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中国美术学院首饰与金属工艺专业:培养中国本土的先锋首饰艺术家
2023-11-29 18:59:12 未知
文/李家丽
2023年11月,“化石成金”2023年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暨国际巡回展(以下简称“三年展”)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中国美术学院,在由隈研吾设计的民艺博物馆展出。攀缘向上的斜坡走廊,落地窗外瓦片透过的自然光,都使得这场巡回展的第二站充满了人文气息。这一气息镌刻着中国美术学院在首饰与金属艺术耕耘数十年的努力和勇气,再次释放出三年展的强音。
第二站延续了首站的基础设置,但在单元的编排上略有调整,10位当代艺术家/建筑设计师和首饰与金属艺术家的跨界合作,以及国际艺术家作品位于民艺博物馆的正门入口,而高校教学版块,即中国美术学院首饰艺术设计方向的课程体系以及近年来的课程作品则位于博物馆的三楼入口,中间则是国内外艺术家围绕“化石成金”进行主题创作的部分。可以看出,三年展两大特色部分分占了展览的首尾两端,与中间部分构成了由宏观到微观(国际-跨界-国内-教学)的回环设置。
建筑 雕塑 绘画与首饰艺术:三年展中的跨界合作
同前两届相比,跨界合作是此届三年展的特色板块,邀请10位中国出色的雕塑家、画家、书法家、陶瓷家和建筑家,以他们的作品为起点,与中国美术学院中青年艺术家合作,围绕跨界主题,创作可佩戴的艺术作品,实现首饰设计与当代艺术传统门类大师的跨界对话。这10位跨界合作者为当代艺术家缪晓春、隋建国、施慧、王冬龄、刘建华、王绍强、原弓、周力和建筑师刘晓都和孟凡浩。
“首饰与金属艺术和当代艺术传统门类间的边界没有那么清晰,出色的首饰与金属艺术可以实现情绪表达,甚至是理念批判”,段燕俪是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首饰专业负责人,她说道:“在与雕塑、绘画,甚至是建筑的碰撞中,首饰与金属艺术有非常广阔的可能”。
《无执・无纹》 王冬龄X章晴方 大漆、麻布、金箔、镀金 2023
拥有二十余年交往的王冬龄和章晴方共同完成了作品《无执・无纹》,由章晴方提供造型,再将王冬龄写就的书法以金箔摹写上去。造型上,章晴方选择了圆形和后脑勺轮廓,由一层一层大漆脱胎而成。在她看来,大漆和水墨有非常多的共同点,如会呼吸,很敏感,有灵性,受温度湿度的影响,且都是中国传统的媒材。而无执表征在平静中一无所有却万般皆有的状态,写在人的后脑勺上寓意希冀人们均能有这样的精神状态,减少一些焦虑。书写内容上,始终对书法可能性求索的王冬龄拒绝了以现成书法作品创作的提议,而是选择了喜闻乐见的“花非花”“福”等字样,并根据胸针尺寸的空间美感安排书法布局。
《生生如環-无限》 周力X段燕俪 银镀金 链长55cm 单环直径4-10cm 银丝内径1mm、2mm 2023
《生生如環-无限》来自于段燕俪和艺术家周力的合作,由周力提供创作理念和模型,二人在材料和工艺上相互交流,共同完成。作品延续了周力经典的视觉语言——“线条”,并将其抽象化为立体的环状造型,再由金属焊接、银粘土铸造与镀金技艺铸造而成。在周力看来,“環”与“环”字意相通,反映着中国人循环往复的生命观,消亡处即是新生命孕育诞生之即。因此,周力延续了2021年在装置艺术作品《百草园》的金属材质,并在回环的造型和线条中饰以水滴,象征生命的凝结。为了表现周力的这一理念,段燕俪有意保留了金属线条的手工感、粗糙感和恰到好处的细节,并在材质上选择了铸造空间更大的银粘土,以此在锻接之中,呈现出生命之中刚柔并济的视觉效果。
《骨意》刘建华X孙学钧 3D翻模 镀金 银镀金 6x0.5x1cm 胸针 2023
在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瓷专业任教的孙学钧,和当代艺术家刘建华的创作有相通之处,二人都以陶瓷为主要创作材料。此次跨界完成的作品《骨意》受到刘建华瓷作《骨头》的启发,在忠于原作的前提下,对“骨头”形态进行了纯化和延展,结合3D建模和镀金工艺,以非传统材料实现超越金属的玉质感。最初孙学钧想以陶瓷来呈现,但出于与原作《骨头》在视觉上拉开距离的考虑,最终选择了金属。而于刘建华来说,他此前就曾接触首饰艺术设计,并因其打破自我原有创作惯性,在尺寸和材料上的转化而对其十分感兴趣。他认为首饰艺术设计可以完全以创作者的意念表达为主,而不考虑其他。首饰艺术设计与身体的休戚相关,也让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和当代艺术的方向是不同的。
《钰》 隋建国 和田玉、黄金、钻石 15cm(以内) 手握件 2008-2016
隋建国和收藏家、玉石文化传承者金山是很多年的朋友,金山始终想将中国玉石文化推广世界。出于对玉石除了雕刻成各种物件外,在现代社会能有多少可能的好奇,隋建国开始以玉为创作媒介。 凭借多年来对手中空间的敏感,隋建国选取尺寸合适的玉石,将金镶嵌其上,在玉的温润和金的凌厉之间形成对抗的张力。以一克拉的钻石镶嵌其上,借助西方完善的钻石价值判定体系,赋予每件玉石作品以“世界身份”,同时也与传统玉石文化拉开距离。可以说,《钰》是隋建国自2008 年开启对“空”的哲学性探索后一次观念和材料的双重突破,历时 8 年,全新书写了玉的当代创作,也开启了属于当代玉文化的一扇大门。
《书非书》 施慧 X汪正虹 银、金7.8x7.2x4.5cm 2023
而对汪正虹来说,同自己昔日的老师、当代艺术家施慧的合作十分得心应手,二人平时便会相互沟通创作进程,为彼此提出建议。此次展出的跨界作品《书非书》以艺术家施慧的装置作品《书非书2》为蓝本,采用与纤维材料相反的金属材料,尝试模拟书法和结绳的柔韧性。作为上古时代的计时方法,结绳预示了文字的诞生,也促成了中国思维的发展。汪正虹以以绳结为基本形态,通过金属焊接和编织技巧将其置于不规则的方盒之中,以金、银等硬质材料模拟书法和绳结柔软的质感,以身体为展示媒介,融合阴柔与阳刚之美,进一步打破了视觉的常规感,探索了书法语言在当代首饰中的可能表现。
《心听》孟凡浩X汪正虹 银、金 11x6x3cm 2023
汪正虹与建筑师孟凡浩的跨界合作缘自飞机上的一次偶遇,出于对建筑和首饰结合的兴趣,二人一拍即合。作品《心听》以孟凡浩设计的科大讯飞总部建筑为蓝本,由胸针为佩戴形态,使用金属折叠的方式,构建以“耳”为意象的实空间与以“声音”为意象的虚空间,形成以“聆听世界声音”为核心的总体氛围,赋予心灵以聆听身外之音的能力,实现首饰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对话。“建筑和首饰都是材料的艺术,都是对形态美的追求。最终都是以人的身体为依傍,都是居住者(佩戴者)的性格表达。出于尺寸和形态的考虑,在《心听》中,我们简化了原建筑的结构,使其更加抽象,并赋予作品一种漂浮的曲折形态,更加突出‘声音’这一核心理念”,孟凡浩表示。
《新新印象》缪晓春X许莺 光敏树脂、925银镀18k金、漆 8x3.5x9cm 2023
《田》原弓X陈浅怡 镀金紫铜、银、岩彩、法琅 9.5x8x1.5cmx2 2023年
《一迳抱幽山》王绍强X洪天玮 铜、铜镀金、银、矿物粉、法琅 10x10x4cmx2 2023年
尽管创作的内核都围绕数字化,但成长于不同时代背景的艺术家缪晓春与许莺却有着相异的解读。生于1964年的缪晓春在2005年以来一直在探索计算机硬件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应用软体无限延展的可能性;而许莺则更偏向于借助传统的视觉手法,探究并呈现数字化的韵味。《新新印象》受缪晓春《虚拟最后审判》中的某一设想启发,基于其雕塑《新新大象》进行的合作延伸,旨在探索数字化表达的核心;陈浅怡的《田》灵感源于原弓的绘作《不在时间当中・流变》,采用岩彩、珐琅在金属板上绘制而成的胸针,重塑创作者对自然和田野的记忆;而洪天玮的《一迳抱幽山》则借鉴王绍强的山水画,通过金属、矿物与珐琅展现了对山水之情的全新诠释和与绘画艺术的对话。
《同一》刘晓都X苏芷庭 树脂、18k金 手镯9x11x14cm戒指4x4x4.5cmx2 2023年
建筑师、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始终对建筑的边界饶有兴趣,因此在接到此届三年展策展人姜俊的跨界邀请时,他很快答应了下来,最终和时尚设计师苏芷庭完成了创作《同一》。该作品由设计理念源于巴塞罗那 BCNre.set 活动建立的一个主题为“identity”的城市装置,并将原作之中的古罗马和巴塞罗那民居建筑设计元素和中国传统榫卯结构加以抽象化,形成关于都市建筑微型景观的抽象表达。在刘晓都看来,在世界艺术史长河之中,只有拥有理念表达的首饰艺术,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未来,这和建筑艺术是相通的。
国美首饰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中国本土的先锋首饰艺术家
如果将此届三年展中的跨界合作看作是一颗果实的话,那么中国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国美”)首饰设计艺术的多年耕耘便是它的根茎。这个自2008年设立的专业,在创办的两年后便以“立足本土文化,对传统非遗技艺进行传承与拓新”和“关注当代前沿艺术首饰,引入国际一流教学团队,通过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不断丰富课堂内容”作为自己的两大核心研究方向,在本土化和国际性两个纬度展开探索。
此后,它不断丰富教学体系。2011-2013年间,开设国际化课程的专业理论系列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理论知识积累;2015年,随着手工艺术学院建立,教学内容由单一的元素采集和现场写生外增加了难度和纬度,正式开启专业教学的东方模式;2020 年,全面提升线上课程与国际化课程能力,优化网络课程内容,致力打通学院的物理界限。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毕业创作
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首饰设计艺术专业也收获了诸多荣誉。2011 年,正式加入国际首饰与金属的知名网站 www.kilmt02.net,建立独立展示页面,重点展示本专业的教学、课堂及重大展览等;2014 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当代创新性转型研究一敦煌壁画中的首饰研究与活化实践》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2015-2023年连续三届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的顺利举办将中国首饰与金属艺术推向世界;2018年,手工艺术学院一线教学团队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2022 年,“梦回云冈系列”一一传统景泰蓝的创新实践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毕业创作
2023年,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实行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改革后,较为泛化的课程,如创业基础、装饰基础,或被剔除,或被融入其他课程,使得学院课程核心更加向专业和深度两个纬度聚拢。目前,首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分为了四个阶段:一年级为基础部;二年级注重工艺基础;三年级在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首饰设计逻辑;四年级以毕业考察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实地调研,而后展开毕业创作和论文。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首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可以看出,国美首饰艺术设计专业历经多年发展,形成了非常坚实的课程核心——手工劳作和材料实验。持续的手工劳作培养了学生对材料的敏锐,使其更易发掘材料的魅力,为自己所用。而对材料的运用,国美首饰与金工专业并不那么常规。例如主张学生自己切割原石,镶嵌也并不仅局限在宝石镶嵌,而是根据自我的创作理念手工切割、粘制,再做材料的镶嵌。“手工劳作和材料都需围绕首饰、身体和空间的关系展开探索,而这一探索探索最终要归于理念。我们始终认为,当代首饰与金属艺术最核心的一点在于观念,在于艺术家对社会观念的看法,对自我私密记忆、情绪的表达。基于个人的创作体系,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造型、工艺、材料,这也是为何我们的首饰与金工专业并不仅仅只有金属材料”,段燕俪表示。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首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可以看出,手工劳作-材料-艺术理念-当代首饰,在国美首饰与金工专业中形成了闭环。其以艺术理念出发,表达个体对社会及私密情绪表达的特点,也使得该专业的作品能够真正纳入当代艺术体系之中。
那么,国美首饰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实现市场化运作,又如何看待数字化趋势对首饰艺术设计的冲击。围绕诸多问题,我们和段燕俪展开对话。
Q: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 李家丽
A:中国美术学院首饰艺术设计专业负责人 段燕俪
Q:在您看来,国美首饰与金工专业和其他院校相比,有何不同?
A:中央美术学院的特色是虚拟化和概念化,手工技艺这部分占的比例极小;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则十分重视传统工艺,比如将一个器皿锻造到极致。北京服装学院偏向于服装和珠宝设计方向。珠宝设计的功能性很强,珠宝设计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珠宝本身的价值。它的教学模式要在计算机上绘制图纸,最终要供人佩戴,成为服饰搭配的一部分。
这些和我们的教育理念都有很大不同。我们其实是传统和当代两手抓,技艺要扎实,理念也要先锋。我们并不主张学生生产批量化或仿古的商品。我们也无意复刻,而是希望学生去发现工艺的魅力,从而表达自己。
在理念表达方面,我们主张从传统出发,同时要有实验精神和问题意识,不断促使学生思考这一问题——传统的既定的概念和审美,是否可以突破?日本的柳宗悦曾发起“民艺运动”,主张从民间艺术和手工劳作中发现艺术审美价值,强调涩之美、平常性、健康性、单纯性。他将粗糙的民间用品纳入美学范畴,影响了当代陶艺的发展。这是观念带动审美很好的例子。同样,我们希望学生能创作出有自己创意和想法的品牌,而不是去公司成为流水线上的设计师。
Q:然而并不是每一位毕业生都成为艺术家。
A:确实。所以我们从2019年开始,在三年级时开设了商业首饰课,对商业首饰设计和品牌运作有系统的授课,也和翡拉拉和曼卡龙珠宝品牌有校企合作。在常规的技艺之外,我们也在逐步教授3D建模等新兴手法,我们的很多学生毕业就去做独立设计师了,也是这个原因。
事实上,我们的毕业生能够在独立首饰设计师方面脱颖而出的一点,也在于对理念表达的重视。当代首饰与金属艺术日益朝着去功能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首饰设计并不用于日常佩戴,这本质上也是理念的突出。比如,一个戒指有意布满刺,就是为了表达人的疼痛的情绪。
Q:学院一直坚持东方文化的授课。这在学科体系中是非常有特色,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A:我们从小便经受东方文化的浸润,这是我们和西方首饰与金属艺术的根本区别,也是中国首饰艺术家的立身之本。我们希望培养出能够代表中国的本土先锋首饰艺术家。因此东方文化的视觉活化,是我们授课中非常注重的一点。在实践课中,我们会带领学生去大同、敦煌、良渚古城等古艺术保留较好的地区研习,也会去到传统寺庙,感受古老的人文气息。在学生一二年级时,中国美术史是必修课,相应的讲座也都是公开的,会建议学生去主动了解。在创作方面,老师们会引导学生分析传统首饰与金属艺术的案例,探讨古代工匠们对材料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诸如玉、石、青铜等传统材料背后的文化含义。
除了东方文化的耳濡目染,对阅读和书写能力的培养也是学院的重中之重。我们有中外首饰艺术概念课程,将两个文化体系中的发展脉络拎出来,系统地教授。西方是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当代首饰运动(Contemporary Art Jewelry)开始,中国却经历了断层,我们鼓励学生探索背后的原因,因为只有足够的阅读,才会产生思想。
Q:您如何看待当下的数字化趋势,这是否也对首饰与金属艺术造成了一些影响?
A:这是一个时代趋势,我们当然鼓励学生尝试数字化的创作,但这并不是我们的核心。有些材料的魅力必须要手工制作,才能真正发现它的魅力。比如珐琅工艺,它在高温烧制中的变化,是机器无法达到的。我们不希望作品成为商品,而是希望它能够引领潮流,不断叩问首饰的边界,不断审视已有的价值体系。能否利用材料表达更为先锋的理念,是我们培养的目的和核心。它不单单是身体的一个点缀,更是一种理念的表达。在这方面,我们并不设限。
Q:谢谢您!
(责任编辑:王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