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观点 | 王端廷:现实关乎未来

2023-12-08 17:12:12 王端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edb699fdd8fbbb5dd18a17ee91ab176e.jpg

“潮流东莞 心向未来——2023东莞城市空间艺术邀请展”

前言

  东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名城。四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前进的脚步,并凭借毗邻深圳经济特区的地缘优势,东莞迅速崛起,从一个古老的农业县成长为一个世界闻名的大型现代工业城市。近年来,在经过多年经济增长、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依托东莞本土悠久传统文化底蕴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文化优势,东莞市政府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事业,连续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努力满足东莞民众渴望精神生活和提升审美素养的需要。

  继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在东莞市黄旗南香遇走廊举办的“潮流东莞·万有引力——2022东莞城市空间艺术邀请展”之后,“潮流东莞·心向未来——2023东莞城市空间艺术邀请展”于2023年12月6日再次隆重推出(展至2024年3月6日),这次展览的场地移至2023年4月落成的东莞市中心公园。该公园位于东莞国际商务区核心位置,是东莞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该展览主题在继续保留“潮流东莞”这个关键词的同时,围绕“心向未来”这个概念展开,也就是希望通过展览表达东莞人开拓进取、心向未来的理念。为了诠释这一主题,策展人邀请傅中望、景育民、黄玉龙、李象群、鲁杨、谭勋、王坤昭和岳艳娜8位艺术家8件作品参展。考虑到展出场地条件,展览以户外雕塑和装置作品为主;考虑到民众欣赏趣味,参展作品中具象风格,特别是人像雕塑占比较高。展览场地东莞中心公园是一个带有草地、树林、台阶、湖水、桥梁和环形步道的下沉式公园,展览充分考虑了作品与场地的协调性和关联性,并依据场地条件合理地选择和安置参展作品。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展览,这里按“现实”“未来”和“关系”三类分别对展览作品进行一个简要陈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3fa79f90ddb6f0f74c6228cc612efda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1477507fc39d3c6cb34ab4c68b31c6ce.jpg

展览开幕式现场

  一、现实: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曾写过这样一句诗:“人生在世,成绩斐然,却还依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诗由于被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引用并撰文申述变得格外著名,以致很多人将“诗意的栖居”这一金句的发明权算在海德格尔的头上,作为其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不同于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他人即地狱”的存在主义思想,“诗意的栖居”这一观念带给世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此广受推崇。

  对于每个人而言,物质生活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的满足和改善是幸福的基础,而身心健康则是快乐的保证。但是,人类不是一种仅仅满足于物质富足的动物,他们永远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而这种追求正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人类文明产生及其进步的动力。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五个层级,呈金字塔结构。从金字塔底部向上,人类的需求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追求是理想,存在是现实。虽然理想不一定能实现,但没有追求就不可能有更好的未来。有道是“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意思是,人们朝着最高的标准努力,即使得不到最好的结果,至少能得到中等的成绩。如此说来,我们更应该将努力的目标设立在最高层级,以抵消现实条件的种种限制造成的折扣。

  在这个展览中有3件人像雕塑作品,它们都是对现代都市人现实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刻画,通过这些作品观众可以看到现代人生活的多个侧面,也可以从中看出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追求个性的普遍倾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331cb8757cec231758ecdd7a664fc8e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c282cfdf49ee538bf67daa297512a154.jpg

李象群 《奔跑吧》 高300cm  铸铜  2012年

  李象群是我国当代艺坛的著名人物,一位有着扎实的写实基本功同时具有当代观念的雕塑家。他总是将自己的艺术置于历史与现实的两级地带,其作品既有对历史的回望和反思,也有对现实的关照和热情。李象群的参展雕塑作品《奔跑吧》(高300cm 铸铜 2012年)刻画的是一个跑步的女青年形象。我们知道,跑步是人们的一种日常行为,也是体育比赛的一个重要项目,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个奔跑的年轻人是一个具有象征寓意的形象,她是东莞这座城市的化身。也就是说,这既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品,也是一件象征主义雕像。她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她胸怀理想,心向未来。的确,还有什么艺术形象比这座《奔跑吧》雕像更能体现东莞这座生气勃勃、奋发进取的现代新型工业城市的内在精神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713f4d2e3885d6450d00e8c8bcfb078b.jpg

王坤昭  《都市主人翁》  220x150x815cm  玻璃钢喷漆  钢骨架  2014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16ed0654e9e56e5836c18eb380efd521.jpg

王坤昭  《都市主人翁》局部

  作为“卡通一代”的同龄人,王坤昭没有采用同代艺术家普遍喜爱的消费主义创作主题和卡通化的艺术风格,而将创作主题聚焦于都市年轻人的生存境遇和情绪状态。他善于用极度夸张的造型和强烈扭曲的姿态塑造人物形象,并揭示出人物既欢快又忧郁、既轻松又沉重、既外向又孤独、既积极又无奈……如此丰富、如此矛盾的内在精神状态。瘦长的体型、敏感的神情和局促的姿态是他的人像雕塑作品的典型特征。王坤昭的参展作品《都市主人翁》(220x150x815cm 玻璃钢喷漆 钢骨架 2014年)是一件超过8米高的男青年塑像,他头戴旅行帽、身穿旅行服,肩背旅行包,脚蹬旅行鞋,一副旅行者的打扮。他体态柔弱,背着一个巨大而又沉重的双肩包,背带深深地陷入双肩;他双臂紧贴身体,两手插兜,左脚站立,右腿正迈开脚步;他的姿态与其说是迈步向前,不如说是踟蹰徘徊;他抵着头,两眼无神,树立的衣领遮住了嘴巴。毫无疑问,这个形象代表了现代都市的又一个群体,或者说反映都市青年人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另一个侧面;他们的生活除了诗和远方,还有肩上的重担和内心的彷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48c964d4c955b7459125fa3622631f06.jpg

黄玉龙  《Back照》  200x80x200cm  铸铜  2015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dd849c95aecf81c91a9fd4f77a4bd112.jpg

黄玉龙  《Back照》  200x80x200cm  铸铜  2015年

  80后艺术家黄玉龙将东方传统美学、西方象征主义与嘻哈(HIP-HOP)文化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雕塑风格。从2008年开始,黄玉龙将无面帽衫人形象作为自己雕塑的主要选择,无脸造型加上嘻哈式的帽衫造型,再结合英武的姿态,使得他的雕塑作品极具辨识度和想象力。他之所以选择帽衫形象作为他创作的符号,是因为这就是他的日常着装。就这样,帽衫成了人物本身,用人物的动作以及手势来暗示一种状态。他的雕像并不是某个特定的“这一个”,他不想将任何人排除在他的艺术叙事之外,而是试图顾及每一个人,无论年龄、性别和国籍。黄玉龙想要给观众提供足够的沉思和想象的空间,让观众自己去判定帽衫人的身份。对于艺术家来说,虛空的帽衫形象是包含和宽容的象征,也是一种随意自在、叛逆不羁的人生态度的宣示。黄玉龙的参展作品《Back照》(200x80x200cm 铸铜 2015年)是他的帽衫系列中充满人间温情的组雕作品,一大一小两个雕像叙述的是一对父子互相凝望的温馨时刻,俯仰之间,默默对视,传达出最纯粹清澈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两相凝望之间,孩子让父亲照见了自己曾经的清澈和单纯,父亲让孩子感到了深情的呵护和慈爱;孩子是父亲生命的延续,父亲在为孩子付出的同时,也从孩子这里得到了更加珍贵的回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8e0fa438bb86aa3b7ac1e207283abd66.jpg

谭勋《自然1#》  260x80x370cm  不锈钢  2021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30bfb47d742fe744a55953696285c1ef.jpg

谭勋《自然1#》  260x80x370cm  不锈钢  2021年

  谭勋的艺术具有典型的后观念主义特征,他的装置作品超越了对艺术本体反叛的固有目的,而具有历史叙事和现实叙事的功能。谭勋的参展装置作品《自然1#》(260x80x370cm 不锈钢 2021年)是一件将日常细节变成视觉奇观的后观念主义作品,其造型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屋漏痕、狗尿渍”所形成的自然痕迹,结合当代雕塑、书法与绘画手段,在解构与重构中,生活中一个人们熟视无睹的寻常痕迹先是变成了一幅幅泼墨山水画,在此基础上,再经过材料的转换和装置手法的运用,在浓淡叠压、层层递进的组合之后,山水画又变成三维空间的实体存在。从高不盈尺,到顶天立地,尺度的变化也使寻常之物产生了新的意义,作品体现出浓重的东方意味与纯正的后观念主义品质。

  二、未来:仰望星空,追逐梦想

  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这一说法早已变成了常识,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宇宙没有时间,只有空间和运动,所谓时间就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一天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过程,一个月就是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过程。人的一生就是生命从精子与卵子结合、孕育,到成长、衰老,再到死亡的过程。所谓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是时间概念,而是人类站在某个自以为固定的位置判定已经经历、正在经历和尚未经历的运动过程。从绝对意义上说,现在是不存在的,因为运动从不停歇,当我们看到、说到和感受到现在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运动只有过去和未来,而过去是我们无法挽留、越来越远的过往,未来是我们无法阻挡、越来越近的将来。同样,我们生命也只有已经走过的经历和尚未来临的体验。对于个体生命来说,未来虽然不可预知,但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未来的一切取决于我们不同的选择,即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讲因果,说的是人过去的所作所为与将来的所得所受之间的必然联系,劝人做善事得福报。有道是“温故知新”,事物的发展,亦即过去与未来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规律,这就使得对未来的预测变成了一门科学,即“未来学”(Futurology)。

  1983年,北京三联出版社引进出版了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撰写的《第三次浪潮》(The Third Wave)的中译本,一时洛阳纸贵,供不应求。有人称赞此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南。该书阐述了由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虽然当时的中国电脑尚未普及,但书中预言的由电子信息化带来的电子物流和居家办公等许多新事物今天早已变成了现实。有人评论说:“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以后,当年阅读托夫勒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着他们‘创造未来’。”

  2016年,美国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著作《必然》(The Inevitable)被中国工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引进、翻译并出版,该书预测未来20年科学技术发展的12个必然趋势,其中包括屏读、共享和人工智能在内的各种新事物已经或正在变成现实且日益普及。凯利说:“我们是有选择的。在未来,新的技术必然会出现,我们可以选择想要新技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到底出现什么’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他的话给我们信心,也提示我们应该做出正确选择,从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有一句诗这样写道:“仰望星空,追寻那一份自由与无垠,仿佛就可以拥抱整个宇宙。”人们总是把仰望星空等同于畅想未来,这实际上也是用空间替换了时间、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遥远远方的典型例证。在这个展览中有两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表达了仰望星空、憧憬未来的美好理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4981446af34487f88860fd3479702d6a.jpg

岳艳娜  《空中之梯》  200x80x520cm  镜面不锈钢  2023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7e1922c343ee58c1349badb3b2bd8402.jpg

岳艳娜  《空中之梯》  200x80x520cm  镜面不锈钢  2023年

  岳艳娜是一位视野开阔、观念新锐的年轻艺术家,她关注现实世界、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善于捕捉那些看似日常却令人惊异的细节。她把现实与幻想融为一体,其作品往往将观众带入难以言表的形而上境界。从传统的写实手段到数字化的声光电技术,她能够利用各种语言进行雕塑与装置相结合的艺术创作,作品尺寸既可硕大无朋,又可精巧玲珑。岳艳娜的参展作品《空中之梯》(200x80x520cm 镜面不锈钢 2023年)是一件超过五米高的大型装置。我国古代神话中就有关于天梯的传说,天梯就是连接天与地之间的桥梁,是沟通人间与神界之间的通道,也是人与神对话的依托。这件作品构造了一个通往天空的悬浮天梯,天梯的造型与观众的视觉透视相契合,从下至上逐渐缩小,最后消失在蓝天上并隐没在星空中。这件作品用镜面不锈钢和白色阶梯组合而成。底层起支撑作用的直角镜面不锈钢三角体与环境融为一体,观众看到的白色阶梯仿佛悬浮在空中。这样的视错觉效果将观众带入了另一个时空,产生超现实的奇妙幻觉。该作品将大地与天空、存在与梦想、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做了诗意化的演绎,让人产生腾空飞升的幻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c0093d2a21fd9d98b1dca5d537fe4784.jpg

鲁杨  《天空折叠》  300x300x500cm  铝板烤漆  镜面不锈钢  202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d1030d0733417eddb3601f56b0d432c9.jpg

​鲁杨  《天空折叠》  局部

  鲁杨是一位设计专业出身的年轻艺术家,对现代工业化生态环境特别是城市生活空间的特殊性极为敏感,他善于利用工业化的材料和数字化的技术创作装置与影像相结合的作品,致力于探究城市生活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关系。他的参展作品《天空折叠》(300x300x500cm 铝板烤漆 镜面不锈钢 2022年)是一件建筑空间装置,作品通过折叠的立面形成了相互通透的窗口,从而打破了建筑原有封闭空间内外的界限。上部是一个漏斗形的结构,组成的漏斗的四个面采用不锈钢板,可以反射天空的景色,四个面又互相映照、彼此折射,让人产生光怪陆离的视觉感受。整个作品通过4个镜面折叠出无限丰富、极度奇幻的天空景象。这件大型装置作品拉近了人与天空的距离,带给人们超越凡俗现实的体验,并唤醒人们追寻美好未来的热情。

  三、关系:一切看似孤立,实则密不可分

  世间万物看似彼此孤立,实则存在各种各样、或松散或紧密的联系。正如一句世人皆知的名言:“巴西亚马逊雨林中一只蝴蝶煽动翅膀,有可能在万里之外的某个地方引发飓风。”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更是如此。马克思宣称“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动物,人类始终生活在关系的罗网中。由于不同的社会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身份和角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换。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每个个体更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密切。人类基因测试实验告诉我们,真正纯种基因的个体是不存在的,经过漫长的人类社会群居生活史,今天世界上每个人的基因都是混杂的。随着工业生产生活方式的日益普及,人类基因的混合程度将越来越高。换一句话说,地球上所有人彼此之间都有或将有亲缘关系。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如何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文明产生和进步的动力。自由、平等和友爱正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类为建造彼此之间的良性关系找到的最好解决方案。

  现当代艺术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工业文明是一种分工协作、互利互惠的生产生活方式,任何一件工业产品,小到铅笔,大到火车飞机,都是不同行业合作的产物。在工业文明时代,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想法绝不会成功,有我没你、你死我活的敌对行为更是自寻绝路。团队协作意识是工业文明时代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自由、民主和平等则是工业生产生活方式所要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制度。

  工业文明塑造了现当代艺术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是自由和平等。作为自由平等价值观的体现,当代艺术不仅在创作主题的选择上迎合大众趣味,而且在创作方式上主张观众的参亦即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对于许多当代艺术作品,观众的参与成为作品完成和生效的必要条件。针对当代艺术新的价值观、新的创作和接受方式,法国策展人和批评家尼古拉·布希欧(Nicolas Bourriaud)于1998年撰写出版了《关系美学》(Relational Aesthetics)一书,提出了“关系美学”这一新的美学理论,并对艺术进行了重新定义:“艺术是在符号、形式、行动和物体的帮助下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行为。”他指出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是,通过向观众提供某种服务或与其订立某种契约,抑或只是缓和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互动交流变成一个审美的竞技场。在艺术场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就是通过交往和共处而产生的种种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60e4878b7f2464147ff27540bec331ba.jpg

傅中望  《楔子》  600x400cm  不锈钢烤漆  钢骨架  2014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b5e66a2c33469bd619fb8f268ae83721.jpg

傅中望  《楔子》展览现场

  由于是室外展览,受条件限制,这个展览无法展示那些用声光电技术创作、更有利于观众参与互动的作品,但策展人仍然挑选了两件能够体现关系这一理念的作品,这就是傅中望的《楔子》和景育民《繁花似锦》。

  傅中望是一位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并且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通过以“榫卯结构”系列为代表的大量作品的创作,他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创造了中西观念与形式相结合的崭新范例。他的参展作品《楔子》(600x400cm 不锈钢烤漆 钢骨架 2014年)取材于传统建筑建造和家具制作的零件,楔子原本起到的是加强、紧固、分裂物体以及界定空间关系的作用,但他改变了楔子这一固有的实用性功能,而将其变成大型户外雕塑-装置作品。《楔子》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环境结合才能成为作品;《楔子》是不完整的,它需要与环境对话共同构成作品的内涵。《楔子》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多种含义,它可能是破坏既有稳定结构的因素,也可能成为改变非稳定结构的因素。无论如何,它的意义都来自这一人造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应该说,这件作品的建构性大于破坏性,它与环境的之间关系更多的是融洽与和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36a5ce170d4b1aad7fc808301ec78b57.jpg

景育民  《繁花似锦》  900x1000cm  不锈钢  2015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d64dd9479dd3964b10ec757b4ce2b130.jpg

景育民  《繁花似锦》局部

  景育民主张在当代艺术语境与观念中,吸纳传统文化资源,探寻具有当代文化价值与全新理念的表达方式。在近年来创作的一系列公共艺术作品中,他试图通过新的材料以及对都市空间的驾驭,激发人们的互动热情和视觉美感。他的参展作品《繁花似锦》(900x1000cm 不锈钢 2015年)以风动原理结合“树”的意象造型,通过空气力学与机械手段激活静态的空间环境,七彩镀钛金属叶片随着风的吹动形成树影婆娑、繁花似锦的壮观景色,给人以充满工业文明时代气息的诗意美感。在这件作品中,景育民建造的是作品与环境,确切地说是作品与风力和天光之间的对话关系,作品的机械性能与风力的强弱的变化使得作品始终处于非恒定状态,这样的状态既有规律可循,又让人捉摸不定。

  公共艺术是随着中国社会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变革进程而出现的崭新文化现象,让艺术融入生活,让艺术走向大众,是公共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严格说来,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样式,而是一种艺术价值观。公共艺术是开放和包容的,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东莞是一座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年轻城市,民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力普遍较高;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已经成为这座城市全体居民的普遍追求。举办“潮流东莞·心向未来——2023东莞城市空间艺术邀请展”,展现东莞持续开放、奋发进取的强大活力,并给东莞民众提供一场精美的公共艺术盛宴,无疑是一件既具有积极社会意义又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艺术盛事。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任何时候都需要艺术。当我们的物质富足时,我们需要艺术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而当我们遭遇逆境时,我们需要艺术抚慰我们的心灵。有了艺术,我们就有未来;艺术在,我们的希望就在。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