀锌铁丝网、 纸浆、 干枯植物 整体尺寸可变 艺术家惠允

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施慧通过棉、麻、宣纸、纸浆及其他纤维材料,创作了丰富的雕塑作品。她使用宣纸等常用于书画的中国传统艺术材料,编织和雕刻出具有当代感的有机形状。

《物殇》融合了农耕工具、车轮和键盘等现成形态与材料。关于这件作品,艺术家写道:“社会的更迭,工具的轮替,物殇如是,逝者如斯!在世事的万般行役中,唯记忆长存。”

Ⅱ 偏蚀

Raqs媒体小组的多样实践囊括了装置、雕塑、录像、表演、文 本、词典编纂和策展,其创作位于当代艺术、哲学思辨与历史 探究的交汇点。 Raqs媒体小组挖掘记忆和反记忆,以及从当下回望并不遥远的 过去时总会出现的错误记忆。他们通过存在于过去与当下之间 的图像、现成的档案素材,以及数字和手绘的图形与拓扑图, 尝试构建新的视觉质感。作品中的主角是一位自行车手,他循环往复的行程形成了无时序性的“非年”,前后都是混乱与喧嚣。

Raqs媒体小组挖掘记忆和反记忆,以及从当下回望并不遥远的过去时总会出现的错误记忆。他们呈现了从别处观看某一段时问时所产生的视差,将1980年复原为充满可能性的一年。Rags媒体小组提出:“1980年藏在每一年之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d3527a417f72fa6349752def074be5c0.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e71299275e2ffec4d669e2057c687a39.png

 《坠入时间锥的自行车手》 2023 单屏影像,彩色、有声 25分5秒 艺术家惠允, 由伦敦詹克斯基金会委任创作

陈滢如通过对宇宙学体系的阐释来追溯权力的历史。占星术、神圣的几 何图形和炼金术成为理解诸多人类行为的框架。在近期创作中,她持续 探索灵性、萨满和佛教的实践所具有的物理效应,以及意识的形而上学 属性。 《是非之外有座花园,你我相遇于此》受13世纪波斯诗人鲁米一首诗的 启发(作品标题是其中的诗句),讲述了愈疗的过程以及对人类苦难的 沉思。这件作品将现成素材、艺术家自己的旅行记录,以及神话半人马 喀戎(著名的治疗师、预言家)的动画结合在一起,探讨了灵性实践如 何帮助我们超越个体主观性,从宇宙的视角出发来感知生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dd23eec26528bb8d044b41cce67628f9.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5bd9c15960c9d717b912602f810ce1fa.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4fee0d979f2db04eb98c378456ed928f.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12d8bda063c03b61448161f1f72d0134.png

  《是非之外有座花园,你我相遇于此》 2023 单频高清影像,彩色、黑白、有声 16分钟 艺术家惠允

利亚姆·吉利克,艺术家、理论家、策展人、教育者利亚姆·吉利克的创作领域十分广泛, 包括发表著述、演讲、策展,以及创作装置、影像和声音作品。这些 实践持续反映了后工业景观中的生产境况,包括经济、劳动及社会组 织的美学。 《寻找理性感知之旅》由一个简化的等比例模型组成,原型是一座典 型的欧洲博物馆,收藏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艺术品和工艺品。 模型位于一个房间的正中——一座现实博物馆中的模型博物馆,沐浴 在投影仪射出的抽象光线中。光线轨迹不定,并持续移动,将模型浸 没其中。整座建筑仿佛是一个令感官超载的空间。艺术、观众及建筑 之间毫无等级之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7cd95bf0777647f54faabd56f4d68f9b.png

《寻找理性感知之旅》 2023 中密度纤维板、涂料、4K 投影仪、声音 特定场域装置, 尺寸可变 艺术家惠允

背景音是各种简单人类动作发出的声响:走路声、切割声、制作声、敲击声。每种声音都经过深度加工和重新编排,为观众提供难以明确界定的听觉体验。这件作品呈现了一种新型的宇宙文化空间:作为一场未完之旅的博物馆,并非是死板物事的容器;它生生不息,是一个变动不居、沉浸式的审美体验场域。

Ⅲ 万象

奇拉‧塔西米克与“第三电影运动”密切相关,是菲律宾电影独立史上 的重要人物,其剧本和装置的创作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殖民者对原住 民的征服,始于摧毁其神话。 根据“我们将成为我们消费的故事”这一原则,“愚民电影”是将全球 影迷“唐托化”的特洛伊木马。针对这一情况,塔西米克提出“原住民 电影”作为一种土著故事的讲述方式,比如通过宣扬人与自然协作的神 话,以增强部落族群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文化身份。超级英雄们通过各地 电影院线和电脑屏幕发起的猛烈冲击,正抹杀着全球文化的多样性。现 在,我们比以往更需要讲述“原住民电影”故事的人。

作品与卡洛 · 维拉富尔特、 兰迪 · 高威、 阿皮利斯 · 马希沃以及古老伊富高文化的匿 名土著雕刻艺术家合作完成。

这一过程自20世纪持续至今,由好莱坞制作并被艺术家称为“愚民电影”的影片则是其中一例。该说法源自超级牛仔“独行侠”及其土著伙伴“唐托”(西班牙语中意为“愚蠢”)。

根据“我们将成为我们消费的故事”这一原则,“愚民电影”是将全球影迷“唐托化”的特洛伊木马。针对这一情况,塔西米克提出“原住民电影”作为一种土著故事的讲述方式,比如通过宣扬人与自然协作的神话,以增强部落族群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文化身份。

当村里的说书人被播放最新超级英雄电影的放映机所取代,塔西米克问到,难怪新一代只知道蜘蛛侠的生日,却对本土英雄及部落成就知之甚少!在全球消费主义的祭坛上,这种文化熏陶是否助长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358a343a6d9f5e63bde2b553b8b4531f.png

奇拉‧塔西米克 《原民电影院,愚民电影院》 2021-2022 挂毯、木雕 整体尺寸可变 艺术家惠允

沈莘在影像装置中想象、呈现并建立“安全的归属空间”。他的作品通过歌 曲和故事展示存在的方式,糅合了复调、对等,以及对个体主动性局限的承 认,体现了艺术家致力于实践“基于土地的思考与行动模式”。 《天雨粟》对不同地区人们说话的声音进行拼贴,通过文字与图像的联系, 将之编织在一起,最终形成意义与关系的交错拼接,来阐述其中的关联性。 有关人类牙齿进化的叙事与表现伦理的反思纠缠在一起,我们始终无法一览 全貌,只获得了一系列不完整的片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2ac49782fa8778f28b25253dbc95a25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7685e7b3d7a4b0732110800b590bd9c7.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86cc9546790cbbde6299a7902128e752.png

沈莘 《天雨粟》 2023 单频影像、彩色有声 11分42秒 艺术家惠允

这是艺术家同系列创作中的第一件影像作品,该系列旨在探讨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语言的生态系统。作品名称的字面意思为“天上下起了粟米雨”。在《淮南子》的记载中,“天雨粟”描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刘慧德泛光的陶瓷作品唤起人们对于建筑废墟、明器和神兽的想象。受 其个人经历、故乡澳门的多元文化及散居海外经验的影响,她将道教仪 式中哀悼与纪念的象征物转化为康康所说的“不可能的先祖纪念碑”。 刘慧德的创作包含复杂的手作工序:她先手工定型粘土,再层层涂上彩 釉。这一手法既是处理“失去”的具身方法,亦是艺术家构建世界的模 式。因此,她的陶瓷作品不仅可以被理解为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桥梁,也 可以是怀旧、怨怼和片刻希冀的表达——如何才能生存于现世之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84c064752803479f2e4ec81732312df8.png

刘慧德《土星环》 2022 釉面陶瓷 12.7 × 68.6 × 68.6 cm 艺术家惠允

许鹤溪将幻想、神话创造和自传性的主题编织进她那令人不安的绘画、 素描、雕塑、文本及织物作品里。无论是抽象、具象还是介于二者之 间,许鹤溪都在作品中以充满寓意的角色来讲述爱与痛苦的故事。 本次展出的作品以骷髅为主角,这些死亡的象征贯穿三幅绘画的情感 体验,展示了艺术家对绘画这一媒介的创造性运用。在《潘神和他的 学徒》这件集合艺术作品中,两具骷髅为了争夺笛子似乎就要打出画 框;《相拥的骷髅》是一幅小型木板油画,其尺度暗合了悲伤与宽慰 的私密情境;然而,在许鹤溪以黑色幽默诠释爱与死亡纠葛的系列画 作中,《苍绿》是最为鲜明也是最为抽象的一幅。仔细观察它,会发 现艺术家在狭窄的横梁上绘有一个变形的骷髅——这是对小汉斯·贺 尔拜因《大使们》(1533)一画中著名的巨大骷髅的致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21d81d0fc30975f916c97fa8b1f28f76.png

许鹤溪《相拥的骷髅》 2021 9 × 15 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46e8bdfc1e61ac3d694811915281e07b.png

《潘神和他的学徒》 2022 布面墨水及布料 170 × 280.6 cm 艺术家及马凌画廊(香港) 惠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bec1e54b7bb926a9ee5a905ad40d2f65.png

《苍绿》 2022 5.08 × 151.84 cm 木板油画 私人收藏,艺术家及马凌画廊(香港)惠允

Ⅳ 太阳流水线

托蒂

托蒂的创作处于恍惚与虚无、图像及其遗忘、动态与记忆、电影及其延 伸之间的交界处。正如他所说:“南大西洋消逝于世界的天空。” 巴西的原住民仰望天空,发现了貘,并将我们的星系命名为“貘河系”。 “貘”成为一处和解之所:“它播撒着宇宙森林的种子。在这里,出生 即重生,运动与复活可以共舞,白令海峡的通道得以重建,成为貘的螺 旋。”在这个螺旋中,过去的未来与未来的过去经由树叶上的图像被忆 起,这些图像由托蒂与摄影师布鲁诺·索伦蒂诺·杨森一同制作。观众穿 梭在档案、人工智能、将动作景观化的乐器,以及马克斯·古德曼动画 作品中新生的身体与光线之中。这个螺旋既是过渡,又是全部,世界在 此以电影的方式重新开始。它并非一种理论或静态的艺术形式,而是一 具可以同呼吸共分享的身体,我们穿行其间并与之融为一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a14acba3d2a45942a66cf5839d959da4.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cdf79f6cba73a3bf92f99194fdcc9915.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b2ea8298fb772fd2379bd236e6115272.png

托蒂 《貘穿越终点又回到起点》 2023 综合材料装置 整体约530 × 480 cm 艺术家惠允

佩恩恩的跨学科实践探讨塑造当代社会、经济与身份的“神话”。 《衍生宴》反映了金融化的资本主义对无限增长的热忱信念。 想像这样一幅由金融衍生品构成的宇宙图景:一位死去的衍生品交易 员口中含着一块碎玉——道教神仙的食物,长生的象征。遗体咯吱作 响,碎玉则继续通过无风险的量化套利进行交易。《衍生宴》由三张 湖泊状、类似餐桌或赌桌的桌子构成。十二道菜肴分别摆放在十二道 水闸上,邀请观众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宇宙(时间、历史和金钱的)追 踪涡流。 由此,这件作品提出,资本主义宇宙是一个“衍生学”的宇宙:每当 面临体系崩溃风险,它就试图通过衍生出充满金融机会、承诺未来增 长的新宇宙以避免后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37b456971c5f5d4f57aa119b0f87268a.png

佩恩恩《衍生宴》 2023 艺术家惠允

  丙烯绘于手工雕刻海洋板与手工雕刻松木并 敷以四种蜡质混合物

  A 蝉石-衍生记

  B 洪泽-衔玉而生

  C震泽-权衡博弈

  食物与食物预制品, 食物树脂模型与食物原材雕刻, 古董仿制品

  12 绛珠还泪(红豆 · 冰沙)

  01 红枣解春(红枣 · 甜酒)

  02 近月远月(冷菜 · 什碟)

  03 生生不息(烟燻 · 牛蛙)

  04 龙滨禹迹(软兜 · 脆鳝)

  05 黄浦夺淞(虾籽 · 带鱼)

  06 腥膻之鲜(脍 · 炙 · 鱼羊)

  07 红颜枯骨(春不老 · 炒 · 鸡髓笋)

  08 翡翠羽衣(薄衣铜钱王瓜 · 拌 · 海葡萄) 09 罗汉大宗(干制 · 素 · 佛跳墙)

  10 预制衍香(预制 · 香精 · 肉膏)

  11 石玉无望(琀玉 · 土豆饼子)

  佩恩恩的跨学科实践探讨塑造当代社会、经济与身份的“神话”。《衍生宴》反映了金融化的资本主义对无限增长的热忱信念。

  想像这样一幅由金融衍生品构成的宇宙图景:一位死去的衍生品交易员口中含着一块碎玉——道教神仙的食物,长生的象征。遗体咯吱作响,碎玉则继续通过无风险的量化套利进行交易。

  《衍生宴》由三张湖泊状、类似餐桌或赌桌的桌子构成。十二道菜肴分别摆放在十二道水闸上,邀请观众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宇宙(时间、历史和金钱的)追踪涡流。

约纳斯·斯塔尔的作品《异星生态》回应了人类不久将会成为星际物种的可 能性。然而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首个外星基地将由一家“先锋”企业建立。 这一事实表明,我们作为一个物种,从帝国主义与提取主义在地球上造成 的后果中并未学到多少教训。 这件作品强调,在成为一个星际物种之前,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人类对于身 处其中的生态系统所肩负的责任,并认可地球上、地球内以及地球上空的 非人类工作者们所做出的奉献。因此,这件作品提出了两条口号:“星际 团结”(修复地球上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和“异星生态联合”(已 万物平等为前提与其他外星生态系统接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cfb8205d04c11b8f331335d54049ceec.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a979419aaa1fcc05f182f80d146e5546.png

约纳斯·斯塔尔《异星生态》 2023 装置 尺寸可变 艺术家惠允

  项目团队:约纳斯·斯塔尔(艺术家),维尔勒·德里森(项目协调),保罗·库珀斯(建筑师),汤姆·埃斯特拉三世(设计师),雷姆科·范布拉德尔(视觉形象设计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双年展团队。

Ⅴ 电影宇宙

卡斯滕·尼古拉的创作跨越音乐、艺术和科学,营造沉浸式的多 感官体验。他的音乐和装置创作中充满了从数学规律到自组织 结构等方式的设定,呈现为视觉和听觉符号、代码及象征所构 成的复杂系统。 尼古拉(他的音乐人身份以“阿尔瓦·诺托”之名为人熟知)为 此次展览创作了一件声音作品,名为《宇宙》。艺术家将之视 为整场展览的“原声音乐”,共由14道音轨混音而成,其中一 部分音轨创作于过去十年间,其余则为此次展览新作。该作品 以“暗物质”等概念为参照点和构造原理,反映了理性解释面 对宇宙时的失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1a18c005e7880746815850b527497cff.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bbe562480953fbdd3b5fe90fd63f30d9.png

《宇宙》 第14届上海双年展音乐14道音轨,共117分30秒

所有曲目均由卡斯滕·尼古拉/Alva Noto编写制作

本合辑为2023年上海双年展“宇宙”特别编纂创作

©NOTON.所有音频与非音频版权归

NOTON音乐公司及发行人卡斯滕·尼古拉(Alva Noto)所有

其中几条声轨采样自外太空的电磁录音及声音信号,它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和想象,能否以及如何映射到宇宙的现实之中。由此,这件作品沿袭了一个悠久的传统,该传统可追溯至火箭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开创性工作——他的早期著作给尼古拉带来了启发,以及日本禅宗庭园仅以枯山水表达宇宙的理念。尼古拉的作品作为“宇宙电影”的“原声音轨”,也可被视作是一个微观宇宙之下的微观宇宙——这是一场为超越人类理性之物赋形的诗意尝试。

Ⅵ 多样的未来主义

科斯塔基斯收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f45499974a3e9a216456399b930cbb27.png

俄罗斯先锋派艺术家自视为新时代的预言家:在宇宙人类时代,人类将离开地球,征服宇宙。在后俄国 革命时期,抽象艺术并不被认为是“现实”的对立,而是对未知的未来世界的宣告。伊万·克留恩、克利 门特·雷德科、亚历山大·罗德琴科、伊万·库德里亚绍夫,以及克谢尼娅·恩德尔和玛丽亚·恩德尔姐妹的作 品与其说是纯粹的抽象画,不如说是以视觉形式再现了宇航员星际旅行时的体验。 在此展出的几乎所有艺术家都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来回转换。归根结底,马列维奇开创的宇宙空间概念催 生了这一转变。正如《黑色方块》既可被视作非具象绘画,也可以理解为宇宙的再现,这一代俄罗斯艺 术家也以这件作品为范例,在抽象与科幻的交界处不断探索。 展览作品来自乔治·科斯塔基斯收藏,选自鲍里斯·格罗伊斯为“永生的艺术:俄国宇宙主义”(柏林世界文化中心,2017年)策划的 收藏展。以上文字改编自格罗伊斯为该展撰写的文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6ebb49680387843a8aa8e7d9e8e05842.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75aa89bd8f2a4c6ff80d86c2023ab5b2.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cb413fc09dd47db9e9a043bc7d2110a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caa8db75f4351936b0548dbfa4461d82.png

 安娜·安德烈耶娃《动态城市》

安娜·安德烈耶娃是莫斯科享有盛誉的红玫瑰丝绸厂的头号艺术家,为工厂效 力四十余年。在近年重新为人所知后,安德烈耶娃跻身20世纪最重要的织物 设计师之列。她极富创意的丝绸印花设计采用了从花卉、民间装饰到抽象几 何的图案。本次展览则关注她对宇宙及太空旅行长期以来的兴趣。 宇宙及太空旅行对安德烈耶娃的影响在作品中早已有迹可循,甚至先于她 1961年接受委任设计的一款纪念丝巾——它由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在访问英 国时赠送给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月、星闪烁于夜空,与金光四射的莫斯科天际 线图案相互交错——这条丝巾的图案设计结合了抽象、具象元素及文字标语, 既赞美了加加林,也将艺术家私人对宇宙的爱好与国家对宇宙的征服连接在 一起。安德烈耶娃对宇宙的关注也延续到其它创作,包括她在20世纪六七十 年代设计的“宇宙”系列。

索拉里斯学受斯坦尼斯瓦夫·莱姆1961年极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启发,本展厅回应了以下两个问题:人类能否将地外智慧生物概念化?艺术是否有助于我们想象一种迥异于人类自觉的新意识?

这个展厅呈现了原著与改编电影之间的激烈碰撞,反思了文学与电影各自在表现宇宙异域的限度。举例来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改编侧重故事心理层面的意涵,史蒂文·索德伯格则把《索拉里斯星》改编成一部情感大戏。文学与电影之间的这种张力也激发了艺术家杰伊曼塔斯·纳可维希斯和库巴·米库尔达后来的创作,他们的影像同样回应了莱姆提出的挑战——如何表现本质上的未知。因此,这个展厅不仅是对《索拉里斯星》的致敬,还探寻了在描绘、理解并与地球大气层之外的生命交流时,所存在的哲学、认知论和伦理学困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a1887695e850dd71a37978559234e602.png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版 《索拉里斯》197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15ef3cbcde2802263b291da0174a09fe.png

史蒂文·索德伯格版《索拉里斯》2002

瓦努莉·卡修是《呼吸》(2009)与《拉飞奇》(2018)等影片的编剧、 制片和导演,也是非洲艺术家团体“非洲泡泡糖”(AFROBUBBLEGUM) 的成员。克里斯蒂安·尼安佩塔是一位艺术家、电影制片人与研究员,也是 e-flux在纽约主办的“非洲电影学院”的召集人。,她围绕纪念建筑和翻译 工作展开了一系列项目,包括巡回展览、一间“书写室”、展映以及表演, 探索了人之渴望与心之归属。 《呼吸》这部科幻影像探讨了一个未来非洲社区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片 中主角为拯救一棵植物不惜花费一切代价。影片以此发问:人类应该为大 自然做出怎样的牺牲?生命之间不再互惠时会是怎样的后果?这是一个关 乎未来的提案,其意义远超个体生存,甚至超越了单个部落和国家的存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625ba3612621f59f79998ea9bedb6760.png

《呼吸》(2009)

黑色量子未来主义

是一个跨学科实践团体,由卡迈·阿耶瓦和拉希达·菲利普 斯创立于美国费城。该团体曾发起并创办了一系列社区项目、表演、实验音 乐项目、沉浸式装置、教育工作坊、书籍、短片和杂志。 该团体的创作将量子物理学与非裔离散群体的准则及时间、空间、仪式、文 本、声音的本体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创造反历史和替代性未来的框架。在 此过程中,黑色量子未来主义积极对抗排他性的历史观与未来观,提供批判 性的替代方案,强调黑人的经验和可能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110b7f5d8d976f785d66c49644e27c8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4154cd45fab6ac1bd7c1121306439f55.png

《书写非史》 2021 高清影像、彩色有声 15分34秒 艺术家惠允

黑色量子未来主义是一个跨学科实践团体,由卡迈·阿耶瓦和拉希达·菲利普斯创立于美国费城。该团体曾发起并创办了一系列社区项目、表演、实验音乐项目、沉浸式装置、教育工作坊、书籍、短片和杂志。

该团体的创作将量子物理学与非裔离散群体的准则及时间、空间、仪式、文本、声音的本体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创造反历史和替代性未来的框架。在此过程中,黑色量子未来主义积极对抗排他性的历史观与未来观,提供批判性的替代方案,强调黑人的经验和可能性。

《书写非史》是一件由假想性短片构成的三屏影像装置,展示了一个由黑人科学家、治疗师和作家组成的古老秘密组织“时空破坏者”的档案素材。作品的背景设定跨越了费城哈特菲尔德之家——该组织的一处集会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围绕“量子时间胶囊”的埋葬及出土仪式展开。胶囊中存放着工具、地图、时钟,以及代码,提供了骇入殖民化时间线的技术。

《书写非史》由黑色量子未来主义和电影制片人鲍勃·斯威尼共同导演和制作。神秘组织“时空破坏者”的主要成员包括多米尼克·马蒂、伊雷莎·皮科特、马塞琳·曼登、维农·乔丹三世、安吉尔·爱德华兹、维切·布尔·拉、希娜·克莱、卡迈·阿耶瓦、亚历克斯·法尔、罗德尼·金和“暴徒登特”乐队。

“太空就是目的地”

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外星人将桑·拉送往土星,传授他有助于摆脱人类想象力桎梏的知识。他 们告诉桑·拉,如果地球上的生活看起来毫无希望,他有责任把这些知识传播到全世界。 这位音乐家追随这一愿景,以埃及太阳神的名字(“拉”)命名,试图通过创作实验性音乐、 诗歌和戏剧表演来达成使命。四十年来,桑·拉一直担任前卫爵士乐团“管弦乐队”的领队,创 作了一百多张极具前瞻性的音乐专辑,以此传播宇宙启示,与社会不平等做斗争。 正如另一个展厅以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索拉里斯星》为起点,探讨文学与电影如何帮助我们 想象地外智慧生物,本展厅反思了桑·拉的信念,即地球的解放必须以意识的解放为前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3da28307040b0b7f7b7e876bc26aceb8.png

《太空抽象》1977(照片拍摄) 由MARCH与阿耶·阿东遗产惠允

阿耶·阿东是一位美国画家、设计师、壁画家、音乐家和教师。20世纪七十年代,他曾在“管弦乐队”担任了几年的打击乐手。作为一名视觉艺术家,他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绘制在芝加哥私人住所和建筑外立面的外太空主题壁画而闻名。

Ⅶ 远程反射疗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96dec8afffb06eead40ac4597df63472.png

刘雨佳《蘑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674904e723afbb8506ad791b1a01cf5d.png

刘雨佳《市场》 2023 单频影像, 16mm 胶片转 2K 数字影像, 彩色、 无声 19 分 53 秒 艺术家惠允

刘雨佳的短片将纪实素材、文学、民族志、民俗学和游记编织在一起, 形成具身性、情动式的体验。她以亚洲的自然景观作为创作的主题和 背景,其抒情风格打破了纯纪实与叙事故事之间的界限。她的作品表 现出沉思性和象征性,通常关注其他生命形式,从而将人类降格为次 要的角色。 在《蘑菇》中,艺术家将镜头对准了东北亚的北方森林。阳光穿过树 冠在林中洒下斑斑点点的光线,镜头透过林地上的微生态系统,追随 着能量与信息的传递,呈现出蘑菇、苔藓、昆虫和土壤之间盛大的共 生之舞。《市场》拍摄于抚松县人参交易市场。长白山的跑山人至今 仍遵循与这种草药相关的传统仪式,而人参在全球的日益流行则催化 人们将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种植。透过这个市场,我们可以看到人类 与自然界纠缠交错,且往往相互冲突的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823dccce00690bcc38d30eb0f97058c1.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b1d6afca0c30aff2703716799aefa57d.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b8d213d7197e43f1df9565dd0493106d.png

 《地籁》

张文心将自己视为“地形建构师”。通过使用绘画、装置、写作和声 音,她得以在创作中描绘并行经心灵的景观。 洞穴是贯穿艺术家多样实践的重要主题。《地籁》(2021-)是一件装 置作品,主体由一系列在喀斯特地貌洞穴中拍摄的照片构成。作品标 题源自《庄子》:“地籁,则众窍是已。”艺术家认为,世界正通过 穿过山石窍穴的不同声响,表达着自身。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2b079500db6ae2ca67041895225955f3.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644160138e022ade3007eca90c05f1c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3a30f26ba8f3cfbfe611b669154074ea.png

艾玛·孔茨是一位治疗师,她极富想象力的艺术创作应被视为全方位性灵 实践的一部分。自20世纪三十年代末开始,她开始绘制“能量场”几何 绘画,作为诊断手法和治疗元素,用于诊疗她在瑞士乡村的病人。基于 圆形、三角形、直线和十字等基本图形,孔茨使用铅笔、彩色铅笔和粉 笔在方格纸上创作,这些画同时还体现了她广泛的科学研究,并起到了 神谕预言的作用。 本次展出的四幅曼陀罗般的抽象绘画——孔茨从不给她的作品取名或标 注日期,也从未写下过作品的意涵——是对她哲学信念、康复性实践的 图形式再现,令人目眩神迷。直至死后,孔茨的作品才公开展出。据说, 孔茨声称自己的艺术是为21世纪创作。这些画在近年来引起许多艺术家 的共鸣,他们正试图弥合自然与文化、具身体验与超验宇宙力量之间的 鸿沟。

Ⅷ 时空之间

诺兰·奥斯瓦尔德·丹尼斯的跨学科艺术实践探索了“黑人的空间意 识”——一种现实及形而上的去殖民化情境,他通过雕塑、绘画 以及对特定系统的介入,质疑了时空历史。 《黑人解放星座:春日之星》呈现了一个祖鲁语名为isiLimela的 星团(即昴宿,英文:Pleiades)。它每逢六月出现在南半球的 地平线上,预示着种植季、成年礼及其它周期性过渡的开始。当 昴宿星团在南半球出现,它就消失于北半球,其跨越赤道的轨迹 揭示了一种公差的存在,反映了行星的地缘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8997e6005ae95096633e551f4ad44b86.png

《黑人解放星座:春日之星》 2017-2023 装裱墙纸、 PET 塑料球体改造模型、 人造 石纹、 白色及底漆、 海螺壳罩 尺寸可变 艺术家惠允

这件作品属于“黑人解放星座”(2017-∞)系列。基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制定的天体坐标系,该系列将黄道面上的夜空重新绘制成一组星图,并用黑人解放肖像档案中的图像,取代源于欧亚神话历史的主流星座体系。受到只能在南半球或北半球看到的拱极星座及季节性星座的启发,艺术家以“至少存在两个夜空〞为前提展开了创作,他参考天文馆的陈列、科学博物馆,以及南非洲士著的宇宙观,通过该系列装置作品的拓展探索多重天体世界的诗学。

周啸虎自1990年代末起开始用电脑进行艺术创作,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锋 人物。他的表演、装置、雕塑、摄影、录像和动画作品引发困惑,同时又 激发好奇,迫使观众质疑自己的感官,并重新审视自己的假设。他近期关 注影像与实物之间的互动,探讨在数字时代,真相与历史是如何被生产出 来的。 艺术家与浙江泰顺民间提线木偶剧团合作创作了《地上乐园》。影像在浙 南山水景观与旧工业区间切换,录像旁白改编自庄子语录,其悖论思想引 发哲学思辨。木偶的造型源自道教神话中的“八仙”和文艺复兴时期尼德 兰画家耶罗尼米斯·博斯的同名地狱景观。艺术家的作品《愚人船》 (2018)一名也源自博斯。这件雕塑装置呈现了《地上乐园》中的八仙正 在过海。马达震动了船身,但乘船者究竟是得到了神启,还是陷入了谵妄 或疯狂,则交由观众来决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1609ba853e9f5206616519b2f4bc6257.png

《地上乐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f79341fb238ff45da37855093ba85b15.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6a44893c27e0d2c98d145d8182c7d269.png

《愚人船》 2018 木船,提线木偶,电动装置 500 x 150 x 240 cm 艺术家惠允

坎努帕·汉斯卡·鲁格1979年出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岩保留地,其曼 丹族、希多特萨族、阿里卡拉族和拉科塔族的血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 雕塑、装置、表演和录像创作。艺术家大胆的视觉叙事呈现出看待人 类集体的新方式,同时也彰显出原住民的世界观。 “未来祖先技术”(2018-)是一个进行中的系列创作,呈现了鲁格 利用科幻叙事的力量塑造集体想像,重构全球未来的尝试。装置《长 久幸存》深化了有关原住民使用可持续技术进行游牧生活,并与土地、 水和谐共生的叙事。影像部分《新神话》(2021)则讲述了两名勇士 穿越沙漠,与看不见的怪物战斗的故事——这些怪物可能象征了环境 破坏等社会弊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69cbfbd1cd7408fb0246a93c8c6321ad.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800e8d0ea88e795c63578aefb049ee31.png

《未来祖先技术:长久幸存》 2023 特定场域装置 尺寸可变 艺术家惠允

《改造古老技术之车辆or RAT Rod》(2023)是为穿行未来景观而设计的。艺术家对中国本地多功能面包车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帮助人们迁徙和生存,并在装饰上使用了本地材料,包括粘土和废旧绳带。

整体而言,《未来祖先技术》项目迫使我们直面人口迁移和资源枯竭等日益严峻的现实,同时也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形成与土地和谐共处、万物相宜的生活方式。鲁格通过假想叙事将过去与未来置入对话当中,从而将我们的注意力从快速更迭的技术转向其所承载的跨时空观念与文化。

王凝慧的雕塑作品揭示了那些塑造现实世界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她在作品中使用综合材料和热能等变质物质,如大爆炸遗留的辐射,或由蜜蜂分泌的蜡,旨在重构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在研究了生物圈二号和中美洲金字塔后,王凝慧最近的研究转向 了最微小且最基本的单位。量子计算机在经典力学世界和亚原子 粒子的奇特世界之间架起桥梁。如艺术家的雕塑一般,这些机器 游离在现实和想象的中间地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637388017054bb74c9a2d6393cf2b3e5.png

《角锥体与抛物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2891a6a5a2958030769baa345505e97f.png

《无题》 2016/2023 手绘玻璃砖置于地面 尺寸可变 艺术家及胶囊上海画廊惠允

《无题》由十万多块单个的手绘玻璃砖组成,交错放置在地上,但又没有固定的形态,呈现了亚原子世界的混沌。这件地面作品表现了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宇宙辐射,也就是使电视画面呈现为“白噪音”的辐射,揭示了人类感知范围之外的宇宙普遍状况。这个曼陀罗般的马赛克拼贴就像是“声音化石”,是对时空结构中回响的二维再现。

Ⅸ 栉风沐雨

毛晨雨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艺术家、研究者、稻农毛晨雨一直记录着湖南省东北部 洞庭湖区域周边的社会和生态系统。 持续进行中的项目“细毛家屋场宇宙”,是围绕着艺术家家乡细毛家屋场展 开的一系列影像实验。这些作品探讨了水稻种植如何与不同文化、社会关系 及不同形式的精神追求产生关联。此次展出的作品反映了人类世界是如何与 地质叙事发生联系。影片中当地的人们、地貌和地形构成了对于裹挟一切的 “宇宙电影”的即兴回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31fac31e26adff7ac003fb53c32a97aa.png

《细毛家屋场的宇宙主义者》 2004-2023 彩色 4k 影像、 清代木器条案、 玻璃、 松香 9分27秒 艺术家惠允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艺术家、研究者、稻农毛晨雨一直记录着湖南省东北部洞庭湖区域周边的社会和生态系统。2012年,他创办了实验性社会平台“稻电影农场”。这既是一个由草根运营的独立电影工作室,也是一个占地30亩的有机水稻农场。2015年,毛晨雨在“稻电影农场”建立了一所教育机构,研究中国农村地区的转型。

持续进行中的项目“细毛家屋场宇宙”,是围绕着艺术家家乡细毛家屋场展开的一系列影像实验。这些作品探讨了水稻种植如何与不同文化、社会关系及不同形式的精神追求产生关联。此次展出的作品反映了人类世界是如何与地质叙事发生联系。影片中当地的人们、地貌和地形构成了对于裹挟一切的“宇宙电影”的即兴回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d594e4d308619892fe398b03a6ea46a0.png

《东湖龙王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a268083e0b5d0ccd6e823bac9178b1aa.png

《渔场的一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1/54b77bfcf602c7273aa911cadf711a6d.png

《真人RPG》

子杰是一位艺术家,也是武汉“复印info”的创立者。“复印info”是一 个信息站和印刷工作室,致力于将DIY文化作为一种分享知识和建立新社 区的方式。 《深之在科学岛》出版项目梳理了计算机技术、写作、权力与资本间的关 系,在此次展览中以装置和讲座表演的形式呈现。基于艺术家对当代学术 著作的翻译,这件作品追溯了自20世纪80年代末计算机技术进入家庭和办 公场所以来,直至我们生活各方面进入数字化的社会、经济和历史。子杰 的创作跨越多重叙事、时间线和未来可能性,追问我们与数字技术之间关 系的变化如何影响当代文化和社会,思考它将引领我们去向何方。

电影蒙太奇式展览结构

我们都敬畏苍穹,每个人却在天空中找到不同的归属。展陈设计团队COLLECTIVE将展览空间想象成一个充满了天体、星系、黑暗和星光,没有固定尺度,没有重力的宇宙。电影,被理解为运动,是对这样一个宇宙空间的体验。仿佛一部实验电影,“宇宙电影”用蒙太奇的手法将展览中独立的元素编辑出新的关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空间被捕捉成帧,编辑成一个序列。它并不是为了图示某个固定的理念,而是鼓励观众通过创造意想不到的联系,发现新的意义。参观者按照轨道路线,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观展时刻体验相同的星球、星系和星座。这些“空间-帧”通过两块大型遮光幕布和一系列内置艺术品的几何容器实现。它们被有策略地摆放,从而为观众提供方向线索,帮助他们在这个电影般的宇宙中穿梭。

展览由此分为九宫。地一宫“星际自由移动”将外太空作为滋养生命物质与精神力量的根本。地二宫“偏蚀”着眼于隐藏在视线之外,晦涩难懂,甚至不可知的宇宙现象,挑战那些局限我们体验世界的二元结构。地三宫“万象”以多样的视角显现出多面的宇宙整体,重思如何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建立跨文化联结与万物共生。地四宫“太阳流水线”探讨我们与天体的关联如何塑造了经济、金融及政治体系。地五宫“电影宇宙”是九宫的核心,用一场电影提供了一面观众可以投射自己想象的银幕。地六宫“多样的未来主义”展现了不同未来主义的多元想象与困境。地七宫“远程反射疗法” 探讨宇宙中的支配力量如何作用于我们的身体,并以此为视角观察人类与非人类世界之间的关系。地八宫“时空之间”揭示了宇宙图式的生产受制于其时空局限,勾勒出无法从单一视角感知的无穷宇宙。地九宫“栉风沐雨”启发人们思考对时空运行与体系的理解将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社会劳作与日常伦理。

空间即宇宙,运动即电影。

城市项目之一:青策计划2023

作为上海的城市名片与文化品牌,上海双年展始终致力于让当代艺术与蓬勃发展的城市语境发生积极对话。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始于2012年,是上海双年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第14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也将沿袭过往,继续探索和深入我们所生活着的上海,在历史的延绵之间,寻找到艺术与城市对话的可能,继而从不同纬度、层面来构建属于城市自己的“宇宙电影”。

作为城市项目的第一阶段,“青策计划2023”,将首度走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全面浸入更具在地性与流动性的公共环境。两组获选方案“皮钦光谱:一种文化的非线编可能”(策展人:李嘉文、张嘉伟),“类地登陆:行星候选者”(策展人:曾雨阳、黄天乐)将分别在两处上海城市空间——思南公馆和慎余里中落地,与“宇宙电影”这一主题形成多层面、多角度的对话,重思展览的公共属性,以年轻一代的视角表达艺术之于城市的意义。后续城市项目也将推出行走、演出、放映、讲座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为生活于此的人们提供一种别样观察城市的视角。

展览出版物:读本《宇宙电影启示录》

第14届上海双年展计划于11月出版读本《宇宙电影启示录》。当安东·维多克以第14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主策展人的身份来铺展他对“宇宙主义”主题的关注与研究,推动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电影人创作与展现关涉生命宇宙观的作品的时候,这样一本以思想文本为载体的读本就像环绕着展览这颗行星的卫星,以其引力促成了历史与当下、意义与阐释的动态关系网的形成。

《宇宙电影启示录》收录了一系列文章,它们的议题与第14届上海双年展意图绘制的艺术性与理论性的版图同频共振,探讨了宇宙看似互不相干的方方面面,以及我们与宇宙的个人或集体的关系。第14届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安东·维多克、向在荣、哈莉·艾尔斯以及出版编辑本·伊斯特汉均在这本读本中贡献了著述。《宇宙电影启示录》将成为一本精彩的指南,指引读者在“宇宙电影”的主题中畅游。

开幕周活动

展览开幕周周五(11月10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举办开幕圆桌“何以宇宙电影?何以电影宇宙?”,邀请观众加入“宇宙电影”参展艺术家、策展人和撰稿人的对话。影像艺术交流项目第一场“抵达宇宙:早期影像中的外太空幻想”将于11月9日(周四)在PSA三楼剧场展开,由此开启一场贯穿本届上双展览周期、漫游于影像之间的奥德赛之旅。该系列的19场教育活动以周为单位,每个单元都与展览中的某个“主题星群”相呼应,内容从早期影像中对宇宙的迷恋,跨越至过去的一百年间曾出现的各类宇宙论故事。此外,自展览开幕周周末起,“天外来星”系列儿童友好作品讲解,以及七场主题型家庭工作坊将陆续与观众见面,邀请小朋友与家人共同探索自己与周遭世界。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fa1d2d408e727c350cab83e2d8799bb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84ed2a2162a0915fb679612be8b8807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60fcb998bb48180d392f8bbaae8d8e1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f502bfa7ebd1bd183dadae91b3169fc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1216dfa2fe62bd010a8216d2f33855a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b40028c5a799a3c725ac4b48d8f6be2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bef2c528fc3c0731c4c363c2a908505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d1b702075c2dc9d8204e46d37ec5add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613f59de087b1d8f8af4394cfad0b2d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25415b9e7c5fab39c694aa62226ef78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aec455287beb22550fba865a26c6ad5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b0f01cf65d9b3db2cbd5b292cc68a8b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fbe363805184e54b4bcc8ded8c1742b8.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19910ddbdc06c09906ede2d83715177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0897922763012cb636ba7990d50d71b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45c56a2edf9f9d9270bf30d96fa4001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450d97f0cc5e6a242b598a265812d2d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43caccbe6f0be171b1baf73353819d02.jpg


关于上海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Shanghai Biennale)始创于1996年,是中国大陆首个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也是亚洲最富影响力的当代艺术盛事之一。自2012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上海双年展的主办方暨永久主场馆。从第1届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经过第2届“融合与拓展”、第3届“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第4届“都市营造”、第5届的“影像生存”、第6届“超设计”、第7届“快城快客”、第8届“巡回排演”、第9届“重新发电”、第10届“社会工厂”、第11届“何不再问”、第12届“禹步”,直至第13届“水体”,上海双年展始终以上海城市为母体,秉持支持学术与文化创新的使命,以开放的视野持续追踪全球语境下的社会变革及知识生产趋势,成为每两年一次集结于上海的大型国际当代艺术展示与交流平台。

关于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

作为上海的城市名片与文化品牌,上海双年展始终致力于让当代艺术与蓬勃发展的城市语境发生积极对话。2012年,上海双年展开辟了“城市项目”,每届与展馆、影院、文化中心等公共空间联动,以展览展映、田野调查、工作坊等多样化的形式,发动本地行动者采掘地方文脉,让双年展游牧出“白盒子”空间,与居民生活、城市文化生态建立起更为紧密的关系。

关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国有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