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剧变生态:从变形出发,唤起人类对生态剧变的思考

2023-12-09 00:00:00 未知

我们身处的世界正在急剧变化。一方面国际局势紧张,全球经济衰退,能源和粮食危机不断;另一方面,自然环境逐渐恶化,气候反常,大规模灾害频发。与此同时,科技却呈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器官替代、脑机接口等曾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技术,离我们已经不再遥远。资本和科技裹挟着我们不断向前,使我们进入一种分裂的状态:既对新科技可能带来的巨大变革而兴奋,又十分担忧人类将就此踏上一条反乌托邦世界的道路。

在此背景下,“去中心化”的理论和一系列实践,成为了一种对人类社会现有经济、社会结构的反思和抵抗,鼓励我们思考和想象建立另类的社会和生态秩序的可能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e12f7276c12569b23bfe4a32caf66d81.jpg

《剧变生态》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2023年11月4日,由策展人宗晓策划的《剧变生态》展览在现代汽车文化中心正式开幕。本次展览以“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为主题,聚集了10组新锐艺术家(及团体),通过多种媒介对主题进行了不拘一格的思考和实验。

近期我们与策展人宗晓以及参展艺术家曹舒怡开展了一场深度采访,在谈及如何思索HBP这次的议题和构思展览方案时,宗晓说她把重点放在了两个问题上:其一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是怎样的?其二是,我们如何才能达成,或者说离这样一个世界近一步?

宗晓表示,在她的想象中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的世界,应该是一个物种平等的世界。当然这是非常理想主义的,但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该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那如何离这个世界近一步?展览提出的“变形”这个概念,就是一种方法。通过两个维度进行探讨:主动与被动的变形。作为一种求生手段,“主动变形”拷问了我们对自身身体发生形变的接受底线以及与“入侵”生物共生的可能性。“被动变形”则聚焦于技术的发展对于整个星球代谢方式的改变,并鼓励人们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严峻影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85735333dcd3f029457786ded38f3424.jpg

《剧变生态》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参展艺术家曹舒怡也讲到:“我的创作一直围绕着地质元素和生物在漫长的演化中相互缠绕的复杂性。无论是一个星球层面的地质构成,还是生物体自身的迭代,我觉得都跟“变形”这个主题关系密切。尽管变形是非常古老的主题,却具备历久弥新的迫切性,尤其结合当下的语境,包括技术的加速发展、疫情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蝴蝶效应所带带来的社会结构与人类心灵的重塑,变形都能提供很有启发性的思考框架。”

所以,正是从“变形”这个概念出发,循着这条线索,展览最终取名为《剧变生态》。展览中作品的选择也与这条线索紧密相连。

▍主动的变形

主动的变形强调接纳,宗晓解释说,例如接受身体的变形,意味着允许我们对“人”的定义进行模糊;接受生活空间的变形,意味着允许其他物种存在于我们所占领的空间之内,找到一种和他们共存的方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b187f0c1e2378d8c4356e144f0968466.jpg

肖靓 & 甘艺震 《根系生成》

仿生雕塑/家具 2023

200x50x55cm;88x69x60cm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中国香港艺术家苏咏宝的作品《由体而始,至体而成,自体而过》便体现了“主动的变形”这一线索,这件作品外型酷似蚕茧,而茧房本身就包含了变形的过程,因为茧房在自然界当中就是动物发生生物变态的空间,它轻柔的呼吸、温柔的包裹住内在的生命,鼓励其中发生的转变。策展人将这个作品放置在展厅入口处,欢迎人们走进其中,鼓励连接与聚集,鼓励变化与关怀,穿过其中的人不会被困于当中,反而能够感知这种有机的“变形”的力量。当我们被茧房温柔地包裹其中,身体就如同被缩放至幼虫的尺度,视角也会随之改变。当我们从茧房中穿行而过,破茧而出的那一刻,我们便主动迎接了变形。这种变形不要去惧怕它,因为我们本身肯定要发生变形,才能够适应未来的世界,这便是主动的变形。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12d33f71d056c93be775278937b7e5c1.jpg

苏咏宝 《由体而始,至体而成,自体而过》

玉米须,线,声音,电机

尺寸可变 2019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斜对面是杨怡茗的作品《异体》,这件作品是艺术家想象的一个未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类的形态已经不是我们当下的形态,或者说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生物,这个生物虽然是机械构造的,但它同样拥有智能、拥有情感、拥有记忆,我们所骄傲的认为人才特有的这些特质,都在这个生物上存在着。那么此时我们如何处理与这个生命体的关系?我们承不承认它作为人类当中的一员?或者说如果未来我们的身体变形成那样,我们还是否能够接受?我们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这一边界非常敏感,并对未来机器对人类的替代十分恐惧。在技术持续革新的洪流之下,后人类主义是我们自愿接受的,还是不同媒介强迫我们接受的?如何在机械与有机生命体之间建立新的沟通渠道,必定会成为不断被刷新的命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c770196b094abda1628b743cbb763eea.jpg

杨怡茗 《异体》

装置 尺寸可变 2020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这两件作品呈现截然不同的质感,一个表现相对柔软,另一个则相对比较坚硬。它们实际上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反思,一方面鼓励观众积极迎接变形,同时也对观众提出了拷问:你能接受多大程度的变形?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这引发了对人类特质的不可改变性的思考,让人们思考究竟哪些特质是不可逾越的,一旦改变就不再是人类,从而深刻地质询了这些边界。这种双重的拷问在作品中营造了一个深度而复杂的思考空间,引导观众反思个体与整体、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展览将主动变形的概念呈现得深刻而丰富,激发观众对于自身、技术、生态和社会变革的多层面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2/b1ffc331d4199821de205a5374bc7368.png

可持续小组:肖靓/甘艺震/金晟旭/黄嘉杨/王竞哲

《植物自治》 影像 2分30秒 2021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被动的变形

被动的变形强调反思,反思我们人类活动对于其他生命体或非生命体造成的巨大影响。这里,艺术家们通过影像、雕塑、装置等媒介,呈现由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人类社会活动、技术变革等原因而导致的被动变形。

其中,曹舒怡的作品《史前史及其后》便体现了“被动的变形”这一线索。这件作品追寻了磷元素从古至今,在我们星球上循环演变的整个过程。磷,是这个星球本来就有的元素,在远古的生命体里面,它不是污染物,而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和变形,它的存在方式改变了。在现如今化工产业中,经过层层转化,最后又以污染物的形式从身体游移到自然空间,然后又回到了我们的身体。像这种技术发展带来的被淘汰的物质也进入了新的代谢中,最终都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就是一种被动的变形。这样被动的变形,它揭示了一种经常被隐藏在流行的技术乐观主义的意识形态里面的剥削和攫取的逻辑,艺术家曹舒怡表示:我和宗晓都认同这样的一个逻辑,导致了如今的各种生态和社会危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7e5105bc3b9779155617246f22f1e89f.jpg

曹舒怡 《史前史及其后》

8K影像 8分48秒 2023

本展览委任作品

合作者:

音乐:彭忆欧

CG动画:AJ Sapala

CG协助:丁于馨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史前史及其后》灵感来源于艺术家在广西与贵州对磷矿和富含磷元素地层古生物化石遗迹的走访和考察。探讨了地球进化和人类活动过程中地质与生物之间的深度嬗变。曹舒怡表示,通过磷元素这个线索,我试图去追寻在层层的变形中,镌刻在物种体内和行星身体内的物质的记忆,所以这个作品是融入了生命起源进化和灭绝相关的假设,通过想象史前史来推演未来。目前当人们提到所谓的去人类中心、非人类共生的视角,总是倾向于将其描述为“后人类”的视角,我认为这种理解有点局限于对科学技术的线性想象。可能在我们还没有达到所谓的后人类的状态,人类的概念就已经在变形中分崩离析了。这件作品关注更广阔的所谓前人类的生命历史,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不可知和不确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3c181c9acd912b50ebb56a816bebd28f.jpg

《剧变生态》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据曹舒怡介绍,该作品是结合了微观影像人工智能生成和手工建模的数字动画,微观影像是来自于艺术家在工作室里模拟地质形成的金属矿物的化学沉积实验的延时摄影。影像中没有加入任何的文字和语言,而是通过图像和声景的沉浸,来创造一种情境和氛围,主要是考虑到展览空间本身的特性,以及这块大屏幕与人类身体之间的比例,更适合于做冥想式的体验,强调身体的感受,艺术家有意识的去弱化分析性的思考。“我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三维和二维之间相互转换和相互翻译,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可以带来一些出其不意的视觉和美学效果的尝试。”

这件影像作品并非对于某种既定科学理论或“事实”的演示或翻译,而是从深时视角对于物质与能量转换的诗性沉思。作品的画面充满了诗意,对于视觉的抽象化处理以及实验性的声景,都意在向观众敞开充满神秘与不确定感的超越人类经验的思辨空间。艺术家以艺术的形式为我们再现了磷元素的这一循环过程,也希望能够启发我们在当代共生和灭亡的语境中对于“变形”的深刻思考。“我明年会再继续去不同的地点,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材料产生关系,和特定的场域进行互动,延续和深化我想要探讨的这个主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36a5c2e80cb96c02442281cdc4ad1df3.jpg

刘嘉颖 《YAP721》

树脂 190x152x270cm 2021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这些被动变形的展现使观众更深入地思考人类活动和自然演变中的复杂关系,以及在面对变革时可能出现的不同层面的被动性。展览通过艺术作品引发观众对于环境、社会和文化中的被动变形的敏感性和反思性。

▍从概念到落地

在展览设计之初,考虑到展览的规模,宗晓与现代汽车文化中心进行了多次探讨,她说想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展览搭建,因为很可能会产生大量垃圾,这与本次展览所要探讨的生态主题产生悖论,为了避免本末倒置的情况发生,要尽可能用最少的搭建完成布展。而展馆本身呈长方形,非常空旷,两侧宽且长,空间里没有太多的遮挡,在这样的条件下,宗晓觉得大型综合媒介的装置作品会更为合适,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体量,这次选取的作品也很多,自身形成了天然的隔断,为空间规划和观众观赏动线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也体现了策展人对生态问题的切实关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32aea4ea79b069af4eba08a2273e9cb6.jpg

JUJUWANG 《入侵》

泡沫、真实漆、苔藓

150x180x350cm 2022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每件作品的落地其实都蛮有意思的”,宗晓回忆布展的过程时说到,“杨怡茗的作品《异体》是拆开来运到场馆再搭起来的,由于艺术家本人在德国驻留,我和搭建的师傅是通过视频在艺术家的指导下将作品搭建起来的。艺术家将自己的工具箱、所有材料都分门别类的归置好,整体运输了过来。搭建的过程中,用的大小所有螺丝,适配的扳手,合适长度的铁丝,打结绕圈的方法都是在她的视频指导下一步一步完成的。这种多人协调合作的方式很有意思,而作品安装完成之后,我甚至也对作品本身的运作逻辑有了更多的了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8cab47987bce5d37f8544d8a346b7d74.jpg

《剧变生态》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苏咏宝的作品《由体而始,至体而成,自体而过》,艺术家本人到现场来全程参与了布展。这件作品就如同它本身象征的茧房一样,是一点点在场馆里生长出来的。艺术家也像在织茧房一样,用轻薄但坚韧的线先搭出它的骨架,让它逐渐占据整个通道,再慢慢将梳理好的玉米须一层一层的缠绕、编织、覆盖到上面。整个过程都是温柔而细腻的,因为过分粗暴的力量必然会导致线的断裂或者玉米须变得零碎,因此必须轻而快。而这些看起来脆弱的材料在一点一点的编织下,慢慢变成了一个具有保护和包裹能力的茧房,让人觉得很惊喜也很治愈。

王偲丞的作品《起始与未来》底部培养了好氧光合细菌,这是一个开放水域,水会流动,颜色呈现浅绿色,走近的时候,还能闻到湖水里藻类的气味。而这件作品即便布展完成后,也是需要细心维护的,因为水体里面是活着的光合细菌和藻类。需要定期给它们补充碳源、检查它们生长的状态,有杂质需要打捞杂质,需要适宜的光照,而且气温不能短期内发生剧烈波动。这有时候让我感叹生命真的很不容易,但也很神奇——一方面需要很多很多适宜的条件,才能够生长;另一方面,有时候看起来恶劣的条件,却又能莫名其妙的找到存活的方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97d3990df55034a42e04bdb4fb330fe7.jpg

王偲丞 《起始与未来》

角铁,PVC,不锈钢,光合细菌, 藻类,手术钳, 抽水机

尺寸可变 2023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武子杨 & 马克·拉莫斯的作品《互联生态系统》是一件实时模拟互动的装置作品,将观众引入一个独特的数字化生态空间,可以让他们在里面探索游走。观众在实时的互动过程中体验到对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进入这个生态系统的观者们将逐步演化出适合此生态的数字感知系统,并可以与生态中的生命互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fb531de07376f2aa6f334dff9c8ea1d6.jpg

武子杨 & 马克·拉莫斯 《互联生态系统》

实验室空间系统模拟(视频,8分21秒) 2021

与实时数据管道由贝尔实验室工程师

丹妮尔•麦克法特与伊森•爱德华兹提供与搭建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曹舒怡的《史前史及其后》以及戴圣杰的《金银岛午餐》是两件委任的作品。策展人宗晓介绍说:这些作品的产生是基于我对他们之前作品和研究方向的了解。通过与他们联系并阐述展览的概念、主线和关键词,并展开了深入探讨。艺术家也给予了我特别好的反馈,我们就形成了一个相互激发灵感的过程,这种合作也就变得非常顺其自然了。委任作品在出来之前只有一个概念,但最终呈现的效果都让我非常满意,整个过程是有机的去形成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5ae739154fed251583308fd3e6179946.jpg

戴圣杰 《金银岛午餐》

混合媒介 尺寸可变 2023

本展览委任作品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共筑生态的未来

变形是生命和环境长期互动的结果,也是当今社会诸多挑战的缩影。从自然演变到科技革新,变形贯穿了地球的生命史。这一主题的选择不仅是对过去的反思,更是对未来可能性的一次探求。

正如宗晓所言:“变形,它能够提供很有启发性的思考框架。我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呈现我和艺术家们对这个主题以及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思考。让观众们看完展览之后能够开始关心并参与到这些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中来。因为观众他们有从事各行各业不同工作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可能与我们是完全不同的角度,我觉得正是需要这样不同的观点,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反复的讨论、拉扯、辩论,我们面临的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方案才会开始形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eae63b5174746204e13e30f20b01bc5f.jpg

展览海报

展览《剧变生态》是一场由策展人宗晓精心打造的,聚焦于当代艺术与生态交织的深刻对话,呈现了多元艺术家的作品,通过主动与被动的变形两个维度,探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激发观众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鼓励观众思考生命的起源、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在这个变化中的责任和未来的可能性。这不仅是一场艺术之旅,更是对我们自身在这个星球上扮演的角色进行审视的契机。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3月31日,在此期间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将推出各类丰富的公教活动。

(责任编辑:王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