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快讯 |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图像的复兴”系列学术讲座《汉代人的理想生活 ——汉代画像石图像的文化解读》活动回顾

2023-12-02 23:02:22 未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bef34b241df48cc24841bcf0979ebdb1.jpg

主讲人:杨爱国

山东博物馆研究馆员。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二级课题一项,山东省社科项目一项,山东省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一项。主要致力于汉代画像石和古代墓室壁画研究,出版《幽明两界——纪年汉代画像石研究》《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朱鮪石室》《孝堂山石祠》《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等学术著作,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文史哲》等期刊和论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编或参与主编山东汉代画像石图录十余册。

 主讲人发言:非常感谢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给我这样的机会来跟大家交流,也感谢各位在座的朋友。今天的题目虽然叫做文化解读,但只是把图像罗列了一下,看一看汉代人在画像石上表达他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什么。

 什么是汉代画像石

既然题目是“汉代画像石图像的文化解读”,我们首先说一下什么是汉代画像石。根据我的理解,汉代画像石是“汉代墓室与地面祠堂、阙等建筑物的构件”,原来都讲是建筑的图像,我觉得那个说法是不对的,石头不能是上面的装饰,它实际上就是建筑构件,用这些石头来建造墓室、祠堂和阙。“其上的画像是我国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对于民族色彩,在座的很多朋友肯定对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那些雕塑、石刻非常熟悉,而我们的画像内容、我们的雕刻方式和他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什么又有时代特征呢?汉代以后也同样在墓室里面用石头刻画像,但那些图像内容包括雕刻技法,和汉代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区别。因为是刻在石头上的画,所以宋代以来俗称“画像石”,现在已经叫习惯了。而严格来讲,我讲的内容不应该叫画像石,应该是石刻画像,讲的是图像本身。

我今天讲的标题是“汉代人的理想生活”,刚才讲石刻画像是为丧葬礼俗服务的,这样就有了一个问题,那些为丧葬礼俗服务的画像,我们怎么能说它就表达了汉代人的理想生活呢?理想生活说的是活人的生活,那如何来实现呢?古人告诉了我们,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也是著名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荀子,他在《荀子·礼论》中有一句“大象其生以送其死”。对这句话可能大家不太熟悉,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讲我国古代丧葬礼俗特点的“奉死如生”,古人把活人的生活用图像的方式带到了死后的世界。今天我们没有办法和古人对话,看他的现实生活是怎么样的,那我们反其道而行之,用他为丧葬服务的这些东西,包括图像以及其他随葬品,反过来再看他的现实生活。在正式讲“汉代人的理想生活”之前,考虑到有一些朋友虽然喜欢画像石,但对中国画像石的概况认识相对比较少,我这里给大家做一个介绍。我用分布图的方式,这个地图不是我画的,是中国著名的汉代画像石研究专家,也是国家博物馆信立祥先生的书《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里面的。信立祥先生认为汉代画像石有五个分布区,学术界通行的说法是四个分布区,他说的第五个是以洛阳为中心,但这里是非常弱的,和其他四个区很难并列,所以我个人认为主要分布区是四个。

第一个是山东全境、苏北地区、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这是四个区域当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从西汉的文景帝时期,也就是从公元前一百七八十年开始出现,一直到东汉灭亡,延续了长达300多年,而且它基本上是上升的发展,是线性的,到了东汉晚期这个地区达到了汉代画像石艺术的最高峰,从黄巾起义开始由于社会的动乱突然戛然而止。而且这个区域的题材内容也最丰富,不管分多少类,现在我们通常的分法是社会生活、历史故事、神鬼祥瑞、图案纹样,这些在这几个区域都有。别的区域四个主要方面也都有,但山东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内容题材,像这次展览也展出了嘉祥武氏祠西阙上面的“孔子见老师”,历史人物故事的画像石山东尤其多。其他地区也有历史故事,比如陕西榆林,但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幅,有孔子见老子,有蔺相如完璧归赵,但一共就那么几幅图像。而山东仅仅武氏墓群室就有几十幅,这是从题材内容上。

从雕刻技法上来看,雕刻技法专家有不同的分法,在这个区域都可以见到。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什么?就是减地平面线刻,也就是武氏祠这样的刻法。不仅仅武氏祠有,武氏祠可以看到那一道道的线,像著名的沂南北寨画像石墓,可以看到宽铲子留下的痕迹,这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种刻法。武氏墓群石刻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知道的,汉代墓群石刻里面组合最全的是这个,在图片上我们能看到狮子、碑、阙,祠堂很多年前已经倒塌了,现在只能看到散存的画像石,在后面的展厅里,地下有墓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a3f796d44306f2eaf726d02b2d6445f6.png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汉画像石

第二个区域是河南南阳和湖北北部。这个区域的画像石从起源时间上来讲,和第一个区域时间差不多,但和第一个区域不同的是它的高峰在东汉早期,最多到和帝时期,再往后就已经衰败了。一是发现的数量少,二是内容方面明显比东汉早期走向衰落。从建筑形式上来看,第二个区域的画像石目前我们见到的只有画像石墓一种。从题材内容上来讲,最有特色的是天文图像的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地区,包括我们在图片上展示的这些。这是南阳麒麟岗墓,前室整个顶板上刻的都是各种星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299a8f2220925214ddd0bff0f47366fb.png

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三维建模截图

第三个区域是陕西榆林和山西离石区。它们不仅在地理上相邻,画像石时间上也有先后的关系。在陕北榆林这里,大概在公元90年时开始出现,到140年西河与上郡南迁,这里的画像石就衰败了。至少到目前为止,在榆林发现的画像石没有晚于公元140年的,山西离石也没有比这个时期更早的。从纪年上来讲有10年的缺环,在山西离石发现的只有到公元150年的,而且到175年左右就停了。也就是说虽然在山西离石发现的画像石数量并不少,但它的时间非常集中,就是25年左右。区域也非常集中,它旁边的区域只有少量的画像石。从雕刻技法上,这个区域的画像石由于受石材的限制,这里的石头主要是页岩,不适合像山东那样做精细的雕刻,所以他们想到了更好的办法,只刻一个轮廓,细部填彩。我们能看到的上彩的比其他地区的都要多。从题材内容上,这里最有特色的是放牧,由于地理区位处于农牧交错地带,这些图像在山东、南阳是看不到的。现在流行极简史,如果用极简来记录特征就是这些,不是说它没有别的题材内容,但这是最有特色的。陕北和晋西北地区的画像石,目前见到的也只有墓葬这一种建筑形式,没有其他的形式。第四个区域是以西南方向的四川和重庆为主体,崖墓和石棺是这个区域的特色。石棺和第一个区域的石椁有什么区别呢?我曾经跟一些国外的朋友交流,他们说这有什么区别,不都是个方盒子吗?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区别。这个区别不仅仅在于它的形制,而在于它的象征意义。棺象征着寝室,是住的地方,而椁是整个墓室,象征着你活着时整个的宅院。为什么要把棺放在椁里面?木棺都是做好把人的尸体放进去抬进来,而椁要在现场搭建,严格来讲它是一个建筑,这是从建筑形态上来讲。从时间上来看,这个区域的画像石也是东汉才出现的,但它延续的时间相对要长,一直到刘备占据四川的蜀汉时期,还延续着这样的传统。从雕刻技法上来讲,这个区域跟河南有接近的地方,主要采用了凿纹地浅浮雕,这个区域采用这种方式,跟它的石材也有很大的关系。刚才我们说榆林、离石是页岩,这个区域主要是砂岩,这是为什么他们能在山里挖这么复杂的墓葬,在别的地区这样做非常费劲,一般老百姓是掏不起的。这个区域的题材内容,是西王母坐在龙虎座上的图像,在别的地区没有。

人们为什么重视汉代画像石研究

刚才简单介绍了一下画像石,那画像石为什么会引起大家的注意?它有着什么样的价值?我们首先看翦伯赞先生怎么说:“以为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的搜辑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是在《秦汉史》里的序言,这本《秦汉史》是他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写的,我们可想而知先生为什么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从史料的发现以及对史料发现的预见性。我们今天看到的陕北很多画像石,那时候他一个都没有看到,但是他已经预见了“一部绣像的汉代史”。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位大家熟知的名人鲁迅先生,看他是怎么评价的,这是许寿裳回忆鲁迅先生时讲到的:“含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一鳞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了不得,而不知其远远固出于我国的汉画呢。”当时日本更多跟欧洲世界进行接触,浮世绘被西方所了解。鲁迅1935年2月4日在给李桦的信中写到:“倘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画,并且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许能够创出一种更好的版画。”这个话重要在哪里呢?不仅仅在于他推动新兴木刻运动,在座稍微年长的朋友会知道,鲁迅的批判精神,尤其是《狂人日记》讲到吃人的世界。我们仔细看看鲁迅先生和当时其他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前辈们一样,完全主张要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成份,这些都有他的原话在,从《鲁迅全集》当中都能找到。非常遗憾的是,当年他想写的两本书没有写成,如果要写成我们就知道先生如何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包括汉代画像。 

汉代人的理想生活

第一,丰衣足食。

丰衣足食是基础,首先要吃饱饭才能做别的事情。我们看这个画像石题记,山东兰陵(原苍山县)城前村元嘉元年(151年)画像石题记。荀子当年就曾经做过楚国的兰陵令,所以这个县真是千年古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为什么又有了苍山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兰陵县曾经一度被改为了苍山县,现在又改回了兰陵县。在这个县里发现了一座画像石墓,其中刻了这个题记,“上有虎龙衔利来,百鸟共持至钱财”,这就是很实际的想法。曾经有专家说山东的画像石上讲钱的事情很少,讲历史故事多,而儒家羞于言钱。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就用的这句话,讲那些历史故事同样也要有经济基础,古人也是非常务实的。但目前我们在图像上还没有看到,因为这幅图像也已经没有了。那有没有衔钱的呢?有的,不是龙和虎,而是龙和兔,这个可以看得很清楚。有的朋友去过山东临沂博物馆,这个石头就在展厅里展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c27d795e8ae53677921614cabea180e5.png

山东临沂吴白庄墓中墓门门楣龙兔衔钱画像

这是讲钱的问题,怎么才能够有钱?就要劳动。所以我们讲丰衣足食先从食开始讲起,要有食首先就要生产、要种地,这个图像在汉代画像石上有表现。这是江苏睢宁双沟画像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幅是二牛抬杠耕田的图像,旁边有锄草以及播种的人。这是山东金乡香城堌堆石椁侧板上的牛耕图,显然这上面的牛还没有被训练的那么好。如果纵向来看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有了牛耕,这种二牛三人的牛耕方式在《汉书·食货志》里有记载,叫做耦犁。在上面还可以看到小牛犊吃奶的场景。最下面一行是农耕的图像,这在汉代画像石上表现农耕内容最丰富的图像之一。这个不仅仅有锄草、耕种,还有耙地。我不知道陕西这里耕地有没有这个环节,我老家是有的,耕完了以后要重新把土块再磨碎擀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f08bff1e0d373d008577f3a51b2cc70d.png

江苏睢宁双沟画像石上的牛耕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66826ec3d54ea711e0044e1fae41b6b0.png

山东金乡香城堌堆石椁侧板上的牛耕图

我国传统农业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精耕细作除了耕种、锄草之外还有施肥。这是山东滕州龙阳店拣马粪图,这个现在放在山东博物馆的展厅里面。请各位关心画像石的朋友,要经常去博物馆里看原石,我这张照片是在展厅里拍的,如果你看一般的拓片图录不会想到这个是墓门,拓片只拓有画像的地方,你就会想到它最有可能是山东地区流行的小祠堂的侧壁。我们的图录由于受到各种限制,会去掉很多的部分,也就会误导我们向另一个方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c321e42b58347ccc07a13968deb9c385.png

山东滕州龙阳店拣马粪图 

拣粪不仅仅山东有,陕北的朋友也很勤劳,陕北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藏石上也有拣粪图。这是陕北地区画像石题材中的特色,当时我们的生产除了农业之外,还有放牧牛羊,这是提供肉食来源的重要方面,也是生产的畜力。再就是传统的狩猎采集,采集在汉代图像画像石上不容易看到,但是狩猎常常有。当时人们捕猎的主要对象有三种,地上飞的是鸟,地下跑的是两种,兔子和鹿,是这些食草动物。他们拿着长长的“筚”,现在统一进行简化写成了“毕”。这些图像告诉我们古人把狩猎引向了另外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神仙世界。这上面有很多动物是带翅膀的,这些不是飞鸟,而是地上跑的动物,这些翅膀都是人为加上去的。李零先生的文章《有翼神兽》,孙机先生也专门有文章和李先生进行商榷,关于图像来源问题。古人赋予了图像更多的意义,除了反映一般的物质生活之外,还给这些图像赋予了精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8d63d50c0db71ad964341f8574014eb0.png

山东济南长清大街村墓狩猎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26e1d4fcd4b06dd87c4a32ba8127825b.png

山东安丘董家庄墓狩猎图

素食的粮食有了,肉食的动物也有了,下一步就是要做饭。这是目前我见到的在画像石上内容最丰富的,来自于山东诸城前凉台墓庖厨酿酒图。上面挂的是各种的肉食,这里有一个事情需要说明,刚才我们展示了很多农耕的图像,那为什么没有素食的粮食呢。我想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表现比较难,一碗米饭、一碗粥怎么在这上面用图像表现,在当时的石刻有一定的难度。前一段时间网上有个视频讲汉代杀牛是犯罪,其实在汉代画像石上椎牛的图像不只这一幅,其他还有,是可以吃的。更何况中国从周代开始,祭祀里面首先就是牛,但毕竟养一头牛不容易,一般老百姓想吃到这些确实不容易,不是说绝对不能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e38b19583b5956a486a4a550cd109a7d.png

山东诸城前凉台墓庖厨酿酒图(线描)

大家看到的这个图像上是在烤串,这一幅是一个人操作的,另外一幅是两个人在操作,一个人拿着串,对面一个人拿着扇子在扇火,这些在山东临沂博物馆进行了展出。大家都知道今年春天山东淄博烧烤非常火,这真是让人苦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制造业,吃是花钱的,有钱了才能吃。钱从哪里来?就要靠生产,所以现在就不像当初那么红了,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在那里吃串。我们先不说你要花时间去生产的问题,即使你是一个富家公子饮食肯定会很丰富,不会单一到一天到晚吃烤串,这是题外话。根据一些专家研究的结果,烤串真不是我们的传统,虽然我们古代也烤肉,但我们是块烤,这种串烤的方法很多专家认为是外来的,顺着丝绸之路这条线过来的,所以烤和烤是不一样的。我也见过切成小块儿的,但不用串,用不锈钢的钢丝做成一个网,放在木炭上面烤,所以烤肉是有很多种的方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057fb2b2a94ec834e30cc0f9be449c79.png

山东临沂五里堡画像石墓庖厨图

我们再来看厨房的样子,这是山东沂南北寨村墓中室南门楣东段庖厨图,上面有人抬着猪,有人抬着牛。里面有灶台,有各种食品。还有山东临沂吴白庄墓前室南壁东段厨房庖厨图,房子的右边有两个人抬着食物,这个究竟是什么,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高高的很像馒头,主要的问题不是馒头大和小的问题,而是那时候的发酵问题。虽然那时已经会做酒了,但是用不用来做馒头,现在还找不到文献支撑,也不排除有这种可能,因为做成面食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前些年在中国青海的重要发现,四千年前的面条,大致相当于齐家文化,说明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所以这个是不是馒头还不敢确定,抬的是食品这是没有问题的。这个图像刻的很精细,在灶的位置还有一个线刻的羊头,可想而知当时的人对于吃羊肉、喝羊汤,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比较流行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da043ad7e90b4fc16bd2743bc22a3b52.png

山东沂南北寨村墓中室南门楣东段庖厨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9c080bdb618e09faa7cdce8ed883267a.png

山东临沂吴白庄墓前室南壁东段厨房庖厨图

这山东微山县微山岛石椁侧板庖厨图,这个房子就比较简易了,只有一个顶盖,人在下面做饭,挂着火腿等各种各样的东西,中间有个井。这里用非常简单的线条,尤其是这个灶如果不和这些组合在一起,你不可能想到这是一个灶,用非常简练的线条就表现了出来。做饭是一个快乐的事情,这个陶俑做饭时面带笑容。我们今天做饭需要盐,古代人做饭也需要用到盐,中国制盐的历史已经有了好几千年,海盐这些都有考古发现,但在画像石上还没有看到。这是四川东汉画像砖井盐图,有人把卤水提起来,通过管子传到灶上,这个是两个人背着盐背出山来,这是制井盐的方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5adfce8dbfc0436db8bf188eccd373d1.png

山东微山县微山岛石椁侧板庖厨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9d31a50cb7311a2e7109580b294fed4b.png

陶俑

这是山东金乡“朱鲔石室”三壁内面展开图,可惜画像保存的不是很好,我用的是线描图,空白的地方都是缺的石头和图像。这个祠堂和别的祠堂有不同的地方,建筑结构是一个方面,那些建筑石头是上下摞的,而这个是纵向左右拼合起来的。再就是题材内容,这里面主要的题材内容只有一个,就是准备吃的。两边是山墙,中间是后墙,内容很单一,女的在楼上,男的在楼下,中间是一个分割线,这是我们今天已经见到的汉代画像石祠堂里面目前唯一的表现吃的,其他祠堂的内容都比这个丰富。虽然都是吃的场景,但细节上又有不同,它不是三个墙都是一个图像复制粘贴过来的,各自有各自的特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aea037f3c59c416649029a1708a9d800.jpg

山东金乡“朱鲔石室”三壁内面展开图

我们的大标题是“丰衣足食”,足食了之后我们再简单来说一说“衣”。“衣”在画像石上有两种表现方式,第一个方面是纺织图。先纺织再做服装,纺织图目前见到最集中的是在山东,徐州、安徽和四川有个别的图像,仅仅山东滕州就见了十几个图像,内容相差无几,主要是纺线和织布这两个场景。第二个方面是穿的衣服。画像石上留下的色彩很少,其实汉代衣服对于染色已经有多种多样,色彩现在已经褪掉了。现在除了马王堆泡在水里的衣服之外,其他干的发现主要是在新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d065482c1e4476e850064310bbce3065.png

山东滕州龙阳店纺织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586ada762f4bc4f532a772a2933fe8e8.png

“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枕

第二,庭院深深。

再来看,《古诗十九首》里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我们来看看它的高楼,这是我专门做的对比图。左边是河南焦作的,右边的图是迪拜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这两个一对比,所谓上与浮云齐确实有一些难,充满了诗人的想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d25614e17f92a2855af7a84a1eecec59.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ed0b36422ba66921455d6f9d13ff7455.png

我们再来看图像,这是山东枣庄市山亭区西户口祠堂后壁楼堂水榭图,中间是一个四层楼,旁边是一个副楼,有阙、有水榭,显然这是一个庄园,一般人家建不了这样的房子。还有一个水榭图,是一个祠堂山墙上,两层拱下面支撑起来,拱上面居然可以走人,可以看到用材之大。古人非常有想象力,一般水榭是建在池塘上的,里面行走的动物是有翅膀的,混合在这些图像里面,所以他表达的内容不是纯粹单一的。最上面的建筑的性质是什么样的,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不敢说是一个房子,好像是一个廊子,没有墙,只是柱子支撑着,是没有刻,还是确实就是一个没有墙的廊子,不好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b0e0037a69054b64c38ed46263ccf207.png

山东枣庄市山亭区西户口祠堂后壁楼堂水榭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ae18efe2ded40a021024125245787d58.png

山东枣庄驳山头祠堂侧壁水榭图

下面这幅是一个日字形建筑图,来自于沂南北寨,关于这个建筑的性质,信立祥有一个看法,他认为这就是一个两进院落的祠堂。他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后面这个建筑没有门,在中间加了一个斗拱。还有山东嘉祥这一件,这是在祠堂后壁上的二层楼,楼下是男主人,楼上是女宾。在座的朋友可能看过浙江大学缪哲教授的文章《重访楼阁》,他认为这不是楼,而是一个前后院,所谓的二楼是后院。但究竟是什么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判断,我个人支持是楼阁,原因是什么?汉代的石刻工匠有表达庭院的能力。下面有山东曲阜画像石的庭院图,他不需要让人们想到上面那个二楼是后院,他完全具备这个能力。有这样院子的不是一般人家,院子里能表演乐舞倒立等等,这是一个庭院的表达方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fc0f43616e4fdcad7233607c10781f3b.png

山东沂南北寨村墓中室南门楣西段日字形建筑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3200c94c2cfb54cd2d4a1af2ee689c64.png

山东曲阜旧县村庭院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515c8aefebf51e873c94314537d1f4b1.png

山东曲阜旧县村庭院图

 这是江苏徐州铜山画像石上的建筑图,这个建筑在现实当中是不是真实存在我不敢说,中间靠一个柱子,上面的亭子靠三层斗拱支撑起来的,亭子有两个人,两边梯子上还有廊道,人可以上去,如果真有这样的建筑,在汉代的时候真的是不容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40ce5a4eadde1f589231a26dbaacf9ff.png

江苏徐州铜山画像石上的建筑图

 第三,宝马雕车。

现在车已经成为大多数民众的交通工具,在古代不完全是这样,虽然有一部分比较富裕的人可以乘车,但更多的车是官员来坐的。所以这里讲到了“学者高迁宜印绶,治生日进钱万倍。”大家看画像石会注意到,人的腰间有很长的带子,那个不是腰带,而是印绶,一定要把那个展示出来,说明是当官的。因为印太小看不到,挂印那个绶带可以让大家看到。在画像石上除了可以看到印绶之外,再就是车了,对于车的规定《后汉书·舆服志》里面有明确的记录。

我们来看真实的图像,最有代表性的是刚才提到的堂山石祠大王车出行图。“大王车”不是我们赋予它的,汉代人刻图像的时候就刻的非常清楚,大王车不仅是四马拉着,车上面还站着鸟,非常漂亮。更重要的是它横贯三面墙,整个图像就有七米多长,真正摆到实地上,这个长度应该在100米以上才能摆开。大王车的位置在这儿,前面这些是开道的,这边是迎宾的位置,后面山墙上还有随从,所以大王出行确实是非常浩浩荡荡的一个场景。现在我们小轿车坐着很舒服,古代的马车即使是大王车,也没有那么的舒服,就要分散他的注意,不要让他老想着疲劳,所以在他的车前面有一个乐舞车,出行时候的生活也很丰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9b34386b574020c08128936ec9f100f7.png

孝堂山石祠大王车出行图(局部) 

孝堂山石祠二千石出行图,二千石的官也不低了,是郡太守一级,但跟大王车相比,规格马上就降了下来,这只是后墙,两边山墙都是另外的内容,前面有迎接的和后面有送行的,是一个完整的迎宾图像,一下子短了很多。车的规格也降了下来,刚才是四马拉着非常豪华的车,这个降成了一匹马拉的车,车也没有那么豪华。所以为什么我们讲等级制度,在图像上有非常明确的表现。山东嘉祥武氏前石室后壁横额车,令车是主人坐的车,前面的车是手下人坐的。我们通过武氏墓群出土的碑来看,他们家人当的官都不大,可能就是比千石。其他的几辆车都没有带子,只有主车有,这是差别所在。还有山东兰陵县兰陵镇车马过桥图的场景,浩浩荡荡。有的专家认为这不是一般的出行,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这两种专家说的是一种可能性,还有别的可能性,到底是豫让二刺赵襄子还是秦王害燕太子丹,无法定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497c1595e90043bcec73b87bb031d5c9.png

山东嘉祥武氏前石室后壁横额车马出行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5725ec0b25a672f335206491ab064084.png

山东兰陵县兰陵镇车马过桥图 

虽然我们的主题讲的是宝马雕车,讲车的出行,但在汉代画像石上要表现的,不仅仅是车马出行与当官有关。有的射鸟场景也有。如山东邹城卧虎山石椁侧板射鸟图,如果我们仅仅看图像本体,可以归入到前面的狩猎图。刚才提到邢义田先生为这个图像的象征意义做了解读,他说看到射鸟作为捕食仅仅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寓意是射爵射侯,他有长篇文章进行研究。他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马上封侯”,山东济阳三官庙1号墓就有猴骑马图。尽管从秦代以后中国从爵本位到了官本位,但是人们并不满足于富,对于身份地位的高和贵依然追求着,没有放弃。

第四,歌舞升平。

日常物质生活仍然不能满足古人。这是济南无影山的汉墓,很可惜这个墓被盗了,只出了两个陶俑,这是其中一个乐舞百戏图的场景,这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汉代画像石上乐舞百戏最丰富的,山东沂南北寨村墓中室东门楣乐舞百戏图。为什么叫乐舞百戏呢?在汉代有很多的表演是组合在一起的,没有成形的,如果按照今天的分类有很多属于杂技类,今天杂技团是杂技团,歌舞团是歌舞团,而在汉代都放在了一起。这边飞剑跳丸,那边的七盘舞、建鼓舞,中间有击鼓伴奏的,就是化妆舞会,1800多年前的化妆舞会。后面还有人倒立在车顶盖进行表演,以及马术表演,都非常精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e68d7d0f199678bc4d8507c5a6d14e5d.png

济南无影山汉墓出土文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f219acfa5ec9ba1ae55324f89fac7398.png

山东沂南北寨村墓中室东门楣乐舞百戏图

这是山东安丘董家庄墓中室顶北坡西段乐舞百戏图,大家注意看这里面有一些人是有翅膀的,也就是汉代画像石上的图像既可以自娱自乐,也可以娱他人,还可以娱神仙,有多种寓意的表达。上面各种的表演都非常惊险,中间是音乐伴奏的图像,说明生活也是很丰富的。还有山东微山两城厅堂建鼓舞图,大家坐在亭子里观看院子里表演的剑鼓乐舞。山东邹城黄路屯牛斗图,到今天中国一些地区还存在,我们和西班牙的斗牛士完全不一样,我们不是人把牛斗死,是两头牛来争强,而且争强不存在一方要将另一方致死,表现出胜负就可以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0ecfbf7e5af63dc40e2ada8f94b71947.png

山东安丘董家庄墓中室顶北坡西段乐舞百戏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6cef27d6d44626af02ee50c3e181721f.png

山东邹城黄路屯牛斗图

第五,魂归泰山。

该享受的东西都享受完了,吃喝玩乐都有了,但还有一个事情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就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世界以后去哪里呢?有一些人主张及时行乐,要好好享受,因为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所以要好好享乐。不管享受不享受,最后总是要去世的。有一句话大家非常熟悉,有的人死了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了比鸿毛还轻,古人就有这样的想法,魂归泰山,这些在文献上都有。这个图像上写着泰山君,这是山东枣庄市山亭区西户口祠堂侧壁泰山君图,这应该是一个东墙,泰山君坐着鹿车在前行。我们说魂归泰山在汉代不仅仅诉诸了文字,在图像上也有表达。还有一部分人相信人真的要走,但灵魂还在,这时候就要祭祀,除了祠堂祭祀以外,大家还想着更多象征性的办法使用图像。下面供案石上刻的两个盘子里装的鱼,这个表达的是永为供养。比如我是江苏人,但我在山东上学工作,我不可能每到清明节或者春节都回家去祭祀死去的亲人,那怎么办呢?古人就想了办法,用图像的方式表现出来,把图像刻在上面,一直放在祠堂跟前,可以享受现成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一句话心到神知,虽然我不在跟前,但是我的心到了,用图像表达了出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f6c9c65b6f27ae9f6a31824634f3f0a0.png

山东枣庄市山亭区西户口祠堂侧壁泰山君图(局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126bc5e7d6d3ff21bdd1f616ebc8b340.png

山东滕州后掌大供案石画像

同时还有规划的更好一些的,就是要得道升仙。来自山东嘉祥武氏左石室屋顶前坡东段画像,横线下面这个图像有两个人,位于中间的应该是东王公。这个图下面有车在云气当中,那边有一个房子,下面有一个黑色的圆丘状的被认为是坟丘,有云气,认为是死者的灵魂。灵魂去了哪里呢?女的去了西王母这辆车,男的是去了东王公这辆车,就是要跟随东王公、西王母去到神仙世界,这是一个极乐的世界。这时候虽然佛教已经传入到了中国,但是西方极乐思想还没有在社会上普及,在社会上更流行的是这种升仙思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4c383206e62508cd6572004a4eb9bcd7.png

山东嘉祥武氏左石室屋顶前坡东段画像

山东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中室立柱是八面的,里面除了有东王公、西王母以外,还有两个新的图像进来了,头后面有一个圆圈,就是所谓的项光,这种图像不是我们的传统,而是佛教传入的。这两个图像如果我们去掉项光,我们很难想象它跟佛教有什么关系,因为这个刻的不是标准的图像,显然是混合过来的。而且这些跟东王公、西王母在一起,显然只是给神仙世界多了一个神而已,不是独立的佛教系统的图像。跟我们现在去敦煌看佛本身的故事不沾边,这个完全是汉代人的思想,跟当时那些东西是组合在一起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fe6ad3ae1625097b5b581bed49d0972d.png

山东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中室立柱东王公西王母类佛画像 

为了营造这个世界,汉代人还继承了先秦时期的传统祥瑞,制造各种各样的祥瑞。江苏邳州燕子埠缪宇墓祥瑞画像,里面有福德羊、麒麟、朱鸟、玄武,在这个地方的玄武不具有方位意义,只是一个祥瑞,同样的动物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它的寓意是不同的,这是从文献引进来的,有着文献的对应。刻祥瑞图最多的不是这里,最多的是武梁祠顶,但非常遗憾,由于风化的太厉害,大多数图像已经看不清楚了。这些是奇禽异兽,为什么不叫祥禽瑞兽,因为有一些动物是不是祥瑞我们不敢说,但确实是奇禽异兽,这些图像在现实生活当中看不到,用今天的话来讲是艺术的表现,而且它也真的不完全是祥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8c59d8a4b778ded7b523979c5a10c01b.png

江苏邳州燕子埠缪宇墓祥瑞画像

依据是什么呢?《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里有一句话讲到郡尉的办公室里画了奇禽异兽,他画这些奇形异兽要干什么呢?不仅仅是装饰,文献上说他用这些图像来吓西南那些少数民族的人,有这样的功能在其中,这是一种设计。还有一种设计,有人说我虽然死了但我的灵魂还在,我既没有想上泰山,也没有想升仙,而是想和圣贤在一起。这个依据是什么呢?文献上有记载,嘉祥宋山村出土画像石题记上面写到“上有云气与仙人,下有孝友贤人,尊者俨然,从者肃侍”。这个说的是祠堂里刻的图像,非常遗憾的是我们见不到图像了,这个祠堂被毁掉了。怎么是和圣贤在一起呢?那个图像祠堂的后壁,正对着祭拜者这里,上面有孔子见老子的图像。孔子和老人就是当时人认为的圣贤,他们和自己死去的亲人一样面对着祭拜者,所以存在着和自己死去亲人的灵魂,和圣贤在一起的可能性的猜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65b2c0180c35f2a74a0d3984bf1844d3.png

山东平阴实验中学祠堂后壁上的“孔子” 

当时黄易发现武氏祠之后,其他的画像石都留在了嘉祥本地,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但是要看这块石在嘉祥看不到了,它在济宁博物馆。还有周公辅成王画像,季札挂剑画像,这个不仅仅要讲故事,还要让自己的亲人灵魂和他们心目中的圣贤在一起,包括孝子这些图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454b1c0a8fde0ba0719397d0582041e4.png

嘉祥武氏祠前石室后壁承檐枋东段上的孔子见老子图

第六,长利子孙。 

古人为自己的亲人建造了祠堂也好,建造了阙也好,一方面让自己死去亲人的灵魂得到安身之处,让他有一个美好理想的死后世界。另一方面,对死去的亲人是有要求的,花了这么多钱建这个,你不能白享受,还要长利子孙,你的灵魂要保佑家族繁荣昌盛,日子要过得好,这是家的方面。还有一些人有着国家情怀,在画像石图像上没有找到能够对应的东西,但是湖南长沙汉墓出土铜镜上写着“中国大宁,子孙益昌”。还有一个出土的铜镜上也讲到,“张氏作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这种期盼都是很清楚的。刚才我们没有讲胡汉战争,因为战争不是人们所期望的,但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仅仅古代存在,现在依然存在,人们心里面却不希望战争,希望是一个太平的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a8d63c216682d4b63e3124400f6fea34.png

湖南长沙近郊211号汉墓出土铜镜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汉代人的理想生活都包括哪些内容。第一,丰衣足食,基本追求,要吃饱穿暖。第二,庭院深深,安居乐业。要庭院深深,有地方住。三是宝马雕车,政治抱负,站出来为大家服务。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需要有人站出来组织和管理,如果杂乱无序就会更混乱。包括我们今天在这儿听讲座,大家都是按照位置坐好,秩序是为了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怎么有秩序?就需要有人来制定这个秩序,总要有人来做这个服务工作。第四,歌舞升平,精神世界。这是精神世界的追求。第五,魂归泰山,死后去处。一生过完以后最好的就是魂归泰山。六是长利子孙,未来希望。我个人觉得我们看画像石也好,到美术馆参观也好,就是要品味历史,把握现在,走向未来,我要跟大家交流的内容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470d1f5559784f70ca9966c9ed70e90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e9c1debe0c16f72c2c572efcec28fc5c.jpg

​讲座现场

(责任编辑:刘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