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现场 | 武汉美术馆“书风”系列展览上新 用图像呈现隶书之变
2023-12-13 09:30:43 未知
12月10日,“书风(第五回)•图像学意义上的隶书研究”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开幕,展览以时间顺序,以四大板块的内容,七十余件组隶书作品和实物,勾画出一部跨越汉唐明清至今,两千余年的关于隶书的丰厚图卷。
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在导览现场
策展人张文博为观众导览
“书风”系列展览是自武汉美术馆2016年创办以来持续推出的展览品牌,以关注当代书法创作的多元化价值,呈现书法创作的最新成果和多元样态为己任,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以当代书法的问题意识为导向,先后提出了“身份、主题和多元化:当代书家的身份问题”“开放的传统:书法传统的内含和范围” “日常书写:书写与生活的关系”“意与古会:书法创作中的古意与自我”四个展览主题,先后邀请了40位优秀的当代中青年书家参展。
本届“书风(第五回)•图像学意义上的隶书研究”在延续以往“书风”系列展览学术先行的基础上,首次以隶书为研究对象和考察内容,展开的一部关于书体的图像学研究。
曹全碑,拓片,170.5cm×71cm,汉代
邓石如 隶书凡人语及横披,纸本,46.5cm×130cm,清代
隶书是一门有着两千余年发展史的古老书体。兴起于先秦,成熟于汉代,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有过高峰也有低谷,发展至今,依然是当代书家们津津乐道和喜欢书写的字体之一。从历史的角度对隶书进行梳理和研究、展现,不仅可以对隶书丰富的审美样式有多的了解,也对隶书书风的演变有直观的认识。
本次展览以图像的方式呈现隶书从萌发到成熟、发展的内在变化。观众可以从书写材料到书写载体的变化,隶书在社会层面上的广泛应用等多角度发现时代跟审美的诸多关系。
开通褒斜道刻石,纸本拓片,251cm×122cm,汉代
瓦当(之一),拓片,34cm×34cm,汉代
史惟则书《大智禅师碑》,纸本拓片,198cm×108cm,唐代
本次展览从四个单元来呈现隶书自萌芽到发展至今两千余年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单元展现秦代至东汉、北齐时期隶书从萌芽到成熟的演变和发展,除了展出简牍,汉代隶书经典名碑《大开通》(63年)、《石门颂》(148年)、《西狭颂》(171年)、《郙阁颂》(172年)、《礼器碑》(156年)、《尹宙碑》(177年)、《曹全碑》(185年)等晚清民国旧拓外,还展出了汉代文字砖、瓦当、铜镜铭文以及北齐摩崖刻经,通过这些可以看出隶书在汉代及之后社会生活应用中的广泛性。
第二单元展出隋唐至宋代的隶书碑拓名作,包括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石台孝经》(745年)和唐代重要的隶书名家韩择木、史惟则、史镐、王瑀等人书丹的作品,以及宋代绍熙五年刻于汉中石门栈道口由晏袤书写的《山河堰落成记》(1194年)大字摩崖石刻等,从中可以感受到唐代隶书的严谨和宽博,以及宋代隶书的洒脱与灵动。唐宋时期在隶书发展史上处于式微期,因其书风特性特点不够突出,风格相对近似,传诸后世的重要作品比较少。
第三单元展现明清时期的隶书名家作品,包括王铎、王时敏、邓石如、伊秉绶、桂馥、钱大昕、吴让之、黄侃的隶书作品。清代是隶书自汉代之后的又一次全盛时期,受金石学影响,隶书名家辈出,风格鲜明。
第四单元展出五位在当代隶书创作方面,分别是:鲍贤伦、张建会、张爱国、李守银、王客,每人展出四至五件不等,形式各异的隶书作品。五位书家风格鲜明,都有自己明确的取法和研究方向。
鲍贤伦 隶书《仓颉造字文献》中堂,179×97cm
武汉美术馆自开馆以来就把书法作为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先后举办过徐松安、唐醉石、徐本一等影响全国的湖北书家个展,产生了良好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3月19日。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