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在上海久事美术馆揭晓 Michael Kurtz斩获大奖
2023-12-13 16:11:40 未知
2023年12月12日,第九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9)于上海久事美术馆举行了颁奖典礼。来自伦敦的Michael Kurtz斩获大奖,获得人民币80000元和一次赴中国的短期驻留;来自北京的张晨,伦敦的Daniel Culpan和伯明翰的孙闻获得二等奖,各获得人民币30000元奖金。
第九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共收到中、英文稿件292篇。稿件作者来自全球36个国家,覆盖了五大洲。其中,中国、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位居投稿量前列,占到总投稿量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中文稿件159篇,涵盖中国十五个省市及地区。其中,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的总投稿者占到了50%以上,所评展览中,超过40%的展览发生在上海与北京。中文投稿人以学生为最突出的中坚力量,其次为高校教师以及艺术机构从业人员与策展人。
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收到英文稿件133篇,来自英国的投稿量居首,美国、法国与德国居次,四者总数占到英文投稿量的50%以上。英文投稿中,学生、自由撰稿人和艺术家占据最多数。
九届以来,国际艺术评论奖逐渐扩大其国际影响力,除了艺术评论较为发达的传统国家,也有来自阿联酋、南非、新西兰、苏丹、韩国、斯洛伐克等地的新兴力量。本届投稿除了涵盖发生在艺术机构、博物馆及艺术节的展览外,也关注了许多独立机构项目与策展项目,为国际艺术评论奖的多元性、全球性与批判性进一步推动着边界。
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由五位评委组成国际评审团,包括声音艺术博物馆的联合创始人秦思源(Colin Chinnery)、泰特现代美术馆荣休馆长弗朗西丝·莫里斯(Frances Morris)、独立策展人和作家乔纳森·沃特金斯(Jonathan Watkins)、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语境专业负责人露西·斯蒂兹(Lucy Steeds)、广东时代美术馆学术副馆长蔡影茜(Yingqian Cai)。
第九届国际艺术奖国际评审团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虞峰书室完成了两天紧张的线下评审,最终一致决定的四位获奖者为(二等奖排名不分先后):
一等奖获奖者(英文投稿): Michael Kurtz
二等奖获得者(中文投稿): 张晨
二等奖获得者(英文投稿): Daniel Culpan
二等奖获得者(中文投稿): 孙闻
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评委、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荣休馆长弗朗西丝·莫里斯(Frances Morris)作为评委代表表示:“这些年来,我们走了很长很长的路去评判艺术的好坏,世界上独立的声音却逐渐消失。我们期待的艺术评论,是与它诞生的时空与环境息息相关的,是与它呈现的展览内核密不可分的,作者用艺术评论带我们走上了一段旅程,打开了一扇通往我们尚未知晓的艺术世界的窗户。”
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联席主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孙向晨表示:“经过各合作机构多年的努力,越来越多艺术界的评论者参与到这项国际艺术的评论赛事,今年的292份投稿勾勒了全球艺术活跃的版图,也预示未来我们还有巨大的空间。国际艺术评论奖正以其自身独特的视角映射出全球艺术活动的面貌。感谢各位为此所付出的辛勤努力。明年将迎来第十届艺术评论奖,为此我们充满期待。”
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主办方之一,上海久事美术馆表示:“通过举办此次奖项,久事美术馆旨在提升大众对当代艺术批评了解的同时,吸引更多艺术从业者积极投身于当代艺术批评这项事业中,共同推动艺术评论事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期望通过此次奖项,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评论家的最新成就,助力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走上国际舞台,推动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互鉴。”
除了4位获奖者之外,另有16篇中、英文投稿入围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所有20篇获奖及入围稿件将以双语形式集结成年度文集,并于2024年夏季出版。
第九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由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上海久事美术馆主办,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爱丁堡艺术学院协办,旨在推动当代艺术的独立评论,汇集中、英两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优秀评论,并促进艺术评论者的批判性思考、对话和研究。
IAAC 9 获奖者介绍
一等奖
Michael Kurtz
获奖文章:《“图像之战”交火中的绘画》|Painting in the crossfire of the ‘war of images’ (Camden Art Centre)
所评展览:“穆罕默德·萨米,零点”|Mohammed Sami:The Point 0
迈克尔·库尔茨 (Michael Kurtz) 是一位居住在伦敦的作家、研究员和策展人。他对批判性地参与数字文化中的当代摄影和艺术深有兴趣。他于牛津大学攻读艺术史,并在 2019 年获得吉布斯奖。此后,他在沃德斯登庄园(Waddesdon Manor)和四角画廊(Four Corners Gallery)担任策展职务,并通过华莱士学生资助(Wallace Studentship)在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完成了摄影史硕士学位。他的艺术评论发表在《e-flux》、《伦敦杂志》、《伯灵顿当代》、《牛津艺术评论》和《乌克兰摄影杂志》上,他即将在《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上发表关于安哥拉浸信会传教摄影的文章。作为艺术史学家迈克尔·佩皮亚特的研究助理,他最近为弗朗西斯·培根文集的编辑做出了贡献。
二等奖
张晨 二等奖获得者
获奖文章:《王音:母与子》
所评展览:王音:母与子(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
张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美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文化理论、西方艺术史、中外美术比较等,曾赴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法国巴黎艺术史研究中心、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访学交流。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现当代身体艺术理论研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并出版专著《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另有《印象主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等译著7部,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文化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也从事当代艺术的策展与批评工作。
Daniel Culpan 二等奖获得者
获奖文章:《美如特洛伊木马》|Beauty as a Trojan Horse
所评展览:艾萨克·朱利安:自由对我是什么(Tate Modern)
丹尼尔·卡尔潘 (Daniel Culpan) 是一位自由作家和评论家,目前居住在伦敦。他对视觉艺术、文学和技术充满兴趣,他的作品曾在 Frieze(他因此获得 2016 年作家奖)、Artforum、Art Monthly、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The White Review 和 WIRED 等杂志上发表过专题报道。他为白教堂画廊(Whitechapel Gallery) 的“激进人物:新千年绘画”展览中Raqib Shaw 和 Dale Lewis 等艺术家撰写了目录文章。
孙闻 二等奖获得者
获奖文章:《皮囊之下:女性移民和劳工的身份探究》
所评展览:美拉提·瑟尤达莫:狂热的朝圣者|Melati Suryodarmo: Passionate Pilgrim (Ikon Gallery)
孙闻是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中心(CCVA)的博士候选人,与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联合培养,现居英国伯明翰。孙闻目前的研究内容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自伤行为,探索这些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并尝试说明这些艺术作为一种不寻常的人类经验存在的意义。她的兴趣包括公众参与艺术,身体艺术,艺术疗愈等。孙闻研究生毕业于爱丁堡艺术学院艺术史专业,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英语专业,影视剧译制方向。
IAAC 9 中文入围名单(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董克非
入围文章:《无物的图像与暗房游戏——论耿建翌的摄影实践》
所评展览: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 (UCCA)
方乐雅
入围文章:《超越技术的集置:一座岛屿在第五维度的涌现与生成》
所评展览: 变体Variants (Kistefos Museum)
李荷力
入围文章:《无名之处的无物之阵》
所评展览: 托马斯·迪曼德:历史的结舌 (UCCA Edge)
梁珩
入围文章:《演进姿态的残余》
所评展览: 地下形态学 Morphologies souterraines (Palais de Tokyo)
漠娜
入围文章:《离散者的密会——谈“斯坦尼斯拉娃·科瓦奇科娃:新生太阳的第一缕光”》
所评展览:斯坦尼斯拉娃·科瓦奇科娃:新生太阳的第一缕光Stanislava Kovalcikova: First Rays of the New Sun (天线空间)
唐鎏
入围文章:《箱外来信:陈界仁对行动的重考》
所评展览: 陈界仁:以幻解幻 (长征空间)
田颖
入围文章: 《社会游戏 ---- 李燎:老婆去创业了》
所评展览: 李燎:老婆去创业了 (坪山美术馆)
曾哲偉
入围文章:《当 720p 不再被标注为高清》
所评展览: 崩塌记忆之宫Memory Palace in Ruins (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C-LAB)
IAAC 9 英文入围名单(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Laura McLean-Ferris
入围文章:A Shift in the Temperature
所评展览:“Everybody Talks About the Weather” and “Thus waves come in pairs” (Fondazione Prada, Venice & Ocean Space, Venice)
Anastasia Philimonos
入围文章:Borders in Parallax
所评展览:45th Parallel (Talbot Rice Gallery)
Will Fenstermaker
入围文章:A Folk History of Climate Collapse: Duke Riley’s Scrimshaw at the Brooklyn Museum
所评展览:DEATH TO THE LIVING, Long Live Trash (The Brooklyn Museum)
Sabine Casparie
入围文章:The Reenchantment of Art
所评展览:Mihail Karikis: Because We Are Together (EMST-National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Sonali Bhagchandani
入围文章:The Poetics of Violence
所评展览:Woman Is As Woman Does (Jehangir Nicholson Art Foundation, Mumbai)
Canaan Brown
入围文章:Reframing Erasure: Colonialism, Repatriation, and the Black Fantastic
所评展览:The Fantastic Memoir of the Life of Lucius Alexander, A Haint (Recent Activity Gallery)
Qisen Song
入围文章:Renqi as a Resistance: Toward an Architecture of the Everyday
所评展览:The Shape of Shadows (Shanghai Power Station of Art)
Matthew Joseph McLean
入围文章:Ask a Spider
所评展览:Tomás Saraceno In Collaboration: Web(s) of Life’ (Serpentine Galleries)
第九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9)评委简介
秦思源|Colin Chinnery
秦思源是北京声音艺术博物馆的联合创始人,他于1997年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的中国语言与文明专业。1998至2002年期间,他就职于大英图书馆,从事国际敦煌学项目,致力于敦煌古典文献的考古、搜集和研究工作,并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设立了该项目的驻北京办事处。
2002年,秦思源移居国内,以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身份在中国、欧洲和美国巡回展览。此后,他在2003至2006年期间曾就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经理一职,策划了一系列实验剧场、声音艺术和当代艺术项目,拓展了实验艺术的受众群。在2006至2008年期间,他担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兼首席策展人一职,成为该美术馆的核心筹划人之一。2009至2010年期间,他就任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上海当代”总监。从2017年开始,秦思源针对声音、声音艺术以及声音与社会、文化和历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专项探索。2020年,他与合伙人洪峰着手筹备“声音艺术博物馆”,旨在创建一个全面探索声音的实体文化机构,并于2023年5月19日对外开放。
弗朗西丝·莫里斯|Frances Morris
弗朗西丝·莫里斯是一位策展人、作家兼电台评论者,曾任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馆长(2016—2023年),现为该机构的荣誉退休董事。在泰特美术馆长达3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莫里斯负责举办并出版了许多展览和刊物,其中包括颇受赞誉的路易丝·布尔乔亚、草间弥生和艾格尼丝·马丁等艺术家的回顾展,以及最近的联合策展项目“希尔玛·阿夫·克林特和皮特·蒙德里安:生命的形式”( Hilma Af Klint & Piet Mondrian: Forms of Life)。弗朗西丝引领了泰特国际收藏风向的转型,通过展示和陈列战略性地拓展并多样化了机构的国际影响力与代表性。自2019年以来,弗朗西丝一直支持泰特美术馆对气候与生态危机的回应。在其他的对外角色中,弗朗西丝目前是多家机构的委员会成员,包括波尔图塞拉维斯当代艺术博物馆(Serralves Museum)咨询委员会,布加勒斯特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MNAC)科学委员会,东京森美术馆(Mori Art Museum)国际咨询委员会,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MUDAM)科学委员会等,她同时也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SAFA)的客座教授。
乔纳森·沃特金斯|Jonathan Watkins
乔纳森·沃特金斯(Jonathan Watkins)是一位独立策展人和作家。他于1999至2022年期间担任英国伯明翰圣像画廊(Ikon Gallery)总监一职。他此前在伦敦工作多年,曾任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策展人(1995-1997)和奇森黑尔画廊(Chisenhale Gallery)总监(1990-1995)。
他策划了许多大型国际展览,包括悉尼双年展(1998)、“生活的真相:当代日本艺术”(Facts of Life: Contemporary Japanese Art,伦敦海沃德画廊,2001)、“日常”(Quotidiana,都灵里沃利城堡,1999)、泰特三年展(2003)、上海双年展(2006)、沙迦双年展(2007)、“调节器”(Negotiations,北京今日美术馆,2010)和广州三年展(2012)。他曾是Europarte(威尼斯双年展,1997)、“2000年米兰欧罗巴展”(Milano Europa 2000)和Riwaq(巴勒斯坦双年展,2007)的策展团队成员。他还策划了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伊拉克馆,2017年巴林的“浮世”(Floating World)和2019年的魁北克城市双年展。
乔纳森·沃特金斯撰写了大量关于当代艺术的文章。他曾在许多委员会和董事会任职,包括帝国战争博物馆(2011-2016),艺术委员会藏品收购委员会(2011 -2013),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文化计划”(14-18 Now: First World War Centenary Cultural Programme , 2013-2017)。他曾荣获1992年英国保诚视觉艺术奖,并于2013年被《外交政策》杂志提名为全球百强思想家。2019年,他获得了首届安培桑德基金会奖(Ampersand Foundation Award),以实现他的展览之梦——“卡罗·克里韦利” (Carlo Crivelli, Ikon 2022)。
露西·斯蒂兹|Lucy Steeds
露西·斯蒂兹是一名作家兼教师,现居住在苏格兰西海岸的科夫(Cove),任教于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ECA)。她的研究聚焦于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艺术的公共时刻,其挑战正典的方式值得今时今日的我们予以反思。她是伦敦艺术大学Afterall出版社《展览史》系列丛书的编辑(该丛书的其它合作机构包括: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纽约巴德学院策展研究中心,卡塞尔文献展,以及哥德堡大学美术、应用与表演艺术学院)。她参与编纂的书籍包括:《艺术及其世界》(Art and its Worlds, 2021)、《全球化之后的策展》(Curating After the Global, 2019)、《体制如何思考》(How Institutions Think, 2017)和《策展难题》(The Curatorial Conundrum, 2016)。她还在2014年参与负责了《当代艺术文献》系列展览。
蔡影茜|Nikita Yingqian Cai
蔡影茜(Nikita Yingqian Cai),现为广东时代美术馆学术副馆长及首席策展人。她策划了“时代异托邦三部曲”(Times Heterotopia Trilogy, 2011, 2014, 2017)系列群展,罗曼·欧达科、奥尔马·法斯特、周滔、林从欣等职业中期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机构个人展,以及“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2016),“潘玉良:沉默的旅程”(2017),“非黑/非红/非黄/非女”(柏林,2019)等研究性群展。蔡影茜还是“泛策展”系列和“一路向南”驻地研究网络的发起者,电子期刊On Our Times的主编,以及“生滚粥”栏目的主播。她的写作广泛见诸各类艺术刊物及媒体,曾被巴德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腾伯格出版社、黑狗出版社、路易·威登基金会和LUMA基金会等机构出版并发行,也曾见刊于Yishu、艺术论坛和e-flux等艺术媒体。她于2019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的研究奖学金,同时也是《无为而为——机构批判的生与死》和《脚踏无地——变化中的策展》的主编之一。
第九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9)机构简介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复旦大学哲学系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三家哲学系之一,2006年,在建系50周年之际,更名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School of Philosophy, Fudan University)。目前,哲学学院下辖哲学系、宗教学系、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艺术哲学系以及中国古典思想与哲学方向五大学科群。此外学院还有艺术哲学研究中心、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心、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上海儒学院等22个学术研究平台,其中省部级以上平台6个。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哲学院系之一,连续2次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列A+,在国际QS全球学科排名中,多次位列全球前50,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学术声誉。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系成立于2020年,是国内首个在综合性大学成立的艺术哲学系。该系致力于在“艺术哲学与美学”“艺术哲学与现代艺术理论及批评”“艺术哲学与现代艺术史研究”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具有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系统性的哲学史、当代哲学、美学、艺术史与艺术理论课程,并通过馆—校合作项目、艺术哲学暑期研修班、艺术工坊与艺术哲学系列讲座,培养拥有深厚理论基础与哲学视角的全方面人才;高度重视馆校合作,与国内外多个艺术相关研究院校/机构、艺术馆/美术馆建立了长效合作关系,通过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论坛、共同策展、共同开展暑期研讨班等方式,搭建了有效的跨学科、跨馆校、跨地区的国际交流平台。
上海久事美术馆
上海久事美术馆(Shanghai Jiushi Art Museum Community)成立于2018年9月,由上海大型国有企业久事集团出资设立。
久事美术馆群落以研究、展览、推广海派艺术、中国知名艺术家以及国际艺术大师的优秀作品为主要的艺术表达模式;同时通过艺术展示与历史建筑的有机结合,为外滩的历史建筑赋予新的活力与生机。久事美术馆群落由3处展馆组成,均位于由久事集团管理的外滩历史建筑内。
始于外滩,立足海派,融汇东西。久事美术馆群落致力于打造成为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学术水平,惠及市民群众,彰显上海城市精神的非营利性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传承上海城市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向世界展示海派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外优秀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地标。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简称RCA)成立于1837年,前身是位于萨默塞特府的政府设计学院。1851年首届世博会之后,学院规模迅速壮大,并迁至伦敦南肯辛顿区,蜕变成为同时涉及艺术及设计领域的国家艺术培训学院。1896年更名为皇家艺术学院至今,是全球历史最长、持续时间最久的知名艺术设计学院。
1967年,皇家艺术学院被授予皇家特许状,从此拥有大学等级以及独立颁发学位的权利。直至今日,皇家艺术学院依然是世界上唯一一所在校学生全部为研究生的艺术设计学院,提供MA(授课式硕士文凭)、MPhil(论文式硕士学位)及PhD(博士学位)三种学位,涉及艺术、应用美术、设计、媒体传播以及人文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成为年轻艺术家、设计师、媒体人的聚集地。
自成立以来,皇家艺术学院成功培育了众多艺术设计人才。未来该学院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探索艺术、设计、建筑、时装、传播、人文科学及应用美术方面。
爱丁堡艺术学院
爱丁堡艺术学院Edinburgh College of Art (简称ECA)是一所位于苏格兰爱丁堡的艺术、设计、创意及表演艺术院校,为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下属学院之一。爱丁堡大学是英国六所最古老、最大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各种全球大学排行榜上多次名列全球前20强的著名大学,与牛津、剑桥一起,是最早名列罗素教育集团的多科性综合大学,超过2000名学生提供艺术与设计、建筑、艺术史和音乐学等高等教育。学院也是一所充满生机的研究机构,有世界级水平的建筑、园林建筑、艺术、设计、艺术史和音乐等科目。它是欧洲最大、建校历史最长的艺术学院之一,学院建于1760年,现用校名和校址更定于1907年。先前与赫瑞瓦特大学(Heriot-Watt University)相关联,自2004年开始其学位由爱丁堡大学授予。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