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一场务实的研讨会 湖南工笔画何以走向当代和未来
2023-11-18 00:18:32 未知
展览“源·流—湖南工笔画70年”正在湖南美术馆展出,展览系统梳理了70多年来湖南工笔画发展的历程。开幕当天召开展览研讨会,由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湖南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姜松荣担任主持,来自省内外的20余名工笔画家和评论家从本次展览出发,以总结过去辉煌成果和展望未来发展作为两大主题,对湖南工笔画的历史和现状展开深入讨论,并就如何向前发展、走出湖南给出了建议。
研讨会嘉宾:
主持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湖南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姜松荣
参会专家:
中国工笔画学会顾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 李魁正
湖南省文联名誉副主席、湖南省美协名誉主席 朱训德
湖南省工笔画学会顾问、前辈艺术家 郑小娟、陈明大、莫高翔
海天
湖南美术馆出版社编审、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美术专业委员会专家 左汉中
云冈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长沙师范学院特聘教授 邹建平
湖南省美协副主席、湖南美术馆馆长 田绍登
湖南省美协副主席、湖南省工笔画学会名誉会长 吴荣光
湖南省美协副主席、湖南美术馆副馆长 周玲子
湖南美术馆副馆长、湖南省美协策展委员会主任 孙婵
浙江师范大学博导、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 赵溅球
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名誉副主席 李蒲星
湖南省工笔画学会会长、湖南女子学院教授 谭智勇
广东省女画家协会副主席、珠海诚丰美术馆馆长 杨俊茹
湖南逸点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刘晨
湖南美术馆副馆长周玲子首先介绍了展览的基本情况。“源·流—湖南工笔画70年”从今年2月份开始筹备,经过反复、多轮的专家讨论,展览最终分为文献、作品两大板块进行呈现。文献板块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23年的湖南工笔画大事记,以图文的形式展示了期间产生的重要展览、学术专著以及其他学术活动;作品板块邀请106位湖南籍以及长期在湖南工作和学习的工笔画家参展, 116件/组作品分为三大部分,较为系统全面地展现了70年来湖南工笔画的艺术面貌,涵盖了老中青三代湖南工笔艺术家。
湖南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姜松荣对展览主题进行解读。展览以“源·流”为主题, “源”是对湖南工笔画70周年以来的发展脉络做一个总结,全面反映70年来的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流”是指湖南工笔画演绎的过程。姜松荣表示,湖南工笔画在中国工笔画史上有着特殊价值。中国最早的工笔画作品是在湖南出土,虽然有一种很遥远的历史感,但是它已经确定了中国工笔画的基本组合和基本形态——以线造型,工整细腻。新时代的中国工笔画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从改革开放到2000年以及2000年以后,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画家拥有代表性作品,显示出不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湖南工笔画的地域特色非常显著。
得知此次湖南工笔画举办大展,81岁高龄的艺术家李魁正不辞辛苦从北京赶过来。从陈白一开始,李魁正和每一代湖南工笔画家都打过交道,见证并支持了湖南工笔画的发展。他认为,此次展览是一个总结,也是一个促进:如何更快速的推进现代绘画在这一片土地上更好地前进,几代画家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湖南中青代要在老一代的基础上更快地往前推进一步。“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画的发展为社会服务,更快推进中国艺术和中国画的发展,湖南应承担着很重的份量。我们不是躺在原有的基础上或者是前辈给我们创造的基础上,要有这种紧张的意识。”李魁正建议,一方面向传统学习,另一方面借助西方艺术的色彩、构成来推进中国绘画的发展。
回望:湖南工笔画的80年代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20世纪80年代湖南工笔画在全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也具有特殊意义。在后来的发言中,不少嘉宾表达了那段时光的追溯和理性分析。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协湖南分会先后在桑植县天子山、南岳衡山组织了长达几个月的创作班,产生了大量工笔佳作。彦涵和华君武在衡山看到这些作品非常吃惊,并由此有了湖南工笔画集体进京展出:1983年,湖南工笔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中国美术有展览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工笔画展览;在第二年举行的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多幅来自湖南的工笔画入选并获得奖项,湖南由此跻身美术大省行列,并确立了湖南工笔画大省和强省的地位。
陈明大回忆,第一次展览之后,北京就有了一种说法——湖南工笔画有一个“湖南模式”。“我一直在想,‘湖南模式’是什么?后来总结出两点:一是湖南的工笔画是从生活中来,这些深入生活出来的作品很接地气,让人看了以后很亲切;二是湖南工笔画家的工夫很扎实,包括勾线、烘染,所以画出来的画很耐看,所以在北京的展览非常的成功,而且又到全国各地展览,湖南就有了一定的声誉。”
郑小娟和朱训德都是这段时光的亲历者。
郑小娟回忆,在她几十年的工笔画创作历程中,早期有两件事情让她获益匪浅:现场见证了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那些来自马王堆的帛画、漆画以及陶罐的图案,这些年轻时被忽略的东西,后来慢慢认识到他们的重要性,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可以值得反复挖掘和学习的宝藏;再来是1981年,由时任湖南美协主席的陈白一带队,湖南画家集体去敦煌临摹壁画两个月。条件非常艰苦,在地上铺一块塑料布,大家跪在地上,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拿着画笔,专心体会敦煌壁画带给人的强烈震动。郑小娟表示,工笔画的创作一定要尊重传统,马王堆和敦煌壁画作为工笔画创作的重要源头,也是值得借鉴的宝库。同时,湖南工笔画家一定要走出去,多看看,多思考。
朱训德回忆,1986年和陈白一一起在北京拜访潘絜兹时,两位老先生一起讨论,要湖南湖北重视工笔画的发展。“湖南工笔画有着非常丰厚的历史传统,最重要的贡献是将工笔画的传统表达转向现代生活的表达。从陈白一开始,很多画家画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物,开启了表现现代生活的先河。”朱训德认为工笔画大有可为: “思考中国工笔画的走向,就要弘扬伟大的传统,表现伟大的文明,同时我们要扩开眼界,提升自己的信息量和知识面。包括敦煌壁画、汉代画像石以及各种民间技艺等各种艺术形式,以及《楚辞》《诗经》《唐诗宋词》等经典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成为我们艺术的滋养。在有限的人生百年去追求艺术的永恒,需要不断融汇,不断探索。我们要往前走,往现代走,往当代走。”
思考:破局在当下
与回顾当年相比,研讨会参与者们将更多的重点放在了湖南工笔画如今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破局。拓宽眼界,打开格局,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将东西方艺术进行融合,以更加开放的状态走向当代和未来成为大家的共识。
左汉中建议工笔画家能关注民间美术,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线条和色彩。希望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色彩,能让目前以灰灰淡淡为主要面貌的湖南工笔画多一些生猛色彩,变得更加强烈一些。左汉中是1983年展览的参展艺术家。用色粉纸创作的《晚秋》作为工笔画新样式入选,让左汉中对于湖南工笔画的包容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让作为从事出版工作的民间美术研究者的他,对工笔画产生了亲近的感情。还有了后来担任陈白一全集的主编以及此次展览作品再次入选。
莫高翔表示,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最有艺术生命力的东西就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生命。但是个性来源于独特的眼光,要能从司空见惯中发现优美的东西,表现的题材就会独特;再来要有独特的创造,如何将关注到的事物进行表达,要有独特的形式语言,还要有独特的技术来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你的艺术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继27年前为编辑一本《指向新民族审美文化样式的工笔画》撰写短文后,邹建平再度为湖南工笔画发声。邹建平在发文中细细分析了湖南工笔画家群体中的创新之举,如陈白一在其《闹元霄》等作品中就袭用了永乐宫壁画的笔法特征,选用材料是高丽纸;郑小娟的《山雀》在线描造型的推动下以新中国画的方式完成其作品;邹传安坚持宋人笔法,在色彩构章上应用了现代光影效果;朱训德、莫高翔、吴荣光应为新工笔,他们的材质仍坚持用绢本;至于后人,可圈可点者有谭智勇,周巧云,陈礼,卿科军,周吾玥,谌骏,黄亮,陆梦媛,付红等,在思想框架和材质上,他们与上一代画家有所突破。邹建平认为,工笔画应与时俱进,与时代息息相关,这是艺术应该有的核心价值。
基于40年的工笔画教学工作以及七年的湖南美协工笔画学会7年的主持工作,吴荣光提出了三个观点:首先,要在历史语境中去讨论工笔画。与上世纪80年代的封闭状况相比,当下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艺术家们特别是青年人必须用国际视野来思考和创作工笔画;其次,湖南工笔画在上世纪80年代创造的辉煌已是历史,我们不能为名所累。我们追求的是湖南有一个好的工笔画创作生态——多元、开放、包容,有了好的生态就能不盲目跟随而是有勇气走自己的路;第三,工笔画既是一个古老的画种,也是一个年轻的画种,而现在的继承的传统是新中国以来建立的新传统,是由学院派发展起来的传统,而非真正的中国工笔画的传统。
谭智勇表示,艺术最重要的是艺术主体,也就是画家本人。如果作为艺术主体的艺术家在知识结构和观念上没有新的东西产生,那么就算技巧再精细、技术再好,艺术作品也不见得会好。我们会觉得老艺术家们的作品经典,那是因为他们都在用真情在画。虽然那个时代从现代看来有些荒诞,但是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他希望当下的艺术家们怀着真挚的情感去用心感受时代,因为停留在表面的艺术创作既不能写实也没有意义。
刘晨在发言中指出,湖南工笔画需要突破“展览体”,要有更大的开放性。“80年代湖南的工笔画在全国确实有影响力,陈白一、郑小娟等艺术家声名在外。但是现在,外面对湖南工笔画的了解其实并不多。从这次展览也可以看到,老先生的作品扛起了湖南工笔画大省的大旗,吴荣光、谭智勇的作品很具有当代性,而有些90后的画家们反而看上去有些老气横秋。很多新一代的工笔画家的作品,我都感到似曾相识。我确实有点担忧。”
青年:应将工笔画推向更大的开放
湖南工笔画家中的青年群体,是湖南工笔力量的生力军。他们的某些尝试和探索,也得到了前辈艺术家的肯定。同时,嘉宾在发言中指出的当下业界的不良倾向,也将为他们的实践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
李蒲星表示,工笔画在持续两千多年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系统和结构,两大特点就是开放性和封闭性:开放用来维持持续发展,封闭是维持它的独特性。而封闭和开放落在工笔画则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技术语言层面,即为视觉;另外一个就是理念和观念。
“画一点传统的花花草草,从理论来讲就是封闭,封闭会让工笔画只能作为一种保留画种,没有现实意义。真正的工笔画要面向未来只有一条——开放:在技术语言的开放和在思想观念上的开放。整体来讲工笔画做得不好,但是相对而言我认为湖南做得最好的,实际上依然还不够。湖南这几年的成就体现在观念上,审美理念跟传统的工笔画大不相同,所以我觉得80后、90后,甚至是00后画家应该要保住一条。青年艺术家们应该用自己的年龄和所处的时代将工笔画推向更大的开放。”
吴荣光认为,湖南工笔画发展要强调针对性。他表示,湖南工笔画在80年代取得的成就之高,并不是因为艺术成就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而是具有针对性,针对是动乱留下来的美术遗产——概念式、政治性以及红光亮,湖南工笔画贴近生活,呈现了清新的、诗意的、浪漫的艺术世界,具有批判性和前瞻性。所以,思考湖南工笔画未来的发展意义,仅仅画得好没有意义,而是要在美术史的上下文中具有意义,所以要有针对性,可以反思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或者是各种美术展里千篇一律的展览式绘画。针对僵化的教条和毫无个性的画面,青年画家们应该有非常明确的艺术观点。
海天在发言中表示,湖南地区多元杂交的文化生态是湖南工笔画延伸和发展的土壤。他梳理湖南工笔画70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传统精神的寻根,二是人民性的回归,三是出现在21世纪以后的当代性的探索。海天还指出了目前理论界对工笔画的两个错误批判——反对制作,以及认为工笔不写意。
“现在湖南有几个年轻画家就在走制作的路,制作是理论界反对呼声最大的语言模式。而这种模式湖南的青年画家在这个方面非常大胆。”海天认为,在当代性的探索中,各种反常的、打破一切现代表现技法的做法,是一种可行的别样路径:“十多年前,陈白一老师在一次会议上曾经谈到,湖南工笔画如果老是在写实和装饰这个中间来徘徊,不是好事,鼓励湖南工笔画应该要敢于走极端。走极端的做法在文学理论就早有研究,苏东坡在宋代的时候就提出‘反常合道’,用反常的方式写诗歌,这也同样适合工笔画。”
王炳炎指出,目前有部分工笔画家沉迷于炫技,将工笔画的技法和技做得非常精致,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是需要予以纠正的。真正的艺术是用学到的技法和技巧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和感觉,以此表现自己的内心追求,这是艺术的真谛。
王志坚认为,工笔画应该提倡来自民族的东西。改革开放以后,工笔画真的是开放、包容,反而现在西方的东西太多了,成为主流。民间美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东西,真正有民族性的东西是世界性,民族性是主流。
湖南美术馆馆长田绍登在发言中表示,这场务实的研讨会很有意义,从学理方面对湖湘百年的研究做了极好的补充,同时号召更多的艺术家、专家和学者参与到湖湘百年的美术研究中去。
此次展览在湖南美术馆1、2、3展厅展出,将持续至2023年11月26日。观众可通过湖南美术馆官方微信公众号 (湖南美术馆、湖南美术馆订阅号),湖南美术馆官网(www.hnmsg.net)预约参观。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