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蓬美术馆新展艺荐|漫漫亦灿灿×当代女性瓷画艺术家联展
2023-12-11 15:18:10 未知
三宝蓬美术馆自2021年起每年的跨年迎春重磅首展都是女性瓷画艺术家联展,只有女性身份的芳华与璀璨才配得上这自然造物的良辰,也只有这无与伦比的良辰能够诠释艺术的丰富性。在这里,关于女性与艺术,关于陶瓷媒介与语言的独特性,我们获得了一种开放的认知,每一场展览她们都在以陶瓷为媒介表达内在自我所栖居的场景及生命诗性的相遇。以下是此次展览的艺评及个人专访。
漫漫亦灿灿x由翠青
初见由翠青老师的作品,是在展览上有幸一睹《西京梦华》——鲜明而非喧闹的大片红色,提炼聚神的形体,色块之下,隐约可见抽象却精当的绵韧的线条……走近这一整组瓷画,仿佛置身大唐都城的繁华市井,感受着一派生动鲜活而又圆融一体的大唐气象。然而,这组具有鲜明的传统历史文化符号的作品,却又从其简约而典雅的气韵中,展现着作者颇具当代语义的创作审美。如此种种,便在初见即留下了最直观也最耐人寻味的印象。
“简单而丰腴”,我如此感受着她的创作。简约凝练的线条、高度概括的画面,背后是她多年饱读文史的积淀、行走敦煌迸发的灵感、不断痴心研习书法所体悟的笔法与心境。一向创作颜色釉作品的她,在这种厚积薄发的瞬间,选择用直观的釉下彩快速书写下脑海中的意象与心境。而这种随性且迅速的创作,无疑是这组作品得以如此生动鲜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见其创作,已是与老师相约工作室之时,短短一小时便得见多组颜色釉作品。从创作伊始的唐朝仕女图组画,到敦煌题材作品,再到重回颜色釉创作后的《三千》,每一个阶段都能看到其绵延传承的个人特色,即关注文史话题和传统文学、美学;但每个阶段又可见其不断生发转化的心境与修为——从相对单薄,讲究唐风审美的仕女系列;到接受敦煌的冲击与洗礼,创作的较为写实的洞窟佛像;再到将中华文史、敦煌佛性与书法笔意不断内化吸收,以至自如挥洒出的“西京梦华”……如今的她重回颜色釉的创作中,《三千》背后蕴含丰富的文史背景,画面以提炼的线条、色块,广袤深邃的幽蓝地色,铺陈着大千世界中那一份慈悲的关怀。
气象与气韵不同,正是来自文史、壁画、书法的种种气韵相互交织转化,才得以在由翠青老师的创作中生发出绵延生动而富有思辨与探索色彩的一派气象。然而,艺术创作与探索世界、探寻自我一样永无止境,如由老师所言,个人的创作在当代艺术这个广阔的领域当中只是一隅,“还是想再走更多的地方,现在感觉才是刚刚开始起步”……
——金泽
Q1:能讲讲您最初接触陶瓷材质并开始瓷板画创作的故事吗,您是如何与陶瓷结缘的?
由翠青:我刚刚接触颜色釉并开始创作的时候,大概是在2008年。当时在陶大读研究生,跟别人一样,很自然地接触到颜色釉。在某一次课上,一位老师问我,陶瓷材料对于我而言什么比较困难?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都一样难,这些材料对我而言是无差别的,因为都是第一次接触。但其实我大学是化学专业的,所以其中有一个材料——颜色釉,仿佛以前见过的熟人一样,里面的铜啊铁呀钴啊,这些发色元素,在我的小天平上都出现过,“好吧,就你了”就这样一直到现在还在做~
《临江仙之二》
60*70(cm)
Q2 蓬:在您这些年的创作历程中,受到了哪些文化符号、文化因素的影响吗?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经历或见闻,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您的创作呢?
由翠青:在陶大读陶瓷艺术,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西方现当代艺术形式,感觉都会玩到一定的极致。但虽然各领风骚一时间,终究还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些影响力是太过宽泛的。
但直到我去敦煌的一次行走——那次,我老公马丁民、女儿小由由和我,三人组团从西安一路到甘肃再到敦煌。本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当时女儿幼小,只能自己带着,一路受了不少苦。还好有老公抱着,我倒是能自由地到处去看看,只是多看了那么几眼,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我觉得后来创作敦煌题材的作品不仅拯救了我们当时生活的窘境,同时还在思想的层面上提高了灵魂的质量!
《RED.101》
60*60(cm)
敦煌壁画如西魏、北魏,有着略显夸张的造型,连绵细劲的线条,胆子颇大的色块分布,像是一个率真不羁的孩童,特别生动与活泼;而到了唐代则有着圆融大气的形象,充满着艺术的张力。
在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花了200块去亲眼目睹了1000多年前的壁画,对于我这个小个子体重90来斤的人来说那些两米多高、过于丰满的侍女贵妇的画像直接碾压,但还是提高勇气看过去,借着暗沉的灯光仿佛仍能听到、看到她们的音容笑貌,只是她们的身姿并不服于自己,而是属于那个朝代或是那个已经死去的人…
《清平乐》
60*60(cm)
Q3 :您在景德镇学习、生活、创作了这么多年,您对景德镇这些年的文化语境的变化有什么看法吗?您的艺术创作和景德镇的种种环境因素之间,有哪些相互影响的关系吗?
由翠青:嗯,这个问题我这么多年来几乎没怎么关注,这可能与我没有进入大学上课有关,一直以来都处于比较独立的一种状态,不断经历自我的一种否定,然后再否定。
《西京梦华之五》
100*100(cm)
《西京梦华之六》
112*60*4(cm)
Q4 :能讲讲您本次参展作品的创作理念吗?平时您会通过什么方式去找寻灵感呢?
由翠青:作品分这么两个类别,高温颜色釉和釉下彩。主题上是把传统人物进行当下的演绎,寻找一种新的表达的可能性。比如粉红色的这个系列,叫“西京梦华”,是在之前行走的过程中生发出的系列。描绘这些汉唐的人物,通过线条与色块的布置,营造一种新的时空感。这里面的线条沿用两晋时期的游丝描,连绵而紧劲,似流水行地,色彩尽量单纯,以表现现代的简约与典雅。
《汉唐气象》
40*70(cm)
Q5 :作品的面貌往往反映着创作者的精神与意志,能分享一下您想要通过作品表达怎样的精神意识呢?
由翠青:传统的东西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很多被人遗忘的经典的东西并不独属于过去,它反而是生发当下艺术的缘起。而美,是一种自由的象征,独立的精神,在某个时刻,会产生意识的转变或波动,比如你感觉到了诗与雅致的瞬间的美好,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会有类似的感受。
《三千》系列
1112*30*4(cm)
《三千》系列
2112*30*4(cm)
Q6:您觉得陶瓷材质的工艺特性是如何与您的个人艺术表达相辅相成的呢?
由翠青:这里想说一下我的那个蓝色系列,名字是《三千》。这个系列在创作之初,心里已有底稿,这个系列也是我经历了疫情这几年的一个思考,后来在山东还经历过一次地震,以及脚踝骨折,到40多岁这个年纪再来观察世界,似乎什么都不同了。苏东坡在黄州的第三年,在他的临江仙里写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在当下十分忙碌紧张的生活中,从早到晚我们的身体究竟属于哪个?孩子?父母?庄子也曾讲,汝身非汝有,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是同一道理,这一件作品由此引发了思考,身体这个躯壳,与灵魂同在现代社会中,二者有时分离、有时合一,有时支离、有时温和相照……
《三千》系列
3112*30*4(cm)
《三千》系列
4112*30*4(cm)
Q7:您曾提到自己对书法的喜爱与坚持,您觉得研习书法对于您的瓷画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由翠青:学习书法呢,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益处。当然,不仅仅是在具体的技法上,虽然技法无疑是非常促进绘画的,但是更多的是陶养身心,这个可能是非常深层的一个内涵。因为大抵古代的大书法家比如王羲之,苏东坡,皆是文书俱佳,在他们的人生跌宕坎坷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文人的风骨,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也是为何其流传至今仍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艺术家介绍
Artist introduction
漫漫亦灿灿x赵永丽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第一次走入赵永丽老师的工作室,一位位瓷中佳人入眼入心之时,方才第一次体会到此言况味。仿佛是被画中的人儿牵住了心绪,看着那些秀雅纯净的青衣女子,一颦一笑,抬首低眸间,似有一缕淡淡的忧郁和惆怅,仿佛要向观者温言细语讲起一个柔婉的故事……
然而看着看着,倏而发现其中有一些角色已然超脱出青衣固有的形象,那些角色身上虽保留着部分传统戏曲文化符号,但其超然物外、清丽出尘的神韵则颇具当代女性气质。正所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如此佳人形象被作者精心安置于淡然禅定的物象之间,“物我合一”则更添了一分可思可感的情怀和沉静坚毅的气度,这便是她执笔营造出的寻心问道之《境》。
我们常论一幅作品的精神性,即品论其透过表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是否宛如天赐般拥有直指人心的力量。忆往昔,初见莫高窟壁画造像的她,因观之身临其境、仿佛对话先人而颇受感动,不禁潸然泪下,这种共情与感染便是独属于她的诗人特质。在《境》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不断感怀体悟、不断求索挖掘的创作历程——从描摹具象化的佛像,到佛像渐渐隐入背景,再到不见其形却深感其意。佛的形象在画面中淡去,实则是佛性已然内化入境。境由心转,在她不断探索自我、寻心问道之间,同一个系列的作品渐渐演化出了不同的观感与禅性。
在工作室一面,还有幸一窥老师“尚在襁褓”中的系列新作《对话梦境》。虽仅见一幅成作,却足以见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无拘无束的烂漫童心。与常人容易想象到的爬树摘果不同,在她的梦境中,自己仿佛就是树上的一颗果子,灵活的肢体与生长的树枝融为一体——不失雅致秀丽的画面之上,竟是如此志怪有趣的梦境,实在令人深深地喜爱叹服。
人生如戏,以戏入瓷,藉瓷话人生。如赵永丽老师所说,创作是她选择的一生的事业,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次自我与画中人物的对话,她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关联感,而这种关联感能赋予每件作品不一样的生命气息。从创作初期的“青衣”系列,到由此深化衍生、加之不断寻心问道所创作的“境”系列,再到如今尚在筹备的“对话梦境”系列,足以见她的创作始终是在表达和感受着自我。向外探寻、向内求索,清新柔婉却沉静坚毅,这或许就是她所向往的“如树一般”的创作意趣和人生态度。
——金泽
Q1:能讲讲您最初接触陶瓷材质并开始瓷板画创作的故事吗,您是如何与陶瓷结缘的?
赵永丽:1998年,我怀揣梦想来到景德镇求学,选的是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很丰富,涉猎于陶瓷设计相关的各个领域。那时起,开始逐步认识神秘的景德镇陶瓷,并慢慢喜欢上了她。四年的大学课程结束后,选择了在北京工作,北京的工作经历对以后的陶瓷创作道路有很大的帮助。2005年,为了一个“缘”再回到景德镇,经过这几年的沉淀,我对陶瓷,对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历史、文化、技艺、传承、创新……所有的这些,唤醒了心中对陶瓷的无限迷恋,在中国的瓷都,我选择了一份毕生追求的事业。
《青衣情》
75*55(cm)
Q2:在您这些年的创作历程中,受到了哪些文化符号、文化因素的影响吗?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经历或见闻,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您的创作呢?
赵永丽:《青衣》和《境》系列是这几年一直在创作的作品,其中《青衣》系列受到中国戏曲文化,戏曲故事的影响,尤其是柔美,温婉动人的昆曲。《境》系列作品是受到敦煌佛教文化的影响,在不断寻找佛与人之精神间的联系过程中创作出了这一系列作品。
戏曲是我们的国粹,小时候就经常看,喜欢看,所以《青衣》系列有这方面的一些情结,一眼万年。《境》系列作品,起因是因为需要创作而去了解和思考,通过不断的思考又有了新的创作想法,再去学习和突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境》系列
80*80(cm)
Q3 :您在景德镇学习、生活、创作了这么多年,您对景德镇这些年的文化语境的变化有什么看法吗?您的艺术创作和景德镇的种种环境因素之间,有哪些相互影响的关系吗?
赵永丽:感谢千年古镇景德镇沉淀下来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是指传统文化,还有分工明细,代代相传,不断探索的匠人精神,他们相互合作,产生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制品,我们画者也是其中的一环。一件精美的作品的产生,是集合了很多人的智慧。这些年,景德镇在各个领域发生着变化,百花齐放,令人欣喜,我对她的未来更加期待。
《青衣情》系列
75*55cm
《境》系列
58*58cm
Q4 :能讲讲您本次参展作品的创作理念吗?平时您会通过什么方式去找寻灵感呢?
赵永丽:这次的参展作品有两个系列《青衣情》和《境》系列。
人生如同一场写意的戏曲,曲中人何尝不是每个自己,《青衣情》系列作品阐述自己对故事,对青衣的理解描绘。作品采用釉下五彩和高温颜色釉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戏曲中青衣人物端庄,贤良,温婉柔美的性格特点,一眼细品,足以回味。
《境》系列作品则意在表达人生悲喜,全在自己的心境,这是一场自我的修行。此系列作品主要运用高温颜色釉的陶瓷绘画语言。表达人心即佛心,手捧莲花,心存善念,自然而禅定,要有一颗大爱的心和一个纯净的灵魂的艺术概念。
《境》系列
58*58cm
《牡丹亭之寻梦》
75*55(cm)
Q5 :您觉得陶瓷材质的工艺特性是如何与您的个人艺术表达相辅相成的呢?
赵永丽:“技以载道”,一件优秀的颜色釉陶瓷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对陶瓷材料应用的熟悉程度。而陶瓷艺术又是一种需要合作的艺术门类,比如重要的烧成阶段,大多数艺术家都是参与不了的,只能和烧窑师傅不断磨合,总结自己的经验。在创作的时候,也需要不断突破,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效果尝试各种材料和技法,有失败有惊喜。总之,材料是为自己的创作想法服务的。
《对话梦境》
80*80(cm)
Q6:您曾给我们展示过一幅《梦境》系列的作品,观来极富意趣和灵性,能讲一讲这个系列的渊源和未来创作的憧憬吗?
赵永丽:我每天都做梦,经常做一些无法解释的超现实的梦,很有画面感,经过梳理,就产生了《对话梦境》系列作品。之前此系列作品创作的比例比较小,未来想把它们都画下来,不想辜负梦里的那些生灵,还有那种奇幻的视觉感受。
《对话梦境》之二
80*80cm
艺术家介绍
Artist introduction
漫漫亦灿灿x晋文
轻踏着色釉瓷板铺就的地砖,缓缓走入那“方寸之间”,漫漫色彩描绘着各异的风景,别有洞天、雅趣非常,这里便是晋文老师与她的爱人共同打造的色釉瓷板的花园。无论是辽阔丰硕的《梯田》、浩瀚深邃的《星空》,或是明媚梦幻的《花园》、温暖亲和的《童趣》,虽主题各异、形色迥然,却都足以见她与颜色釉深层的磨合与不断的探索历练。
“第一次见到它,我内心极其震撼!我曾在油画上寻求表现此种效果,但均不甚满意。在陶瓷材料上,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谈到与颜色釉的相遇和结缘,晋文老师如此感慨。颜色釉有着千变万化的面貌和宛若天成的肌理,如今的她虽已创作出无数优秀的作品,但却仍在不断的实验中与色釉磨合、对话,亦是不断求索着自己内心所追求的那份创作的“真”,即表达最纯粹的真我感受。
曾有幸在先前“邂逅时光”展览中一观其《花园》系列,明媚干净的画面,丰富和谐的色彩,加之色釉天然莫测的肌理质感,仿佛吸人入画,有花香环绕,可闻莺啼声声……然而与先前较为单纯抽象的美景主题稍有不同,本次参展的新系列《童趣》则是更添温暖亲和之意,也更加具有创作难度——“童趣”系列中主体人物的存在,使其承载了一定的细节量与故事性,便更考验作者推敲画面、叙事完整的创作能力,自然也将带给观者更加丰富有趣、烂漫无边的想象和体验。
不同于多年前创作伊始的她,在传统瓷画与自我表达之间拉扯徘徊,如今的晋文老师已然清楚认识到“表达”与“载体”之间的差异。色釉瓷画作为重要的创作载体,她仍会继续保持对其工艺技巧的好奇与探索,在“方寸之间”不断耕耘出新的果实;然而不变的是,她也将始终追寻内心的感受与向往,打造出一片独属于她的悠然天地,不断用温暖、感染和包容的作品向更多人传达色釉之美以及她的创作之“真”。
——金泽
Q1:能讲讲您最初接触陶瓷材质并开始瓷板画创作的故事吗,您是如何与陶瓷结缘的?
晋文:我本科就读于中国美院,毕业之后进行研究生专业选择的时候考虑了种种因素,但最后因为我的爱人是景德镇人,并且他也比较建议我学习陶瓷。于是当时的我怀揣着对陶瓷的向往选择来到景德镇。
而选择颜色釉创作陶瓷则是因为它不可复制的魅力,以及在制作上存在一些处处充满惊喜的变化,这些小惊喜让我在创作的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在创作过程中与材料的沟通、对传统艺术的吸收以及与现代融合、抒发自我的表达等等,都是我在陶瓷创作中的享受,也许这就是陶瓷的魅力所在吧。
《星空系列》
57*56*4(cm)
Q2:在您这些年的创作历程中,受到了哪些文化符号、文化因素的影响吗?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经历或见闻,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您的创作呢?
晋文:在创作过程当中,我还是会结合之前绘画的一些习惯和技法,通过油画或者是水彩画的表现方式来进行颜色釉陶瓷作品的创作。但是与其他绘画方式不同的是,我会更重视陶瓷语言,比如说一些釉的不同肌理、不同颜色的搭配,因为颜色釉绘画是全新的、不同于任何一种工艺、不同于任何一种画种。
《花园系列01》
45x85(cm)
Q3 :您在景德镇学习、生活、创作了这么多年,您对景德镇这些年的文化语境的变化有什么看法吗?您的艺术创作和景德镇的种种环境因素之间,有哪些相互影响的关系吗?
晋文:在景德镇这么多年,我首先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个不是表面上的漂亮话,是确确实实的感受到了,因为在这里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能工巧匠,还有很多国内国外的绘画艺术,或者是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高手都在这里进行创作,景德镇也是包容性特别强,我们不但融入了这里的艺术氛围,我也学习到很多,可以与很多的艺术家老师们交流,所以我认为在景德镇这段时间我在个人的艺术修养以及造诣上面,我其实是比以前提高更快一些。
《花园系列02》
87x61(cm)
《花园系列03》
87x62(cm)
Q4 :能讲讲您本次参展作品的创作理念吗?平时您会通过什么方式去找寻灵感呢?
晋文:本次参展作品的系列比较全,花园系列之前是在三宝蓬美术馆展览过的,然后还有星空系列、梯田系列以及今年最新的童趣系列。
《童趣系列》一
30*58(cm)
Q5 :作品的面貌往往反映着创作者的精神与意志,能分享一下您想要通过作品表达怎样的精神意识呢?
晋文:这次展览的画面都是我近期创作的,主要是以童趣、花园、星空系列为主线,因为我的创作灵感一个是自己生活上的积累,还有我对自然事物的一些看法和表达,尤其今年对我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年,一个是年龄,另一方面,在思想上有了更多的感悟,这些在画面当中也反映出来。我个人认为,作为女性艺术家在社会当中扮演的角色是非常特别的,我们可以通过作品反映当下的生活状态,表达自我。有的艺术家会用比较激烈,极端的方式来表达,换做我来讲,可能跟性格有关,我会比较喜欢柔和的方式,更加舒适的一个状态来呈现在我的作品当中,希望作品也能给观者带来一种温暖,一种包容一种大爱的感觉。
《童趣系列》二
30*58(cm)
Q6:您觉得陶瓷材质的工艺特性是如何与您的个人艺术表达相辅相成的呢?
晋文:陶瓷艺术是一种很神奇的、美妙的艺术表现形式,每次在我去研究、深入的了解它的时候我都感觉好像又重新的认识它,然后又一次迷上它,这个创作过程带给我很多快乐。每次创作的过程当中都是新的探索,新的讨论,我也很期待作品能与观者产生出讨论的感觉
《梯田系列·纵横》
133x112(cm)
Q7:以观者的视角看,您对于颜色釉的运用和探索已趋于成熟,那么您对自己之后的创作有更进一步的预想或愿景吗?
晋文:未来的话,我也希望保持我现在的这种比较旺盛的创作劲头,也感谢大家对我的鼓励。我期待以后会有更多的好作品呈现给大家
艺术家介绍
Artist introduction
漫漫亦灿灿x任丛
稚拙可爱的婴孩眼眸微垂,惬意地悠游瓷板之上,或是懒卧于碧水奇石、或是伏在山海经灵兽之侧、又或是融入一派游春风光之中。观其宁静安和的面庞,轻巧柔软的身形,娇憨可掬的神态,不自觉便忘却了纷杂的烦恼,任由缓和的心绪跟随着“想想”融入画中世界。初见“想想”便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熟悉感,分明是初生的稚嫩婴孩,却似是已经穿越过人生的旷野,淡然宁憩于这纯净放空的一隅……
“想想”源于任丛老师对孩子的爱,这份柔软细腻却坚毅无私的情感,潺潺环绕在作品间,观之亦可感之。“爱”是她创作的灵感缪斯,这份不变的情感便正呼应着她不变的创作核心,即“想想”系列;而爱的对象是不断成长变化的孩子,这些偶然生发的改变,则是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即她在呵护爱、陪伴爱、感受爱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着的心境状态,催生出了形态迥然但各有趣味的“想想”。
这种“不变”与“万变”也正对应着她对于工艺技法的选择——陶瓷作为她创作表达的媒介,以不变的釉上彩之稳定细腻,搭配高温颜色釉莫测天成的自然奔放,共同描摹着这个内核稳定统一,而外在丰富鲜活的创作主题。“想想”系列作品,不仅包含了她对于家庭、女儿真挚的爱,亦包含了她深厚的个人修养与追求。初见“想想”时的熟悉感,我想便来源于此——她多年研习描摹敦煌佛像,修炼自身心性,因此画中的婴孩故事并非简单的“婴戏”,在孩童稚嫩的脸庞上,似是有着已阅世事的淡然和蕴含佛意的慈悲相。
观画观心,无论是细腻的爱意、宁静平和的氛围、或是画中隐隐可感的悠然佛意,我想都是任丛老师创作某一阶段真实的心境写照。而最新的系列中,“想想”的主角也在继续成长变化着,她将饱含着温暖与爱,从更多鲜活有趣的景致中走来,游历过一山一水一木,引领着观者走入一片祥和宁静之中……
——金泽
Q1:能讲讲您最初接触陶瓷材质并开始瓷板画创作的故事吗,您是如何与陶瓷结缘的?
任丛:我是2006年来到了景德镇。当时填报志愿的时候,也是抱着一种朝圣的心理填报的景德镇。刚到景德镇的时候,我们接触过很多陶瓷装饰,当时像新彩、粉彩、青花都是有过接触的。但后来慢慢被这个颜色釉的多变和不确定性所吸引,就开始了颜色釉和釉上彩的结合,一种是颜色釉的奔放,色彩的奔放,一种是釉上彩的细腻,做一个结合和对比。
《想想系列—s元素(3)》
58*58(cm)
Q2:在您这些年的创作历程中,受到了哪些文化符号、文化因素的影响吗?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经历或见闻,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您的创作呢?
任丛:其实我觉得现在啊,学美术更多的都是从素描、色彩,从西化开始着手的,但是后来到了景德镇以后,慢慢被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的底蕴所深深吸引,也开始更多的去研究和关注传统文化。在作品不断的创作过程当中,我把着重点放到了家庭,放到了孩子身上,形成了现在整体的作品系列和风格,也就是《想想》系列。
《想想系列—s元素(6)》
58*65(cm)
Q3 :您在景德镇学习、生活、创作了这么多年,您对景德镇这些年的文化语境的变化有什么看法吗?您的艺术创作和景德镇的种种环境因素之间,有哪些相互影响的关系吗?
任丛:当下美术生学习都是从西化开始着手的,但是到了景德镇以后,整体的文化氛围是偏传统的,偏师傅带徒弟的,是一种非常严谨的传承下来的体系。但是近些年,随着一些外来的艺术家,包括当下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再包括当下陶瓷创作者思想的觉醒,慢慢出现了更多从内心出发的一种折射内在的作品。
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更多的是一种创新,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内心的想法,因为这个才是真正的独一无二,真正的与众不同。表现手法现在处于一个大融合的时代。我觉得当下的时代背景,对景德镇陶瓷的发展也是注入了非常强劲的一针强心剂。其实我很多时候也会出去走走看看,我们也去过了全国一些其他地方。我们对陶瓷有着一种由衷的热爱,带着那份虔诚,去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创作想法。单就陶瓷符号的输出来说,只有景德镇能完成我们心中的这个陶瓷梦想。
《想想系列—S元素》
30*28.5(cm)
Q4 :能讲讲您本次参展作品的创作理念吗?平时您会通过什么方式去找寻灵感呢?
任丛: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我们独立的个体来说,家庭是爱的一个出发点,也是生活的一个轴心。所以说爱是最能触动人的,因为你每天时时刻刻都在面对着你的家庭,处理着你的家庭关系,包括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养护。我觉得当我们作为这个社会的个体,作为家里面不可或缺的一个主体,你会把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精力,放在你的家庭放在你的孩子身上。所以说孩子是我这辈子最需要用心去完成的一件作品。在这个过程当中,在你真心付出的时候,孩子家庭也会对你有很深刻、很强烈的爱的反馈。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绝对的、无私的,而孩子对父母的爱,在孩子心目中也是绝对的、唯一的。所以说家庭、孩子和爱这三种因素,三层关系的叠加形成了我的《想想》系列。希望在陪着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伴随着成长,能有更多的收获,然后把这种收获的感受,以符号形式、以陶瓷的载体去把它表现出来,传达给更多的人。
《想想梦系列》
32*31(cm)
Q5 :作品的面貌往往反映着创作者的精神与意志,能分享一下您想要通过作品表达怎样的精神意识呢?
任丛:其实通过我的作品应能看得到,我想表达的就是三个元素——家庭、孩子与爱。
《想想系列—S原素》
27.5*41(cm)
Q6:您觉得陶瓷材质的工艺特性是如何与您的个人艺术表达相辅相成的呢?
任丛:这也是为什么会选择颜色釉和釉上彩的结合作为创作陶瓷的工艺技法的原因——是因为颜色釉它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就像孩子她在不断的成长过程当中,也是在变化的,就像颜色釉一样,也有很多的偶然和不确定性。而我们的爱呢,也是随着孩子的改变随时做出调整,但这份爱的初衷是一直不变的。高温色釉和釉上彩的结合,刚好能体现出这一点——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爱,万变的是成长过程当中的孩子。不变的是釉上彩、以及“想想”的主题,万变的是颜色釉,根据色釉的氛围进行调整和创作。
《想想梦系列》
21*30(cm)
《想想系列—S元素》
32*31(cm)
Q7:我们看到您的系列作品已然出现了新的面貌和新的尝试,那么您对自己之后的创作有什么样的预想或愿景吗?
任丛:就像我刚才说的,我的《想想》这个系列就是以孩子为主题,以对孩子的爱为原点进行创作的。这个系列在短时间内,我还是想把她往更深层次去探索,当然更多的还是孩子能给我什么样的预想和愿景。我觉得在路途中,要比终点的风景更美一些。所以不去预想,不去愿景,随心而动,然后让自己跟着心走。
《想想梦系列》
25.5*33(cm)
艺术家介绍
Artist introduction
(责任编辑:胡文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